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科舉製度
大明朝中興之主,天順帝 作者:日享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月初五,天剛蒙蒙亮,6點左右。
“鏞兒,快醒醒,別睡了,該洗漱吃早飯了,一會你堂弟胡容就過來給你送新身份證明了,
今天可是第一天去國子監進學之日,一會早點去,中午放學早點回來,咱家離國子監很近,以後就在家吃午飯,也能吃得好,
為娘已經把你上學用的筆墨紙硯,還有可能用到的書,都給你放到新縫的書包之內啦!”胡善祥不愧是生養過兩個孩子,把朱祁鏞照顧的麵麵俱到。
“知道了,母親,兒子馬上來!”
少許,朱祁鏞剛洗漱完,
六歲的堂弟胡容就在胡府一個叫胡三的青年下人陪同下,來到了之前的“雍親王府”現在改為“胡府”的小院。
“容兒拜見姑姑,見過兄長!”六歲的胡容顯然是已經在國子監進行過啟蒙教育了,一副小先生的模樣。
“容兒,過來一起吃點早點!”看自己侄兒如此懂事,胡善祥很是高興。
“好的,姑姑!”
胡容剛坐下,朱祁鏞就迫不及待的向自家堂弟請教起,去國子監蒙學要注意些什麽,還有要讀什麽書,如何科舉等等一大堆問題。
小胡容想了想回道,
“堂兄,國子監的學生分為六堂:正義、崇誌、廣業、修道、誠心、率性。
六堂是國子監日常教學的主要場所。
每堂有內班、外班之分。
內班每堂有25人,六堂共150 人,都在國子監居住,
外班每堂有20人,六堂共120 人,在外居住,每天去國子監上課。
六堂采取積分法依次升遷,每試文理俱優者得一分,理優文劣者得半分,理劣文優者也得半分,兩者皆差為零分。
正義堂、崇誌堂、廣業堂為初級班,學期兩年;
修道堂、誠心堂是中級班,學期也是兩年;
兩年內積滿八分者為及格。及格者才可以升入下一堂,不及者仍坐堂繼續努力讀書,直至下次積滿八分。
率性堂是高級班,學期為一年,一年之內必須積滿八分,才能畢業。
六堂全部學完下來,正常需要十一年,才能畢業,這是正常情況,一般都是十三年左右才可能畢業。
國子監的考試有堂課、月課、季考、年考,除此之外,還有科舉考試前的“錄考”。
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經義解釋、策論、詩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曆史、文學、書法等,也有一些政策、法令、實事知識等。每次考核都要評出等級,考核優等者可以得到官府一兩銀子外加一升糧食的獎勵,不合格者將受到一兩銀子和抄寫處罰。
六堂學完之後,優秀的學生可以直接升遷為國子監的學正、學錄、助教,更有甚者可以直接升為博士。助教可以調任六部官員或到縣擔任正七品的縣官。
中班畢業就可以參加地方上的縣試,府試,院試。
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義,以“五經”、“四書”文句命題,闡釋義理。“五經”題須依據宋元人的注疏,“四書”題則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並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縣試,是科舉的第一步,在本縣舉行,主考官是知縣,每年都會舉行,內容一般比較簡單。
府試是在府城舉行,也是一年一次,主考官是知府。
通過這兩個考試的,稱為童生。縣試,府試必須一次性通過才行,隻過一科的,第二年重新考。
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縣試,府試都是第一名,可以不用參加院試,也可獲得秀才功名。
成為童生後,有的邊遠地方甚至可以開設私塾,但也要交稅。
院試三年內舉行兩次,是秀才考試的最後一關,由學政主持,學政一般翰林出身,屬於皇帝欽派,位在巡撫與布政使、按察使之間。所以院試規格很高,也很嚴肅。
據說院試的試題難度有時會超過鄉試,因為院試由學政自主命題,不像鄉試、會試有嚴格的命題規則,故而常出一些偏題、怪題,把考生帶到坑裏去。
院試對所有應屆和往屆的童生開放,所以在考場上會看到白發翁和束發少年同場應試的場景。
據說為了平衡各縣的利益,院試秀才的錄取並不是參照院試成績從上往下錄取的,而是嚴格按照各縣的學額分配進行錄取。
院試合格後,成為生員,也就是秀才,考中秀才後就代表有了“功名”,實現了階層躍升,就不再是農民,屬“士農工商”裏“士”的階層了。
這些擁有功名和特權的秀才,成了各縣士紳階層構成的基礎。在皇權不下縣的古代,士紳就是鄉村社會實際的統治者。
考取秀才後,也可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
秀才分為廩生、增生、附生三種,其中廩生最受優待,可定期領取官府發放的俸祿和廩米。而且縣試,府試的擔保人都是秀才中的廩生,擔保是有銀子可拿的。
大明朝政府規定,縣學有廩生20名,增生40名,附生數百人不等。
讀書人取得\"秀才\"功名後,社會地位立刻提升一等,有諸多優待,比如可身著代表身份的\"青衫\"與\"方巾帽\",可免除本人及家中二人的差役,不用交稅,見知縣可不下跪,不可隨意遭受刑罰等。
為彰顯地位,秀才家中房門可比平民高三寸,這就是所謂\"光耀門楣\"的緣故。
隻有成為秀才中的廩生,才能進入國子監的高級班級—率性堂!
高級班畢業後,可以到地方或者京城參加鄉試。
不是地方上每個秀才都有資格參加鄉試,因為在鄉試之前,會參照府學歲考或科考成績,把秀才分成六等,隻有名列一等、二等,及三等前列五至十名的秀才才能去參加鄉試。
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或京城舉行,凡獲秀才身份的府、州、縣學生和國子監學生均可參加。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因在每年的秋季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
考後發布正、副兩榜。
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副榜所取的叫“副舉人”,正,副兩榜都是舉人,舉人就可以當官。
但隻有正榜之舉人,才能參加會試的考試。
副榜的學生可以到國子監高級班級繼續讀書再考。
會試考試是全國的考試,舉辦的地點在京城內城東南方的貢院舉行。
時間也是三年舉辦一次,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舉人還有國子監高級班畢業的人都可以參加,因為是在春天舉辦的,所以稱為春闈,錄取其中三百名,考中了就是貢生。
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主考兩名,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禦史以上的官員擔任。
考試內容重經義,輕詩賦,
第一名叫“會元”。未上榜的可以繼續到國子監讀書或者到吏部等著派官。
會試之後是殿試,當年舉行,殿試不會往下刷人,是在皇宮殿廷舉行的考試,又稱“禦試”“廷試”“廷對”等,是科舉製最高級別的考試,由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
實際上皇帝常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
錄取分為三甲: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稱號;
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考中進士,一甲直接授官職,二甲、三甲需要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後再授官職。
本朝宣德朝,已經舉行過兩次科舉。
第一次是宣德二年三月初三,主考官是翰林院學士楊溥、侍讀學士曾棨。
有101人進士參加。
第一甲共3名:分別是狀元馬愉、榜眼杜寧、探花謝璉。
傳臚是,二甲第一名的江玉琳,三甲第一名的蕭晅。
第二次是宣德五年二月初七,主考官是右春坊大學士王英、翰林院侍讀錢習禮。
有100人進士參加。
第一甲共3名:分別是狀元林震、榜眼龔錡、探花林文,
這一科,三鼎甲全是福建籍舉子,林震(漳州長泰縣)、龔錡(建寧建安縣)、林文(興化莆田縣)。
傳臚是,二甲第一名的楊寧,三甲第一名的陳浩
第三次殿試將於宣德八年三月二十一舉行,還有十六天,
不知道這次的狀元、榜眼、探花、傳臚將會花落誰家,好期待啊。”
看不出去小小年紀的胡容懂得真不少,看其滿臉期待的樣子,必然也是一個學霸。
“鏞兒,快醒醒,別睡了,該洗漱吃早飯了,一會你堂弟胡容就過來給你送新身份證明了,
今天可是第一天去國子監進學之日,一會早點去,中午放學早點回來,咱家離國子監很近,以後就在家吃午飯,也能吃得好,
為娘已經把你上學用的筆墨紙硯,還有可能用到的書,都給你放到新縫的書包之內啦!”胡善祥不愧是生養過兩個孩子,把朱祁鏞照顧的麵麵俱到。
“知道了,母親,兒子馬上來!”
少許,朱祁鏞剛洗漱完,
六歲的堂弟胡容就在胡府一個叫胡三的青年下人陪同下,來到了之前的“雍親王府”現在改為“胡府”的小院。
“容兒拜見姑姑,見過兄長!”六歲的胡容顯然是已經在國子監進行過啟蒙教育了,一副小先生的模樣。
“容兒,過來一起吃點早點!”看自己侄兒如此懂事,胡善祥很是高興。
“好的,姑姑!”
胡容剛坐下,朱祁鏞就迫不及待的向自家堂弟請教起,去國子監蒙學要注意些什麽,還有要讀什麽書,如何科舉等等一大堆問題。
小胡容想了想回道,
“堂兄,國子監的學生分為六堂:正義、崇誌、廣業、修道、誠心、率性。
六堂是國子監日常教學的主要場所。
每堂有內班、外班之分。
內班每堂有25人,六堂共150 人,都在國子監居住,
外班每堂有20人,六堂共120 人,在外居住,每天去國子監上課。
六堂采取積分法依次升遷,每試文理俱優者得一分,理優文劣者得半分,理劣文優者也得半分,兩者皆差為零分。
正義堂、崇誌堂、廣業堂為初級班,學期兩年;
修道堂、誠心堂是中級班,學期也是兩年;
兩年內積滿八分者為及格。及格者才可以升入下一堂,不及者仍坐堂繼續努力讀書,直至下次積滿八分。
率性堂是高級班,學期為一年,一年之內必須積滿八分,才能畢業。
六堂全部學完下來,正常需要十一年,才能畢業,這是正常情況,一般都是十三年左右才可能畢業。
國子監的考試有堂課、月課、季考、年考,除此之外,還有科舉考試前的“錄考”。
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經義解釋、策論、詩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曆史、文學、書法等,也有一些政策、法令、實事知識等。每次考核都要評出等級,考核優等者可以得到官府一兩銀子外加一升糧食的獎勵,不合格者將受到一兩銀子和抄寫處罰。
六堂學完之後,優秀的學生可以直接升遷為國子監的學正、學錄、助教,更有甚者可以直接升為博士。助教可以調任六部官員或到縣擔任正七品的縣官。
中班畢業就可以參加地方上的縣試,府試,院試。
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義,以“五經”、“四書”文句命題,闡釋義理。“五經”題須依據宋元人的注疏,“四書”題則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並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縣試,是科舉的第一步,在本縣舉行,主考官是知縣,每年都會舉行,內容一般比較簡單。
府試是在府城舉行,也是一年一次,主考官是知府。
通過這兩個考試的,稱為童生。縣試,府試必須一次性通過才行,隻過一科的,第二年重新考。
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縣試,府試都是第一名,可以不用參加院試,也可獲得秀才功名。
成為童生後,有的邊遠地方甚至可以開設私塾,但也要交稅。
院試三年內舉行兩次,是秀才考試的最後一關,由學政主持,學政一般翰林出身,屬於皇帝欽派,位在巡撫與布政使、按察使之間。所以院試規格很高,也很嚴肅。
據說院試的試題難度有時會超過鄉試,因為院試由學政自主命題,不像鄉試、會試有嚴格的命題規則,故而常出一些偏題、怪題,把考生帶到坑裏去。
院試對所有應屆和往屆的童生開放,所以在考場上會看到白發翁和束發少年同場應試的場景。
據說為了平衡各縣的利益,院試秀才的錄取並不是參照院試成績從上往下錄取的,而是嚴格按照各縣的學額分配進行錄取。
院試合格後,成為生員,也就是秀才,考中秀才後就代表有了“功名”,實現了階層躍升,就不再是農民,屬“士農工商”裏“士”的階層了。
這些擁有功名和特權的秀才,成了各縣士紳階層構成的基礎。在皇權不下縣的古代,士紳就是鄉村社會實際的統治者。
考取秀才後,也可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
秀才分為廩生、增生、附生三種,其中廩生最受優待,可定期領取官府發放的俸祿和廩米。而且縣試,府試的擔保人都是秀才中的廩生,擔保是有銀子可拿的。
大明朝政府規定,縣學有廩生20名,增生40名,附生數百人不等。
讀書人取得\"秀才\"功名後,社會地位立刻提升一等,有諸多優待,比如可身著代表身份的\"青衫\"與\"方巾帽\",可免除本人及家中二人的差役,不用交稅,見知縣可不下跪,不可隨意遭受刑罰等。
為彰顯地位,秀才家中房門可比平民高三寸,這就是所謂\"光耀門楣\"的緣故。
隻有成為秀才中的廩生,才能進入國子監的高級班級—率性堂!
高級班畢業後,可以到地方或者京城參加鄉試。
不是地方上每個秀才都有資格參加鄉試,因為在鄉試之前,會參照府學歲考或科考成績,把秀才分成六等,隻有名列一等、二等,及三等前列五至十名的秀才才能去參加鄉試。
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或京城舉行,凡獲秀才身份的府、州、縣學生和國子監學生均可參加。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因在每年的秋季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
考後發布正、副兩榜。
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副榜所取的叫“副舉人”,正,副兩榜都是舉人,舉人就可以當官。
但隻有正榜之舉人,才能參加會試的考試。
副榜的學生可以到國子監高級班級繼續讀書再考。
會試考試是全國的考試,舉辦的地點在京城內城東南方的貢院舉行。
時間也是三年舉辦一次,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舉人還有國子監高級班畢業的人都可以參加,因為是在春天舉辦的,所以稱為春闈,錄取其中三百名,考中了就是貢生。
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主考兩名,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禦史以上的官員擔任。
考試內容重經義,輕詩賦,
第一名叫“會元”。未上榜的可以繼續到國子監讀書或者到吏部等著派官。
會試之後是殿試,當年舉行,殿試不會往下刷人,是在皇宮殿廷舉行的考試,又稱“禦試”“廷試”“廷對”等,是科舉製最高級別的考試,由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
實際上皇帝常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
錄取分為三甲: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稱號;
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考中進士,一甲直接授官職,二甲、三甲需要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後再授官職。
本朝宣德朝,已經舉行過兩次科舉。
第一次是宣德二年三月初三,主考官是翰林院學士楊溥、侍讀學士曾棨。
有101人進士參加。
第一甲共3名:分別是狀元馬愉、榜眼杜寧、探花謝璉。
傳臚是,二甲第一名的江玉琳,三甲第一名的蕭晅。
第二次是宣德五年二月初七,主考官是右春坊大學士王英、翰林院侍讀錢習禮。
有100人進士參加。
第一甲共3名:分別是狀元林震、榜眼龔錡、探花林文,
這一科,三鼎甲全是福建籍舉子,林震(漳州長泰縣)、龔錡(建寧建安縣)、林文(興化莆田縣)。
傳臚是,二甲第一名的楊寧,三甲第一名的陳浩
第三次殿試將於宣德八年三月二十一舉行,還有十六天,
不知道這次的狀元、榜眼、探花、傳臚將會花落誰家,好期待啊。”
看不出去小小年紀的胡容懂得真不少,看其滿臉期待的樣子,必然也是一個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