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極睡眠無心”。那就是真睡著了,是無心地。你要曉得,說一個人睡了六個鍾頭、十個鍾頭,都不對。真正睡著隻有十五分鍾,最多半個鍾頭,其他時間都在做夢。你覺得沒有做夢,那是醒來忘記了,實際上你腦筋沒有休息過的。假使說會坐禪,完全沒有念頭,也不昏沉,禪坐十五分鍾,你可以用十個鍾頭做事了,精神就充足。真的睡眠才是無心地,沒有思想了。如果做夢就仍然在思想。


    第二種,“極悶絕無心”,是昏過去了。譬如後腦給人家打了,腦震盪,昏過去了;或者是開刀上麻藥,昏過去了;或者有瀕死經驗的,我們這裏有兩個朋友,都說自己死過的,其實他們倆沒有真死,不過也可以作為參考。


    第三種,“無想定無心”,無想定是真正做到思想停止的一種工夫。真達到無想定,那也不得了,也是無心地。


    第四種,“無想天無心”,無想定將來的果報是升色界天,那是很高的天人,是四禪天中的無想天,把思想關閉了,停掉了。當然不是成佛,也不是成羅漢,這是一種定力,也可以說屬於外道的定力。可是能修到無想定很不得了,一般人還做不到呢。


    第五種,“滅盡定無心”,滅盡定也叫滅受想定。大阿羅漢,想受皆滅,把思想、感覺都滅了,超越心理及物理狀態,叫做滅盡定,是大阿羅漢境界。滅掉了思想,理性,情緒,妄念,分別思想;身體上感受沒有了,受就是感覺。把知覺、感覺關閉了,把這些平時做主的關閉了,進入一種空定境界,就是大阿羅漢滅盡定。


    這五類叫做五位無心,沒有思想,沒有意識,這個心是指第六意識,不是末那識或阿賴耶識。這五種無心,並沒有包括生死兩個階段的無心。


    剛才講到一般人正常的死亡,死的那一剎那,也進入無心的境界。一般沒有修行的人,死的時候,那個無心境界有多久呢?等飯後再說吧。


    第三講


    內容提要:


    火化的問題


    墓地風水說的流行


    各種不同的安葬


    風與暖壽識的關係


    你老了沒有


    四大的分化


    念佛怎麽念


    念速有多快


    中陰身生起後的光明


    如夢如幻又有神通


    由習氣看輪迴


    南師:我們剛才吃飯以前講生死問題,講到死亡,完全斷氣死了,第六意識昏迷。換一句話說,這個完全昏迷,就像是夜裏睡眠的時候,完全睡著了,進入無心狀態,第六意識一切都不起作用了。


    我們在這個地方岔過來一個問題,就是你要問的,屍體火化對不對啊?是這個問題吧?


    胡鬆年:有人問說,人死亡之後,擇地埋葬。依中國人的習俗,有風水之說,其與後代子孫的運勢頗有關聯,不知是否有其道理;如有,則火葬是否也需依照風水原則葬之?


    南師:這就是說,在美國他們學佛的同學,也不隻美國了,各地都有,中國也有,就是看風水的講,死人埋葬要選一個好地方,因為與後代子孫有關係的。


    這個問題牽涉到一個大問題。關於屍體的處理,全世界的風俗,有很多種不同;我們中國同印度的一部分,以及阿拉伯人,都是注重土葬。土葬的方式就很多了,中國人過去對安葬父母很重視,對生命很重視,人死後由子孫埋葬。在秦始皇、漢朝這個階段以前,也就是兩千四五百年以前,沒有像現在這樣注重風水;但是另有一種注重,古書上叫“卜葬”,用占卜來選擇。有時嚴重的,帝王親自打卦,決定墓地好不好。


    中國的儒家是注重安葬的。儒家重視人生,儒家在春秋戰國前後,注重對長輩養生送死。死了以後,子孫為了孝順,必須選一個好地方,使遺骨有個安詳的住所;並不是為了保佑子孫後代發財升官。古代隻是一個孝心,孝的感情,死後給他找一個好地方土葬,保護他的遺體。


    東漢以後,魏晉一開始,中國人就喜歡選地了,不再是卜葬。這個選地就要懂得地理,現在講就是地下的環境選擇了,認為關係後代好不好的。這種學問,晉朝以後才開始大流行。要選形巒,就是地理的形勢環境;形巒以外加上理氣,陰陽五行的風水,運氣好不好等等,一直流傳到現在,認為墓穴是影響後代的。中國人嚴重地受這個影響,到現在也跳不出這個觀念。


    遺骨是不是對後代真有影響呢?這可以說是迷信,沒有這個道理。世界上其他的民族,其他地方的人,他們不用這個風水的葬禮,後代也是一樣活得很好!發展得很好啊!


    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教葬禮,也是土葬,不過與我們不同。中國重視葬禮最嚴重的是儒家,有“衣、衾、棺、槨”四個字。埋葬前,給死人衣服穿好;衾,是被子,給他包圍好;棺材弄好;棺材外麵還有個套子,棺殼,叫槨;再加上墳墓,花費很大。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前後階段,儒家都是這樣。


    “衣衾棺槨”是厚葬,但是反對的人很多,道家就反對這個;跟孔子同時的墨子,更是絕對反對的,墨家是主張薄葬。孔子在《易經·係傳》上也講,上古的人死後,後人找個地方把他埋葬,“不封不樹”。不封,不是不蓋棺,而是不另外劃一塊地起墳,屬於自己家裏的。不樹,也不建一個碑或種一顆樹,都沒有。


    後世的人重視衣衾棺槨,是重孝道的思想,父母死後捨不得,搞這個厚葬,是儒家的堅持。道家是笑這個事,死是很自然的事嘛,“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死了跟回家一樣,死後隨便怎樣,不要注重這個形式了,隻要把他收拾好下葬就好了。墨家呢,墨子這一派影響很大的,反對厚葬,主張薄葬,簡單明了,葬了就好了,也沒有管後代,風水影響後代是後人加上的思想。


    回族人的葬禮也很簡單,他們忌諱說“死”,因為伊斯蘭教把離開人世當作一個人最後的必然歸宿,並把它理解為“嘎來布”(肉體)的消失和“羅罕”(精神)的升華,是人生的復命歸真,而不是生命的終結。他們把去世叫“無常”或“毛提”,或“歸真”。“毛提”是波斯語,就是逝世的意思;“歸真”是對宗教人士逝世的稱法。回族有句俗話說:“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主張“入土為安”,人“無常”在哪裏,就埋在哪裏,不必回家鄉安葬。而且主張“三日必葬”,一般是早上“無常”,下午埋;晚上“無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過三天。把屍體擦洗幹淨,用白布包裹了,放進棺材,抬到挖好的墳坑那裏,抽開棺材下麵活動的板,屍體落進挖好的洞穴裏,平躺,臉朝向麥加聖地的方向。再把洞口用土坯砌好,把空棺材抬回來。回族人“無常”後忌火葬,主張土葬,而且忌設靈位,忌送花圈幛聯,待葬期間不宴請,出殯儀式簡單、安靜,一般不動用車輛,不雇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講究任何排場。埋葬不用殉葬物,不搞什麽紙車紙馬、童男童女等。送葬中禁止擺設任何祭品,不舉行任何祭奠。這個等於墨子所說的薄葬,簡單就好了。因為身體也是地水火風,物質變的還歸物質,身體還歸大地就好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生的起點和終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懷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懷瑾並收藏人生的起點和終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