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仍有一些人相信美軍總司令部的情報部或者公共衛生部曾參考過石井中將的研究成果。“帝國銀行事件”的犯人使用的毒藥就類似陸軍特別研究所研究出的藥品,因此有人甚至認為真兇說不定就是石井部下的軍人或軍隊裏的文職人員。這樣一考慮,可以說日本在細菌戰方麵也對美軍給予了協助。
從石井中將沒有成為戰犯一事,令人想起石原莞爾少將的事情。
他是“滿洲國建國的有功之臣”,在“滿洲事變”(指九·一八事變。——譯者注)之際,曾擔任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石原的作戰方案為占領中國東北立下了“大功”。他理應同板垣征四郞大將等一起列為甲級戰犯、在東京受審、判處徒刑的。
可是他在美軍手裏受到了“保護”。據說他患病後還鄉的時候,還由美國兵隆重地護送到會津。他住在東北地方的鄉下,悠然自得地遙望著東京的審判。這些情況在馬克·蓋恩所著的《日本日記》中曾略微提到過。為什麽麥克阿瑟要庇護石原莞爾呢?石原莞爾是對蘇作戰的“權威”,而且他似乎曾經考慮過與中蘇進行分段作戰的方案。這個意圖同麥克阿瑟的想法不謀而合。如果允許推想的話,那末在麥克阿瑟從三八線向北追擊北韓軍隊,企圖侵入中國東北與中蘇進行分段作戰的計劃上,石原莞爾的建議說不定起過很大的作用。
十二
韓戰真正的過程到底如何呢?美軍在三八線上燃起了戰火。可是當初作了錯誤的估計,大概是把韓國軍隊的實力估計得過高了,而把北韓軍隊的力量又估計得過低了。美國一定以為,即使韓國軍隊遭到攻擊,至少也能夠頂住兩個月左右。然而,實際上一幹起來,立即被北韓軍隊打得潰敗而逃。如果更早地知道韓國軍隊的實力如此,美軍一定會老早就準備好在朝鮮登陸,更早地開始採取戰鬥行動了。
當初美國的想法大概是這樣的:乘北韓軍隊攻進來同韓國軍隊戰鬥的期間,美國就在聯合國指責北韓軍隊是“侵略軍”,立即組成以美軍為中心的聯合國軍出兵,並且可能估計過這個期間至少為一個月或一個半月。
然而事態的發展與預計相反,韓國軍隊敗得太快了,韓國立即陷入危機。事實上,正是由於當初打錯了算盤,美軍到達朝鮮才晚了。駐日美軍幾乎全被調光了的局麵,也是由於這次作戰計劃的失算而造成的。
一經戰鬥,美軍本身被北韓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前麵已經指出過,戰鬥機和轟炸機也都沒有起什麽作用。坦克也由於地理條件沒能發揮威力。而且還得不斷地苦於應付北韓軍隊的遊擊戰。北韓軍隊擅長於打遊擊戰,那是素以“長白山之虎”著稱的金日成部隊的拿手好戲。用從敵人奪來的武器發動攻擊,是他們最得意的本領。
美軍被包圍,在南韓的一隅僅剩下立錐之地,好不容易才憑著仁川登陸而轉入攻勢。麥克阿瑟本打算乘勢挺進,突破三八線,把北韓軍隊追逼到鴨綠江邊。他認為蘇聯戰後的創傷還沒有醫好,根本沒有戰鬥力;還估計中國也是革命剛剛成功,無暇對付外敵。可是中國出兵了,而且是以誌願軍的形式一擁而來——這是他事先連想都沒有想過的。
按照麥克阿瑟的想法,即使占領中國東北,蘇聯也不會出兵。事實上美軍轟炸了鴨綠江的水豐發電廠。隻要炸毀這座發電廠,中國東北的重工業設施就得不到電力,生產立即停頓。美軍炸壞了水豐發電廠。然而,蘇聯始終沒有出兵。
對美軍來說,破壞這座發電廠說不定也是個冒險的嚐試。也許他們是這麽想的:蘇聯不會幹預,美國就可以打中國軍隊;還可以使用台灣的國民黨軍隊,讓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夙願得償,把失去的中國奪回來,仍舊充作包圍蘇聯的一環。
可是這個冒險政策把英、法等國嚇壞了,“優柔寡斷”的杜魯門也出麵製止。在這個意義上,不能不說中國是明智的。它不上美國的圈套,不派出正規軍,而把它稱作人民誌願軍的大批遊擊隊投入北韓。
當時的實際情況大概是這樣的:蘇聯儲存的原子彈遠不及美國的多,而且軍需生產也沒有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正如麥克阿瑟所預料的,是不能夠幹預韓戰的。
美國之所以把蘇聯外交部長馬立克的停戰方案稱作“乞和”,原因就在於此。
正如美國屢次公開宣稱的那樣,日本是同沖繩、台灣、菲律賓一起包圍蘇聯和中國的堅固的紐帶,而日本是中心的一環。在韓戰中,日本在軍需工業上所起的作用,比美國原來期望的要大。要使日本人不斷感到共產黨國家的威脅,就得使朝鮮永久分為兩個部分,而且一定要日本不承認中國。
中日兩國不睦這一事實,起著使日本人對國際局勢不斷保持緊張感的作用。自衛隊本身保衛日本的任務反倒靠後了,它成了美國在遠東的輔助戰鬥力。新日美“安全條約”正是起了這一“鐵的原則”的作用。為了維持這種局麵,美國必須不斷地向日本人民灌輸害怕共產勢力的思想。
正如過去在美軍占領日本期間所發生的種種事情都集中在這一個焦點上,今後(實質上日本仍在美國占領之下)美國大概仍將努力把這一類陰謀繼續搞下去。
朝鮮前線美軍司令範佛裏特將軍曾說:
“韓戰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在朝鮮發生的事情,要不是在這裏發生的話,也必然會在世界上旁的地方發生。”
伊·弗·斯通說,韓戰秘史的鑰匙就在這段樸素的自白裏。毫無疑問,今後當美國在遠東某地發現了“第二個朝鮮”的時候,最先遭到滅亡危機的必然是日本。
我為什麽要寫《日本的黑霧》
——代跋
經常有人問我寫《日本的黑霧》的意圖。
作為一個小說家的作品,這本書可能使讀者感到有些奇怪。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鬆本是不是出於反美的意圖而寫的呢?”大概是因為大家有這樣一種印象:這些作品把在美國占領日本期間發生的離奇事件一概歸咎於占領軍的陰謀了。
此外,也有人指責我說,這種寫法“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品,也不是單純的報告或評論,而是居於兩者之間的一種莫名其妙的東西。”大概由於我是個小說家,他們才提出這種疑問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抱著反美觀點來寫這一係列作品的,也不是一開始就用“占領軍的陰謀”這樣一個尺度來衡量一切事件的。我隻是在追究各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後,才歸納出這樣一個結論。
首先談談我寫《日本的黑霧》的動機吧。先得回到最初寫完《帝國銀行事件》這部小說的時候。在探討這個事件的過程中,我查出它的背景與美軍總司令部的某部門有關連。我認為要是不把這一點追究清楚,“帝國銀行事件”是無法弄個水落石出的。
判決書上至今也沒有說明,被認為是“帝國銀行事件”的真兇的平澤貞通所使用的究竟是什麽樣的毒藥,他又是怎樣弄到手的。
從石井中將沒有成為戰犯一事,令人想起石原莞爾少將的事情。
他是“滿洲國建國的有功之臣”,在“滿洲事變”(指九·一八事變。——譯者注)之際,曾擔任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石原的作戰方案為占領中國東北立下了“大功”。他理應同板垣征四郞大將等一起列為甲級戰犯、在東京受審、判處徒刑的。
可是他在美軍手裏受到了“保護”。據說他患病後還鄉的時候,還由美國兵隆重地護送到會津。他住在東北地方的鄉下,悠然自得地遙望著東京的審判。這些情況在馬克·蓋恩所著的《日本日記》中曾略微提到過。為什麽麥克阿瑟要庇護石原莞爾呢?石原莞爾是對蘇作戰的“權威”,而且他似乎曾經考慮過與中蘇進行分段作戰的方案。這個意圖同麥克阿瑟的想法不謀而合。如果允許推想的話,那末在麥克阿瑟從三八線向北追擊北韓軍隊,企圖侵入中國東北與中蘇進行分段作戰的計劃上,石原莞爾的建議說不定起過很大的作用。
十二
韓戰真正的過程到底如何呢?美軍在三八線上燃起了戰火。可是當初作了錯誤的估計,大概是把韓國軍隊的實力估計得過高了,而把北韓軍隊的力量又估計得過低了。美國一定以為,即使韓國軍隊遭到攻擊,至少也能夠頂住兩個月左右。然而,實際上一幹起來,立即被北韓軍隊打得潰敗而逃。如果更早地知道韓國軍隊的實力如此,美軍一定會老早就準備好在朝鮮登陸,更早地開始採取戰鬥行動了。
當初美國的想法大概是這樣的:乘北韓軍隊攻進來同韓國軍隊戰鬥的期間,美國就在聯合國指責北韓軍隊是“侵略軍”,立即組成以美軍為中心的聯合國軍出兵,並且可能估計過這個期間至少為一個月或一個半月。
然而事態的發展與預計相反,韓國軍隊敗得太快了,韓國立即陷入危機。事實上,正是由於當初打錯了算盤,美軍到達朝鮮才晚了。駐日美軍幾乎全被調光了的局麵,也是由於這次作戰計劃的失算而造成的。
一經戰鬥,美軍本身被北韓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前麵已經指出過,戰鬥機和轟炸機也都沒有起什麽作用。坦克也由於地理條件沒能發揮威力。而且還得不斷地苦於應付北韓軍隊的遊擊戰。北韓軍隊擅長於打遊擊戰,那是素以“長白山之虎”著稱的金日成部隊的拿手好戲。用從敵人奪來的武器發動攻擊,是他們最得意的本領。
美軍被包圍,在南韓的一隅僅剩下立錐之地,好不容易才憑著仁川登陸而轉入攻勢。麥克阿瑟本打算乘勢挺進,突破三八線,把北韓軍隊追逼到鴨綠江邊。他認為蘇聯戰後的創傷還沒有醫好,根本沒有戰鬥力;還估計中國也是革命剛剛成功,無暇對付外敵。可是中國出兵了,而且是以誌願軍的形式一擁而來——這是他事先連想都沒有想過的。
按照麥克阿瑟的想法,即使占領中國東北,蘇聯也不會出兵。事實上美軍轟炸了鴨綠江的水豐發電廠。隻要炸毀這座發電廠,中國東北的重工業設施就得不到電力,生產立即停頓。美軍炸壞了水豐發電廠。然而,蘇聯始終沒有出兵。
對美軍來說,破壞這座發電廠說不定也是個冒險的嚐試。也許他們是這麽想的:蘇聯不會幹預,美國就可以打中國軍隊;還可以使用台灣的國民黨軍隊,讓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夙願得償,把失去的中國奪回來,仍舊充作包圍蘇聯的一環。
可是這個冒險政策把英、法等國嚇壞了,“優柔寡斷”的杜魯門也出麵製止。在這個意義上,不能不說中國是明智的。它不上美國的圈套,不派出正規軍,而把它稱作人民誌願軍的大批遊擊隊投入北韓。
當時的實際情況大概是這樣的:蘇聯儲存的原子彈遠不及美國的多,而且軍需生產也沒有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正如麥克阿瑟所預料的,是不能夠幹預韓戰的。
美國之所以把蘇聯外交部長馬立克的停戰方案稱作“乞和”,原因就在於此。
正如美國屢次公開宣稱的那樣,日本是同沖繩、台灣、菲律賓一起包圍蘇聯和中國的堅固的紐帶,而日本是中心的一環。在韓戰中,日本在軍需工業上所起的作用,比美國原來期望的要大。要使日本人不斷感到共產黨國家的威脅,就得使朝鮮永久分為兩個部分,而且一定要日本不承認中國。
中日兩國不睦這一事實,起著使日本人對國際局勢不斷保持緊張感的作用。自衛隊本身保衛日本的任務反倒靠後了,它成了美國在遠東的輔助戰鬥力。新日美“安全條約”正是起了這一“鐵的原則”的作用。為了維持這種局麵,美國必須不斷地向日本人民灌輸害怕共產勢力的思想。
正如過去在美軍占領日本期間所發生的種種事情都集中在這一個焦點上,今後(實質上日本仍在美國占領之下)美國大概仍將努力把這一類陰謀繼續搞下去。
朝鮮前線美軍司令範佛裏特將軍曾說:
“韓戰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在朝鮮發生的事情,要不是在這裏發生的話,也必然會在世界上旁的地方發生。”
伊·弗·斯通說,韓戰秘史的鑰匙就在這段樸素的自白裏。毫無疑問,今後當美國在遠東某地發現了“第二個朝鮮”的時候,最先遭到滅亡危機的必然是日本。
我為什麽要寫《日本的黑霧》
——代跋
經常有人問我寫《日本的黑霧》的意圖。
作為一個小說家的作品,這本書可能使讀者感到有些奇怪。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鬆本是不是出於反美的意圖而寫的呢?”大概是因為大家有這樣一種印象:這些作品把在美國占領日本期間發生的離奇事件一概歸咎於占領軍的陰謀了。
此外,也有人指責我說,這種寫法“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品,也不是單純的報告或評論,而是居於兩者之間的一種莫名其妙的東西。”大概由於我是個小說家,他們才提出這種疑問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抱著反美觀點來寫這一係列作品的,也不是一開始就用“占領軍的陰謀”這樣一個尺度來衡量一切事件的。我隻是在追究各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後,才歸納出這樣一個結論。
首先談談我寫《日本的黑霧》的動機吧。先得回到最初寫完《帝國銀行事件》這部小說的時候。在探討這個事件的過程中,我查出它的背景與美軍總司令部的某部門有關連。我認為要是不把這一點追究清楚,“帝國銀行事件”是無法弄個水落石出的。
判決書上至今也沒有說明,被認為是“帝國銀行事件”的真兇的平澤貞通所使用的究竟是什麽樣的毒藥,他又是怎樣弄到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