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兩軍匯至朝城
水滸:梁山新寨主,好漢絕不招安 作者:秋宵一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百無聊賴中,劉玄統領大軍一路徐徐行進,直到跨過鄆州,抵達北京大名府地界時,才遇到一座有官兵堅守的城池。
那處城縣毗鄰鄆州,亦是緊靠黃河東流,故在得知梁山有大軍來襲時,縣令早早便向梁中書求援了。
童貫自逃到大名府,便一直在想著如何將功折罪。
當時得知梁山有興兵來犯之意,童貫是又驚又喜。
驚的是梁山兵鋒太盛,他有點擔心大名府會守不住,可在知曉梁山隻是來了四萬軍馬後,他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就舒展開來了。
北京大名府是大宋重鎮,牆高池深,兵甲無數,持槍披甲之士有數萬之眾,雖比不上久經戰陣的西軍精銳,但在大宋亦是數得上名號的。
自古常言道: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這句話說的是攻堅圍城的打法,需要根據雙方兵力有所變化,絕不能埋頭硬幹。
大名府內有三五萬軍士,梁山若要攻打大名府,至少也得倍數於官軍,不然就是徒勞一場。
可童貫曉得梁山絕不是那麽簡單的,梁山敢出兵四萬來攻打大名府,其中一定是有著不為人知的陰謀。
童貫想了又想,最後一臉肯定的表示梁山是來追擊他的,前次高俅血淋淋的下場就是證據。
梁山肆意妄為,明顯幹掉了一個太尉還不夠,且自己的地位又比高俅重要許多,那麽梁山這些膽大包天的強人很有可能是要專門來拿自己祭旗,好以此壯大梁山聲威。
童貫越是猜想,心中就越是五味雜陳。
想他堂堂一朝太尉,怎得就會落得這般狼狽下場呢?
眺望著梁山所在的方向,童貫隻覺心中一陣煩悶,恨不得將領頭的劉玄等人都放下大牢,好生折磨一番,才可解他心頭悶氣。
梁中書是個貼心的,不用童貫明言,他就已經有為童貫報仇的想法了。
童貫和蔡京的關係十分不錯,甚至兩家還一度險些結為兒女親家,若不是中間出了點小意外,梁中書可能都要稱童貫一聲叔父。
因此童貫來到大名府後,梁中書是早晚拜會,不曾有半點冷落。
如今聽聞梁山還敢追來,梁中書當即決定為童貫出一口惡氣。
雖說童貫十萬大軍都不是梁山敵手,但梁中書渾然不懼。
隻有見識過廣闊天地,才能知曉天地間的浩瀚,以及自己那渺小的身影。
梁中書沒有來到大名府以前,他一度覺得東京城內的八十萬禁軍最是威風,但見識過大名府的一切的,他才明白什麽叫做真正的精兵悍將。
大名府守軍和禁軍一比,梁中書不敢直言,但他已是看不上禁軍的。
童貫在西軍能闖出碩大名聲,教趙官家都另看一眼,靠的是西軍那群能打能殺的莽漢,而不是那勞什子的八十萬禁軍。
現下好不容易有群不知死活的賊寇千裏迢迢前來送死,梁中書是十分欣喜的。
他尊敬童貫,可不代表他沒有上進心。
童貫能靠西軍博得官家重視,那他同樣也能靠著大名府軍馬在官家麵前占據一席之位。
隻要從屬於他的大名府軍馬能夠打敗梁山賊寇,以後別人再說起他,就不會隻提他是蔡京的女婿,而是堂堂大名府知府了。
畢竟連童貫都奈何不得梁山,甚至前番高俅都栽在了梁山手裏,如此一來,他若真打敗了梁山軍馬,豈不是證明他梁世傑要比童貫、高俅更善於用兵,那得到官家重用的機會還遠嘛!
中書是一種官名雅稱,梁世傑才是他的原名。
越想越激動的梁中書隻覺潑天富貴就在眼前,根本不想耽擱片刻,便令人召集大名府眾將議事。
按照梁中書的想法,梁山既然敢遠離巢穴,千裏興兵,他哪能容得下有此等猖狂之人,二話不說就要調兵前去迎戰。
幸得大名府不缺少有理智的人,紛紛出言相勸,才將梁中書那不切實際的想法給製止住了。
出城野戰?
童貫十萬大軍都抵不住梁山,他們可沒有梁中書那麽莫名自信,還是老老實實把守營寨,守住大名府為緊。
而梁中書能被如此輕易勸住,也是因為當時童貫就在一旁,他亦是不讚同梁中書的想法。
為何童貫不願意?
一句話,那就是他還沒從十萬大軍一朝盡散的恐懼中走出來。
不過童貫雖然沒有讚同梁中書的想法,也還是為他想了其它辦法的。
既然野戰不行,他們完全可以守城啊,張叔夜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前番高俅能夠在濟州撐那麽久,不就是因為有張叔夜並力守城,梁山才沒有再度攻破濟州城,憑張叔夜的本事都能守住濟州城,童貫認為梁山一定是不善於攻城的。
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童貫可不是頭鐵的,審時度勢方麵,他算是研究透了。
於是,在童貫這個官職最高、地位最貴的‘建議’下,梁中書也隻能同意據城以待梁山。
朝城,位於梁山軍馬必經之地,若從鄆州到大名府,此城便不能忽視。
得到朝城縣令的緊急求援信後,梁中書也不拖遝,當即便命都監李成領軍前去相援。
李成形貌魁梧,端正得體,做事向來雷厲風行,又兼善使一把點鋼槍,滿城人口順,都喚其為李天王,以示敬意。
那時李成得了將令,便統領七千軍馬,調撥諸位將領,一並快馬加鞭飛奔至朝城。
正因李成領軍前來相援,朝城便成為梁山大軍第一座遇到官軍沒有直接棄城投降的城池。
相隨劉玄左右的梁山將領見到終於有人抵抗,無不興奮至極,他們的刀槍早就手癢難耐了,正想要好生廝殺一番泄泄火氣。
當日,劉玄引軍來到朝城三十裏外,傳令大軍安下營寨歇息一晚,無事發生。
次日天明,五更造飯,三軍點撥,劉玄使圍三缺一計策,向朝城大張旗鼓而來。
正是:戰鼓三聲響,朝城烽煙起,梁山猛將至,官軍莫膽寒。
那處城縣毗鄰鄆州,亦是緊靠黃河東流,故在得知梁山有大軍來襲時,縣令早早便向梁中書求援了。
童貫自逃到大名府,便一直在想著如何將功折罪。
當時得知梁山有興兵來犯之意,童貫是又驚又喜。
驚的是梁山兵鋒太盛,他有點擔心大名府會守不住,可在知曉梁山隻是來了四萬軍馬後,他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就舒展開來了。
北京大名府是大宋重鎮,牆高池深,兵甲無數,持槍披甲之士有數萬之眾,雖比不上久經戰陣的西軍精銳,但在大宋亦是數得上名號的。
自古常言道: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這句話說的是攻堅圍城的打法,需要根據雙方兵力有所變化,絕不能埋頭硬幹。
大名府內有三五萬軍士,梁山若要攻打大名府,至少也得倍數於官軍,不然就是徒勞一場。
可童貫曉得梁山絕不是那麽簡單的,梁山敢出兵四萬來攻打大名府,其中一定是有著不為人知的陰謀。
童貫想了又想,最後一臉肯定的表示梁山是來追擊他的,前次高俅血淋淋的下場就是證據。
梁山肆意妄為,明顯幹掉了一個太尉還不夠,且自己的地位又比高俅重要許多,那麽梁山這些膽大包天的強人很有可能是要專門來拿自己祭旗,好以此壯大梁山聲威。
童貫越是猜想,心中就越是五味雜陳。
想他堂堂一朝太尉,怎得就會落得這般狼狽下場呢?
眺望著梁山所在的方向,童貫隻覺心中一陣煩悶,恨不得將領頭的劉玄等人都放下大牢,好生折磨一番,才可解他心頭悶氣。
梁中書是個貼心的,不用童貫明言,他就已經有為童貫報仇的想法了。
童貫和蔡京的關係十分不錯,甚至兩家還一度險些結為兒女親家,若不是中間出了點小意外,梁中書可能都要稱童貫一聲叔父。
因此童貫來到大名府後,梁中書是早晚拜會,不曾有半點冷落。
如今聽聞梁山還敢追來,梁中書當即決定為童貫出一口惡氣。
雖說童貫十萬大軍都不是梁山敵手,但梁中書渾然不懼。
隻有見識過廣闊天地,才能知曉天地間的浩瀚,以及自己那渺小的身影。
梁中書沒有來到大名府以前,他一度覺得東京城內的八十萬禁軍最是威風,但見識過大名府的一切的,他才明白什麽叫做真正的精兵悍將。
大名府守軍和禁軍一比,梁中書不敢直言,但他已是看不上禁軍的。
童貫在西軍能闖出碩大名聲,教趙官家都另看一眼,靠的是西軍那群能打能殺的莽漢,而不是那勞什子的八十萬禁軍。
現下好不容易有群不知死活的賊寇千裏迢迢前來送死,梁中書是十分欣喜的。
他尊敬童貫,可不代表他沒有上進心。
童貫能靠西軍博得官家重視,那他同樣也能靠著大名府軍馬在官家麵前占據一席之位。
隻要從屬於他的大名府軍馬能夠打敗梁山賊寇,以後別人再說起他,就不會隻提他是蔡京的女婿,而是堂堂大名府知府了。
畢竟連童貫都奈何不得梁山,甚至前番高俅都栽在了梁山手裏,如此一來,他若真打敗了梁山軍馬,豈不是證明他梁世傑要比童貫、高俅更善於用兵,那得到官家重用的機會還遠嘛!
中書是一種官名雅稱,梁世傑才是他的原名。
越想越激動的梁中書隻覺潑天富貴就在眼前,根本不想耽擱片刻,便令人召集大名府眾將議事。
按照梁中書的想法,梁山既然敢遠離巢穴,千裏興兵,他哪能容得下有此等猖狂之人,二話不說就要調兵前去迎戰。
幸得大名府不缺少有理智的人,紛紛出言相勸,才將梁中書那不切實際的想法給製止住了。
出城野戰?
童貫十萬大軍都抵不住梁山,他們可沒有梁中書那麽莫名自信,還是老老實實把守營寨,守住大名府為緊。
而梁中書能被如此輕易勸住,也是因為當時童貫就在一旁,他亦是不讚同梁中書的想法。
為何童貫不願意?
一句話,那就是他還沒從十萬大軍一朝盡散的恐懼中走出來。
不過童貫雖然沒有讚同梁中書的想法,也還是為他想了其它辦法的。
既然野戰不行,他們完全可以守城啊,張叔夜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前番高俅能夠在濟州撐那麽久,不就是因為有張叔夜並力守城,梁山才沒有再度攻破濟州城,憑張叔夜的本事都能守住濟州城,童貫認為梁山一定是不善於攻城的。
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童貫可不是頭鐵的,審時度勢方麵,他算是研究透了。
於是,在童貫這個官職最高、地位最貴的‘建議’下,梁中書也隻能同意據城以待梁山。
朝城,位於梁山軍馬必經之地,若從鄆州到大名府,此城便不能忽視。
得到朝城縣令的緊急求援信後,梁中書也不拖遝,當即便命都監李成領軍前去相援。
李成形貌魁梧,端正得體,做事向來雷厲風行,又兼善使一把點鋼槍,滿城人口順,都喚其為李天王,以示敬意。
那時李成得了將令,便統領七千軍馬,調撥諸位將領,一並快馬加鞭飛奔至朝城。
正因李成領軍前來相援,朝城便成為梁山大軍第一座遇到官軍沒有直接棄城投降的城池。
相隨劉玄左右的梁山將領見到終於有人抵抗,無不興奮至極,他們的刀槍早就手癢難耐了,正想要好生廝殺一番泄泄火氣。
當日,劉玄引軍來到朝城三十裏外,傳令大軍安下營寨歇息一晚,無事發生。
次日天明,五更造飯,三軍點撥,劉玄使圍三缺一計策,向朝城大張旗鼓而來。
正是:戰鼓三聲響,朝城烽煙起,梁山猛將至,官軍莫膽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