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海伯利安四部曲1:海伯利安篇章 作者:[美]丹·西蒙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德尼夫號霸艦”已經撒下了足夠的偵查衛星,因此,在庫姆·利雅得中央時間17時29分,霸主飛船通過監聽數據網,通過進入代碼,辨認出總共有一萬六千八百十三個支持革命的毛拉。在17時29分30秒,偵查機器人開始把實時目標數據傳回卡薩德突擊艇在低軌道中留下來的二十一個環形防線衛星。這些軌道防禦武器太老了,所以,“德尼夫”本來已經接到把他們送回網絡銷毀的命令。卡薩德卻提議將它們另作它用。
17時30分整,這些小型衛星中的十九個引爆了它們的聚變內核。自毀十億分之一秒前,由爆炸引起的x光被集中,瞄準,然後釋放出一萬六千八百十三個不可見但相關聯的光束。這些古老的防禦衛星並不是為大氣環境使用而設計的,它們輻射光線的有效傷害範圍低於一毫米。幸運的是,那正是他們想要的。雖然並非所有的射線都穿透了毛拉麵前的障礙物,但還是有一萬五千七百八十四條射線命中了目標。
整個效果立竿見影,而且充滿了戲劇性。每個目標瞬時腦漿沸騰,然後氣化、顱骨飛散。在17時30分來臨的那一刻,新先知的現場全球廣播正講到一半,他正念著“異教徒”中間的那個字。
幾乎整整兩分鍾時間裏,全星球的電視屏幕和可視牆上的畫麵,就一直定格在新先知沒有腦袋的身體上,那具身體癱倒在了麥克風上。隨後,費德曼·卡薩德切入所有波段,聲名他的下一次通牒到期時間是一小時以後,如果任何人膽敢傷害人質,將會得到一個更富戲劇性的證據,以示安拉的不快。
沒有人報復。
這晚,在庫姆·利雅得的軌道上,學員生涯之後,那個神秘女人第一次來找卡薩德。他睡著了,但那來訪不僅僅是夢,也絕不是歷戰網模擬的另一種現實。兩人蓋著薄毯子躺在破屋簷下。她的肌膚溫暖而令人興奮,她的臉在黑夜裏隻有一個蒼白的輪廓。頭頂上的星辰即將隱入黎明前的微光。卡薩德覺得她在同自己講話;她的溫唇說著話語,聲音就在卡薩德耳朵的門檻邊徘徊。他朝後退去,想要好好看看她的臉。然而朝後移去的剎那,他就與一切失去了聯繫。他在睡袋中醒來,兩頰濕潤,飛船嗡嗡的轟鳴聽起來奇怪得像是某隻半睡半醒的野獸在呼吸。
九個標準星期的飛船生活後,卡薩德被送上自由島上的軍部法庭接受審查。他知道,自從決定實施在庫姆·利雅得的行動起,除了處死或者晉升之外,他的上司別無選擇。
軍部已對環網或殖民世界的所有突發事件作好準備,也因此而充滿自豪。不過,他們對南布雷西亞戰役卻毫無準備,而且對其中新武士道的暗示也一無所知。
第七章
“新武士道法則”,統治著卡薩德上校的生命,慢慢發展,它不再要求軍人保住自己的性命。在舊地20世紀末和21世紀早期的那段歲月裏,一個個軍事指揮官開始把整個的民族納入到戰爭策略,於是所有的公民都成了合法的軍事目標。而那些穿著製服的劊子手則安然坐在地下五十米的掩體內。後來倖存的公民對這樣不光彩的行為極度厭惡,以至於在接下來差不多一個多世紀裏,“軍事”一詞都帶上了某種譏諷的意味。
隨著新武士道慢慢演化,它把古老的榮譽和個人的勇氣結合在了一起,覺得隻要可能,就要手下留情。同時它也包含著一種智慧的看法,覺得要回歸拿破崙時代前那種小型、“非全麵發動”的戰爭,而且要有確定的目標,禁止過分的暴行。法則要求放棄核子武器和全麵戰略轟炸,隻攻擊最重要的目標(除非萬不得已)。除此以外,它也要求回歸到地球上中世紀那種概念的兩軍對陣戰,即那種小型的職業軍人之間的戰鬥,交戰時間由雙方達成一致,交戰地點能對公共和私人財產的傷害減到最低。
法則在大逃亡後接下來的四個世紀執行得很徹底。由於基本技術根本上停滯不前,這一事實在那時的三個世紀裏給霸主幫了忙,霸主通過在遠距傳輸器上的壟斷,可以隨時向合適的地點派出適當的軍部資源。即使在那些特殊的殖民地和獨立世界,它們因時間債產生的跳躍年同環網分隔,也無望與霸主的力量相抗衡。像茂伊約那遊擊戰爭式的獨特政治叛亂,或者庫姆·利雅得的精神錯亂都被徹底地平定,而且這些戰役中任何的暴行僅僅是指出了一個重要性:回歸新武士道的嚴格法則。但不論軍部如何的深思熟慮,如何的準備萬全,沒有人對與驅逐者之間必然的對抗有過充分的計劃。
四個世紀以來,驅逐者是霸主惟一的外在威脅,當時,這群野人部落的祖先離開了太陽係,乘著他們粗糙的戰艦:漏泄的奧尼爾城,翻滾的小行星,以及試驗性彗星農場群。甚至在驅逐者們擁有了霍金驅動器後,霸主的官方政策還是忽視他們,隻要他們的遊群仍然呆在星際間的黑暗中,那些近係統的掠奪也僅是開採氣體行星的少量氫氣,或者在無人月亮上挖些冰塊罷了。
早期在偏地星球如草地世界和ghc2990上爆發的衝突就被認為是不正常的,但霸主卻對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在李三上的激戰也僅被當成是殖民服務問題,而且軍部特遣部隊在戰鬥開始後六年,驅逐者離開後五年才到達那裏,不過所有野蠻人的殘暴行徑還是被拋卻在九霄雲外了。人們都贊同這樣一種觀點,認為隻要霸主擼起袖子展示下肌肉,就沒有哪個野蠻人敢再來劫掠。
在李三時間的幾十年後,軍部和驅逐者的太空部隊已經在一百多個邊境區域爆發了衝突,不過除了無重力、無空氣環境中零星的艦隊接觸外,還沒有步兵交戰。一些流言開始在世界網內流傳開來:驅逐者們永遠不會對居住在類地行星上的人類構成威脅,因為幾個世紀以來他們適應了零重力環境;驅逐者們進化出一些高於,或者說低於,人類的東西;他們沒有遠距傳輸科技,而且永遠不會有,因此他們也永遠不會對軍部構成威脅。然後,就有了布雷西亞事件。
布雷西亞是那些自以為是的獨立世界中的一個,它為自己有通向環網的便捷通道,還有八個月可以遠離它而感到高興,因出口鑽石、粗根、以及無與倫比的咖啡而變得富庶。它態度諂媚,但又拒絕成為殖民地,不過還是依賴霸主的保護體和共同市場來滿足它劇增的經濟目標。和那時大多數世界一樣,布雷西亞以其自衛力量而自豪:十二艘火炬艦船,一艘經改裝的在軍部空軍服役過半個世紀的退役太空攻擊航母,四十多艘小型快速軌道巡邏艇;還有一支九萬誌願人員組成的常備軍;一支可敬的遠洋海軍;以及一倉庫的核武器,雖然積攢在那兒純粹是用作象徵目的。
驅逐者的霍金器行蹤曾引起霸主監督站的注意,不過僅僅被誤認為驅逐者的另一批遊群遷移隊,不會接近布雷西亞星係半光年之內。於是有命令下達說,除非這群驅逐者進入歐特雲半徑,不然就不用偵測。然而,遊群未經察覺的突然修正路徑,直到他們進入歐特雲半徑,驅逐者就像舊約的瘟疫一樣落在布雷西亞上。布雷西亞和霸主的求救與回應之間,隔著至少七個月的天塹。
17時30分整,這些小型衛星中的十九個引爆了它們的聚變內核。自毀十億分之一秒前,由爆炸引起的x光被集中,瞄準,然後釋放出一萬六千八百十三個不可見但相關聯的光束。這些古老的防禦衛星並不是為大氣環境使用而設計的,它們輻射光線的有效傷害範圍低於一毫米。幸運的是,那正是他們想要的。雖然並非所有的射線都穿透了毛拉麵前的障礙物,但還是有一萬五千七百八十四條射線命中了目標。
整個效果立竿見影,而且充滿了戲劇性。每個目標瞬時腦漿沸騰,然後氣化、顱骨飛散。在17時30分來臨的那一刻,新先知的現場全球廣播正講到一半,他正念著“異教徒”中間的那個字。
幾乎整整兩分鍾時間裏,全星球的電視屏幕和可視牆上的畫麵,就一直定格在新先知沒有腦袋的身體上,那具身體癱倒在了麥克風上。隨後,費德曼·卡薩德切入所有波段,聲名他的下一次通牒到期時間是一小時以後,如果任何人膽敢傷害人質,將會得到一個更富戲劇性的證據,以示安拉的不快。
沒有人報復。
這晚,在庫姆·利雅得的軌道上,學員生涯之後,那個神秘女人第一次來找卡薩德。他睡著了,但那來訪不僅僅是夢,也絕不是歷戰網模擬的另一種現實。兩人蓋著薄毯子躺在破屋簷下。她的肌膚溫暖而令人興奮,她的臉在黑夜裏隻有一個蒼白的輪廓。頭頂上的星辰即將隱入黎明前的微光。卡薩德覺得她在同自己講話;她的溫唇說著話語,聲音就在卡薩德耳朵的門檻邊徘徊。他朝後退去,想要好好看看她的臉。然而朝後移去的剎那,他就與一切失去了聯繫。他在睡袋中醒來,兩頰濕潤,飛船嗡嗡的轟鳴聽起來奇怪得像是某隻半睡半醒的野獸在呼吸。
九個標準星期的飛船生活後,卡薩德被送上自由島上的軍部法庭接受審查。他知道,自從決定實施在庫姆·利雅得的行動起,除了處死或者晉升之外,他的上司別無選擇。
軍部已對環網或殖民世界的所有突發事件作好準備,也因此而充滿自豪。不過,他們對南布雷西亞戰役卻毫無準備,而且對其中新武士道的暗示也一無所知。
第七章
“新武士道法則”,統治著卡薩德上校的生命,慢慢發展,它不再要求軍人保住自己的性命。在舊地20世紀末和21世紀早期的那段歲月裏,一個個軍事指揮官開始把整個的民族納入到戰爭策略,於是所有的公民都成了合法的軍事目標。而那些穿著製服的劊子手則安然坐在地下五十米的掩體內。後來倖存的公民對這樣不光彩的行為極度厭惡,以至於在接下來差不多一個多世紀裏,“軍事”一詞都帶上了某種譏諷的意味。
隨著新武士道慢慢演化,它把古老的榮譽和個人的勇氣結合在了一起,覺得隻要可能,就要手下留情。同時它也包含著一種智慧的看法,覺得要回歸拿破崙時代前那種小型、“非全麵發動”的戰爭,而且要有確定的目標,禁止過分的暴行。法則要求放棄核子武器和全麵戰略轟炸,隻攻擊最重要的目標(除非萬不得已)。除此以外,它也要求回歸到地球上中世紀那種概念的兩軍對陣戰,即那種小型的職業軍人之間的戰鬥,交戰時間由雙方達成一致,交戰地點能對公共和私人財產的傷害減到最低。
法則在大逃亡後接下來的四個世紀執行得很徹底。由於基本技術根本上停滯不前,這一事實在那時的三個世紀裏給霸主幫了忙,霸主通過在遠距傳輸器上的壟斷,可以隨時向合適的地點派出適當的軍部資源。即使在那些特殊的殖民地和獨立世界,它們因時間債產生的跳躍年同環網分隔,也無望與霸主的力量相抗衡。像茂伊約那遊擊戰爭式的獨特政治叛亂,或者庫姆·利雅得的精神錯亂都被徹底地平定,而且這些戰役中任何的暴行僅僅是指出了一個重要性:回歸新武士道的嚴格法則。但不論軍部如何的深思熟慮,如何的準備萬全,沒有人對與驅逐者之間必然的對抗有過充分的計劃。
四個世紀以來,驅逐者是霸主惟一的外在威脅,當時,這群野人部落的祖先離開了太陽係,乘著他們粗糙的戰艦:漏泄的奧尼爾城,翻滾的小行星,以及試驗性彗星農場群。甚至在驅逐者們擁有了霍金驅動器後,霸主的官方政策還是忽視他們,隻要他們的遊群仍然呆在星際間的黑暗中,那些近係統的掠奪也僅是開採氣體行星的少量氫氣,或者在無人月亮上挖些冰塊罷了。
早期在偏地星球如草地世界和ghc2990上爆發的衝突就被認為是不正常的,但霸主卻對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在李三上的激戰也僅被當成是殖民服務問題,而且軍部特遣部隊在戰鬥開始後六年,驅逐者離開後五年才到達那裏,不過所有野蠻人的殘暴行徑還是被拋卻在九霄雲外了。人們都贊同這樣一種觀點,認為隻要霸主擼起袖子展示下肌肉,就沒有哪個野蠻人敢再來劫掠。
在李三時間的幾十年後,軍部和驅逐者的太空部隊已經在一百多個邊境區域爆發了衝突,不過除了無重力、無空氣環境中零星的艦隊接觸外,還沒有步兵交戰。一些流言開始在世界網內流傳開來:驅逐者們永遠不會對居住在類地行星上的人類構成威脅,因為幾個世紀以來他們適應了零重力環境;驅逐者們進化出一些高於,或者說低於,人類的東西;他們沒有遠距傳輸科技,而且永遠不會有,因此他們也永遠不會對軍部構成威脅。然後,就有了布雷西亞事件。
布雷西亞是那些自以為是的獨立世界中的一個,它為自己有通向環網的便捷通道,還有八個月可以遠離它而感到高興,因出口鑽石、粗根、以及無與倫比的咖啡而變得富庶。它態度諂媚,但又拒絕成為殖民地,不過還是依賴霸主的保護體和共同市場來滿足它劇增的經濟目標。和那時大多數世界一樣,布雷西亞以其自衛力量而自豪:十二艘火炬艦船,一艘經改裝的在軍部空軍服役過半個世紀的退役太空攻擊航母,四十多艘小型快速軌道巡邏艇;還有一支九萬誌願人員組成的常備軍;一支可敬的遠洋海軍;以及一倉庫的核武器,雖然積攢在那兒純粹是用作象徵目的。
驅逐者的霍金器行蹤曾引起霸主監督站的注意,不過僅僅被誤認為驅逐者的另一批遊群遷移隊,不會接近布雷西亞星係半光年之內。於是有命令下達說,除非這群驅逐者進入歐特雲半徑,不然就不用偵測。然而,遊群未經察覺的突然修正路徑,直到他們進入歐特雲半徑,驅逐者就像舊約的瘟疫一樣落在布雷西亞上。布雷西亞和霸主的求救與回應之間,隔著至少七個月的天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