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城,平清殿。


    立在大殿門前的濁清苦苦等待著碉樓小築的消息。


    此時,一個小太監疾步走來,麵色凝重。


    他走到濁清麵前,低聲耳語了一會。


    濁清聽完,臉色很是難看。在碉樓小築,刺殺百裏東君這件事本就是他私底下秘密告知青王。


    如今功敗垂成,還被蕭若風擺了一道,自然於他不利。


    小太監退下後,濁清神情複雜,思慮了片刻後,還是硬著頭皮進了大殿。


    太安帝蕭重景正捧著盞茶,專心批閱著各道府布政使呈送的奏折。


    聽到濁清腳步聲響,頭也不抬問道:


    “濁清,可有什麽事嗎?”


    濁清躊躇半晌,才開口道:


    “稟陛下,青王……青王此次失利,百裏東君被琅琊王護著離開碉樓小築了!”


    “砰!”


    茶盞被蕭重景重重扔在麵前的禦案上,他麵色陰鬱:


    “廢物,多好的機會!”


    “溫家小子不在,李長生也不在,還能失手?!”


    “你先前不是口口聲聲說,青王要替孤排憂解難麽?他真是替孤解得一手好難啊!”


    濁清心有不甘:


    “陛下息怒,青王也是獨木難支,何況又有琅琊王護著他們,此事不成也是情有可原!”


    怎料蕭重景聽到此話更加惱火:


    “放肆,濁清你此言是在怪罪風兒嗎?”


    濁清趕緊伏地拜道:


    “奴才不敢!”


    蕭重景放下朱筆,從禦案前站起身來走到濁清麵前:


    “起來吧,這件事不要散布出去,丟了皇家臉麵!”


    濁清如蒙大赦:


    “奴才明白,請陛下放心!”


    蕭重景臉上皺紋似乎又深了幾分,開口問道:


    “溫家現在有何動向?”


    濁清站起身來,低眉順眼道:


    “稟陛下,據安插在嶺南的密探得報,溫彥釗自回了嶺南後了,並沒有什麽動作。”


    “隻是……下個月是唐門的試毒大會,溫家肯定會派人參加,奴才料定他一定會代表溫家前去,”


    蕭重景長歎一聲:


    “唉……這小子不識抬舉!孤封賞他學堂監正,還給溫家敕封伯爵!”


    “他居然毒殺了孤一千多名甲士,還膽敢為了葉鼎之,跟你大打出手!”


    “如此以怨報德,這等罪狀,孤足可以治他個誅九族的大罪!”


    “隻是忌憚他現在半步神遊的修為,還有那一手足以毀城滅國的毒功……”


    “濁清啊,此人不服孤的招撫,日後定然是北離大患!你覺得還有什麽辦法除去這心頭之患呢?”


    濁清聞言心頭一動,突然想到蕭若風與他結拜兄弟,於是便打起了蕭若風的主意:


    “陛下……老奴有一策,但請陛下先恕老奴無罪,老奴才敢開口諫言!”


    蕭重景輕笑一聲:


    “你跟著孤也幾十年了,孤何時因為一句話治過你的罪?”


    “說吧!”


    濁清臉上浮現出些陰險之色,緩緩開口:


    “陛下可知,溫彥釗與琅琊王在踏入天啟城之前,拜為異姓兄弟之事?”


    蕭重景點點頭:“這事,孤早就知道,你接著說!”


    濁清壓低聲音道:


    “如今溫彥釗悖逆朝廷,犯下大罪,如果不趕緊掐滅這個苗頭,再過些時日,他便是第二個李長生!”


    “老奴聽聞,他與琅琊王素來交好,不如此次唐門之行,就讓琅琊王前去勸說他歸順朝廷。”


    “想必以琅琊王的機智與權謀,定能讓溫彥釗收起鋒芒,不再與朝廷作對。”


    “陛下也可以降下一道恩旨,寬恕了他的罪行,也向世人昭彰,陛下的寬宏大量!”


    蕭重景聽完濁清的一番話後,眉頭蹙成一團,久久不語。


    濁清的心思,可謂昭然若揭——


    他本就傾向於青王蕭燮,力圖扶持他登臨大位。現在讓琅琊王蕭若風去製衡溫彥釗,也是個裏外不虧的好算計!


    此事若是成了,濁清獻策有功;


    此事若是不成,也是琅琊王蕭若風有孚皇恩,出師不利!


    定然會讓太安帝不悅,從此對他不再像先前那般寵信。


    蕭重景又怎麽會看不出來,隻是眼下身邊實在是無可用之人!


    一個青王,一個景玉王都是吃啥啥沒夠,幹啥啥不行的紈絝皇子。


    蕭家血脈傳到這一代,隻有一個蕭若風人品才學武功,出類拔萃,堪當大任!


    對於儲君之位的抉擇,太安帝心中也是有些躊躇不定。


    “唉……濁清啊,孤承認你這個辦法,是眼下最可行的辦法。”


    “不過,孤還想提醒你一句話,不要把算盤打得太明顯!”


    “青王雖然對孤忠心可佳,但他仍舊青澀魯莽,暫時還難當大任。”


    “風兒雖然年紀最小,但是曆來交付給他的使命無不完成的很令孤滿意。”


    “你……懂了嗎?”


    蕭重景語氣一如平時,但其中的話卻是帶著十足的敲打之意!


    濁清誠惶誠恐:


    “陛……陛下,老奴萬死不敢!”


    ……


    嶺南,溫家。


    這日卯時初刻,天色剛剛亮起,溫家祖宅便有個一身藏青色勁裝的少年郎叩門。


    管家開門一看,來者手持一張帖子。


    “伯伯,在下是唐門座下弟子,此次前來正是為了給溫家送下個月試毒大會的拜帖!”


    管家溫六叔趕忙接過拜帖:


    “嗬嗬,原來是唐門弟子,快請到內院一敘,我這就去稟報家主!”


    誰知那個少年將拜帖交付之後,抱拳一笑:


    “多謝伯伯,不用麻煩了,在下還有別的事,就不叨擾了,告辭!”


    溫六叔剛要挽留,誰知那少年身影一閃,早已施展輕功離去。


    原來這少年自唐門出發之時,唐憐月再三叮囑,拜帖送到即刻返回。


    萬萬不可踏入溫家大門,更不能在溫家飲茶吃飯。


    唐憐月知道溫壺酒的德性,雖說不會為難小輩,但是萬一被他下了什麽奇毒歸來,唐門威名可就要受損了!


    溫六叔望著少年離去的方向暗自嘀咕:


    “這孩子怎麽走的這麽急啊,我們溫家的茶水又沒毒,怕什麽……”


    說完,溫六叔疾步奔入正堂,將試毒大會的拜帖交給了家主溫臨。


    ……


    就在此時,房間內的溫彥釗手裏忙個不停。


    他將蜀中錦袍、北境皮草和一大堆名貴中藥補品,不要錢地往自己的儲物空間裏裝去。


    當然,那對赤血毒蛤早就在前一天早晨還給了小叔。


    準備妥當之後,溫彥釗拜別了爺爺溫臨和兩個叔叔,徑直奔向竹海。


    嶺南地處天啟西南,與南訣相隔不遠,冬季雖說遠不如天啟城寒冷,但也是潮濕陰冷。


    溫彥釗擔心儒仙在那桃源秘境冬季難熬,便準備好了這些東西去探望,也算是替自己和表弟小百裏對師父,盡一份孝心。


    竹海碧波不再,幾場秋雨之後,原本翠綠的葉子也染了幾層黃色。


    溫彥釗踏入桃源秘境,還未等走到儒仙麵前,遠遠便聽到鳳凰桐下傳來古塵和藹的聲音:


    “彥釗,你來了,正好我這裏有前些日釀的竹蓀酒,你來嚐嚐味道如何。”


    溫彥釗聞言一喜,腳下虛踏幾步閃到儒仙麵前。


    儒仙坐在一張竹案前,案上一爐溫著的酒,一碟醃筍,兩副酒盅和竹筷。


    溫彥釗鼻子輕嗅:


    “哇……先生,好香的酒!您有所不知,我與東君九歲那年初秋,便采了許多竹蓀釀酒,可惜總有一股土腥味。”


    “沒想到先生的酒居然是這般清香,快讓我嚐嚐!”


    儒仙滿臉笑容,看上去氣色遠比剛來嶺南的時候好了很多。


    當然,這也跟他得到溫彥釗帶來的月落書信有關。


    古塵給溫彥釗斟滿一杯,笑道:


    “嗬嗬,小東君那時還沒學到我的釀酒之術呢,自然掌握不好這酒的精髓。”


    溫彥釗舉杯淺淺嚐了一口,先是一股竹蓀特有的菌類香氣,酒水入喉後,回醇正綿滑。


    “好香啊……先生,您是不是還放了我們嶺南特產的糯米?”


    古塵點點頭稱讚道:


    “不錯,嶺南這裏的糯米,要比乾東城的多幾分甜味,用來釀酒最合適。”


    “彥釗,為何今天又來看我了?”


    溫彥釗放下酒杯,手中內力傾吐,從儲物空間掏出給古塵準備的東西道:


    “先生,過幾日便是小雪節氣,彥釗給先生備了些過冬的衣服和藥草。”


    “嶺南雖然地處南國,但是冬季也是濕冷非常,我怕先生受涼。”


    古塵看著溫彥釗一件件掏出的錦袍、皮草以及溫補藥草,和藹地笑道:


    “有心了,你小叔前些日子也給我送來了些冬天的衣服和錦被呢。”


    溫彥釗隻顧往外掏東西,頭也不抬得道:


    “小叔沒錢,估計給先生拿的也不是什麽好貨,釗兒這些可都是特意給先生準備的!”


    古塵笑道:


    “嗬嗬,好,那我就統統收下!”


    整理好帶來的東西,溫彥釗恭敬地道:


    “先生,我此次來,也是向先生道別的,上次我代月落前輩給先生傳信,想必您也有回信給她。”


    “過些日子,我便跟小叔去唐門,參加試毒大會,想必到那時也會跟東君重逢。”


    古塵聞言點點頭,從案下拿出一封信箋和那個月落帶回來的酒葫蘆:


    “看來,我料想的沒錯,這封信和這壺酒還請你帶給月落。”


    “再見到東君時,想必他應該與李先生在一起,若是人多眼雜萬不可跟他透露我的存在。”


    “記住了嗎?”


    溫彥釗接過信箋和酒葫蘆,重重地點了點頭:


    “彥釗記下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少年白馬:溫家毒劍仙,震驚天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諸葛大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諸葛大橘並收藏少年白馬:溫家毒劍仙,震驚天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