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些人比我起初想像的要樂觀多了。因為我聽到一個英國人說:“如果我們能在夜晚捕獲到這種大蜥蜴,吃它們的肉;又可以用果汁當作淡水——那我們就可以撐上很長一段時間,足以等待救援的到來。”
大家的信心都增加了。比利時人也說:“我們有了食物和淡水,起碼生命就有了保障。隻要大家活著,就總能想到辦法離開這裏。”
諾曼醫生提醒道:“別忘了,還有一樣是我們無法戰勝的——疾病。要是在這荒島上生了病的話,可是沒有任何方法來進行醫治的。”
“那我們就盡量不要生病。”另一個美國人說,“不過,最好的方法還是快點兒讓外界知道我們在這兒——我可不想在這鬼地方呆太久。”
山洞裏的人都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我聽他們說了很久,發現他們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咳了兩聲,說道:“各位,如果我們想要在這個島上多堅持一段時間的話,就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這是人活下去的必須因素。”
大家都望向我,英國人問道:“食物和淡水?”
“不。”我搖頭道,“是物質和精神。”
英國人饒有興趣地望著我:“你是做什麽的?”
我答道:“一所大學的心理學教師。”
“說下去。”他說。
我清了清嗓子,說:“物質和精神是人賴以生存的基本要求。我們就算解決了食物和淡水的問題,那也隻是滿足了物質這一方麵而已。如果我們在精神上處於極度空虛、匱乏的狀態,一樣會引起很多心理或生理上的疾病,甚至會喪失活下去的信念……”
我頓了頓,說:“那個自殺的土耳其人就是個例子。”
“你說得對。”諾曼醫生讚許道,“在醫學上,很多疾病就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這個問題我們是得重視。”
“怎麽重視?”英國人說,“這個荒島上有報刊、書籍嗎?有電影、音樂嗎?我們怎麽滿足精神需求?”
“是沒有這些,但我們有嘴啊。有嘴就可以講故事出來聽——那也是一種獲取精神需求的方式。”我說。
“講故事?”英國人眼睛一亮,“太好了!我呆在這個山洞裏無聊得都快發瘋了!我們確實可以通過互相講故事來消磨時光。”
“我也贊成,這是個好主意。”諾曼醫生說。
大家似乎都被我的提議所振奮,紛紛表示贊同。那個比利時人又建議道:“如果大家都沒意見的話,那我們就每天晚上輪流由一個人講故事——這個故事必須非常精彩,能讓我們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英國人問我:“心理學教授,什麽類型的故事是最讓人感興趣的?”
我想了想,說:“這樣吧,我相信我們每個人肯定都經歷過或者是聽說過一些離奇古怪的事情,我們就把它當作故事講出來,一定會很吸引人的。”
“好!就這麽辦!”英國人興奮地說,“我們都好好想想,明天晚上就開始講!”
大家沉思了一陣,一個美國人說:“不用想了,我現在就能講一個離奇的故事給你們聽——是我從朋友那裏聽來的,好像是件真實的事。”
“太好了,那就開始講吧!”英國人說。其他人也隨聲附和。
於是,大家圍坐到火堆旁,聽那美國人講了一個叫做“迪奧的世界”的故事。這個故事果然符合我們之前的要求——詭異、離奇,充滿神秘感。以至於我們在聽完之後都還沉溺在各自的遐想和沉思之中。毫無疑問,這個故事使我們獲得了一個精神充實的夜晚。
就這樣,山洞中的二十幾個人形成了一種固定生活模式——白天發信號求救、採摘果子;晚上則由那幾個德國人去外麵獵殺蜥蜴,回來烤熟給大家吃。那三個德國人在獵殺蜥蜴這件事上拒絕了由大家輪流去做這個提議,他們似乎不希望其他人參與這件事,心甘情願地每天為大家服務。而阿萊西婭和希臘婦人最終還是受不了了——她們閉著眼睛把蜥蜴肉咬下去的樣子至今都令我歷歷在目。
吃完東西,便是每晚固定的講故事時間。我以講故事為記數單位,大致統計了一下:
第一天晚上,是美國人講的“迪奧的世界”;
第二天晚上,一個法國女人講了一個叫“噩夢”的故事;
第三天晚上,賴文輝講了一個叫“黑色秘密”的故事;
第四天晚上,我有些記不清了,好像是一個泰國學生還是馬來西亞學生講的,故事名字我倒是記得清楚,叫“恐怖電影”;
第五天晚上,一個韓國男人講了一個故事,但他講的故事沒有名字,後來我給取了一個名字,叫“七月十三”;
第六天晚上,英國人講了一個叫“吠犬”的故事1。
每個晚上的故事都很精彩。講故事的人運用各自的技巧點燃了我們的想像力。我驚嘆於他們所講的這些故事是不是都源於他們的親身經歷,否則他們怎麽能講得如此逼真、投入,讓人如臨其境。當然,我們誰都沒有深究這個問題——隻要我們的精神能得到享受和滿足,那便足夠了。
我本來以為,按照我們的人數,我起碼能聽到二十個以上的故事。但事實是我錯了,有一些事情是我們無法預料的——盡管我們解決了物質和精神的問題,但幾乎每天都還是有人會死。一開始,大家都要努力弄清死亡的原因,想知道那個人是死於疾病、自殺或是別的什麽原因。但到了後來,也許是大家對於死亡的恐懼感已經麻木了,當再有人死去的時候,沒多少人還關心那個人為什麽會死。甚至有人出去走一趟,便再沒有回來,也沒有人會過問他(她)的去向——我們隻知道一件事——蜥蜴肉越來越多,越來越容易弄到手了。那三個德國人甚至將剩餘的蜥蜴肉熏製成肉幹儲存起來。我們的食物暫時不成問題了。
很快,我們發現一個怪異的規律——“死亡”與“講故事”之間存在著一些微妙的聯繫。確切地說,我們發現,當一個人講完他(她)的故事後,便極有可能在之後的一、兩天內死去,並且原因不明;而那些還沒有講故事的人,死亡的概率便遠遠低於前者。這個現象使後麵的人對於講故事產生了一種恐懼心理。但即便如此,“講故事”這個每晚的固定節目仍然沒有終止,因為習慣和模式已經形成了,而且前麵的人都講了,後麵的人便沒有理由不講。
第七天晚上,輪到謝瑜講故事了。他在講之前說:“你們有沒有意識到,我們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通過燃燒樹枝來發求救信號已經這麽多天了,根本就沒有人發現我們——如果一直都是這種狀況的話,我們在這島上撐不了多久的!”
美國人用樹枝撥弄著火堆說:“這個故事不是我們想聽的。”
希臘人說:“那你認為我們該怎麽辦?像魯濱遜一樣紮個木筏嚐試離開荒島?我可是知道這片海有多大——當我們漂流出去,情況會比現在更糟。”
謝瑜低聲說道:“照現在這樣下去,我們全都會死光的。”
“夠了!”美國人喝斥道,“如果你沒有好故事講給我們聽,就閉嘴,別說這些喪氣的廢話!”
謝瑜沉默了一陣,抬起頭來說道:“我可以講一個比以往都要精彩的故事給你們聽,但在那之前,我希望我們大家能做一個約定。”
所有的人都望著他。
謝瑜說:“我不知道我們之中最後能有幾個人獲救。所以我想,如果我們當中有一個人最後能聽完所有人講的故事,並且能活著離開這個荒島的話,就要把在島上發生的所有事情,以及每個人講的這些故事全都公諸於眾——你們接受我這個提議嗎?”
諾曼醫生望著他:“為什麽要這樣做?”
謝瑜神情悲哀地說:“我不希望我們這些命運多舛的人不明不白地死在這個荒島上後,不但屍骨無存,連一絲活過的痕跡都無法保存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能把荒島發生過的事,以及我們所講的故事記錄下來,好歹也算是對死者的一種紀念和告慰。”
大家都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兒,諾曼醫生帶頭說:“好的,我同意這個約定。如果我能活著出去,一定把所有的一切都記錄下來。”
阿萊西婭說:“我也同意。”
我也表態,同意謝瑜的這個提議。在我們的帶動下,最後所有人都表示同意。
“那好。”謝瑜說,“我們剩下的這十四個人便在此約定好,無論誰都不準食言。”
謝瑜說完這句話,便開始講他的那個故事。
接下來,我便將第七天晚上、第八天晚上、第九天晚上和第十天晚上聽到的四個故事詳細地講述出來。這四個故事我認為是所有故事中最離奇和精彩的,並且這些故事和講述者的命運息息相關。我聽完他們這些故事之後,便在最後一個晚上講出了自己的故事。
第七天晚上的故事——死神的財寶
第一章
杜麗是個聰明而敏感的姑娘。她知道,事情不能再拖了,今天晚上必須跟柯林徹底攤牌。
他們約定晚上七點在峇裏島西餐廳見麵。六點四十分,杜麗便提前到了這裏,她選擇的位置是這家狹長的西餐廳最裏端的一張桌子,這裏僻靜而安寧,是談話的最佳場合。
七點零五分,一個穿著橫條紋體恤衫,高大、英俊的男人出現在西餐廳門口。杜麗看見他後,站起來揮了揮手,那男人快步走了過來。
“對不起,遲到了一會兒。”柯林坐到杜麗的對麵後,解釋道,“你知道,又堵車了。”
“沒關係,柯林。隻遲到了五分鍾而已。”杜麗淡淡笑了笑。
餐廳的侍者向他們的桌子走來,禮貌地問道:“請問兩位,現在可以點菜了嗎?”
“當然。”柯林接過侍者遞來的菜單,隨便翻了幾下,說:“一份香煎鵝肝,記著配白酒凍,六成熟的牛排,芝士通心粉和一杯白蘭地。”
“你呢,杜麗?”柯林將菜單遞到對麵,杜麗翻都沒翻一下,直接遞給侍者,說:“一杯柳橙汁,謝謝。”
大家的信心都增加了。比利時人也說:“我們有了食物和淡水,起碼生命就有了保障。隻要大家活著,就總能想到辦法離開這裏。”
諾曼醫生提醒道:“別忘了,還有一樣是我們無法戰勝的——疾病。要是在這荒島上生了病的話,可是沒有任何方法來進行醫治的。”
“那我們就盡量不要生病。”另一個美國人說,“不過,最好的方法還是快點兒讓外界知道我們在這兒——我可不想在這鬼地方呆太久。”
山洞裏的人都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我聽他們說了很久,發現他們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咳了兩聲,說道:“各位,如果我們想要在這個島上多堅持一段時間的話,就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這是人活下去的必須因素。”
大家都望向我,英國人問道:“食物和淡水?”
“不。”我搖頭道,“是物質和精神。”
英國人饒有興趣地望著我:“你是做什麽的?”
我答道:“一所大學的心理學教師。”
“說下去。”他說。
我清了清嗓子,說:“物質和精神是人賴以生存的基本要求。我們就算解決了食物和淡水的問題,那也隻是滿足了物質這一方麵而已。如果我們在精神上處於極度空虛、匱乏的狀態,一樣會引起很多心理或生理上的疾病,甚至會喪失活下去的信念……”
我頓了頓,說:“那個自殺的土耳其人就是個例子。”
“你說得對。”諾曼醫生讚許道,“在醫學上,很多疾病就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這個問題我們是得重視。”
“怎麽重視?”英國人說,“這個荒島上有報刊、書籍嗎?有電影、音樂嗎?我們怎麽滿足精神需求?”
“是沒有這些,但我們有嘴啊。有嘴就可以講故事出來聽——那也是一種獲取精神需求的方式。”我說。
“講故事?”英國人眼睛一亮,“太好了!我呆在這個山洞裏無聊得都快發瘋了!我們確實可以通過互相講故事來消磨時光。”
“我也贊成,這是個好主意。”諾曼醫生說。
大家似乎都被我的提議所振奮,紛紛表示贊同。那個比利時人又建議道:“如果大家都沒意見的話,那我們就每天晚上輪流由一個人講故事——這個故事必須非常精彩,能讓我們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英國人問我:“心理學教授,什麽類型的故事是最讓人感興趣的?”
我想了想,說:“這樣吧,我相信我們每個人肯定都經歷過或者是聽說過一些離奇古怪的事情,我們就把它當作故事講出來,一定會很吸引人的。”
“好!就這麽辦!”英國人興奮地說,“我們都好好想想,明天晚上就開始講!”
大家沉思了一陣,一個美國人說:“不用想了,我現在就能講一個離奇的故事給你們聽——是我從朋友那裏聽來的,好像是件真實的事。”
“太好了,那就開始講吧!”英國人說。其他人也隨聲附和。
於是,大家圍坐到火堆旁,聽那美國人講了一個叫做“迪奧的世界”的故事。這個故事果然符合我們之前的要求——詭異、離奇,充滿神秘感。以至於我們在聽完之後都還沉溺在各自的遐想和沉思之中。毫無疑問,這個故事使我們獲得了一個精神充實的夜晚。
就這樣,山洞中的二十幾個人形成了一種固定生活模式——白天發信號求救、採摘果子;晚上則由那幾個德國人去外麵獵殺蜥蜴,回來烤熟給大家吃。那三個德國人在獵殺蜥蜴這件事上拒絕了由大家輪流去做這個提議,他們似乎不希望其他人參與這件事,心甘情願地每天為大家服務。而阿萊西婭和希臘婦人最終還是受不了了——她們閉著眼睛把蜥蜴肉咬下去的樣子至今都令我歷歷在目。
吃完東西,便是每晚固定的講故事時間。我以講故事為記數單位,大致統計了一下:
第一天晚上,是美國人講的“迪奧的世界”;
第二天晚上,一個法國女人講了一個叫“噩夢”的故事;
第三天晚上,賴文輝講了一個叫“黑色秘密”的故事;
第四天晚上,我有些記不清了,好像是一個泰國學生還是馬來西亞學生講的,故事名字我倒是記得清楚,叫“恐怖電影”;
第五天晚上,一個韓國男人講了一個故事,但他講的故事沒有名字,後來我給取了一個名字,叫“七月十三”;
第六天晚上,英國人講了一個叫“吠犬”的故事1。
每個晚上的故事都很精彩。講故事的人運用各自的技巧點燃了我們的想像力。我驚嘆於他們所講的這些故事是不是都源於他們的親身經歷,否則他們怎麽能講得如此逼真、投入,讓人如臨其境。當然,我們誰都沒有深究這個問題——隻要我們的精神能得到享受和滿足,那便足夠了。
我本來以為,按照我們的人數,我起碼能聽到二十個以上的故事。但事實是我錯了,有一些事情是我們無法預料的——盡管我們解決了物質和精神的問題,但幾乎每天都還是有人會死。一開始,大家都要努力弄清死亡的原因,想知道那個人是死於疾病、自殺或是別的什麽原因。但到了後來,也許是大家對於死亡的恐懼感已經麻木了,當再有人死去的時候,沒多少人還關心那個人為什麽會死。甚至有人出去走一趟,便再沒有回來,也沒有人會過問他(她)的去向——我們隻知道一件事——蜥蜴肉越來越多,越來越容易弄到手了。那三個德國人甚至將剩餘的蜥蜴肉熏製成肉幹儲存起來。我們的食物暫時不成問題了。
很快,我們發現一個怪異的規律——“死亡”與“講故事”之間存在著一些微妙的聯繫。確切地說,我們發現,當一個人講完他(她)的故事後,便極有可能在之後的一、兩天內死去,並且原因不明;而那些還沒有講故事的人,死亡的概率便遠遠低於前者。這個現象使後麵的人對於講故事產生了一種恐懼心理。但即便如此,“講故事”這個每晚的固定節目仍然沒有終止,因為習慣和模式已經形成了,而且前麵的人都講了,後麵的人便沒有理由不講。
第七天晚上,輪到謝瑜講故事了。他在講之前說:“你們有沒有意識到,我們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通過燃燒樹枝來發求救信號已經這麽多天了,根本就沒有人發現我們——如果一直都是這種狀況的話,我們在這島上撐不了多久的!”
美國人用樹枝撥弄著火堆說:“這個故事不是我們想聽的。”
希臘人說:“那你認為我們該怎麽辦?像魯濱遜一樣紮個木筏嚐試離開荒島?我可是知道這片海有多大——當我們漂流出去,情況會比現在更糟。”
謝瑜低聲說道:“照現在這樣下去,我們全都會死光的。”
“夠了!”美國人喝斥道,“如果你沒有好故事講給我們聽,就閉嘴,別說這些喪氣的廢話!”
謝瑜沉默了一陣,抬起頭來說道:“我可以講一個比以往都要精彩的故事給你們聽,但在那之前,我希望我們大家能做一個約定。”
所有的人都望著他。
謝瑜說:“我不知道我們之中最後能有幾個人獲救。所以我想,如果我們當中有一個人最後能聽完所有人講的故事,並且能活著離開這個荒島的話,就要把在島上發生的所有事情,以及每個人講的這些故事全都公諸於眾——你們接受我這個提議嗎?”
諾曼醫生望著他:“為什麽要這樣做?”
謝瑜神情悲哀地說:“我不希望我們這些命運多舛的人不明不白地死在這個荒島上後,不但屍骨無存,連一絲活過的痕跡都無法保存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能把荒島發生過的事,以及我們所講的故事記錄下來,好歹也算是對死者的一種紀念和告慰。”
大家都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兒,諾曼醫生帶頭說:“好的,我同意這個約定。如果我能活著出去,一定把所有的一切都記錄下來。”
阿萊西婭說:“我也同意。”
我也表態,同意謝瑜的這個提議。在我們的帶動下,最後所有人都表示同意。
“那好。”謝瑜說,“我們剩下的這十四個人便在此約定好,無論誰都不準食言。”
謝瑜說完這句話,便開始講他的那個故事。
接下來,我便將第七天晚上、第八天晚上、第九天晚上和第十天晚上聽到的四個故事詳細地講述出來。這四個故事我認為是所有故事中最離奇和精彩的,並且這些故事和講述者的命運息息相關。我聽完他們這些故事之後,便在最後一個晚上講出了自己的故事。
第七天晚上的故事——死神的財寶
第一章
杜麗是個聰明而敏感的姑娘。她知道,事情不能再拖了,今天晚上必須跟柯林徹底攤牌。
他們約定晚上七點在峇裏島西餐廳見麵。六點四十分,杜麗便提前到了這裏,她選擇的位置是這家狹長的西餐廳最裏端的一張桌子,這裏僻靜而安寧,是談話的最佳場合。
七點零五分,一個穿著橫條紋體恤衫,高大、英俊的男人出現在西餐廳門口。杜麗看見他後,站起來揮了揮手,那男人快步走了過來。
“對不起,遲到了一會兒。”柯林坐到杜麗的對麵後,解釋道,“你知道,又堵車了。”
“沒關係,柯林。隻遲到了五分鍾而已。”杜麗淡淡笑了笑。
餐廳的侍者向他們的桌子走來,禮貌地問道:“請問兩位,現在可以點菜了嗎?”
“當然。”柯林接過侍者遞來的菜單,隨便翻了幾下,說:“一份香煎鵝肝,記著配白酒凍,六成熟的牛排,芝士通心粉和一杯白蘭地。”
“你呢,杜麗?”柯林將菜單遞到對麵,杜麗翻都沒翻一下,直接遞給侍者,說:“一杯柳橙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