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霹靂同人]非限定式關係 作者:冰凍杏仁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是。仙鳳告退。”
古裝劇中人般的對話完畢,穆仙鳳領命告退,龍宿獨自踏進了書閣大門,一入內,一股讓他熟悉又親切的墨香撲鼻而來。下首龍頭太師椅上端坐的老者,兩旁靜靜垂手而立的一應疏樓後人,人人肅穆,不言不語。諾大的房間裏,隻餘第三輩左首第一人位置空空。龍宿在心裏叫了聲苦,從在醫院接到電話起到處理完公司雜事趕回家,已算是爭分奪秒,還是遲了。老先生心血來潮一開講,今天第一個遭殃的隻怕就是自己。
心上雜思紛紛,臉上絲毫不露,龍宿站在內堂之外提氣沉聲道:“疏樓第二十一代嫡孫疏樓龍宿請見。”
話音一出,屋內的人都朝他看過來。
坐上的老者鶴髮童顏,目光深邃,一派泱泱氣度,眾人都已久至,單等龍宿這小輩一個人多時。老人也不煩躁氣惱,不緊不慢地開口問:“何故姍姍來遲?”
“先生嚐責吾,今日之事,勿待明日。”
這回答不過不失,老人不置可否:“入內吧。”
走到代表他身為疏樓家第三輩之長的位置站好,龍宿抬眼,看到正對麵外學小輩之首的楚君儀也正好目光橫過,秋水明眸中笑意盈然,好像在說:“這次算你好運”。能和久見的好友一聚,多少算是意外之喜,這麽一想,回到老宅一舉一動不得不謹小慎微的煩悶,竟從心頭消散了不少。
“書香門第”。
“禮樂傳家”。
書閣內堂上匾額的四個大字,正是疏樓家最真實也最深刻的寫照。第一代家祖疏樓言劭學識精深,十八歲進士及第,三十二歲官至太子太傅,後來太子登位後感念這位師父的才學人品,賜姓疏樓,諧音書樓,從此開始了疏樓一脈的傳奇。在國學研究者之中有一個共識,當今世上最得儒學精要的大儒也許眾說紛紜,但當今世上最能言傳身教,以儒學精要傳家的世家卻有且隻有一個。
疏樓言劭之後,疏樓家每代皆人才輩出,不是為官拜相,就是著述等身,又開設學堂書院,數百年傳習,門生滿天下。無怪乎有從疏樓家學出來的人半是玩笑半是正經地說,在疏樓家,就算是看門開車的,也能和你扯上幾句子曰聖賢。
世事多變,到了龍宿曾祖父這一代,疏樓家男不入仕則講學的規矩終於被打破了。天下大亂時局多艱,外敵環伺內憂不斷,龍宿的曾祖父算是個不折不扣的愛國熱血青年,深切地感受到國家存亡之痛,書生不可救國之恨,毅然拋棄儒學從習西學軍事,後以四十三歲盛年死在戰場上。他遺下兩子一女,小兒子也走上了從軍之路,獨女則改學物理,至於大兒子,也就是現在端坐堂上的疏樓同直、龍宿的祖父,則堅守家學,將疏樓一脈薪火相傳下去。
疏樓家每個小輩十五歲行冠禮時,禮辭之後,都會被給予家訓一卷,需大聲誦讀。在疏樓同直後,又增添了一項,就是默讀一封手書。
這封不到五百字的“與兄書”,是疏樓同直的胞弟在離家從學之前寫給兄長的一封家信,信中前半述及其幼年隨戰亂逃難見聞,中段則講述與父母兄妹昔日的殷殷情意,尾段作結,一表決心,望兄長代己行孝,繼往聖絕學。
此信情深意摯,說理通達,文采斐然,龍宿自幼過目不忘,冠禮時一讀後就能熟記。尤其信末寄語兄長,儒學不可廢,待國興民富之後,禮樂教化可順民心,可安天下——疏樓同直在冠禮中要求子孫們讀這封手書的一片苦心就在於此。
之後,疏樓家對子孫們放開了禁錮,學文經商樂藝均可,但十二歲前必須從習儒學。譬如龍宿的父親就極有商業天分,疏樓家現在濟濟家業,可說是他一人打下。老先生還規定每季一例的家會,家中子弟在內者必須回家,在外者則以書信代,除了聽學之外,還得挨個講述自己最近的所學所得,以證“學而無涯”的家訓。
上一季的家會才過去不久,老先生不知道突然起了什麽興致,臨時召集眾人,才有了從來不給人抓痛腳的龍宿也會弄得遲到的例外事件。
大廳上下眾人執師禮,都恭敬地站著,自然,疏樓同直當世大儒,家中所有人都是由他親自教育過,這禮儀也不過分。比較為難的就是一些年級不小的長輩,每次家會短則一兩小時,長則數小時,從頭站到尾,絕對是對體力的一大考驗。見到前麵大腹便便的四叔汗水已半透襯衫,龍宿不禁要感嘆老爹運氣真好,上周才出國參加一個重要的商業峰會,堪堪逃過一劫。
老先生訓話完畢,眾人依輩份講述近日所感所得。這其實是一個拉近家人關係,維繫家風的重要手段。所有人都要呆到聽完,不過難得今天老先生大發善心,恩準還有雜事的人說完可以先退。龍宿的四叔如釋重負地講完一篇《大學》心得以後,以老婆臥病為由迅速溜之大吉。
輪到龍宿,他正要開口,老先生濃眉一橫:“汝今日來遲,最後再說。”
嗚呼,逃跑的企圖被完全洞悉。
龍宿一臉無所謂,其實滿心鬱悶地挨著等一眾小輩發言。他父母成婚晚,又是嫡長子的獨子,年紀不大輩份卻不小,手腳利落的平輩中準備抱孫子的都有了。疏樓家開枝散葉人丁興旺,又等了十七個人說話,包括他那年方三歲、童聲稚嫩的小侄子,老先生才把目光落在了龍宿身上。
古裝劇中人般的對話完畢,穆仙鳳領命告退,龍宿獨自踏進了書閣大門,一入內,一股讓他熟悉又親切的墨香撲鼻而來。下首龍頭太師椅上端坐的老者,兩旁靜靜垂手而立的一應疏樓後人,人人肅穆,不言不語。諾大的房間裏,隻餘第三輩左首第一人位置空空。龍宿在心裏叫了聲苦,從在醫院接到電話起到處理完公司雜事趕回家,已算是爭分奪秒,還是遲了。老先生心血來潮一開講,今天第一個遭殃的隻怕就是自己。
心上雜思紛紛,臉上絲毫不露,龍宿站在內堂之外提氣沉聲道:“疏樓第二十一代嫡孫疏樓龍宿請見。”
話音一出,屋內的人都朝他看過來。
坐上的老者鶴髮童顏,目光深邃,一派泱泱氣度,眾人都已久至,單等龍宿這小輩一個人多時。老人也不煩躁氣惱,不緊不慢地開口問:“何故姍姍來遲?”
“先生嚐責吾,今日之事,勿待明日。”
這回答不過不失,老人不置可否:“入內吧。”
走到代表他身為疏樓家第三輩之長的位置站好,龍宿抬眼,看到正對麵外學小輩之首的楚君儀也正好目光橫過,秋水明眸中笑意盈然,好像在說:“這次算你好運”。能和久見的好友一聚,多少算是意外之喜,這麽一想,回到老宅一舉一動不得不謹小慎微的煩悶,竟從心頭消散了不少。
“書香門第”。
“禮樂傳家”。
書閣內堂上匾額的四個大字,正是疏樓家最真實也最深刻的寫照。第一代家祖疏樓言劭學識精深,十八歲進士及第,三十二歲官至太子太傅,後來太子登位後感念這位師父的才學人品,賜姓疏樓,諧音書樓,從此開始了疏樓一脈的傳奇。在國學研究者之中有一個共識,當今世上最得儒學精要的大儒也許眾說紛紜,但當今世上最能言傳身教,以儒學精要傳家的世家卻有且隻有一個。
疏樓言劭之後,疏樓家每代皆人才輩出,不是為官拜相,就是著述等身,又開設學堂書院,數百年傳習,門生滿天下。無怪乎有從疏樓家學出來的人半是玩笑半是正經地說,在疏樓家,就算是看門開車的,也能和你扯上幾句子曰聖賢。
世事多變,到了龍宿曾祖父這一代,疏樓家男不入仕則講學的規矩終於被打破了。天下大亂時局多艱,外敵環伺內憂不斷,龍宿的曾祖父算是個不折不扣的愛國熱血青年,深切地感受到國家存亡之痛,書生不可救國之恨,毅然拋棄儒學從習西學軍事,後以四十三歲盛年死在戰場上。他遺下兩子一女,小兒子也走上了從軍之路,獨女則改學物理,至於大兒子,也就是現在端坐堂上的疏樓同直、龍宿的祖父,則堅守家學,將疏樓一脈薪火相傳下去。
疏樓家每個小輩十五歲行冠禮時,禮辭之後,都會被給予家訓一卷,需大聲誦讀。在疏樓同直後,又增添了一項,就是默讀一封手書。
這封不到五百字的“與兄書”,是疏樓同直的胞弟在離家從學之前寫給兄長的一封家信,信中前半述及其幼年隨戰亂逃難見聞,中段則講述與父母兄妹昔日的殷殷情意,尾段作結,一表決心,望兄長代己行孝,繼往聖絕學。
此信情深意摯,說理通達,文采斐然,龍宿自幼過目不忘,冠禮時一讀後就能熟記。尤其信末寄語兄長,儒學不可廢,待國興民富之後,禮樂教化可順民心,可安天下——疏樓同直在冠禮中要求子孫們讀這封手書的一片苦心就在於此。
之後,疏樓家對子孫們放開了禁錮,學文經商樂藝均可,但十二歲前必須從習儒學。譬如龍宿的父親就極有商業天分,疏樓家現在濟濟家業,可說是他一人打下。老先生還規定每季一例的家會,家中子弟在內者必須回家,在外者則以書信代,除了聽學之外,還得挨個講述自己最近的所學所得,以證“學而無涯”的家訓。
上一季的家會才過去不久,老先生不知道突然起了什麽興致,臨時召集眾人,才有了從來不給人抓痛腳的龍宿也會弄得遲到的例外事件。
大廳上下眾人執師禮,都恭敬地站著,自然,疏樓同直當世大儒,家中所有人都是由他親自教育過,這禮儀也不過分。比較為難的就是一些年級不小的長輩,每次家會短則一兩小時,長則數小時,從頭站到尾,絕對是對體力的一大考驗。見到前麵大腹便便的四叔汗水已半透襯衫,龍宿不禁要感嘆老爹運氣真好,上周才出國參加一個重要的商業峰會,堪堪逃過一劫。
老先生訓話完畢,眾人依輩份講述近日所感所得。這其實是一個拉近家人關係,維繫家風的重要手段。所有人都要呆到聽完,不過難得今天老先生大發善心,恩準還有雜事的人說完可以先退。龍宿的四叔如釋重負地講完一篇《大學》心得以後,以老婆臥病為由迅速溜之大吉。
輪到龍宿,他正要開口,老先生濃眉一橫:“汝今日來遲,最後再說。”
嗚呼,逃跑的企圖被完全洞悉。
龍宿一臉無所謂,其實滿心鬱悶地挨著等一眾小輩發言。他父母成婚晚,又是嫡長子的獨子,年紀不大輩份卻不小,手腳利落的平輩中準備抱孫子的都有了。疏樓家開枝散葉人丁興旺,又等了十七個人說話,包括他那年方三歲、童聲稚嫩的小侄子,老先生才把目光落在了龍宿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