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不談這一點。假使我所推斷的上述活動是在當夜進行的話,那末自然會引起疑問:不論多麽夜深,不論地方多麽偏僻,總會有目擊者的吧。可是直到今天,也還沒有出現目擊者。然而,雖然沒有目擊者作證,也不能遽然斷定沒有這樣的事實。
尤其是,由於警察異常熱心,與案件有關的人當時正在一個挨一個地遭到逮捕,人人都非常害怕牽連在內。直到今天,如果有人前往進行實地對證,向附近居民詢問的時候,人們還是守口如瓶,說什麽也不知道。
尤其是,如果有誰目擊到那樣戒備森嚴、異乎尋常的情形,先就嚇得絕不敢告訴別人了。不能不說,特工班是看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的。
在本案中還有個可悲的插曲:據說當天晚上有個人曾親眼見到一些行跡可疑的男子,後來這個人死得不明不白。那份奇怪的列印的英文文件上也曾提到過這事,如今已經是盡人皆知的了。不過,這裏還是扼要地敘述一下。
目擊者是澁川村的一個叫作佐藤金作的人。他偶然從列車出軌的現場附近走過,依稀看見兩個“彪形大漢”正在把鐵軌從枕木上卸下來。看到這種情況,他有點納悶,心想:他們究竟在幹什麽呢?接著就對自己解釋說,大概是檢查或修理鐵軌吧,也就沒怎麽感到驚訝。這一夥人中間的一個日本人尾隨著他。當他正在開自己家門的時候,那人就從背後用日語喊住他,對他說,不許把今晚看見的事情對別人講,並警告他說,如果對別人講了,就要受美國的軍事審判。他本來完全不知道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就回答說,不對別人講。
到了第二天,他才知道其中的原因。他正為這一翻車事件感到不安的時候,五天以後,一個陌生人來找他,給他看一張畫有福島市“反間諜隊”辦事處位置的地圖,通知他明天到該處去一趟,有話要對他講。他更加害怕,就逃離自己的家,去投靠在橫濱當三輪汽車司機的弟弟,自己也當上了三輪汽車司機。
然而,他當了兩個月的三輪汽車司機後,在昭和二十五年一月十二日就下落不明了。他失蹤後四十多天,家屬才聽說有人發現他的屍體漂在港灣裏。金作的弟弟和家屬前去認屍,可是已經火葬了。
聽說,驗屍的結果是:“沒有受傷。大約是酒醉失足跌入港灣,因心髒麻痹致命。”經調查,用英文寫下的這件事確實發生過。
死了的金作似乎生前曾害怕過什麽人,並作過這樣的川柳(由十七字組成的短詩,用俗語諷刺世態人情;係柄井川柳(一七一八——一七九〇)所創始,故名。——譯者注):“烏黑黑,懂得了自殺的心情”,“絲棉絞脖頸,差點兒頭沒斷”,“大卸八塊驚夢醒”,“闖禍人默默入墳墓”,“報上的消息,吸引注意力”。
據謠傳說,長期住在翻車現場附近的一個乞丐,事件發生後不知什麽時候也不見了。
且不談這些事情是否與翻車事件直接有關,至少可以說明即使有目擊者,他們也輕易不會把這件事說出口。那末,破壞活動班當然就是在自己同夥的警戒下,間接在日本警察的緊急警戒下,在沒有目擊者的環境中,從容不迫地進行破壞作業的。
十四
本案的兇器是留在現場的撬棍和活口扳子。這兩樣東西是唯一留下來的物證,上麵都沒留下指紋。
關於用留在現場上的活口扳子能否把鐵軌上的螺栓帽鬆下來,在所有的鑑定中都提出了懷疑;環繞著鑑定而展開的爭論,目前仍在繼續進行著。但是依我看來,用活口扳子來操作是絕對不可能的,因而我認為進行作業時並沒有使用活口扳子。這裏先撇開活口扳子不談,我倒想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令人摹想到犯人身影的撬棍上。
這根撬棍上刻著像是英文字母x·y這樣的記號。前麵已經提過,在事件發生之前,國營鐵道備用的工具上從來沒有刻過這樣的標記。撬棍上沾著少量的糙綠色油漆。法庭記錄上也把糙綠色油漆當作一個問題提出來了。
前麵已經說過,我並不認為真正的破壞作業班光是用留在現場的一支活口扳子和一根撬棍(而且還是冒充的)來進行作業的,我認為此外他們還使用了鐵錘。據說物證魚尾板上的擊打痕跡表明,有人曾用鐵錘般的東西使勁擊打過之後才把它拆下來的。
這根撬棍上還有著一道縱紋。據國鐵方麵的證言,撬棍上難得出現縱紋,一般總是出現橫紋。從留在現場上的撬棍的縱紋來看,這根撬棍是不是在國鐵方麵的作業以外的其他作業上使用來著呢?“其他”指的是撬棍正常用途以外的用途。換句話說,單憑這一點就令人感到這根撬棍不是國鐵的東西。
這根撬棍是用軌距係杆做成的,比國鐵的規格三十公斤的鐵軌要粗一些,比三十七公斤的鐵軌又細得多,因而使人懷疑它不是用國鐵規格鐵軌的軌距係杆製成的。
撬棍的粗細,國鐵所沒有的x·y這一記號,引起疑竇的油漆的顏色,在在都令人自然聯想到撬棍是屬於什麽人的。
但是,關於撬棍和活口扳子,在前麵所提過的《對“鬆川事件”的看法》的座談會上,還有人作了下麵這樣的發言。與會的野村正男說:
“因此,社會上有人問這件事是不是占領軍的特務機關幹的呢?這些東西是不是他們的呢?那個時期占領軍不是有個鐵道方麵的機關(運輸司令部)來著嗎?我覺得奇怪的是,並沒有聽說那個機關帶了什麽鐵道工具來……”
他又說:“我認為占領軍士兵既沒有帶機車來,更不用說撬棍和扳子了……”
“沒有聽說”或是“認為”完全是這個發言者的臆度,我並不打算就這一點加以評論;但是我想,社會上也許有一部分人抱著與野村同樣的看法,因而才在這裏引用一部分座談會記錄。
關於機車的話姑且不論,“更不用說撬棍和扳子了”這種說法太像不明事實真相的人說出來的話了。美軍並不是為了遊覽才留駐在日本的。它一直處在隨時都可以戰鬥的體勢之下。哪一個國家都是一樣,軍隊總是在時刻準備戰鬥的基礎上存在的。美軍留駐日本的時期也做好了應付一切戰鬥的準備,一切戰鬥工具都準備好了。因此,工兵用的工具也樣樣齊全。尤其鐵道又是輸送軍隊最大的動脈,想來在這方麵他們也準備了比日本鐵道所準備的還要優良的工具。
假若美國一旦與日本的鄰國發生戰爭,難道美軍在作戰上會完全倚靠日本的鐵道員工來負責運輸嗎?美軍一定預想到鐵道工人發動罷工的可能,自己準備好了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進行鐵道運輸的專門部隊。隻要美軍在占領地區統治一天,這種體勢和準備就不會不計劃好了的。何況又是撬棍和板子這樣普普通通的一般工具呢!
實際上美國剛占領日本時,曾按照日本的軌距製造了作戰用的內燃電動機車(與日本的dd50型、df50型等係同一類型),在進駐的同時就運來十幾台。占領期間在日本各地都使用過這種機車,修理工作由使用得最頻繁的品川機車庫擔任,大修理由國鐵大宮工廠和濱鬆工廠擔任。占領局麵結束後,他們把其中一部分(多半是製造年度比較近的)撥給了國鐵,國鐵給它們命名為dd12型,現在大約使用著五台。這一類型是日本的dd13和dd11型的先驅,從外表上來看,幾乎是一個樣。不過dd13型和dd11型是日本獨有的東西,傳達動力的方式和內燃機車完全一樣,使用的也是液壓式轉矩變流器。
尤其是,由於警察異常熱心,與案件有關的人當時正在一個挨一個地遭到逮捕,人人都非常害怕牽連在內。直到今天,如果有人前往進行實地對證,向附近居民詢問的時候,人們還是守口如瓶,說什麽也不知道。
尤其是,如果有誰目擊到那樣戒備森嚴、異乎尋常的情形,先就嚇得絕不敢告訴別人了。不能不說,特工班是看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的。
在本案中還有個可悲的插曲:據說當天晚上有個人曾親眼見到一些行跡可疑的男子,後來這個人死得不明不白。那份奇怪的列印的英文文件上也曾提到過這事,如今已經是盡人皆知的了。不過,這裏還是扼要地敘述一下。
目擊者是澁川村的一個叫作佐藤金作的人。他偶然從列車出軌的現場附近走過,依稀看見兩個“彪形大漢”正在把鐵軌從枕木上卸下來。看到這種情況,他有點納悶,心想:他們究竟在幹什麽呢?接著就對自己解釋說,大概是檢查或修理鐵軌吧,也就沒怎麽感到驚訝。這一夥人中間的一個日本人尾隨著他。當他正在開自己家門的時候,那人就從背後用日語喊住他,對他說,不許把今晚看見的事情對別人講,並警告他說,如果對別人講了,就要受美國的軍事審判。他本來完全不知道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就回答說,不對別人講。
到了第二天,他才知道其中的原因。他正為這一翻車事件感到不安的時候,五天以後,一個陌生人來找他,給他看一張畫有福島市“反間諜隊”辦事處位置的地圖,通知他明天到該處去一趟,有話要對他講。他更加害怕,就逃離自己的家,去投靠在橫濱當三輪汽車司機的弟弟,自己也當上了三輪汽車司機。
然而,他當了兩個月的三輪汽車司機後,在昭和二十五年一月十二日就下落不明了。他失蹤後四十多天,家屬才聽說有人發現他的屍體漂在港灣裏。金作的弟弟和家屬前去認屍,可是已經火葬了。
聽說,驗屍的結果是:“沒有受傷。大約是酒醉失足跌入港灣,因心髒麻痹致命。”經調查,用英文寫下的這件事確實發生過。
死了的金作似乎生前曾害怕過什麽人,並作過這樣的川柳(由十七字組成的短詩,用俗語諷刺世態人情;係柄井川柳(一七一八——一七九〇)所創始,故名。——譯者注):“烏黑黑,懂得了自殺的心情”,“絲棉絞脖頸,差點兒頭沒斷”,“大卸八塊驚夢醒”,“闖禍人默默入墳墓”,“報上的消息,吸引注意力”。
據謠傳說,長期住在翻車現場附近的一個乞丐,事件發生後不知什麽時候也不見了。
且不談這些事情是否與翻車事件直接有關,至少可以說明即使有目擊者,他們也輕易不會把這件事說出口。那末,破壞活動班當然就是在自己同夥的警戒下,間接在日本警察的緊急警戒下,在沒有目擊者的環境中,從容不迫地進行破壞作業的。
十四
本案的兇器是留在現場的撬棍和活口扳子。這兩樣東西是唯一留下來的物證,上麵都沒留下指紋。
關於用留在現場上的活口扳子能否把鐵軌上的螺栓帽鬆下來,在所有的鑑定中都提出了懷疑;環繞著鑑定而展開的爭論,目前仍在繼續進行著。但是依我看來,用活口扳子來操作是絕對不可能的,因而我認為進行作業時並沒有使用活口扳子。這裏先撇開活口扳子不談,我倒想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令人摹想到犯人身影的撬棍上。
這根撬棍上刻著像是英文字母x·y這樣的記號。前麵已經提過,在事件發生之前,國營鐵道備用的工具上從來沒有刻過這樣的標記。撬棍上沾著少量的糙綠色油漆。法庭記錄上也把糙綠色油漆當作一個問題提出來了。
前麵已經說過,我並不認為真正的破壞作業班光是用留在現場的一支活口扳子和一根撬棍(而且還是冒充的)來進行作業的,我認為此外他們還使用了鐵錘。據說物證魚尾板上的擊打痕跡表明,有人曾用鐵錘般的東西使勁擊打過之後才把它拆下來的。
這根撬棍上還有著一道縱紋。據國鐵方麵的證言,撬棍上難得出現縱紋,一般總是出現橫紋。從留在現場上的撬棍的縱紋來看,這根撬棍是不是在國鐵方麵的作業以外的其他作業上使用來著呢?“其他”指的是撬棍正常用途以外的用途。換句話說,單憑這一點就令人感到這根撬棍不是國鐵的東西。
這根撬棍是用軌距係杆做成的,比國鐵的規格三十公斤的鐵軌要粗一些,比三十七公斤的鐵軌又細得多,因而使人懷疑它不是用國鐵規格鐵軌的軌距係杆製成的。
撬棍的粗細,國鐵所沒有的x·y這一記號,引起疑竇的油漆的顏色,在在都令人自然聯想到撬棍是屬於什麽人的。
但是,關於撬棍和活口扳子,在前麵所提過的《對“鬆川事件”的看法》的座談會上,還有人作了下麵這樣的發言。與會的野村正男說:
“因此,社會上有人問這件事是不是占領軍的特務機關幹的呢?這些東西是不是他們的呢?那個時期占領軍不是有個鐵道方麵的機關(運輸司令部)來著嗎?我覺得奇怪的是,並沒有聽說那個機關帶了什麽鐵道工具來……”
他又說:“我認為占領軍士兵既沒有帶機車來,更不用說撬棍和扳子了……”
“沒有聽說”或是“認為”完全是這個發言者的臆度,我並不打算就這一點加以評論;但是我想,社會上也許有一部分人抱著與野村同樣的看法,因而才在這裏引用一部分座談會記錄。
關於機車的話姑且不論,“更不用說撬棍和扳子了”這種說法太像不明事實真相的人說出來的話了。美軍並不是為了遊覽才留駐在日本的。它一直處在隨時都可以戰鬥的體勢之下。哪一個國家都是一樣,軍隊總是在時刻準備戰鬥的基礎上存在的。美軍留駐日本的時期也做好了應付一切戰鬥的準備,一切戰鬥工具都準備好了。因此,工兵用的工具也樣樣齊全。尤其鐵道又是輸送軍隊最大的動脈,想來在這方麵他們也準備了比日本鐵道所準備的還要優良的工具。
假若美國一旦與日本的鄰國發生戰爭,難道美軍在作戰上會完全倚靠日本的鐵道員工來負責運輸嗎?美軍一定預想到鐵道工人發動罷工的可能,自己準備好了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進行鐵道運輸的專門部隊。隻要美軍在占領地區統治一天,這種體勢和準備就不會不計劃好了的。何況又是撬棍和板子這樣普普通通的一般工具呢!
實際上美國剛占領日本時,曾按照日本的軌距製造了作戰用的內燃電動機車(與日本的dd50型、df50型等係同一類型),在進駐的同時就運來十幾台。占領期間在日本各地都使用過這種機車,修理工作由使用得最頻繁的品川機車庫擔任,大修理由國鐵大宮工廠和濱鬆工廠擔任。占領局麵結束後,他們把其中一部分(多半是製造年度比較近的)撥給了國鐵,國鐵給它們命名為dd12型,現在大約使用著五台。這一類型是日本的dd13和dd11型的先驅,從外表上來看,幾乎是一個樣。不過dd13型和dd11型是日本獨有的東西,傳達動力的方式和內燃機車完全一樣,使用的也是液壓式轉矩變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