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跟隨鄭和下西洋的水師將領,


    除公公王景弘,及其養子王禎和王英外,


    還有公公侯顯,大將李參。


    侯顯,大明永樂時期的宦官,藏族,祖籍為洮州(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流順鄉寺底下村)。


    元末之時,出身西番十八族,


    公元1378年沐英、藍玉征討洮州時,作為俘虜被閹割成為了宦官。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四月,


    侯顯受大明成祖朱棣的委派,


    以司禮監少監的身份率領臨潭藏族昝土司的人馬,深入衛藏。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十二月,


    他將哈立麻等一批宗教首領順利地請到南京,接受了大明新王朝永樂朝的官職、封號。


    初次出使,圓滿成功,使成祖朱棣大悅,將他從少監擢升為太監。


    侯顯,還曾作為鄭和的副手參加了第二、第三次下西洋之行。


    另外據費信《星槎勝覽》記載,侯顯在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出使榜葛剌(孟加拉國),諭祭老王靄牙思丁,


    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


    侯顯奉命前往尼八剌、地湧塔兩國。


    這時,大明國內經濟發展語迅速,政治局麵穩定,


    成祖朱棣,為了對海外繼續宣揚國威,顯示中國富強,


    同時加深與海外諸國之間的貿易,並爭取外國來朝貢,


    於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


    委派侯顯單獨率舟師,出使榜葛剌諸國,


    先後分別受到了當地上層人士、權威人士及國王的熱烈歡迎。


    從而,為大明結下了友好的國際關係。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


    古佛國詔納村兒(即章普爾蘇丹國)侵略榜葛剌(即孟加拉),動起幹戈。


    榜葛剌國王賽佛丁,告於大明朝廷,


    同年九月,侯顯再次奉命前去宣諭。


    侯顯此次出使,卓有成效,用武力,使這兩個小國罷兵言和。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


    侯顯奉明宣宗朱瞻基之命,進衛藏訪問。


    這次出訪,使遼闊的衛藏地區加強了與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的聯係。


    在堅固祖國統一上,他又一次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而在《明史·侯顯傳》中,寫著他的“勞績與鄭和、王景弘亞”的高度評語。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侯顯任山東都司太監。


    之後,他打算辭官回故鄉臨潭建一座黃教寺院,


    稟報給皇帝朱瞻基後,得到了應允,


    明廷同時還撥給兩員欽差大臣,與侯顯濟力創建了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的大寺院侯家。


    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侯顯最後圓寂於臨潭侯家寺。


    侯家寺坐落在流順鄉上寨村上方的山麓平台上。


    寺院建築規模宏大,藏有用金汁書寫的《甘珠爾》大藏經三部,供有以黃金製成的大明洪武皇帝牌位,大理石碑上刻政教法典,寺內佛典浩繁,極其珍貴。


    侯家寺沿台地而建,整個建築群分大門、主殿、配殿,高低錯落有致。


    大院裏立有侯顯靈塔,


    該寺院具有完善的密宗學說和法相學說的講經辯經製度,


    鼎盛時期僧人最多時達千餘人,寺院及喇嘛擁有土地300畝,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大法會。


    世人評價,侯顯有才辨,強力敢任,五使絕域,勞績與鄭和亞。


    可知在明史上,侯顯的功績僅次於鄭和。


    侯顯雖然是藏族人,但他聰敏好動,軍事指揮才能和外交才能十分突出。


    可惜最後出家為僧,並沒有養子留存於世。


    而李參,字求我,號應宿,江蘇人,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


    17歲的李參,作為大明水師軍中的一名百戶,率領手下的水師百戶所軍士,跟隨鄭和參與下西洋,


    後因從征有功,被授於忠武校尉,積功累升遷至遊擊定遠將軍、總管府中軍。


    實乃是鄭和水師軍中的一員虎將。


    李參出身於“白衣宰相”之家。


    其曾祖父李彰是南宋理學大師李侗的後裔。


    李彰精通五經,兼長詩詞。


    因他身處元朝,故隱居不仕,以四處開館教書授業,


    於元順帝至正元年至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41—公元1368),攜帶妻女避亂,


    先後教學於福州府的閩清、永泰和閩侯赤嶼鄉,


    之後遷往江蘇太湖之地。


    李彰膝下無子,隻有3個女兒,後以小女李三娘與黃佑采結成連理,生下3個兒子,


    長子早卒,次子濟才承父姓黃,三子儲才承母姓李,以繼承李家香火。


    從此,太湖之地黃李村的李、黃兩姓皆有子支,並世代聯族合譜,和睦相處,繁衍不息。


    李儲才後,生子李參。


    李彰對曾孫李參特別關愛。


    他因勢利導,一方麵以《四書五經》教授李參,


    另一方麵傳授他《六韜三略》《秘本李家槍法》,讓其成長為文武雙全的謀略家,


    為其以後追隨鄭和下西洋建立不朽功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三月,


    在李彰的主婚下,6歲的李參與下朱村朱省元家5歲的千金成親。


    大明永樂5年,公元1407年,四月,


    李參的兒子李金出世,李家又恢複四世同堂的格局,其祖父為黃佑采,父親為李儲才。


    大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


    鄭和舟師第三次出洋前駐泊於長樂太平港,


    並在周邊鄉村招募兵員。


    時年17歲的李參,立誌報國,毅然投筆從戎,辭別妻小,應征入伍。


    不久,他得到鄭和的賞識,成為其親隨百戶。


    鄭和率舟師,到錫蘭山國時,


    錫蘭山國國王亞烈苦奈兒,態度惡劣,頑固不敬,想滅了鄭和船隊。


    鄭和覺察後,離開錫蘭山國。


    回程時,鄭和再次訪問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誘騙鄭和到國中,發兵圍攻鄭和船隊。


    鄭和趁敵方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2000多名官兵,


    出其不意,突襲王城,破城而入,滅完錫蘭山國,生擒國王亞烈苦奈兒,並帶回大明,後被成祖所殺。


    這次戰役,就是李參建議鄭和“圍魏救趙”,並且由他親自帶領軍隊攻下敵人的空虛王城。


    大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夏,鄭和舟師回到大明,李參首立功勳,榮封忠武校尉之職。


    大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冬,


    李參再度隨舟師第四次出使西洋。


    大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歸,也得厚賞。


    大明永樂十五年至大明永樂十七年,即公元1417年—公元1419年,


    鄭和舟師第五次出使西洋各國“宣德化而柔遠人”。


    李參第三次隨舟師出使。


    大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二月,至大明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八月,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李參護送霍爾木茲、科澤科德、亞丁、馬爾代夫、摩加迪沙、布臘瓦等十國使團回國。


    歸程後,明成祖朱棣升授李參為遊擊定遠將軍、總管府中軍,


    並封其父李儲才為定遠將軍、中議大夫。


    大明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1年—公元1433年,


    李參最後一次隨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


    歸途中,鄭和病逝於故裏。


    船隊在副使王景弘,侯顯,


    大將王禎、王英、李參,


    五人的帶領下成功返航。


    李參在追隨鄭和五下西洋舟師返航中,每次都乞假返鄉省親。


    李參是出了名的孝子,每每從家鄉傳來先輩過世的噩耗,他總要乞假返鄉,失聲痛哭,守製左右。


    公元1453年,大明天順四年,二月初一。


    60歲的老將李參,正和老伴朱氏,兒子李金兒媳黃氏,孫子李和孫媳王氏,曾孫李木,


    一家7口,在家安坐用餐,


    不曾想,禍從天降,


    一隊景泰朝的大兵,突然衝了進來,控製住了,


    除老將李參,兒子李金,孫子李和,


    三人之外的剩下4人。


    因家人性命之故,老將李參,兒子李金,孫子李和,


    三人遂放棄抵抗,全家7口人,在押往南京。


    一凡威逼利誘之後,


    三月初十,當收到日本九州島的救援信後,


    景泰朝的最強海軍大將李參,副將藍瑛(藍玉之後),走馬上任了,


    隨著海軍大將,老將李參的到位,


    3萬景泰朝的海軍,在李參、藍瑛兩人的帶領下,


    乘坐62艘鄭和巨型寶船,在140艘各種不同型號福船的護衛下,


    浩浩蕩蕩殺向了日本九州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朝中興之主,天順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享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享子並收藏大明朝中興之主,天順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