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文彬自然想不到阮氏三雄為什麽要上梁山,他雖為官清正,做事廉明,但他始終擺脫不了文人清流那套。


    清流與奸佞其實都是皇帝的擁躉。


    奸佞是諂媚皇帝,借此攬權,憑皇帝的寵幸來壯大自己,直白的操縱權勢,喜利不重名。


    清流則是喜名輕利,為了聲名,可以壓製自己的生活欲望。


    但大宋對士大夫的寬待,便是文官不貪財,也能過得相當不錯。


    時文彬是七品知縣,不算別的掛靠職務,俸祿一年就有千兩白銀。


    且大宋官職亂的一塌糊塗,組成複雜,分別由差遣、本官階、散官階、勳官、爵位,貼職等組成。


    差遣是真正的權力範圍,是職事官,知縣,知府等都屬於這類,有實際行使的權力。


    本官階就是寄祿官,權力不大,主要是用作定品秩、俸祿、章服和序遷的根據。


    散官階分為文武兩種,藝術家趙佶現在定下的文散官三十七階,武散官五十二階,主要是對標文武品級,給文官武將分高低。


    其餘的勳官、爵位、貼職都是一水的榮譽稱號,屬於榮職,光有俸祿而已。


    趙官家又從來不在乎錢,文官大多是所謂的天子門生,一旦入仕,官可以不大,但名頭一定要有,榮職也就是貼職到處發,是個進士都會有。


    在這種環境下,常常一個官員可以同時領好幾份俸祿,養家糊口,陶冶情操,綽綽有餘。


    時文彬是清官的原因就是他的知縣是差遣職事官,可以領知縣俸祿,他的散官階又是從七品朝散郎,貼職就是文官的榮譽稱號是文學侍從官,三份俸祿加起來已經很豐厚,他不必撈錢就能過的很好。


    還有如已經投靠劉玄的沒羽箭張清,他的軍職是正將,榮譽軍階即武散官是正九品的忠翊郎,寄祿官是兵馬都監,一人就能領三份俸祿。


    大宋三冗之一的冗官也是這麽來的,一個職位有好幾個人同時擔任,一個人又同時可以擔任好幾個職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決策程序不繁瑣才奇怪,政策實施肯定會畸形。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就有他要削減官員榮職,降低官員俸祿,從而影響了同僚利益,絕大部分的官員這才會反對他。


    時文彬能夠分理民情,閑暇時撫琴會客,不貪財受賄,就是他不用花心思撈錢補貼家裏生活用支,可以一心撲在留名後世上。


    至於說時文彬是不是一心為民的那種人。


    如果他真的懂儒學亞聖孟子的那句君為輕,民為重,社稷次之,將民貴君輕的思想學透了,他哪會坐視大宋百姓被貪官汙吏迫害,容忍趙佶放縱聲色,六賊荼毒天下,怕是早就寧願舍了一身官服,也要公書趙佶抨擊朝政不堪了。


    歸根結底,時文彬也不過是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洗腦了的讀書人,他隻是一個清流,不與貪官汙吏同流合汙罷了。


    時文彬作為鄆城知縣,當地最大的官,一方百裏侯,在大宋這個奸佞橫行的世道,他有能力處理些家長裏短,民事糾紛,已經是最大的成果。


    特別是和上任知縣比較,時文彬在百姓的心中已是難得的清官。


    但官始終是官,時文彬又怎會感同身受的理解貧苦百姓的艱辛。


    阮氏三雄受括田法的壓迫不是個例,山東及北方各地比比皆是,都說皇權不下鄉,知縣又何曾到過地裏。


    時文彬隻知流民越來越多,可這不是大宋的常態,沒有什麽好驚奇的,而且鄆城附近還有梁山這個綠林巨寨。


    理所當然的,時文彬就把百姓受苦的原由歸結到劉玄身上,至於朝廷,不過是官家暫時被奸賊蒙蔽,有朝一日,官家必是能夠識破奸賊麵目,重整旗鼓,清除奸佞,再興仁政,真正使大宋豐亨豫大。


    他感歎阮氏三雄從賊,是怒其不爭。


    阮氏三雄清白之身又本事了得竟不思為國,反而上梁山和大逆不道的劉玄為伍。


    更是感歎劉玄的賊眾愈發壯大,使得濟州軍剿匪又平添困難。


    不過聽宋江、朱仝二人說阮氏三雄是鄆城縣下石碣村人士,又是嫉惡如仇的草莽,時文彬不禁有了詔安三人的想法。


    阮氏兄弟是梁山的水賊頭領,主管梁山水泊的進出要道,若是招安三人回歸朝廷,必能剪除劉玄的羽翼,沒了水賊攔路,那劉玄隻能龜縮山上,任由官兵打殺。


    詔安,大宋的常規手段,屢試不爽,試問哪個會拒絕朝廷的招攬呢。


    時文彬是一縣之主,進士出身,戴的是文官頭巾,有權為朝廷詔安一些綠林草莽,隻要數量不是很多就行,阮氏三雄正好就在這個可控的範圍。


    不過時文彬也不是什麽人都要的,朝廷的麵子還是需要留的,至少不能招安那種無君無父,膽大包天的渾人,不然若是以後阮氏三雄再出事,他難免會受到牽連,雖不至於被殺頭問罪,但朝廷下旨譴責是免不了的。


    時文彬當的是清官,可不能名譽受損,而且當官不易,每一步都得小心行事。


    千般思緒彈指之間,時文彬向宋江問道。


    “宋江,你是本地押司,常遊走四方,可知阮氏兄弟平時為人如何?是否與逆賊劉玄那般不敬朝廷?”


    聞聲而知雅意,宋江是個人精,瞬間聽出了時文彬話中的些許含義,不由眉間一擰,無奈道。


    “相公,那石碣村地處偏遠,離縣城有百十裏地,多是漁民船家所聚,向來無有大事發生,我雖是鄆城人士,但也不曾去過,隻有衙役小吏多去收稅巡查,便是阮氏兄弟,我亦不過是從好友那裏得知一二。”


    古代道路不整,行路艱難,很少有人會閑著沒事做到處逛,宋江是押司,早年又攻讀經書備考,諸多事務纏身,多是在鄆城和宋家莊周邊遊走,根本就不曾去過石碣村這種窮鄉僻壤。


    時文彬抱著有棗沒棗打三杆子的心理,還是說道。


    “既是知曉一二,那便是有所了解,且盡數道來。”


    阮氏三雄的為人,可是時文彬要不要招安三人的先決條件,能知道一點是一點,他就是這麽細心的一個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水滸:梁山新寨主,好漢絕不招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秋宵一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秋宵一夢並收藏水滸:梁山新寨主,好漢絕不招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