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惡毒女配為何那樣(穿書) 作者:言若山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微臣,參見皇上。”左毓之繃著臉,走到殿中央恭敬地朝德宗帝行君臣之禮。
信中的主要人物此刻正站在自己的眼前,德宗帝雖默然不語,但人卻立馬從龍椅上起身,徑直朝著左毓之走去。
“朕收到了一封信。”他走到了左毓之跟前,輕描淡寫的一句,似是有意無意。
左毓之一臉錯愕,滿是狐疑的眼睛熠熠閃光,詢問道:“信?”
“是一封匿名信。”德宗帝避開了他的目光,背手款款從他跟前走過,平靜如水的話裏絲毫聽不出一點兒波瀾。
“那信中可有提到什麽?”左毓之也跟著轉身繼續問道。
德宗帝身子略微一側,半張臉經透過窗杦的光線照得發亮,他一勾嘴角,語氣裏添了四五分寒意,“你自己看。”
一張被揉得皺巴巴的信箋被遞到左毓之的眼前,他立馬抬手接過了紙條,一目十行迅速掃過了全篇。
他漸漸悉知了事情的大概,此刻,周圍凝重的氣氛逼得他啞口無言。
“二弟,朕到底是應該信你,還是相信這信箋裏所言。”一個渾厚的聲音隨之在他的耳畔響起,一下子攪亂了他本就壓抑的思緒。
不過,壓抑的窒息感很快就被克製了下來,左毓之上前一步,真誠的眼眸凝視著殿內的君王,隨即話語篤定道:“皇兄,臣弟能有今日,皆是受恩於皇兄,臣弟豈敢懷有二心!況且臣弟向來無心於朝政,皇兄您是知道的。”
陽光照耀下,手中的紫檀柳佛珠明晃晃,亮堂堂,德宗帝何嚐不知道他這個二弟從小到大的秉性。
先帝在世時,亦曾考慮過立二弟為太子,奈何他誌不在朝堂,先帝也隻是惋惜他雖才智過人,卻毫無用武之地。
思緒紛飛,德宗帝緩了緩神色,緊抿著的嘴唇終於開口:“朕便隻問你一句,文幹曜一事究竟於你有沒有關係?”
“臣弟對天發誓,從未做過任何謀害文氏一族的事情。”
聞二弟立下誓言,德宗帝立刻抬手拍了拍他的肩,安撫道:“朕信你。”
左毓之繃緊的麵容終於有所舒緩,不過他卻並未離開方才那個尷尬的話題,“寫信之人有意將陷害文幹曜的罪名加到臣弟的頭上,目的很明顯,是想要挑撥皇兄與我之間的關係。”
“既然此人對文幹曜一事的來龍去脈皆悉數盡知,想必不是幕後黑手,就是惹起事端之人的同謀。皇兄緣何不去查查在朝堂上曾與文幹曜起過衝突之人?”
剛才被德宗帝質問時,他並沒有因慌張而忘記分析這件事的細枝脈絡,而今他將此事的疑點一一陳列出來。
“衝突之人。”德宗帝峻言冷語重複著他方才所說的話,手指不斷撥弄著案上的紫檀柳佛珠。
要說先前與文幹曜有過衝突的官員算來估計得不下十多個,先帝在世之時他也曾特地做過一番了解,與文幹曜隔閡最深的,便是那扶陽郡王,趙煥。
趙煥與文幹曜一向不對盤,二人在朝堂上爭鋒相對,盡顯鋒芒,不過玄宗帝卻一直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經過一番推敲,德宗帝便愈發深信,眼下能夠有權有勢扳倒文氏的人,極有可能就是趙煥。
“劉玄林。”忽地,德宗帝話音冷冽,睥睨高揚眼角朝劉玄林吩咐道,“替朕好好去查查這扶陽郡王。”
一旁的劉玄林聞言,當即低眉應聲道:“奴才謹遵聖命。”
良久,他轉身風儀嚴峻,卻又略帶些輕快道:“今日辰時午門舉辦賑災大典,二弟,你可有意陪朕一同前去?難民的事總算解決了,也好沾沾這份喜氣。”
左毓之眼梢一挑,麵帶淺笑安然道:“皇兄開口,臣弟自當奉陪。”
難得冬日裏開了暖陽,整座紫禁城雪白皚皚,似是披上了一件銀白色翡翠輕紗,琉璃頂迎著冉冉升起的朝陽,正發著耀眼的光芒。
這場的雪景,他又豈能錯過?
——
經尚書省戶部撥款,工部開設的“濟粥鋪”已經施行了半月有餘,成績眼瞧著卓有成效。
蘇平開倉賑災這一計,替本就歡天喜地的歲日又添了一份捷報。
經過這半月的賑災救濟,長安城內難民民怨有所消除,原本暴動的群體也漸漸平息下來。
漫天鵝毛飛雪紛紛揚揚,一夜風雪過後,城內街巷兩旁染成了一片純白。
今日,工部應朝廷之請,在午門開設賑災大典,天剛蒙蒙亮,雪地裏已然出現了一排排密密的腳印,循著腳印望去,幾個穿著便服的宮人手持著湯勺在兩旁的棚欄下忙忙碌碌。
原本設在街巷的濟粥點被安置在午門周圍,每個濟粥點和往日一樣,皆放置著幾個大大小小的敞口圓形陶罐,滿滿的粥湯盛置在罐中,熱氣騰騰。
待日頭初升,陸陸續續的難民紛紛湧入午門,雜亂的人群由宮人有秩序地引導著,人群很快便在每個濟粥點排好了隊,共同等待著宮人發粥。
然而過了許久,濟粥鋪卻依舊遲遲未肯發放粥食,難民們忍著刺骨的寒風站在雪地中等到了卯時三刻。
不出所料,人群開始出現躁動,伴著繈褓中嬰孩止不住的啼哭,霎時間午門前響聲震天動地。
信中的主要人物此刻正站在自己的眼前,德宗帝雖默然不語,但人卻立馬從龍椅上起身,徑直朝著左毓之走去。
“朕收到了一封信。”他走到了左毓之跟前,輕描淡寫的一句,似是有意無意。
左毓之一臉錯愕,滿是狐疑的眼睛熠熠閃光,詢問道:“信?”
“是一封匿名信。”德宗帝避開了他的目光,背手款款從他跟前走過,平靜如水的話裏絲毫聽不出一點兒波瀾。
“那信中可有提到什麽?”左毓之也跟著轉身繼續問道。
德宗帝身子略微一側,半張臉經透過窗杦的光線照得發亮,他一勾嘴角,語氣裏添了四五分寒意,“你自己看。”
一張被揉得皺巴巴的信箋被遞到左毓之的眼前,他立馬抬手接過了紙條,一目十行迅速掃過了全篇。
他漸漸悉知了事情的大概,此刻,周圍凝重的氣氛逼得他啞口無言。
“二弟,朕到底是應該信你,還是相信這信箋裏所言。”一個渾厚的聲音隨之在他的耳畔響起,一下子攪亂了他本就壓抑的思緒。
不過,壓抑的窒息感很快就被克製了下來,左毓之上前一步,真誠的眼眸凝視著殿內的君王,隨即話語篤定道:“皇兄,臣弟能有今日,皆是受恩於皇兄,臣弟豈敢懷有二心!況且臣弟向來無心於朝政,皇兄您是知道的。”
陽光照耀下,手中的紫檀柳佛珠明晃晃,亮堂堂,德宗帝何嚐不知道他這個二弟從小到大的秉性。
先帝在世時,亦曾考慮過立二弟為太子,奈何他誌不在朝堂,先帝也隻是惋惜他雖才智過人,卻毫無用武之地。
思緒紛飛,德宗帝緩了緩神色,緊抿著的嘴唇終於開口:“朕便隻問你一句,文幹曜一事究竟於你有沒有關係?”
“臣弟對天發誓,從未做過任何謀害文氏一族的事情。”
聞二弟立下誓言,德宗帝立刻抬手拍了拍他的肩,安撫道:“朕信你。”
左毓之繃緊的麵容終於有所舒緩,不過他卻並未離開方才那個尷尬的話題,“寫信之人有意將陷害文幹曜的罪名加到臣弟的頭上,目的很明顯,是想要挑撥皇兄與我之間的關係。”
“既然此人對文幹曜一事的來龍去脈皆悉數盡知,想必不是幕後黑手,就是惹起事端之人的同謀。皇兄緣何不去查查在朝堂上曾與文幹曜起過衝突之人?”
剛才被德宗帝質問時,他並沒有因慌張而忘記分析這件事的細枝脈絡,而今他將此事的疑點一一陳列出來。
“衝突之人。”德宗帝峻言冷語重複著他方才所說的話,手指不斷撥弄著案上的紫檀柳佛珠。
要說先前與文幹曜有過衝突的官員算來估計得不下十多個,先帝在世之時他也曾特地做過一番了解,與文幹曜隔閡最深的,便是那扶陽郡王,趙煥。
趙煥與文幹曜一向不對盤,二人在朝堂上爭鋒相對,盡顯鋒芒,不過玄宗帝卻一直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經過一番推敲,德宗帝便愈發深信,眼下能夠有權有勢扳倒文氏的人,極有可能就是趙煥。
“劉玄林。”忽地,德宗帝話音冷冽,睥睨高揚眼角朝劉玄林吩咐道,“替朕好好去查查這扶陽郡王。”
一旁的劉玄林聞言,當即低眉應聲道:“奴才謹遵聖命。”
良久,他轉身風儀嚴峻,卻又略帶些輕快道:“今日辰時午門舉辦賑災大典,二弟,你可有意陪朕一同前去?難民的事總算解決了,也好沾沾這份喜氣。”
左毓之眼梢一挑,麵帶淺笑安然道:“皇兄開口,臣弟自當奉陪。”
難得冬日裏開了暖陽,整座紫禁城雪白皚皚,似是披上了一件銀白色翡翠輕紗,琉璃頂迎著冉冉升起的朝陽,正發著耀眼的光芒。
這場的雪景,他又豈能錯過?
——
經尚書省戶部撥款,工部開設的“濟粥鋪”已經施行了半月有餘,成績眼瞧著卓有成效。
蘇平開倉賑災這一計,替本就歡天喜地的歲日又添了一份捷報。
經過這半月的賑災救濟,長安城內難民民怨有所消除,原本暴動的群體也漸漸平息下來。
漫天鵝毛飛雪紛紛揚揚,一夜風雪過後,城內街巷兩旁染成了一片純白。
今日,工部應朝廷之請,在午門開設賑災大典,天剛蒙蒙亮,雪地裏已然出現了一排排密密的腳印,循著腳印望去,幾個穿著便服的宮人手持著湯勺在兩旁的棚欄下忙忙碌碌。
原本設在街巷的濟粥點被安置在午門周圍,每個濟粥點和往日一樣,皆放置著幾個大大小小的敞口圓形陶罐,滿滿的粥湯盛置在罐中,熱氣騰騰。
待日頭初升,陸陸續續的難民紛紛湧入午門,雜亂的人群由宮人有秩序地引導著,人群很快便在每個濟粥點排好了隊,共同等待著宮人發粥。
然而過了許久,濟粥鋪卻依舊遲遲未肯發放粥食,難民們忍著刺骨的寒風站在雪地中等到了卯時三刻。
不出所料,人群開始出現躁動,伴著繈褓中嬰孩止不住的啼哭,霎時間午門前響聲震天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