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頁
紅樓之黛玉養了一隻貓 作者:山村漠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昭愛民如子,向來也是按這個標準行事,照理碰見這樣的事他最合理的行動便是立刻下詔免了那些災民的賦稅,給這些人發錢發糧,盛世之下,豈能讓百姓餓死?
況且災民不賑易成流民, 流民多了則生動亂, 這也是為朝廷的安定考慮。
處理了災民的事,然後再將知府胡威嘉獎一番, 不說升官吧,至少也會賜些東西。
然而令他生氣的是胡威太不識趣, 明明如今已是貞元元年,朝廷早給各地發了邸報告之,此人膽大包天竟還在奏摺中稱長興二十四年。
長興是太上皇在位時的年號,這是什麽意思,難道影射他繼位不正麽?
周航展開奏摺一看,果然寫的是長興二十四年。邸報五個月前已五百裏加急送往各地,便是偏遠如瓊州等人跡罕至之地也該早已送到,不存在他還沒有收到朝廷邸報而不知新朝年號的情況。也就是說,是故意為之了。看來這個叫胡威的知府不是腦容量有限,便是不滿新朝新政或是有什麽不軌的心思。
難怪皇帝父皇會如此生氣,周航摸著下巴暗道。
周航笑了笑道:“父皇,一個知府而已,查清楚料理了便可,父皇不必放在心上。”
李昭想想也是,他一個九五之尊,竟不如兒子明白,一時鑽了死胡同。若真跟一個知府較真,從京城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員無數,比知府大的沒有上千也有數百,真較真還較真不過來呢。不過,這不代表他就放任不管,查還是要查的,萬一這個知府真有謀反之心,那還得了?
這一查還真查出來不少事。
而且還牽扯出兩個人,一個是首輔張守忠,一個便是新晉封的越王李承鈺。
原來這胡威是張守忠的一個遠方親戚,具體有多遠呢 ,大概胡威的姑媽的叔叔是張守忠一個表叔,總之七拐八繞,那點子血緣已經很淡薄。但因張守忠身為閣臣,如今又是首輔,權勢滔天,胡威雖然隻是個知府,但他年輕啊,才剛過了而立之年,就當上知府,也算是年輕有為之輩,畢竟很多人這個年紀還在讀書考進士呢。胡威已經在三十出頭的年紀位居知府,已算不錯,以後也是前途無量。
一個要往上巴結,一個又想提拔年輕人,為子孫鋪路。所以兩家還有些來往,胡威每常進京述職便以子侄的身份拜見,當然便是不進京的時候每逢節、壽所送之禮也都不薄。
至於跟李承鈺的來往,也是為了方便往上爬而已。
一個手握實權的宰相,一個廢太子的兒子,一個地方上的官員。
這三個人攪和在一起,可不是什麽好兆頭。
而且這個胡威為官不仁、欺上瞞下,其治所下的饑荒雖為天災,亦有人禍的嫌疑。原本隨則遇上大旱,卻不至於顆粒無收,頂多比往年收成少些,百姓但不至於挨餓。之所以最後許多百姓顆粒無收,乃是拜胡威所賜。
胡威是個生性好色之輩,府裏妻妾無數,孩子也生了不少,有七八個,但都是女兒,兒子隻有一個,是其夫人所出,年方十五歲。因隻有他一個獨苗,未免溺愛些,自小便養成了嬌縱的性子,與一幫子紈絝子弟混在一處,小小年紀便飛鷹走狗、眠花宿柳無所不錯。去歲四月,正值小麥麥子揚花這位胡大少爺來了興致便帶著許多隨從到郊外涉獵,毀壞莊稼數百畝,終於射中野兔一隻,回去還沾沾自喜。
數百畝良田,可是幾十戶中等農戶之家的全部資產,他們全仗著田地養家餬口,貿然被毀壞是何等的心痛?幾十戶農戶商量早到縣衙告狀,縣令見高的是知府的公子,哪個敢接?
這還不算,等多算胡威昏聵、教子不善,另有一件事令李昭更為惱火。
從前,除朝廷規定的賦稅外,地方官員往往還向老百姓徵收常例。所謂常例錢,其實就是地方官員巧立名目向來百姓徵收的裝入自己腰包的銀錢。這種行為雖然會加重百姓的負擔,讓百姓不滿,但積習已久,甚至已經是約定俗成,若非個別官員太過放肆,朝廷一般也不管。造成許多官員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甚至將常例淩駕於朝廷賦稅之上,先征常例塞滿自己的腰包,然後再徵收朝廷的賦稅。
可銀錢糧食就那麽些,百姓交了常例,再交賦稅的時候往往就不夠。若勉強征之,必然給百姓增加更大的負擔,逼迫太狠,也容易造成民變。
所以,李昭登基後便敕旨各地不許再征常例,違者斬立決。
李昭是去歲麥收前下的敕旨,也就是說,去年麥收後,各地官府便不能再以任何明目徵收常例了。可這胡威當真是膽大包天,不僅徵收,還是按十五稅一的比例徵收。也就是說,如果產量十五升,就要交一升的常例。要知道朝廷的稅收才不過三十稅一,胡威徵收的常例便比朝廷賦稅還重一倍。
正是胡威的強征暴斂,才使得治下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胡威的結局就很悲劇了。
斬首,家產充公,家人男丁流放,奴僕極女人們入官。
至於張守忠和李承鈺雖然暫時不好動,但二人均感覺到了危險的信號。李承鈺雖然有些慌亂,想到自己並沒有什麽不軌的把柄掌握在胡威手裏,皇帝也不能拿他怎麽樣。況且不是還有太上皇麽,隻要太上皇還在一天,皇帝也不敢拿他怎麽樣。
但張守忠可是著實嚇出了一身的冷汗。
況且災民不賑易成流民, 流民多了則生動亂, 這也是為朝廷的安定考慮。
處理了災民的事,然後再將知府胡威嘉獎一番, 不說升官吧,至少也會賜些東西。
然而令他生氣的是胡威太不識趣, 明明如今已是貞元元年,朝廷早給各地發了邸報告之,此人膽大包天竟還在奏摺中稱長興二十四年。
長興是太上皇在位時的年號,這是什麽意思,難道影射他繼位不正麽?
周航展開奏摺一看,果然寫的是長興二十四年。邸報五個月前已五百裏加急送往各地,便是偏遠如瓊州等人跡罕至之地也該早已送到,不存在他還沒有收到朝廷邸報而不知新朝年號的情況。也就是說,是故意為之了。看來這個叫胡威的知府不是腦容量有限,便是不滿新朝新政或是有什麽不軌的心思。
難怪皇帝父皇會如此生氣,周航摸著下巴暗道。
周航笑了笑道:“父皇,一個知府而已,查清楚料理了便可,父皇不必放在心上。”
李昭想想也是,他一個九五之尊,竟不如兒子明白,一時鑽了死胡同。若真跟一個知府較真,從京城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員無數,比知府大的沒有上千也有數百,真較真還較真不過來呢。不過,這不代表他就放任不管,查還是要查的,萬一這個知府真有謀反之心,那還得了?
這一查還真查出來不少事。
而且還牽扯出兩個人,一個是首輔張守忠,一個便是新晉封的越王李承鈺。
原來這胡威是張守忠的一個遠方親戚,具體有多遠呢 ,大概胡威的姑媽的叔叔是張守忠一個表叔,總之七拐八繞,那點子血緣已經很淡薄。但因張守忠身為閣臣,如今又是首輔,權勢滔天,胡威雖然隻是個知府,但他年輕啊,才剛過了而立之年,就當上知府,也算是年輕有為之輩,畢竟很多人這個年紀還在讀書考進士呢。胡威已經在三十出頭的年紀位居知府,已算不錯,以後也是前途無量。
一個要往上巴結,一個又想提拔年輕人,為子孫鋪路。所以兩家還有些來往,胡威每常進京述職便以子侄的身份拜見,當然便是不進京的時候每逢節、壽所送之禮也都不薄。
至於跟李承鈺的來往,也是為了方便往上爬而已。
一個手握實權的宰相,一個廢太子的兒子,一個地方上的官員。
這三個人攪和在一起,可不是什麽好兆頭。
而且這個胡威為官不仁、欺上瞞下,其治所下的饑荒雖為天災,亦有人禍的嫌疑。原本隨則遇上大旱,卻不至於顆粒無收,頂多比往年收成少些,百姓但不至於挨餓。之所以最後許多百姓顆粒無收,乃是拜胡威所賜。
胡威是個生性好色之輩,府裏妻妾無數,孩子也生了不少,有七八個,但都是女兒,兒子隻有一個,是其夫人所出,年方十五歲。因隻有他一個獨苗,未免溺愛些,自小便養成了嬌縱的性子,與一幫子紈絝子弟混在一處,小小年紀便飛鷹走狗、眠花宿柳無所不錯。去歲四月,正值小麥麥子揚花這位胡大少爺來了興致便帶著許多隨從到郊外涉獵,毀壞莊稼數百畝,終於射中野兔一隻,回去還沾沾自喜。
數百畝良田,可是幾十戶中等農戶之家的全部資產,他們全仗著田地養家餬口,貿然被毀壞是何等的心痛?幾十戶農戶商量早到縣衙告狀,縣令見高的是知府的公子,哪個敢接?
這還不算,等多算胡威昏聵、教子不善,另有一件事令李昭更為惱火。
從前,除朝廷規定的賦稅外,地方官員往往還向老百姓徵收常例。所謂常例錢,其實就是地方官員巧立名目向來百姓徵收的裝入自己腰包的銀錢。這種行為雖然會加重百姓的負擔,讓百姓不滿,但積習已久,甚至已經是約定俗成,若非個別官員太過放肆,朝廷一般也不管。造成許多官員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甚至將常例淩駕於朝廷賦稅之上,先征常例塞滿自己的腰包,然後再徵收朝廷的賦稅。
可銀錢糧食就那麽些,百姓交了常例,再交賦稅的時候往往就不夠。若勉強征之,必然給百姓增加更大的負擔,逼迫太狠,也容易造成民變。
所以,李昭登基後便敕旨各地不許再征常例,違者斬立決。
李昭是去歲麥收前下的敕旨,也就是說,去年麥收後,各地官府便不能再以任何明目徵收常例了。可這胡威當真是膽大包天,不僅徵收,還是按十五稅一的比例徵收。也就是說,如果產量十五升,就要交一升的常例。要知道朝廷的稅收才不過三十稅一,胡威徵收的常例便比朝廷賦稅還重一倍。
正是胡威的強征暴斂,才使得治下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胡威的結局就很悲劇了。
斬首,家產充公,家人男丁流放,奴僕極女人們入官。
至於張守忠和李承鈺雖然暫時不好動,但二人均感覺到了危險的信號。李承鈺雖然有些慌亂,想到自己並沒有什麽不軌的把柄掌握在胡威手裏,皇帝也不能拿他怎麽樣。況且不是還有太上皇麽,隻要太上皇還在一天,皇帝也不敢拿他怎麽樣。
但張守忠可是著實嚇出了一身的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