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親總共見過三次麵,第一次見麵是我三歲時,那記憶太久遠,已經不清晰了。第二次是我八歲,那個時候,母親即將帶領我前往美國。那一次見麵後,我和母親乘坐遠洋渡輪,橫穿大西洋,前往紐約。第三次見麵,是我16歲的時候,我因為高中舉辦的一次交流活動跟隨學校的交流團前往德國,去程時我們乘坐了飛機,回程我們選擇乘船。
牧心,在你腦中構思的關於我的故事裏,我得強調這樣一段往事的重要性。八歲那一年,我在那艘前往美國的遠洋巨輪之上,第一次於腦海中聽到了一個天籟般的聲音,我不知道她是誰,但是她從此成為了我生命中最神聖的禁地,誰也不可碰觸。她說,她被鎖在大西洋底,很冷很孤寂,她渴望離開大海。很長一段時間裏,我以為她就是美人魚的化身,並真切地希望幫助她離開那孤寂寒冷的大海。但是我太弱小了,我幫不到她。
到達美國後,有一段時間,她的聲音消失了,但是某日我在家吃早餐時,母親的那台老舊收音機裏,卻響起了她的聲音。之後我把母親的收音機拆了,仿造其中的構造,自己製作了一台全手工的收音機,並成功收到了她的聲音。那東西就成了我們倆交流的工具。她並不是能經常和我對話,隻是偶爾夜深人靜,她會陪我說說話。她從不談她是誰,但她總是能給我指點迷津,溫柔又熨帖。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發現自己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她,我越來越想看看她的模樣,而不滿足於隻聽她的聲音。
16歲那次前往德國交流學習,除了與父親再見一麵之外,是有另外的目的的。我還想再經過一次大西洋,我想想辦法加強與她的聯繫。我甚至想著,把巨輪的救援艇偷偷放下去,自己劃著名船去大海中央找她,為此我計劃了好幾個月,查找了一切有關於航海的知識。我一手鼓動帶隊老師,返程時不要再乘坐飛機,換乘遠航巨輪,欣賞一下大海上的風景。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冒險,但是事情做到一半就被發現了,我那可憐的帶隊老師被我嚇得哭了一宿,死死拉著我不放。她認為我是被海妖蠱惑了,我心想她或許猜得不錯。不過那一次也並非完全沒有收穫,我確實加強了與她之間的聯繫,她似乎能夠更加清晰地捕捉到我的腦電波了,甚至能夠直接在我腦海中說話。
那一次,她終於告訴我她是誰,她說她叫拉菲努,是失落的亞特蘭蒂斯第一皇女。而我自此以後,都在思考如何讓亞特蘭蒂斯大陸重見天日。”
作者有話要說: 《唐謎》前三章今天已經發了,點擊後方書名即刻穿越→《唐謎》,手機黨無法點擊連結的,進小書的作者專欄(點擊作者名),就能看到這篇文啦。
第190章
魯道夫並不是一個會被感情蒙蔽,頭腦發熱的人。她對拉菲努的感情是真的,但卻不會影響他的判斷力。他知道什麽事情做了對自己有利, 什麽事情做了全無好處。將拉菲努從海底拯救出來,不過是恰好與他的計劃相符而順帶去做的事情。如若他本身並沒有摧毀重塑世界的想法,他也不會想著去將這個被鎖在海底那麽多年的上古後裔撈出來。
一切符合他理想的事情, 他會拚盡全力地去做。計劃就是從1973年他從德國回到美國的遠洋巨輪之上浮現雛形。此後的兩年的時間,他一邊刻苦讀書, 準備考名校, 一邊開始一點一點思考並完善他的宏圖野心。他知道, 他計劃完成的原點,就在於他是否能成為名校生,並進入當時剛起步且冉冉升起的計算機行業。
拉菲努在聽說計算機這種事物之後,向魯道夫提出了強烈的建議。拉菲努認為這種事物,是未來能夠左右世界的事物。計算機的發展前景不可限量,這一紀元的人類走入了科技線的道路, 其實與當年的亞特蘭蒂斯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年的亞特蘭蒂斯,也產生了類似於計算機的事物, 那被亞特蘭蒂斯人命名為“司潘”,意思是“模仿人腦”,其實是一種人工智慧,也是在磁歐石的照耀下誕生的技術。
1975年,剛剛進入麻省理工大學的魯道夫,開始自己秘密編寫一種龐大的程序,並在寵愛他的教授的幫助下,藉助麻省理工與諸多大公司的合作,逐漸擴大這種程序的信息錄入。這種程序唯一的功能就是搜羅世界上所有的訊息,當時世界上所有的報刊雜誌、書籍、電台電視電影、錄像照片,隻要是能夠記錄世界訊息的介質,全部都被納入,信息被分離出來,錄入了這個程序。程序會自動進行整理編纂,彙編成龐大的數據信息庫。當時這項研究極為火熱,被譽為“全人類的集體記憶庫”。
魯道夫的教授對魯道夫的才能讚不絕口,對魯道夫的這個發想更是鼎力支持。他以為魯道夫是在為人類創造記憶庫,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因為教授清醒地認識到,信息的掌控在未來會有如何強大的作用。在教授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學者、技術人員加入,越來越多的跨國集團、大公司投錢進入,世界各地,都出現了為這個記憶庫添磚加瓦的人。
之後,在這個龐大研究中,還獨立出了一部分研究人員,發展出了後世強大的搜尋引擎。而當時還是學生的魯道夫,一躍成為了信息技術行業炙手可熱的新星。
1980年,研究生畢業的魯道夫考取了斯坦福的博士生,在讀博期間,他開始在世界各地奔走。當時的他,已經是ibm的cto了。年輕又才華橫溢的技術專家是他的代名詞,成為cto時,他才24歲。此後,他花費整整3年的時間,促成了ibm與多國政府的秘密核武器開發協作。27歲時,他博士畢業,在當時剛成立沒多久的工作了半年的時間,一手促成了後來全球資訊網的誕生。可以說,他是網際網路技術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牧心,在你腦中構思的關於我的故事裏,我得強調這樣一段往事的重要性。八歲那一年,我在那艘前往美國的遠洋巨輪之上,第一次於腦海中聽到了一個天籟般的聲音,我不知道她是誰,但是她從此成為了我生命中最神聖的禁地,誰也不可碰觸。她說,她被鎖在大西洋底,很冷很孤寂,她渴望離開大海。很長一段時間裏,我以為她就是美人魚的化身,並真切地希望幫助她離開那孤寂寒冷的大海。但是我太弱小了,我幫不到她。
到達美國後,有一段時間,她的聲音消失了,但是某日我在家吃早餐時,母親的那台老舊收音機裏,卻響起了她的聲音。之後我把母親的收音機拆了,仿造其中的構造,自己製作了一台全手工的收音機,並成功收到了她的聲音。那東西就成了我們倆交流的工具。她並不是能經常和我對話,隻是偶爾夜深人靜,她會陪我說說話。她從不談她是誰,但她總是能給我指點迷津,溫柔又熨帖。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發現自己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她,我越來越想看看她的模樣,而不滿足於隻聽她的聲音。
16歲那次前往德國交流學習,除了與父親再見一麵之外,是有另外的目的的。我還想再經過一次大西洋,我想想辦法加強與她的聯繫。我甚至想著,把巨輪的救援艇偷偷放下去,自己劃著名船去大海中央找她,為此我計劃了好幾個月,查找了一切有關於航海的知識。我一手鼓動帶隊老師,返程時不要再乘坐飛機,換乘遠航巨輪,欣賞一下大海上的風景。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冒險,但是事情做到一半就被發現了,我那可憐的帶隊老師被我嚇得哭了一宿,死死拉著我不放。她認為我是被海妖蠱惑了,我心想她或許猜得不錯。不過那一次也並非完全沒有收穫,我確實加強了與她之間的聯繫,她似乎能夠更加清晰地捕捉到我的腦電波了,甚至能夠直接在我腦海中說話。
那一次,她終於告訴我她是誰,她說她叫拉菲努,是失落的亞特蘭蒂斯第一皇女。而我自此以後,都在思考如何讓亞特蘭蒂斯大陸重見天日。”
作者有話要說: 《唐謎》前三章今天已經發了,點擊後方書名即刻穿越→《唐謎》,手機黨無法點擊連結的,進小書的作者專欄(點擊作者名),就能看到這篇文啦。
第190章
魯道夫並不是一個會被感情蒙蔽,頭腦發熱的人。她對拉菲努的感情是真的,但卻不會影響他的判斷力。他知道什麽事情做了對自己有利, 什麽事情做了全無好處。將拉菲努從海底拯救出來,不過是恰好與他的計劃相符而順帶去做的事情。如若他本身並沒有摧毀重塑世界的想法,他也不會想著去將這個被鎖在海底那麽多年的上古後裔撈出來。
一切符合他理想的事情, 他會拚盡全力地去做。計劃就是從1973年他從德國回到美國的遠洋巨輪之上浮現雛形。此後的兩年的時間,他一邊刻苦讀書, 準備考名校, 一邊開始一點一點思考並完善他的宏圖野心。他知道, 他計劃完成的原點,就在於他是否能成為名校生,並進入當時剛起步且冉冉升起的計算機行業。
拉菲努在聽說計算機這種事物之後,向魯道夫提出了強烈的建議。拉菲努認為這種事物,是未來能夠左右世界的事物。計算機的發展前景不可限量,這一紀元的人類走入了科技線的道路, 其實與當年的亞特蘭蒂斯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年的亞特蘭蒂斯,也產生了類似於計算機的事物, 那被亞特蘭蒂斯人命名為“司潘”,意思是“模仿人腦”,其實是一種人工智慧,也是在磁歐石的照耀下誕生的技術。
1975年,剛剛進入麻省理工大學的魯道夫,開始自己秘密編寫一種龐大的程序,並在寵愛他的教授的幫助下,藉助麻省理工與諸多大公司的合作,逐漸擴大這種程序的信息錄入。這種程序唯一的功能就是搜羅世界上所有的訊息,當時世界上所有的報刊雜誌、書籍、電台電視電影、錄像照片,隻要是能夠記錄世界訊息的介質,全部都被納入,信息被分離出來,錄入了這個程序。程序會自動進行整理編纂,彙編成龐大的數據信息庫。當時這項研究極為火熱,被譽為“全人類的集體記憶庫”。
魯道夫的教授對魯道夫的才能讚不絕口,對魯道夫的這個發想更是鼎力支持。他以為魯道夫是在為人類創造記憶庫,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因為教授清醒地認識到,信息的掌控在未來會有如何強大的作用。在教授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學者、技術人員加入,越來越多的跨國集團、大公司投錢進入,世界各地,都出現了為這個記憶庫添磚加瓦的人。
之後,在這個龐大研究中,還獨立出了一部分研究人員,發展出了後世強大的搜尋引擎。而當時還是學生的魯道夫,一躍成為了信息技術行業炙手可熱的新星。
1980年,研究生畢業的魯道夫考取了斯坦福的博士生,在讀博期間,他開始在世界各地奔走。當時的他,已經是ibm的cto了。年輕又才華橫溢的技術專家是他的代名詞,成為cto時,他才24歲。此後,他花費整整3年的時間,促成了ibm與多國政府的秘密核武器開發協作。27歲時,他博士畢業,在當時剛成立沒多久的工作了半年的時間,一手促成了後來全球資訊網的誕生。可以說,他是網際網路技術的重要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