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親自上好了茶,不多時景福卿就帶著雙兒出現了眾人視線裏。
景福卿進來時還有些不明所以,直到看見桌前的白髮老者才反應過來,眸子不敢置信的正大,喚了一聲:“白禦醫?”
兩人又免不了一番客套,待景福卿入了坐,幾人才細細的說著這些年的事兒。
白上行道:“方才童子來報時,我竟老糊塗了,沒有認出世子的名字,好在覺著耳熟細想了下,這可不是公子的姓氏換成老夫人的了?我心中驚駭又猶疑不定,現在若不是親身所經歷,萬萬不敢相信世間真有如何巧合的事情。”
景大娘亦是一臉如此的表情,她離開京城滿打滿算今年就是十一年了,當年自己隻顧著逃亡,卻不知後麵的事情,聽聞白上行這語氣似乎是知道自己出了事的,便問道:“白禦醫此話怎講?”
白上行捋著長長的山羊須,半眯著眸子回憶十幾年前的事情。
他在京中任職時,是各大王公侯爵府的常客,景大娘還是永康妃時,她的平安脈基本都是自己診著的,算是熟識,他記得最後一次去永康府,是為還身為世子的景賦生診脈,當時他得了王妃的親筆信,景賦生近來身子突然大不好。
但是等他到了永康府,卻被小廝引到了別處,永康王的側妃,蘭側妃那裏。
提起這位側妃,林滿發現景家母子三人的臉色一下難看起來,別家之事她不好多問,便靜靜坐在一旁繼續聽白上行講述。
原來這蘭側妃與原永康王妃,便是現在的景大娘,她們二人算是沾了親,蘭側妃是景大娘舅母的侄女兒。
景大娘出身京中習武世家,她曾祖父是高祖親封的冠英侯,可世襲三代,但她爺爺那輩卻沒有能人,隻能安穩的將爵位傳到景大娘父親那輩。景大娘父親天資聰慧,從小就文武雙習,也跟著上過幾次戰場,身邊跟了幾位衷心的手足,景大娘的舅舅便是最早的那位,在景父還不能獨當一麵時便跟著了。
景大娘父母算是青梅竹馬長大,兩人郎情妾意,感情深厚,婚後一年就生了景大娘的兄長,時隔兩年又生了景大娘,一家子本是和和美美,但景大娘父親卻憂思的多,他覺著自己兒子隻能繼承最後一次爵位,三代以後便要降爵,子孫後代的擔子不就落在了兒子身上?
景父算是典型的溺愛孩子,為了讓孩子少吃點苦,硬是拋棄了朝堂的安逸生活,自請邊疆,景母勸他兒孫自有兒孫福,景父卻怎麽也聽不進去,一想到自己兒子要吃自己吃過的苦,心裏就跟吃了黃連一樣難受。
後來他帶著自己副將打拚幾年弄得一身傷,好歹又掙些功勳回來,那時早已是先皇掌家,心裏一高興,不就爵位麽?拿去拿去,再襲三年也不是事兒,皇後也乘機討了個好,給寄到自己名下的還是五皇子的永康王求了還是待字閨中的景大娘,先皇勁頭正好,當場便寫下了賜婚聖旨。
外人看著風光,但景家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眼尾都帶了一些強顏歡笑。因為景大娘的舅舅,在一次戰役中沒了,舅母受不了打擊,沒過多久便也跟著去了,舅舅與舅母一直膝下無子,便在舅母娘家族裏一個的小女兒來養,人稱蘭姐兒。
景家對舅家愧疚不已,他們夫妻二人逝世後便主動將蘭姐兒接過來好生將養,景大娘從小便懂事,對蘭姐兒也是掏心掏肺的好,怕她在自家待不習慣,硬生生將父母為自己造的曲廊流水苑一分為二,與她同吃同住,兩人感情越發要好,那蘭姐兒也從來不提任何非分要求,見誰都甜甜的打招呼,聊天時也總誇景姐姐對自己有多好,乖巧的誰見了都會誇獎一句,誰能猜到那樣美艷的皮囊下卻藏了一顆蛇蠍心呢?
第三十九章:魚兒
景家有多難受外人是看不見的,他們眼中隻有景家的得意風光,以及先皇的器重,本就是超一等的侯爵之位,眼見著又要變成皇親國戚,一時風頭無兩,連太子殿下見了景家人都得客氣幾分。
但俗話說樹大招風,景家有多得意,就有多招人眼紅忌憚,景家正是聖寵正濃的時候,有心人自然不敢動,隻能蟄伏在暗處,等待著時機。
話轉回景家,景家的嫡長女被許配給五皇子,景父還是滿意的。雖說五皇子隻是寄養在皇後娘娘名下,並非真正的親母子,有些人可能覺著景家是吃了個啞巴虧,但景父卻不這麽認為。
太子是皇後娘娘所出,真真正正的皇家嫡出血脈,那麽註定了五皇子沒有機會參與奪嫡之戰中,太子敵對不會拉攏他,本家又不會真正親近他,看似兩難,其實最安全不過。
天家事難說,就算朝廷風雲變幻,這五皇子好歹也能保一時平安,這也是先皇防著各路奪嫡黨拉攏景家,皇後最開始想的怕不是為了養子而求,隻不過她不敢明說,怕惹了聖怒。
先皇會不知道枕邊人如何想?於是他幹脆順水推舟,借了這個由頭將景家嫡女許給不受寵的五皇子,既將景家與皇家綁在一起要他們為皇室盡忠,又防了其他勢力籠絡,一石二鳥。
眾人心中或有不滿,或有可惜,但都不能說出來,還得齊聲高呼聖上英明,恩賜良緣。
五皇子被突然的天大好姻緣砸昏了頭腦,好半天才反應過來磕頭謝恩。對這段姻緣他自然是小心翼翼捧在手上,怕未來娘子不喜自己,還時不時尋了各種由頭往冠英侯府跑,給未婚妻捎些各種零食小玩意兒,正是春閨夢裏,情竇初開的好年紀,景家大小姐曾經也是甜蜜過的。
景福卿進來時還有些不明所以,直到看見桌前的白髮老者才反應過來,眸子不敢置信的正大,喚了一聲:“白禦醫?”
兩人又免不了一番客套,待景福卿入了坐,幾人才細細的說著這些年的事兒。
白上行道:“方才童子來報時,我竟老糊塗了,沒有認出世子的名字,好在覺著耳熟細想了下,這可不是公子的姓氏換成老夫人的了?我心中驚駭又猶疑不定,現在若不是親身所經歷,萬萬不敢相信世間真有如何巧合的事情。”
景大娘亦是一臉如此的表情,她離開京城滿打滿算今年就是十一年了,當年自己隻顧著逃亡,卻不知後麵的事情,聽聞白上行這語氣似乎是知道自己出了事的,便問道:“白禦醫此話怎講?”
白上行捋著長長的山羊須,半眯著眸子回憶十幾年前的事情。
他在京中任職時,是各大王公侯爵府的常客,景大娘還是永康妃時,她的平安脈基本都是自己診著的,算是熟識,他記得最後一次去永康府,是為還身為世子的景賦生診脈,當時他得了王妃的親筆信,景賦生近來身子突然大不好。
但是等他到了永康府,卻被小廝引到了別處,永康王的側妃,蘭側妃那裏。
提起這位側妃,林滿發現景家母子三人的臉色一下難看起來,別家之事她不好多問,便靜靜坐在一旁繼續聽白上行講述。
原來這蘭側妃與原永康王妃,便是現在的景大娘,她們二人算是沾了親,蘭側妃是景大娘舅母的侄女兒。
景大娘出身京中習武世家,她曾祖父是高祖親封的冠英侯,可世襲三代,但她爺爺那輩卻沒有能人,隻能安穩的將爵位傳到景大娘父親那輩。景大娘父親天資聰慧,從小就文武雙習,也跟著上過幾次戰場,身邊跟了幾位衷心的手足,景大娘的舅舅便是最早的那位,在景父還不能獨當一麵時便跟著了。
景大娘父母算是青梅竹馬長大,兩人郎情妾意,感情深厚,婚後一年就生了景大娘的兄長,時隔兩年又生了景大娘,一家子本是和和美美,但景大娘父親卻憂思的多,他覺著自己兒子隻能繼承最後一次爵位,三代以後便要降爵,子孫後代的擔子不就落在了兒子身上?
景父算是典型的溺愛孩子,為了讓孩子少吃點苦,硬是拋棄了朝堂的安逸生活,自請邊疆,景母勸他兒孫自有兒孫福,景父卻怎麽也聽不進去,一想到自己兒子要吃自己吃過的苦,心裏就跟吃了黃連一樣難受。
後來他帶著自己副將打拚幾年弄得一身傷,好歹又掙些功勳回來,那時早已是先皇掌家,心裏一高興,不就爵位麽?拿去拿去,再襲三年也不是事兒,皇後也乘機討了個好,給寄到自己名下的還是五皇子的永康王求了還是待字閨中的景大娘,先皇勁頭正好,當場便寫下了賜婚聖旨。
外人看著風光,但景家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眼尾都帶了一些強顏歡笑。因為景大娘的舅舅,在一次戰役中沒了,舅母受不了打擊,沒過多久便也跟著去了,舅舅與舅母一直膝下無子,便在舅母娘家族裏一個的小女兒來養,人稱蘭姐兒。
景家對舅家愧疚不已,他們夫妻二人逝世後便主動將蘭姐兒接過來好生將養,景大娘從小便懂事,對蘭姐兒也是掏心掏肺的好,怕她在自家待不習慣,硬生生將父母為自己造的曲廊流水苑一分為二,與她同吃同住,兩人感情越發要好,那蘭姐兒也從來不提任何非分要求,見誰都甜甜的打招呼,聊天時也總誇景姐姐對自己有多好,乖巧的誰見了都會誇獎一句,誰能猜到那樣美艷的皮囊下卻藏了一顆蛇蠍心呢?
第三十九章:魚兒
景家有多難受外人是看不見的,他們眼中隻有景家的得意風光,以及先皇的器重,本就是超一等的侯爵之位,眼見著又要變成皇親國戚,一時風頭無兩,連太子殿下見了景家人都得客氣幾分。
但俗話說樹大招風,景家有多得意,就有多招人眼紅忌憚,景家正是聖寵正濃的時候,有心人自然不敢動,隻能蟄伏在暗處,等待著時機。
話轉回景家,景家的嫡長女被許配給五皇子,景父還是滿意的。雖說五皇子隻是寄養在皇後娘娘名下,並非真正的親母子,有些人可能覺著景家是吃了個啞巴虧,但景父卻不這麽認為。
太子是皇後娘娘所出,真真正正的皇家嫡出血脈,那麽註定了五皇子沒有機會參與奪嫡之戰中,太子敵對不會拉攏他,本家又不會真正親近他,看似兩難,其實最安全不過。
天家事難說,就算朝廷風雲變幻,這五皇子好歹也能保一時平安,這也是先皇防著各路奪嫡黨拉攏景家,皇後最開始想的怕不是為了養子而求,隻不過她不敢明說,怕惹了聖怒。
先皇會不知道枕邊人如何想?於是他幹脆順水推舟,借了這個由頭將景家嫡女許給不受寵的五皇子,既將景家與皇家綁在一起要他們為皇室盡忠,又防了其他勢力籠絡,一石二鳥。
眾人心中或有不滿,或有可惜,但都不能說出來,還得齊聲高呼聖上英明,恩賜良緣。
五皇子被突然的天大好姻緣砸昏了頭腦,好半天才反應過來磕頭謝恩。對這段姻緣他自然是小心翼翼捧在手上,怕未來娘子不喜自己,還時不時尋了各種由頭往冠英侯府跑,給未婚妻捎些各種零食小玩意兒,正是春閨夢裏,情竇初開的好年紀,景家大小姐曾經也是甜蜜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