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頁
(紅樓同人)紅樓之長房大爺傳 作者:法式雜魚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迎春聽得一頭霧水:“又要稀罕又要得用,究竟做什麽用的?”小太監一問三不知,隻會搖頭,迎春沒轍,揮手叫他走了。繼而叫來木香,問道:“你猜皇兄這是什麽意思?”
木香猜不出來,但照舊淡定應對:“公主隻管點出又輕便好拿,又能放住的東西便是了。而且,既然是陛下預備賞賜將軍,宮中內庫裏收藏的好刀劍正合適,校場的駿馬也是好的,再來便是金銀錠子、毛皮料子這些常用的,放在哪裏都合用。”
迎春隻得叫司琪再拿冊子來,好一通翻找,又拿了宮中武器庫的鑰匙去挑寶刀寶劍,結果看的眼花繚亂,根本不知道什麽才是得用的。
忙活了小半日,好容易將將齊活兒,卻又接到前麵的傳話,讓公主預備下給明後日武舉選拔出的進士的賞賜。迎春崩潰的扔開冊子,捂著頭叫:“去看看黛玉在哪兒,讓她來幫忙。”
跟著忙的暈頭轉向的小宮女蓮花兒跑去請人,好半晌,黛玉扶著雪雁,紫鵑抱著沒滿百日的小公主,搖搖晃晃的過來了,打眼一掃,頓時驚叫:“誒呦呦,這是做什麽?年都過完了,還擺的這麽左一堆右一攤的,敢是誰家要娶新媳婦,在清點嫁妝麽?”不知道為什麽,黛玉總是宮中三姐妹裏麵消息最靈通的一個,迎春還在頭疼呢,她就已經知道海疆的將軍入了京的消息,不過她的耳報神沒打聽清楚姓名,黛玉跟迎春一樣,以為是雲海回京復命,故此打趣兒迎春。
迎春捂著疼的一跳一跳的額角,咬牙道:“有說風涼話的功夫,快點來幫我清點。司琪,把嶽嬤嬤請來,叫她抱走小公主。”
嶽嬤嬤翩然而至,從紫鵑懷裏抱走小公主,順便把自己分配到的一疊帳冊扔到雪雁懷裏:“老奴上了年紀,老眼昏花幫不上忙。勞煩郡主幫襯著公主一把,隻是也別太累了。”畢竟黛玉嬌弱的盡人皆知,誰都怕把她累倒了沾包。
黛玉丟開冊子不看,隻繞著滿地琳琅滿目的物件翻找,玉手輕點:“這個好,這個也不錯,這是閨閣的用具,拿出來做什麽?還有這是誰幹的,把你們公主的繡花鞋都擺出來做什麽?”木樨急忙上前搶過之前給迎春找出來卻沒穿的繡鞋,揣進懷裏。
迎春仰麵靠在大方枕上,長出一口氣:“早該叫你來的,何苦我一個人累成這樣?”
黛玉翻夠了日常物件,幾步轉到另一堆裏,那邊堆放的全是武神鎧、戰仙裙、魁星靴、精鋼盔等物件,都擦得光鮮亮麗,卻也不難看出都是用過的物件。黛玉手指拂過青虹劍的劍柄,好奇道:“這些……都是皇兄的?”
迎春道:“是啊,皇兄說要賞賜今科武狀元自己用過的鎧甲,這不,都從庫房裏翻出來了,隻是我也搞不清,哪個和哪個才是一套。”宮中看管武器庫的老太監多半從來沒見過真·戰神,業務素養比寧家老僕差了幾疇不止,收起來的東西雖然都拾掇的一塵不染,但擺放雜亂無章,一眼看過去就不配套。
黛玉獻計道:“何不讓大舅舅來辨認?”也找點兒事兒給他做,省的成天窩在寧壽宮裏跟敬大伯打架,累的惜春去勸了一回又一回,嗓子都說啞了。
迎春拍手笑道:“好主意,果然叫你來是正確的。”雖然她基本能斷言賈赦也不比她認識得多,但是賈赦臉皮厚啊,配不成套他會自己跑去問清楚的。
第237章 新生力量
玉清宮裏折騰的人仰馬翻, 終於敢在武舉放榜前湊齊了全副戰鎧, 李大海沒有再下場,因為排兵布陣他穩贏,而兵法策略他不會寫字, 再考下去也沒什麽意義了。靠科舉光宗耀祖的重任隻能放在李將軍的下一代身上,他還是決定回到海疆去發光發熱。
李大海的話提醒了寧珊, 猛地想起武人多不能文的弊病,寧珊懊惱的隻拍龍案, 感嘆如他一般文武雙全的人稀少猶如鳳毛麟角,一麵暗自下定決心要加強民眾的基礎教育, 一麵急命兵部尚書、侍郎入宮, 徹夜挑燈改題, 將原本第三場要考的策論改為按要求默寫《武經七書》中一段,字數不過百, 主要用於確定參加考試的學子們不是文盲。而戰策戰術的考試改為口述, 由翰林院派今科取中的庶吉士現場筆錄。
前朝後宮均是好一番忙亂, 首屆武舉終於得以圓滿落幕。除了三甲魁首, 額外又取中二甲四人, 三甲十一人,總計一十八名武進士。數字倒是十分吉利的, 雖然寧珊不是有意考慮這個因素。
對比文舉, 武進士的數目少的讓人垂淚。但寧珊卻極為滿意, 取材選將本就該遵循寧缺毋濫的原則, 何況武舉取中人才不足文舉一層, 也能讓抱怨文武不平等的人閉嘴,同時不至於引發各地文人的大型動亂,一舉數得。
武舉順利完成讓兵部尚書激動的滿臉亢奮,第二日一上朝就迫不及待的向皇帝提出冊封三鼎甲,不等回答,又操心起二甲三甲應該如何安置了,畢竟在考試之前,就武舉取中進士的就職情況,他們和文臣沒能達成一致。
寧珊也知道萬不能在這時候功虧一簣,讓文武之間芥蒂叢生,便繞開了敏感問題,先提出如何安撫激勵落選之人,彼時國庫相當充實,戶部尚書也豪氣,開口就道:“”不妨按路程遠近發給回家路費,也是鼓勵他們來年再考的意思。不知陛下覺得如何?”
寧珊剛要同意,禮部尚書就蹦出來義憤填膺道:“文舉落地之人可從無此待遇,獨賞賜武舉落地者是否偏頗不公?”寧珊一聽這位說話就頭疼,果斷咽下了準備贊成的話,打算讓兵部出麵反駁。
卻不料,兵部居然沒人發表意見,反而是戶部尚書老神在在的道:“橫豎就是個意思,多則十兩,少則四、五兩。再說畢竟是首屆,人又不多,這點子錢,一個月俸祿都不到,何必吝惜?”
禮部尚書咬定青山不放鬆:“不是錢多錢少的事兒,關鍵是這個先例一開,文武不公可就坐實了。”刑部尚書跟著點頭,身在這個職位,對公平二字格外敏感,更何況他也是文人,當然不會向著武人。
兵部仍然沒人發言,但看表情,也絕不似贊同禮部尚書的意見,戶部尚書仗著年紀最大,資格最老,一向順風順水沒人添堵,乍被人一反駁,竟執拗起來,還非要發路費不可了。
吏部、工部隻管圍觀,一言不發,兵部左侍郎兩次想張嘴,都被尚書大人悄悄踩回去了,隻得閉口加入圍觀行列。
寧珊見底下吵得不像話了才揮手製止,給出一個折中的提議道:“賞銀可以發,但不以路費為名目,另外想一個名頭出來,此事就著落給禮部辦理了,戶部出銀子,另外你們成日嚷嚷朕重武輕文不公平,朕也偏你們一回,著令工部視察貢院號棚,凡有漏雨通風的殘破之所都修補起來,若有實在不堪補救的,推到重建,也給文舉學子們添些實惠。眾位愛卿覺得可公平了?”
禮部尚書有些訕訕,低聲道:“臣代天下學子感激陛下皇恩浩蕩。”再也不提文武不公的事情了,畢竟武舉那場子可比禮部貢院的環境嚴酷多了。
木香猜不出來,但照舊淡定應對:“公主隻管點出又輕便好拿,又能放住的東西便是了。而且,既然是陛下預備賞賜將軍,宮中內庫裏收藏的好刀劍正合適,校場的駿馬也是好的,再來便是金銀錠子、毛皮料子這些常用的,放在哪裏都合用。”
迎春隻得叫司琪再拿冊子來,好一通翻找,又拿了宮中武器庫的鑰匙去挑寶刀寶劍,結果看的眼花繚亂,根本不知道什麽才是得用的。
忙活了小半日,好容易將將齊活兒,卻又接到前麵的傳話,讓公主預備下給明後日武舉選拔出的進士的賞賜。迎春崩潰的扔開冊子,捂著頭叫:“去看看黛玉在哪兒,讓她來幫忙。”
跟著忙的暈頭轉向的小宮女蓮花兒跑去請人,好半晌,黛玉扶著雪雁,紫鵑抱著沒滿百日的小公主,搖搖晃晃的過來了,打眼一掃,頓時驚叫:“誒呦呦,這是做什麽?年都過完了,還擺的這麽左一堆右一攤的,敢是誰家要娶新媳婦,在清點嫁妝麽?”不知道為什麽,黛玉總是宮中三姐妹裏麵消息最靈通的一個,迎春還在頭疼呢,她就已經知道海疆的將軍入了京的消息,不過她的耳報神沒打聽清楚姓名,黛玉跟迎春一樣,以為是雲海回京復命,故此打趣兒迎春。
迎春捂著疼的一跳一跳的額角,咬牙道:“有說風涼話的功夫,快點來幫我清點。司琪,把嶽嬤嬤請來,叫她抱走小公主。”
嶽嬤嬤翩然而至,從紫鵑懷裏抱走小公主,順便把自己分配到的一疊帳冊扔到雪雁懷裏:“老奴上了年紀,老眼昏花幫不上忙。勞煩郡主幫襯著公主一把,隻是也別太累了。”畢竟黛玉嬌弱的盡人皆知,誰都怕把她累倒了沾包。
黛玉丟開冊子不看,隻繞著滿地琳琅滿目的物件翻找,玉手輕點:“這個好,這個也不錯,這是閨閣的用具,拿出來做什麽?還有這是誰幹的,把你們公主的繡花鞋都擺出來做什麽?”木樨急忙上前搶過之前給迎春找出來卻沒穿的繡鞋,揣進懷裏。
迎春仰麵靠在大方枕上,長出一口氣:“早該叫你來的,何苦我一個人累成這樣?”
黛玉翻夠了日常物件,幾步轉到另一堆裏,那邊堆放的全是武神鎧、戰仙裙、魁星靴、精鋼盔等物件,都擦得光鮮亮麗,卻也不難看出都是用過的物件。黛玉手指拂過青虹劍的劍柄,好奇道:“這些……都是皇兄的?”
迎春道:“是啊,皇兄說要賞賜今科武狀元自己用過的鎧甲,這不,都從庫房裏翻出來了,隻是我也搞不清,哪個和哪個才是一套。”宮中看管武器庫的老太監多半從來沒見過真·戰神,業務素養比寧家老僕差了幾疇不止,收起來的東西雖然都拾掇的一塵不染,但擺放雜亂無章,一眼看過去就不配套。
黛玉獻計道:“何不讓大舅舅來辨認?”也找點兒事兒給他做,省的成天窩在寧壽宮裏跟敬大伯打架,累的惜春去勸了一回又一回,嗓子都說啞了。
迎春拍手笑道:“好主意,果然叫你來是正確的。”雖然她基本能斷言賈赦也不比她認識得多,但是賈赦臉皮厚啊,配不成套他會自己跑去問清楚的。
第237章 新生力量
玉清宮裏折騰的人仰馬翻, 終於敢在武舉放榜前湊齊了全副戰鎧, 李大海沒有再下場,因為排兵布陣他穩贏,而兵法策略他不會寫字, 再考下去也沒什麽意義了。靠科舉光宗耀祖的重任隻能放在李將軍的下一代身上,他還是決定回到海疆去發光發熱。
李大海的話提醒了寧珊, 猛地想起武人多不能文的弊病,寧珊懊惱的隻拍龍案, 感嘆如他一般文武雙全的人稀少猶如鳳毛麟角,一麵暗自下定決心要加強民眾的基礎教育, 一麵急命兵部尚書、侍郎入宮, 徹夜挑燈改題, 將原本第三場要考的策論改為按要求默寫《武經七書》中一段,字數不過百, 主要用於確定參加考試的學子們不是文盲。而戰策戰術的考試改為口述, 由翰林院派今科取中的庶吉士現場筆錄。
前朝後宮均是好一番忙亂, 首屆武舉終於得以圓滿落幕。除了三甲魁首, 額外又取中二甲四人, 三甲十一人,總計一十八名武進士。數字倒是十分吉利的, 雖然寧珊不是有意考慮這個因素。
對比文舉, 武進士的數目少的讓人垂淚。但寧珊卻極為滿意, 取材選將本就該遵循寧缺毋濫的原則, 何況武舉取中人才不足文舉一層, 也能讓抱怨文武不平等的人閉嘴,同時不至於引發各地文人的大型動亂,一舉數得。
武舉順利完成讓兵部尚書激動的滿臉亢奮,第二日一上朝就迫不及待的向皇帝提出冊封三鼎甲,不等回答,又操心起二甲三甲應該如何安置了,畢竟在考試之前,就武舉取中進士的就職情況,他們和文臣沒能達成一致。
寧珊也知道萬不能在這時候功虧一簣,讓文武之間芥蒂叢生,便繞開了敏感問題,先提出如何安撫激勵落選之人,彼時國庫相當充實,戶部尚書也豪氣,開口就道:“”不妨按路程遠近發給回家路費,也是鼓勵他們來年再考的意思。不知陛下覺得如何?”
寧珊剛要同意,禮部尚書就蹦出來義憤填膺道:“文舉落地之人可從無此待遇,獨賞賜武舉落地者是否偏頗不公?”寧珊一聽這位說話就頭疼,果斷咽下了準備贊成的話,打算讓兵部出麵反駁。
卻不料,兵部居然沒人發表意見,反而是戶部尚書老神在在的道:“橫豎就是個意思,多則十兩,少則四、五兩。再說畢竟是首屆,人又不多,這點子錢,一個月俸祿都不到,何必吝惜?”
禮部尚書咬定青山不放鬆:“不是錢多錢少的事兒,關鍵是這個先例一開,文武不公可就坐實了。”刑部尚書跟著點頭,身在這個職位,對公平二字格外敏感,更何況他也是文人,當然不會向著武人。
兵部仍然沒人發言,但看表情,也絕不似贊同禮部尚書的意見,戶部尚書仗著年紀最大,資格最老,一向順風順水沒人添堵,乍被人一反駁,竟執拗起來,還非要發路費不可了。
吏部、工部隻管圍觀,一言不發,兵部左侍郎兩次想張嘴,都被尚書大人悄悄踩回去了,隻得閉口加入圍觀行列。
寧珊見底下吵得不像話了才揮手製止,給出一個折中的提議道:“賞銀可以發,但不以路費為名目,另外想一個名頭出來,此事就著落給禮部辦理了,戶部出銀子,另外你們成日嚷嚷朕重武輕文不公平,朕也偏你們一回,著令工部視察貢院號棚,凡有漏雨通風的殘破之所都修補起來,若有實在不堪補救的,推到重建,也給文舉學子們添些實惠。眾位愛卿覺得可公平了?”
禮部尚書有些訕訕,低聲道:“臣代天下學子感激陛下皇恩浩蕩。”再也不提文武不公的事情了,畢竟武舉那場子可比禮部貢院的環境嚴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