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忠義也可以是利益
水滸:梁山新寨主,好漢絕不招安 作者:秋宵一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文彬隻是一個作風清廉的文官,還沒有那種臨大事而靜氣的本事,文人愛想,他也是一時間被自己設想的處境困住,這才慌了神。
眼下聽到宋江提出他此前的招安法子,時文彬回過神來,頓時安心了不少,讚同道。
“咦,你說的不錯,隻要勸降幾人,剪除逆賊的羽翼,劉玄那廝便是有再多的糧食亦是無用。”
話音未落,時文彬眼前一亮,自顧說道。
“此次是府尹相公主事,就連蔡府亦有參與,想那欒廷玉是個有本事的義士,我實是不忍他屈身從賊,我可向府尹上報,請的州命,許其一個州府官身,或可讓他在永安軍中謀個職位。”
聽得時文彬竟會向濟州府尹請命,為欒廷玉謀劃一個州官,直教堂下眾人心頭火熱。
果是殺人放火受招安。
宋江混跡於黑白兩道,自是對欒廷玉這般有著一番好感,雖未謀麵,但心向往之。
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
對於時文彬的安排,宋江雖是羨慕,但卻無嫉妒心腸,而是讚同道。
“相公英明,那欒廷玉本就是軍伍出身,若是能有永安軍職位相許,必是合其心意的。”
時文彬淺笑一聲,得意道。
“當是如此!”
見靠山時文彬被宋江說的眉開眼笑,趙得也想表現一番,急忙挺身而出,向堂上一拜道。
“相公,小人多得相公提拔,一直感激肺腑,深表涕零,常懷為相公赴湯蹈火之誌,趙得願前往梁山泊勸欒廷玉歸順官府,以為相公分憂!”
趙得自是心中有著打算,鐵棒欒廷玉一聽就不是個心狠手辣的,而且聽宋江說的頭頭是道,明顯欒廷玉是心向朝廷正道,這功勞不撿白不撿,又能在時文彬麵前表個忠心,還能展現一下自己的能力。
一舉多得,美滋滋。
趙得都有些佩服自己了,直覺果然沒有白取這個名字,此時不得,還待何時啊。
麵對趙得的請命,在場眾人亦不是傻的,誰還不知道趙得的想法。
朱仝性格謹慎多智,他本就有心向劉玄傳信,此時就是一個不錯的機會,亦是向時文彬行禮請命道。
“相公,朱仝此前受梁山大辱,丟了顏麵,多蒙相公不棄,使得我繼續擔任都頭一職,實是感激。我本是戴罪之身,願將功折罪,接下此番差事,以報相公恩德,望請肯允!”
朱仝麵紅如重棗,言語似虎聲,端的是一表堂堂,凜凜威風。
一邊是目光如炬的能人朱仝,好似雲長在世,一邊是其貌不揚的下屬趙得,宛若過路行人。
大宋當家人趙佶對於關羽關雲長的感觀其實一般,畢竟關羽是武將,還是一個傲上的,這完全不符合趙官家的心意。
趙官家心中的武將是那種視君如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算是手握百萬大軍,一旨令下,也會引頸受戮。
關羽手握大軍,節製一方,可以和皇帝劉備稱兄道弟,還貶低一國之主東吳大帝孫權是犬,更能無令之下領數萬大軍隨意攻伐,這不是桀驁不馴,猖狂無度的反麵武將嘛。
似關羽這類的武將在宋朝,保不齊就是下一個太祖,所以關羽在宋初時的地位一落千丈,從武廟中被趕了出去。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深知兵權的重要性,對武將有著陰影。
關羽就被趙匡胤扣了個曾失身從賊的帽子,就是流傳後世的關羽斬顏良、誅文醜,這是在曹操帳下發生的事,可老趙以關羽的主公是劉備,不應該為敵國曹操效力,就把關羽和其兄弟張飛一道請出武廟,不再享受祭祀。
張飛不也和劉備稱兄道弟,這是大不敬,老趙也是看不爽他,給的理由是苛待將士,酗酒誤事,真有夠扯淡的。
有趣的地方也在這裏,張飛是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君子是士人,小人是底層士卒,關羽則是重士卒而輕士大夫。
按照大宋重文抑武的觀念,張飛在士大夫的眼中應該是要比關羽好的,可自趙匡胤後,關羽張飛雖然又被請回了武廟,但關羽卻一騎絕塵,封號遠超張飛甚至同列諸人,地位直逼武廟第一人薑太公。
藝術家趙佶先是加封關羽為忠惠公,一舉讓關羽自豪的漢壽亭侯進爵為公,又加封關羽為武安王,使得關羽走上王的道路,最後又又恩賜關羽為義勇武安王,橫跨武廟諸人之上,唯一比關羽高的就是武成王薑太公。
水滸中的大刀關勝就是關羽的後人,他掛在嘴上的就是藝術家趙佶為關羽加封的義勇武安王。
而關羽的好兄弟張飛還是老樣子,地位不變,職位不變,桓侯伴隨其一生。
那為何關羽的待遇會在趙匡胤死後發生這麽大的改變呢?
起因便是宋神宗趙頊,趙頊一直謹記‘知祖宗誌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立誌雪數世之恥,他常常自比劉備,一改此前認為漢獻帝禪位曹魏,曹操才是正統的觀念,開啟了尊劉抑曹的先河。
皇帝都自比劉備了,那麽作為劉備第一戰將的關羽又怎麽能是不好的。
上有所好,下必趨之。
士大夫文官還不得大肆讚揚關羽,本來張飛也是一個好人選,奈何張飛的事跡沒有關羽多,不夠經典。
而且漢昭烈帝劉備可是為了關羽向敵國報仇,不止折損了幾十萬大軍,還連命都丟了,這是多麽好的題材。
既是表達了君臣之誼,又有忠義之情,妥妥的標杆。
為了大宋穩定,為了皇帝喜好,為了抑製武將,關羽的忠義就被文官大肆宣揚,一本春秋忠義由此貫穿關羽的一生。
九分真,一分假,才是最高的境界。
說的人多了,不止別人信了,連自己人也信了。
關羽的神性在文官士大夫階層的影響是最深的,武將百姓尊崇關羽的忠和義,敬仰關羽的兄弟情和家國義,行事方麵也往這方麵靠。
但文官就不同了,他們看書仔細,想的深啊。
連關羽這般忠義之人,不都有為了大義委曲求全的一刻,那麽文官也得學習一下,向先賢致意不是。
世上沒有劉備曹操,但有宋遼金。
為了大宋的未來,身在遼金心在宋不也是大義的一種體現,反正總有一天他們也會掛印封金回歸大宋趙官家的懷抱。
大方向可以有這種選擇,小方麵能夠如此操作的就更多了。
為了自己的利益,關羽的忠義就必須得宣揚。
忠義也可以摻和點利益。
眼下聽到宋江提出他此前的招安法子,時文彬回過神來,頓時安心了不少,讚同道。
“咦,你說的不錯,隻要勸降幾人,剪除逆賊的羽翼,劉玄那廝便是有再多的糧食亦是無用。”
話音未落,時文彬眼前一亮,自顧說道。
“此次是府尹相公主事,就連蔡府亦有參與,想那欒廷玉是個有本事的義士,我實是不忍他屈身從賊,我可向府尹上報,請的州命,許其一個州府官身,或可讓他在永安軍中謀個職位。”
聽得時文彬竟會向濟州府尹請命,為欒廷玉謀劃一個州官,直教堂下眾人心頭火熱。
果是殺人放火受招安。
宋江混跡於黑白兩道,自是對欒廷玉這般有著一番好感,雖未謀麵,但心向往之。
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
對於時文彬的安排,宋江雖是羨慕,但卻無嫉妒心腸,而是讚同道。
“相公英明,那欒廷玉本就是軍伍出身,若是能有永安軍職位相許,必是合其心意的。”
時文彬淺笑一聲,得意道。
“當是如此!”
見靠山時文彬被宋江說的眉開眼笑,趙得也想表現一番,急忙挺身而出,向堂上一拜道。
“相公,小人多得相公提拔,一直感激肺腑,深表涕零,常懷為相公赴湯蹈火之誌,趙得願前往梁山泊勸欒廷玉歸順官府,以為相公分憂!”
趙得自是心中有著打算,鐵棒欒廷玉一聽就不是個心狠手辣的,而且聽宋江說的頭頭是道,明顯欒廷玉是心向朝廷正道,這功勞不撿白不撿,又能在時文彬麵前表個忠心,還能展現一下自己的能力。
一舉多得,美滋滋。
趙得都有些佩服自己了,直覺果然沒有白取這個名字,此時不得,還待何時啊。
麵對趙得的請命,在場眾人亦不是傻的,誰還不知道趙得的想法。
朱仝性格謹慎多智,他本就有心向劉玄傳信,此時就是一個不錯的機會,亦是向時文彬行禮請命道。
“相公,朱仝此前受梁山大辱,丟了顏麵,多蒙相公不棄,使得我繼續擔任都頭一職,實是感激。我本是戴罪之身,願將功折罪,接下此番差事,以報相公恩德,望請肯允!”
朱仝麵紅如重棗,言語似虎聲,端的是一表堂堂,凜凜威風。
一邊是目光如炬的能人朱仝,好似雲長在世,一邊是其貌不揚的下屬趙得,宛若過路行人。
大宋當家人趙佶對於關羽關雲長的感觀其實一般,畢竟關羽是武將,還是一個傲上的,這完全不符合趙官家的心意。
趙官家心中的武將是那種視君如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算是手握百萬大軍,一旨令下,也會引頸受戮。
關羽手握大軍,節製一方,可以和皇帝劉備稱兄道弟,還貶低一國之主東吳大帝孫權是犬,更能無令之下領數萬大軍隨意攻伐,這不是桀驁不馴,猖狂無度的反麵武將嘛。
似關羽這類的武將在宋朝,保不齊就是下一個太祖,所以關羽在宋初時的地位一落千丈,從武廟中被趕了出去。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深知兵權的重要性,對武將有著陰影。
關羽就被趙匡胤扣了個曾失身從賊的帽子,就是流傳後世的關羽斬顏良、誅文醜,這是在曹操帳下發生的事,可老趙以關羽的主公是劉備,不應該為敵國曹操效力,就把關羽和其兄弟張飛一道請出武廟,不再享受祭祀。
張飛不也和劉備稱兄道弟,這是大不敬,老趙也是看不爽他,給的理由是苛待將士,酗酒誤事,真有夠扯淡的。
有趣的地方也在這裏,張飛是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君子是士人,小人是底層士卒,關羽則是重士卒而輕士大夫。
按照大宋重文抑武的觀念,張飛在士大夫的眼中應該是要比關羽好的,可自趙匡胤後,關羽張飛雖然又被請回了武廟,但關羽卻一騎絕塵,封號遠超張飛甚至同列諸人,地位直逼武廟第一人薑太公。
藝術家趙佶先是加封關羽為忠惠公,一舉讓關羽自豪的漢壽亭侯進爵為公,又加封關羽為武安王,使得關羽走上王的道路,最後又又恩賜關羽為義勇武安王,橫跨武廟諸人之上,唯一比關羽高的就是武成王薑太公。
水滸中的大刀關勝就是關羽的後人,他掛在嘴上的就是藝術家趙佶為關羽加封的義勇武安王。
而關羽的好兄弟張飛還是老樣子,地位不變,職位不變,桓侯伴隨其一生。
那為何關羽的待遇會在趙匡胤死後發生這麽大的改變呢?
起因便是宋神宗趙頊,趙頊一直謹記‘知祖宗誌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立誌雪數世之恥,他常常自比劉備,一改此前認為漢獻帝禪位曹魏,曹操才是正統的觀念,開啟了尊劉抑曹的先河。
皇帝都自比劉備了,那麽作為劉備第一戰將的關羽又怎麽能是不好的。
上有所好,下必趨之。
士大夫文官還不得大肆讚揚關羽,本來張飛也是一個好人選,奈何張飛的事跡沒有關羽多,不夠經典。
而且漢昭烈帝劉備可是為了關羽向敵國報仇,不止折損了幾十萬大軍,還連命都丟了,這是多麽好的題材。
既是表達了君臣之誼,又有忠義之情,妥妥的標杆。
為了大宋穩定,為了皇帝喜好,為了抑製武將,關羽的忠義就被文官大肆宣揚,一本春秋忠義由此貫穿關羽的一生。
九分真,一分假,才是最高的境界。
說的人多了,不止別人信了,連自己人也信了。
關羽的神性在文官士大夫階層的影響是最深的,武將百姓尊崇關羽的忠和義,敬仰關羽的兄弟情和家國義,行事方麵也往這方麵靠。
但文官就不同了,他們看書仔細,想的深啊。
連關羽這般忠義之人,不都有為了大義委曲求全的一刻,那麽文官也得學習一下,向先賢致意不是。
世上沒有劉備曹操,但有宋遼金。
為了大宋的未來,身在遼金心在宋不也是大義的一種體現,反正總有一天他們也會掛印封金回歸大宋趙官家的懷抱。
大方向可以有這種選擇,小方麵能夠如此操作的就更多了。
為了自己的利益,關羽的忠義就必須得宣揚。
忠義也可以摻和點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