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童貫又立起來了
水滸:梁山新寨主,好漢絕不招安 作者:秋宵一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盧俊義動起真格後,那是槍影綽綽,有如鋪天蓋地般氣勢。
月台上梁中書和童貫看得呆了。
那兩邊眾軍官看了,亦是喝彩不迭。
兩軍陣麵上軍士們瞧在眼中,紛紛遞相廝覷道。
“我們做了許多年軍,也曾出了幾遭征,何曾見這等一對好漢廝殺,當真是精彩至極啊!”
梁中書雖不通武藝,但他在大名府督軍多年,也隱隱看出聞達不是盧俊義對手,如今不過是在苦苦掙紮罷了。
為了保住顏麵,梁中書連忙對李成喊道。
“二人俱是好手,今賊寇在前,勿要折損了,快叫他們停手。”
李成早就有心叫停,得了梁中書將令,他趕忙招呼旗牌官拿著令字旗,命校場中廝鬥的二人分開住手。
有上官命令,於是將台上青旗招動,傳出一聲鑼響,欲要教二人停鬥。
可盧俊義有心爭功,那聞達亦是個不服輸的,即使有金鑼聲響,二人依舊在跑馬相拚。
得令旗牌官見此情形,顧不得其它,連忙飛馬向前,揮舞手中令旗道。
“兩位好漢快歇了,相公有令。”
人到旗發,二人才堪堪勒馬住手,各收起兵刃,都互相剪拂後,一並縱馬回到將台下,以待梁中書和童貫命令。
梁中書曉得盧俊義武藝高於聞達,可為了自家顏麵,他還是說道。
“兩位武藝一般,都是國家良將,皆可重用。”
童貫不管梁中書是何想法,他是瞧出來了,盧俊義的武藝確是不愧河北三絕。
大刀聞達在大名府的名頭,童貫這些日子亦是聽過的,其人之勇不下於他從宮中帶出的禦前大將,可聞達在盧俊義麵前都隻能縱馬相奔,由此可以看出盧俊義的武藝應是不下於那梁山史文恭。
有盧俊義在軍前效力,他便可再也不懼史文恭了。
心中憂患已解,童貫大喜道。
“盧俊義,你武藝不俗,軍中難有匹敵者,果是了得。本相言出即隨,便與你做軍中統製官,特領一軍人馬為國效力。”
聞言,盧俊義亦是大喜,連忙翻身下馬欣然受命了。
見童貫如此優待盧俊義,梁中書不好多言,也許諾道。
“不錯,你二人武藝都是難得,如今賊寇在前,特事特辦,一並都應你二人督領一軍,共同禦賊,勿要教我失望。”
看梁中書沒有責罰自己,聞達亦是領命。
此間事定,大名府平添一位萬夫難敵猛將,梁中書和童貫都很是欣喜。
可還不待他們高興多久,便有軍情速報送來。
“梁山軍馬已從朝城開拔,不日將抵府城。”
聽到梁山賊子來勢洶洶,一副要攻打大名府的樣子,梁中書和童貫的心情一下子就不好了,臉色都變得陰沉起來。
盧俊義自得了童貫恩寵賜官,一心要為國出力,此時聽得梁山賊寇來襲,他立馬挺身而出道。
“盧某久在府城,但也聽聞梁山占山侵民,害國逆反,雖有無知善名,實為水泊強寇。”
“量這夥草寇,如何肯擅離巢穴!”
“二位相公何必有勞神思,盧某不才,空食祿矣,無功報德,願施犬馬之勞,統領軍卒,離城下寨,以抵賊寇。”
“草寇不來,別作商議,如若那夥強寇年衰命盡,擅離巢穴,領眾前來,不是小將誇其大言,定令此賊片甲不回,上報國家俸祿之恩,下伸平生所學之誌,以賊酋之功報相公提攜大恩,肝膽塗地,並無異心。”
戰前同協力,軍前無二心。
聞達雖不敵盧俊義,但他也敬服盧俊義武藝,此時見盧俊義有忠君報國之心,保境除賊之誌,他亦是出言道。
“盧統製此言極是。賊寇擅離水窪,如若那無根浮萍,輕易可除。”
“我軍兵馬強盛,有堅城大寨,猛將強兵,料那賊寇凡是敢來,我等必盡心報國,齊心上下,管教強寇蕩平飛灰。”
“有朝廷在後,強軍在前,相公大可無虞矣!”
李成前番兵敗朝城,正是有心戴罪立功,他緊隨二人道。
“相公,李成昔敗梁山,不過是受於城弱兵寡,良將缺乏,才使得那梁山小勝一場。”
“如今有盧統製相助,又兼府城高大,軍器充備,常言知恥而後勇,今次賊寇相犯,我等將士共力抗賊,定可教梁山賊寇有來無回。”
“李成可下軍令狀,但凡不勝,有辱朝廷威儀,非要相公責罰,我便和賊寇一決生死,以報國家恩德。”
餘下大名府將領眼見三位將軍都決心抗賊,他們也紛紛出言要和梁山誓死一戰。
一時間,大名府竟是軍心激蕩,戰意昂揚,無有畏戰者。
見眾將都一心抗賊,梁中書和童貫是瞧在眼裏,喜在心裏。
此前敗於梁山的種種不適,在此刻都一股腦的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久違的天朝上國傲氣,好似梁山又變成了區區草寇,彈指間可滅,絲毫不足為患。
梁中書大喜之下,隨即取金碗繡緞,賞勞三將,又教人補齊三軍一應糧餉,各賜錢財,以激軍心。
童貫也不甘落後,他明言若是打敗梁山,剿除賊寇,三軍上下,但有立功者,一律重賞。
士升將,將升官,官賜爵,綾羅綢緞,金銀玉器,無有不落。
樞密太尉作為趙宋朝廷武將的最高職位,童貫的話還是很有含金量的。
大名府上下軍士聽到朝廷有此重賞,人人敢戰,個個爭先,紛紛都要和梁山一決生死。
某一刻,大名府軍士甚至都有些嫌棄梁山來的太慢了,都有點耽誤他們爭取功名利祿、榮華富貴了。
軍心可用下,梁中書和童貫點調三軍,升起帳旗,商議軍事。
有了盧俊義這員上將,童貫算是虎威重振,他可不想龜縮在大名府就等著梁山來攻,而是要轉攻為守,主動去迎戰梁山軍。
梁中書沒有在梁山手中吃過大虧,他亦是不懼梁山軍馬,對童貫要主動迎戰的建議,他是十分讚同的。
巍巍朝廷豈能懼怕一水窪草賊耳!
固守城池,這實在是太丟朝廷顏麵了,也是在丟他的顏麵。
月台上梁中書和童貫看得呆了。
那兩邊眾軍官看了,亦是喝彩不迭。
兩軍陣麵上軍士們瞧在眼中,紛紛遞相廝覷道。
“我們做了許多年軍,也曾出了幾遭征,何曾見這等一對好漢廝殺,當真是精彩至極啊!”
梁中書雖不通武藝,但他在大名府督軍多年,也隱隱看出聞達不是盧俊義對手,如今不過是在苦苦掙紮罷了。
為了保住顏麵,梁中書連忙對李成喊道。
“二人俱是好手,今賊寇在前,勿要折損了,快叫他們停手。”
李成早就有心叫停,得了梁中書將令,他趕忙招呼旗牌官拿著令字旗,命校場中廝鬥的二人分開住手。
有上官命令,於是將台上青旗招動,傳出一聲鑼響,欲要教二人停鬥。
可盧俊義有心爭功,那聞達亦是個不服輸的,即使有金鑼聲響,二人依舊在跑馬相拚。
得令旗牌官見此情形,顧不得其它,連忙飛馬向前,揮舞手中令旗道。
“兩位好漢快歇了,相公有令。”
人到旗發,二人才堪堪勒馬住手,各收起兵刃,都互相剪拂後,一並縱馬回到將台下,以待梁中書和童貫命令。
梁中書曉得盧俊義武藝高於聞達,可為了自家顏麵,他還是說道。
“兩位武藝一般,都是國家良將,皆可重用。”
童貫不管梁中書是何想法,他是瞧出來了,盧俊義的武藝確是不愧河北三絕。
大刀聞達在大名府的名頭,童貫這些日子亦是聽過的,其人之勇不下於他從宮中帶出的禦前大將,可聞達在盧俊義麵前都隻能縱馬相奔,由此可以看出盧俊義的武藝應是不下於那梁山史文恭。
有盧俊義在軍前效力,他便可再也不懼史文恭了。
心中憂患已解,童貫大喜道。
“盧俊義,你武藝不俗,軍中難有匹敵者,果是了得。本相言出即隨,便與你做軍中統製官,特領一軍人馬為國效力。”
聞言,盧俊義亦是大喜,連忙翻身下馬欣然受命了。
見童貫如此優待盧俊義,梁中書不好多言,也許諾道。
“不錯,你二人武藝都是難得,如今賊寇在前,特事特辦,一並都應你二人督領一軍,共同禦賊,勿要教我失望。”
看梁中書沒有責罰自己,聞達亦是領命。
此間事定,大名府平添一位萬夫難敵猛將,梁中書和童貫都很是欣喜。
可還不待他們高興多久,便有軍情速報送來。
“梁山軍馬已從朝城開拔,不日將抵府城。”
聽到梁山賊子來勢洶洶,一副要攻打大名府的樣子,梁中書和童貫的心情一下子就不好了,臉色都變得陰沉起來。
盧俊義自得了童貫恩寵賜官,一心要為國出力,此時聽得梁山賊寇來襲,他立馬挺身而出道。
“盧某久在府城,但也聽聞梁山占山侵民,害國逆反,雖有無知善名,實為水泊強寇。”
“量這夥草寇,如何肯擅離巢穴!”
“二位相公何必有勞神思,盧某不才,空食祿矣,無功報德,願施犬馬之勞,統領軍卒,離城下寨,以抵賊寇。”
“草寇不來,別作商議,如若那夥強寇年衰命盡,擅離巢穴,領眾前來,不是小將誇其大言,定令此賊片甲不回,上報國家俸祿之恩,下伸平生所學之誌,以賊酋之功報相公提攜大恩,肝膽塗地,並無異心。”
戰前同協力,軍前無二心。
聞達雖不敵盧俊義,但他也敬服盧俊義武藝,此時見盧俊義有忠君報國之心,保境除賊之誌,他亦是出言道。
“盧統製此言極是。賊寇擅離水窪,如若那無根浮萍,輕易可除。”
“我軍兵馬強盛,有堅城大寨,猛將強兵,料那賊寇凡是敢來,我等必盡心報國,齊心上下,管教強寇蕩平飛灰。”
“有朝廷在後,強軍在前,相公大可無虞矣!”
李成前番兵敗朝城,正是有心戴罪立功,他緊隨二人道。
“相公,李成昔敗梁山,不過是受於城弱兵寡,良將缺乏,才使得那梁山小勝一場。”
“如今有盧統製相助,又兼府城高大,軍器充備,常言知恥而後勇,今次賊寇相犯,我等將士共力抗賊,定可教梁山賊寇有來無回。”
“李成可下軍令狀,但凡不勝,有辱朝廷威儀,非要相公責罰,我便和賊寇一決生死,以報國家恩德。”
餘下大名府將領眼見三位將軍都決心抗賊,他們也紛紛出言要和梁山誓死一戰。
一時間,大名府竟是軍心激蕩,戰意昂揚,無有畏戰者。
見眾將都一心抗賊,梁中書和童貫是瞧在眼裏,喜在心裏。
此前敗於梁山的種種不適,在此刻都一股腦的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久違的天朝上國傲氣,好似梁山又變成了區區草寇,彈指間可滅,絲毫不足為患。
梁中書大喜之下,隨即取金碗繡緞,賞勞三將,又教人補齊三軍一應糧餉,各賜錢財,以激軍心。
童貫也不甘落後,他明言若是打敗梁山,剿除賊寇,三軍上下,但有立功者,一律重賞。
士升將,將升官,官賜爵,綾羅綢緞,金銀玉器,無有不落。
樞密太尉作為趙宋朝廷武將的最高職位,童貫的話還是很有含金量的。
大名府上下軍士聽到朝廷有此重賞,人人敢戰,個個爭先,紛紛都要和梁山一決生死。
某一刻,大名府軍士甚至都有些嫌棄梁山來的太慢了,都有點耽誤他們爭取功名利祿、榮華富貴了。
軍心可用下,梁中書和童貫點調三軍,升起帳旗,商議軍事。
有了盧俊義這員上將,童貫算是虎威重振,他可不想龜縮在大名府就等著梁山來攻,而是要轉攻為守,主動去迎戰梁山軍。
梁中書沒有在梁山手中吃過大虧,他亦是不懼梁山軍馬,對童貫要主動迎戰的建議,他是十分讚同的。
巍巍朝廷豈能懼怕一水窪草賊耳!
固守城池,這實在是太丟朝廷顏麵了,也是在丟他的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