“對!大家都這樣說。”
“但是我們的川村議員的腦袋與眾不同。他不管怎樣是東京有名的私立大學畢業生,當然這是走後門進去的嘍。他老子孝平,托校長把兒子擠進去的。”
“……”
“不管怎樣,我也得照管他。因為我們家一直得到了孝平先生的恩惠。我是為了報答孝平先生才這樣做。”
“啊,原來是這樣的。”
“正明演講時揮動手臂的姿態顯得神采飛揚,年輕有為吧。這也是我導演的。”
“噢!川村先生得到象鍋屋先生這樣的名導演和名高參,這是他的福氣呀!”
“受這樣的稱讚有愧。我不算什麽高參,我是怕他出事。因為他是‘沒頭腦’的人……說實在的正明老子川村孝平倒是老政治家。”
“是有名的國會議員。”土井表示認識他。
“他當過三次大臣。晚年體力衰退以後,專門從事了黨務工作,是一位能解決黨內各派矛盾的實力派人物啊。”
“聽說他很有政治手腕。”
“你也很了解他?”
“我隻是耳聞。”
“當時,我們m縣是川村王國。孝平死後,兒子正明以最高票數當選了。當兩年議員就得到了外務政務次官職務,以後又連續四次當選,這都是托他父親的福啊。不過,第三次競選時降到了第二位,第四次最慘,以倒數第一勉強當選的。”
“噢!”
“正明為了表白自己並不依仗父親的餘蔭,待人處世常常反其父之道而為之。老子在黨內有無形的勢力,性格穩健踏實,正明的作風疲遝浮誇;老子沉默寡言,演講不大會鼓動聽眾,正明能說會道,口若懸河,演講有一股煽動勁;老子對人直言快語,從不恭維,兒子可象演員一樣到處笑容可掬地獻殷勤。”
“我能理解。”土井表麵上表示同情,但露出諷刺的微笑向鍋屋說:
“這都是鍋屋先生指導的吧。”
鍋屋停頓片刻後說:“俗話說,美男子往往象繡花枕頭一肚子糙而且兩手空空。正明雖然活動能力比老子強,可是空著雙手辦事難呀!”
“哦!?他怎麽會缺錢呢?”
“他的父親孝平象押寶一樣把財產都花在政治活動中去了,所以正明沒有從老子那裏承受什麽財產。這是他的難處呀。”
“鍋屋先生不是在幫他弄錢嗎?”
“唉!我的弄錢本事也不大呀!”鍋屋嘆息了一聲。
正明雖然連任四屆議員,也做過外務政務次官,但同通產省、農林水產省、建設省、運輸省、和大藏省等有經濟實權的單位不一樣,弄不到搞錢的門路。
“所以經常召開‘川村正明議員聲援會’,讓川村演講,藉以獲得資助和支持。但是能說會道的川村自己講不出高明的道理來,所以請你寫講演稿啦。”
“我擔心的是能不能滿足你們的要求。川村先生如果有不滿意的地方,我一定按你的意圖修改,請不客氣地指教。”是一副代筆者的商人嘴臉。
“不,已經很好了,川村講起來有一點為難的。但不這樣寫怎麽能抓住婦女們的心呢!怎麽襯托出川村的偉大呢!女人們是崇敬自己聽不懂的話,對越不明白的東西愈感到神聖,真是不可思議呀!”
“那不僅僅是婦女,知識分子也常常敬畏自己不能理解的文章。”
“土井先生,你是東京大學法律係吧?”
“是的,受到開除處分中途輟學了。確切地說是‘全共鬥’的犧牲品。”土井笑了。看得出他是在嘲笑自己的過去。
“聽說你原來是‘東京大學全共鬥’理論家,是麽?”
“跟夥伴們一起學了一些……”
“所以才能寫出這樣好的理論文章來啊!”
“全共鬥”是一九六八、九年大學生鬥爭組織,骨幹院校是東京大學和日本大學。一九六八年六月,“東京大學全共鬥”學生占據了東京大學購安田講堂,同年九月“中核派”(日本馬克思主義學生同盟。——譯註)組織了“全國全共鬥”(全日本學生共同鬥爭會議。——譯註)。後來遭到官方的鎮壓,使這次大學生鬥爭以失敗告終,“全共鬥”也被解散,隻有“革命馬克思主義派”、“中核派”和“解放派”等激進集團留存了下來。
“土井先生,你在運動中被捕過嗎?”鍋屋對此感興趣。
“被捕過三次。”
“被關進過監獄嗎?”
“我被捕以後,什麽也沒有供認。如果招供,肯定會被判處一年以上徒刑的。”
“你真夠頑強呀!那些供認的人被判幾年徒刑的呢?”
“最多的兩年,最少的是一年或者六個月,但緩期執等行了。”
“那些人現在幹什麽呢?”
“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業就困難啦!想要隱瞞歷史混進官廳或公司,但隻要有人調查就會被揭露出來的。”
“唉!當時二十歲左右的青年,現在已經是三十三、四歲的人啦。如果沒有這些事,東京大學法律係畢業的在官廳和企業,現在早都是優秀的課長或是部長啦!”
鍋屋為他們惋惜,眼前的土井就是其中的一個。因為他有被捕的經歷無法就業,隻好做了《院內報》記者,現在他雖然不做這個工作,也不過是高級“代筆者”。
“現在沒有‘全共鬥’組織了。當時的夥伴們確實感到內心空虛,留下來的唯一可走的路,隻能是回到家鄉搞地方的市民運動或者是文化運動。我的夥伴當中有這樣的人。”
應該說,最感到空虛的還是土井信行自己。因他現在為“有權勢的保守黨議員”做“代筆”維持生活。鍋尾沒有意識到土井的這種情緒。原來參加過“全共鬥”的人,現在從事地方文化運動和民眾運動,引起了鍋屋的興趣。
“這些運動是什麽信念推動的呢?”
“沒有什麽特殊的政治信念,是一般進步的民眾運動。他們想革新市政,消除地方的政治汙染。”
“有成效嗎?”
“這不過是市民的群眾運動,說是淨化地方政界談何容易?還有,有些國會議員看上了這個地區組織的力量,指使市、町、村會議議員把這些組織控製在自己選舉地盤中。所以,議員先生們的爭選票活動是不容小看的。這些話在鍋屋先生麵前說有些……”
“這些事都是地方的秘書們幹的。那些傢夥們專門幹這些事!”
“我在報上看過,一九六九年‘全共鬥’運動失敗後,有個青年思想感到空虛,回到家鄉被人叫去搞競選活動。後來他成了某議員的一名能幹的競選參謀了。”
“但是我們的川村議員的腦袋與眾不同。他不管怎樣是東京有名的私立大學畢業生,當然這是走後門進去的嘍。他老子孝平,托校長把兒子擠進去的。”
“……”
“不管怎樣,我也得照管他。因為我們家一直得到了孝平先生的恩惠。我是為了報答孝平先生才這樣做。”
“啊,原來是這樣的。”
“正明演講時揮動手臂的姿態顯得神采飛揚,年輕有為吧。這也是我導演的。”
“噢!川村先生得到象鍋屋先生這樣的名導演和名高參,這是他的福氣呀!”
“受這樣的稱讚有愧。我不算什麽高參,我是怕他出事。因為他是‘沒頭腦’的人……說實在的正明老子川村孝平倒是老政治家。”
“是有名的國會議員。”土井表示認識他。
“他當過三次大臣。晚年體力衰退以後,專門從事了黨務工作,是一位能解決黨內各派矛盾的實力派人物啊。”
“聽說他很有政治手腕。”
“你也很了解他?”
“我隻是耳聞。”
“當時,我們m縣是川村王國。孝平死後,兒子正明以最高票數當選了。當兩年議員就得到了外務政務次官職務,以後又連續四次當選,這都是托他父親的福啊。不過,第三次競選時降到了第二位,第四次最慘,以倒數第一勉強當選的。”
“噢!”
“正明為了表白自己並不依仗父親的餘蔭,待人處世常常反其父之道而為之。老子在黨內有無形的勢力,性格穩健踏實,正明的作風疲遝浮誇;老子沉默寡言,演講不大會鼓動聽眾,正明能說會道,口若懸河,演講有一股煽動勁;老子對人直言快語,從不恭維,兒子可象演員一樣到處笑容可掬地獻殷勤。”
“我能理解。”土井表麵上表示同情,但露出諷刺的微笑向鍋屋說:
“這都是鍋屋先生指導的吧。”
鍋屋停頓片刻後說:“俗話說,美男子往往象繡花枕頭一肚子糙而且兩手空空。正明雖然活動能力比老子強,可是空著雙手辦事難呀!”
“哦!?他怎麽會缺錢呢?”
“他的父親孝平象押寶一樣把財產都花在政治活動中去了,所以正明沒有從老子那裏承受什麽財產。這是他的難處呀。”
“鍋屋先生不是在幫他弄錢嗎?”
“唉!我的弄錢本事也不大呀!”鍋屋嘆息了一聲。
正明雖然連任四屆議員,也做過外務政務次官,但同通產省、農林水產省、建設省、運輸省、和大藏省等有經濟實權的單位不一樣,弄不到搞錢的門路。
“所以經常召開‘川村正明議員聲援會’,讓川村演講,藉以獲得資助和支持。但是能說會道的川村自己講不出高明的道理來,所以請你寫講演稿啦。”
“我擔心的是能不能滿足你們的要求。川村先生如果有不滿意的地方,我一定按你的意圖修改,請不客氣地指教。”是一副代筆者的商人嘴臉。
“不,已經很好了,川村講起來有一點為難的。但不這樣寫怎麽能抓住婦女們的心呢!怎麽襯托出川村的偉大呢!女人們是崇敬自己聽不懂的話,對越不明白的東西愈感到神聖,真是不可思議呀!”
“那不僅僅是婦女,知識分子也常常敬畏自己不能理解的文章。”
“土井先生,你是東京大學法律係吧?”
“是的,受到開除處分中途輟學了。確切地說是‘全共鬥’的犧牲品。”土井笑了。看得出他是在嘲笑自己的過去。
“聽說你原來是‘東京大學全共鬥’理論家,是麽?”
“跟夥伴們一起學了一些……”
“所以才能寫出這樣好的理論文章來啊!”
“全共鬥”是一九六八、九年大學生鬥爭組織,骨幹院校是東京大學和日本大學。一九六八年六月,“東京大學全共鬥”學生占據了東京大學購安田講堂,同年九月“中核派”(日本馬克思主義學生同盟。——譯註)組織了“全國全共鬥”(全日本學生共同鬥爭會議。——譯註)。後來遭到官方的鎮壓,使這次大學生鬥爭以失敗告終,“全共鬥”也被解散,隻有“革命馬克思主義派”、“中核派”和“解放派”等激進集團留存了下來。
“土井先生,你在運動中被捕過嗎?”鍋屋對此感興趣。
“被捕過三次。”
“被關進過監獄嗎?”
“我被捕以後,什麽也沒有供認。如果招供,肯定會被判處一年以上徒刑的。”
“你真夠頑強呀!那些供認的人被判幾年徒刑的呢?”
“最多的兩年,最少的是一年或者六個月,但緩期執等行了。”
“那些人現在幹什麽呢?”
“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業就困難啦!想要隱瞞歷史混進官廳或公司,但隻要有人調查就會被揭露出來的。”
“唉!當時二十歲左右的青年,現在已經是三十三、四歲的人啦。如果沒有這些事,東京大學法律係畢業的在官廳和企業,現在早都是優秀的課長或是部長啦!”
鍋屋為他們惋惜,眼前的土井就是其中的一個。因為他有被捕的經歷無法就業,隻好做了《院內報》記者,現在他雖然不做這個工作,也不過是高級“代筆者”。
“現在沒有‘全共鬥’組織了。當時的夥伴們確實感到內心空虛,留下來的唯一可走的路,隻能是回到家鄉搞地方的市民運動或者是文化運動。我的夥伴當中有這樣的人。”
應該說,最感到空虛的還是土井信行自己。因他現在為“有權勢的保守黨議員”做“代筆”維持生活。鍋尾沒有意識到土井的這種情緒。原來參加過“全共鬥”的人,現在從事地方文化運動和民眾運動,引起了鍋屋的興趣。
“這些運動是什麽信念推動的呢?”
“沒有什麽特殊的政治信念,是一般進步的民眾運動。他們想革新市政,消除地方的政治汙染。”
“有成效嗎?”
“這不過是市民的群眾運動,說是淨化地方政界談何容易?還有,有些國會議員看上了這個地區組織的力量,指使市、町、村會議議員把這些組織控製在自己選舉地盤中。所以,議員先生們的爭選票活動是不容小看的。這些話在鍋屋先生麵前說有些……”
“這些事都是地方的秘書們幹的。那些傢夥們專門幹這些事!”
“我在報上看過,一九六九年‘全共鬥’運動失敗後,有個青年思想感到空虛,回到家鄉被人叫去搞競選活動。後來他成了某議員的一名能幹的競選參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