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景昭帝的雷厲風行
震驚!五男喜歡同一女! 作者:風清雲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從蕭穆堯被立為太子,他每天便忙得腳不沾地,經常不見人影。
淩煙也不是那等深閨怨婦,她並沒有絲毫抱怨委屈。
至於自己成了太子妃這事她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反應。
早就預料到的事情當然反應不大。
隻是不僅蕭穆堯更忙了,她也很忙好不好。
每天上門送帖子的人不計其數。
不是賞花就是上香,不是壽宴就是喜宴。
各種名目的宴會層出不窮。
她也斟酌著參加了幾家宴會。
也不可能一家都不去,讓人覺得成為太子妃之後她就飄了。
但也不能每家都去。
不然會累死她。
所以她便依照身份高低與關係遠近挑了幾家參加。
除了宴會,上門送賀禮的人也是絡繹不絕。
而且還都是非常貴重且價值連城的。
每天收禮都收到手軟。
不過也不是什麽人的禮都收的。
求辦事的和賄賂的一律不收。
打關係的和單純的祝賀可以收。
太過貴重的不收,不好相與的不收,有其他心思的不收。
就這樣每天光是忙收禮一事都足夠了,哪有時間去傷春悲秋。
至於立儲大典,定在了科舉之後。
說到科舉,這段時間學子們也陸陸續續都到京城了。
他們都在竭盡所能地進行行卷。
科舉考試堪稱萬千學子改變命運、實現抱負的關鍵途徑。
而在正式的科舉考試之前,行卷這一傳統便應運而生。
因為大昭科舉時試卷並不遮擋考生名字,那麽考官對考生之前的了解與印象便非常重要,因此便逐漸盛行起投卷和薦舉之風。
應試的舉子將自己的文學創作擇優編成長卷,投獻給達官顯貴或文壇名人以求得他們賞識,從而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機會,這就是行卷。
這些行卷一般都是考生平日裏最得意的詩文作品。
他們需準備文章卷軸、書啟信函、名刺(名片)、奉幣(送禮),行卷過程大致分為請見、謝見、溫卷和敘謝等步驟,每一步都有特定的禮儀和書啟格式。
為加深達官顯貴、文壇大師對於行卷的印象,考生往往每過一段時間都會去拜謁呈送新作。
行卷會成為他們在科舉之路上的有力助推器。
這些被上門行卷之人的一句讚揚、一次推薦,都有可能在考官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加中舉的機會。
臨近考試時,考生們還會向舉主探聽虛實,了解舉主向主考官交代的情況。
在閱卷時,主考官的主觀印象既來自於其自身的閱讀和交際,更來自於同僚(尤其是上司)和文壇大家的推薦,這被稱為“通榜”。
但是淩煙覺得行卷、薦舉製度非常不公平。
所謂行卷其實看得也是家世是財力是背景而已。
一些考生為了獲得推薦,不得不低三下四,到處投遞文稿,但多數人仍難以得到舉薦。
而這些人大多都是寒門學子。
他們一沒錢,二沒人脈,三沒身份。
大多都是被拒之門外的下場。
這就導致許多有才之人得不到展現,得不到出頭,最後隻能名落孫山。
另一方麵寒門學子之所以難出頭也是因為他們見識太少,眼界太窄。
科舉是要考策論的,他們沒有門路去接觸了解朝中情況和時事,自然比不上那些常年耳濡目染之下的身份尊貴的學子。
真是好不公平啊!
這兩個月前來睿王府行卷的舉子也有很多。
隻是他們全都拒之門外,一點都不沾染。
原因自然是因為隻有接受了他們的行卷向主考官舉薦,那麽該舉子便會成為他們門下之人。
不管是立儲前還是立儲後,蕭穆堯都不想讓景昭帝心中有疙瘩,覺得他結黨營私,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
所以即便被立為太子之後,上門行卷的人多到無法形容,他們也都是統統拒絕。
因為蕭穆堯覺得他剛被立為太子就拉攏結交天子門生會引起父皇不喜。
再說若真有真才實學為國為民辦事即可,不需要投入到他門下。
所以那些被拒之門外的舉子都去轉向了他人。
景昭帝得知此事後果然非常滿意。
不愧是他看中的太子,就是腦子清醒。
淩煙這段時間一直左等右等,但卻遲遲等不到景昭帝對二皇子和淑妃的處理結果,完全沒有了下文。
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麽。
就算對二皇子的處置還在斟酌,那淑妃呢?怎麽半點反應也沒有,完全沒有動靜。
還有那三個大臣和其他官員呢?
私兵呢?
就這麽都不管了嗎?
景昭帝應該沒這麽糊塗吧。
直到過了幾天後,才終於有消息傳來。
原來不是不管,而是景昭帝已經提前派人偷偷去處理藏在山上的那兩萬私兵了。
就是怕處理了淑妃和二皇子會提前泄露消息,讓那兩萬私兵打草驚蛇提前逃走,到時候可就如蛟龍入海大海撈針了。
所以景昭帝才一直隱忍不發。
隻是暗中派人在他們不知道的情況下將那兩萬私兵處理了。
景昭帝對兒女尤其是兒子仁慈,但對其他人尤其是私兵可半點仁慈都沒有。
居然派遣軍隊將兩萬私兵全都消滅了,一個不留。
處理了他們之後又將私造的兵器全都繳獲,還將藏在山洞中的銀兩和珠寶玉石也都一一搬空。
最後還將淑妃的九族全都控製住抓往了京城。
直到淑妃九族全被押解到了京城,景昭帝才開始大刀闊斧地清算。
這一連串的動作,無不透露出他作為一國之君的深謀遠慮與雷霆手段。
首先是那三個被罌粟控製的三個官員。
蕭穆堯調查出的結果也並沒有提到罌粟。
所以那位二品武將的罪名是挪用軍餉,貪贓枉法,結黨營私。
其他兩位也是草菅人命,貪贓枉法,結黨營私。
三人也都被判了滿門抄斬。
所有家產全都充公。
至於牽扯其中的其他官員,無論官職大小,皆按罪行輕重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或是斬首示眾,或是抄家流放,或是官職被擼,或是抄沒財產,或是貶謫外地。
還有那些被送往各府邸的女子以及那些被拉攏的富商也都各有處理。
那些富商被利用者自然酌情處理。
知情者且還跟著狼狽為奸者自然斬立決。
那些被拐賣的女子們也是。
沒犯法隻是身不由己的自然被送回了家中,都是些可憐人。
但是那些同流合汙自己也淪為劊子手的女子當然全都得到了該有的懲罰。
但是這隻有一小部分。
還有那些被從各地擄去的小孩。
他們全都是男孩子,最大的才不過九歲,最小的也才三歲。
最後一統計居然有八百人。
這還不算其中沒活下來的。
古代小孩子夭折是常態。
所以這些該死的人居然拐走了這麽多小孩。
真是該千刀萬剮啊!
淩煙也不是那等深閨怨婦,她並沒有絲毫抱怨委屈。
至於自己成了太子妃這事她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反應。
早就預料到的事情當然反應不大。
隻是不僅蕭穆堯更忙了,她也很忙好不好。
每天上門送帖子的人不計其數。
不是賞花就是上香,不是壽宴就是喜宴。
各種名目的宴會層出不窮。
她也斟酌著參加了幾家宴會。
也不可能一家都不去,讓人覺得成為太子妃之後她就飄了。
但也不能每家都去。
不然會累死她。
所以她便依照身份高低與關係遠近挑了幾家參加。
除了宴會,上門送賀禮的人也是絡繹不絕。
而且還都是非常貴重且價值連城的。
每天收禮都收到手軟。
不過也不是什麽人的禮都收的。
求辦事的和賄賂的一律不收。
打關係的和單純的祝賀可以收。
太過貴重的不收,不好相與的不收,有其他心思的不收。
就這樣每天光是忙收禮一事都足夠了,哪有時間去傷春悲秋。
至於立儲大典,定在了科舉之後。
說到科舉,這段時間學子們也陸陸續續都到京城了。
他們都在竭盡所能地進行行卷。
科舉考試堪稱萬千學子改變命運、實現抱負的關鍵途徑。
而在正式的科舉考試之前,行卷這一傳統便應運而生。
因為大昭科舉時試卷並不遮擋考生名字,那麽考官對考生之前的了解與印象便非常重要,因此便逐漸盛行起投卷和薦舉之風。
應試的舉子將自己的文學創作擇優編成長卷,投獻給達官顯貴或文壇名人以求得他們賞識,從而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機會,這就是行卷。
這些行卷一般都是考生平日裏最得意的詩文作品。
他們需準備文章卷軸、書啟信函、名刺(名片)、奉幣(送禮),行卷過程大致分為請見、謝見、溫卷和敘謝等步驟,每一步都有特定的禮儀和書啟格式。
為加深達官顯貴、文壇大師對於行卷的印象,考生往往每過一段時間都會去拜謁呈送新作。
行卷會成為他們在科舉之路上的有力助推器。
這些被上門行卷之人的一句讚揚、一次推薦,都有可能在考官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加中舉的機會。
臨近考試時,考生們還會向舉主探聽虛實,了解舉主向主考官交代的情況。
在閱卷時,主考官的主觀印象既來自於其自身的閱讀和交際,更來自於同僚(尤其是上司)和文壇大家的推薦,這被稱為“通榜”。
但是淩煙覺得行卷、薦舉製度非常不公平。
所謂行卷其實看得也是家世是財力是背景而已。
一些考生為了獲得推薦,不得不低三下四,到處投遞文稿,但多數人仍難以得到舉薦。
而這些人大多都是寒門學子。
他們一沒錢,二沒人脈,三沒身份。
大多都是被拒之門外的下場。
這就導致許多有才之人得不到展現,得不到出頭,最後隻能名落孫山。
另一方麵寒門學子之所以難出頭也是因為他們見識太少,眼界太窄。
科舉是要考策論的,他們沒有門路去接觸了解朝中情況和時事,自然比不上那些常年耳濡目染之下的身份尊貴的學子。
真是好不公平啊!
這兩個月前來睿王府行卷的舉子也有很多。
隻是他們全都拒之門外,一點都不沾染。
原因自然是因為隻有接受了他們的行卷向主考官舉薦,那麽該舉子便會成為他們門下之人。
不管是立儲前還是立儲後,蕭穆堯都不想讓景昭帝心中有疙瘩,覺得他結黨營私,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
所以即便被立為太子之後,上門行卷的人多到無法形容,他們也都是統統拒絕。
因為蕭穆堯覺得他剛被立為太子就拉攏結交天子門生會引起父皇不喜。
再說若真有真才實學為國為民辦事即可,不需要投入到他門下。
所以那些被拒之門外的舉子都去轉向了他人。
景昭帝得知此事後果然非常滿意。
不愧是他看中的太子,就是腦子清醒。
淩煙這段時間一直左等右等,但卻遲遲等不到景昭帝對二皇子和淑妃的處理結果,完全沒有了下文。
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麽。
就算對二皇子的處置還在斟酌,那淑妃呢?怎麽半點反應也沒有,完全沒有動靜。
還有那三個大臣和其他官員呢?
私兵呢?
就這麽都不管了嗎?
景昭帝應該沒這麽糊塗吧。
直到過了幾天後,才終於有消息傳來。
原來不是不管,而是景昭帝已經提前派人偷偷去處理藏在山上的那兩萬私兵了。
就是怕處理了淑妃和二皇子會提前泄露消息,讓那兩萬私兵打草驚蛇提前逃走,到時候可就如蛟龍入海大海撈針了。
所以景昭帝才一直隱忍不發。
隻是暗中派人在他們不知道的情況下將那兩萬私兵處理了。
景昭帝對兒女尤其是兒子仁慈,但對其他人尤其是私兵可半點仁慈都沒有。
居然派遣軍隊將兩萬私兵全都消滅了,一個不留。
處理了他們之後又將私造的兵器全都繳獲,還將藏在山洞中的銀兩和珠寶玉石也都一一搬空。
最後還將淑妃的九族全都控製住抓往了京城。
直到淑妃九族全被押解到了京城,景昭帝才開始大刀闊斧地清算。
這一連串的動作,無不透露出他作為一國之君的深謀遠慮與雷霆手段。
首先是那三個被罌粟控製的三個官員。
蕭穆堯調查出的結果也並沒有提到罌粟。
所以那位二品武將的罪名是挪用軍餉,貪贓枉法,結黨營私。
其他兩位也是草菅人命,貪贓枉法,結黨營私。
三人也都被判了滿門抄斬。
所有家產全都充公。
至於牽扯其中的其他官員,無論官職大小,皆按罪行輕重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或是斬首示眾,或是抄家流放,或是官職被擼,或是抄沒財產,或是貶謫外地。
還有那些被送往各府邸的女子以及那些被拉攏的富商也都各有處理。
那些富商被利用者自然酌情處理。
知情者且還跟著狼狽為奸者自然斬立決。
那些被拐賣的女子們也是。
沒犯法隻是身不由己的自然被送回了家中,都是些可憐人。
但是那些同流合汙自己也淪為劊子手的女子當然全都得到了該有的懲罰。
但是這隻有一小部分。
還有那些被從各地擄去的小孩。
他們全都是男孩子,最大的才不過九歲,最小的也才三歲。
最後一統計居然有八百人。
這還不算其中沒活下來的。
古代小孩子夭折是常態。
所以這些該死的人居然拐走了這麽多小孩。
真是該千刀萬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