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名
黃芪-原植物(圖1)
1、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膜莢黃芪)[1]
2、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蒙古黃芪)[2]
拉丁科名:leguminosae
中文科名:豆科
拉丁屬名:astragalus
保護級別:3
中藥名:黃芪
漢語拚音:huáng
英文名:milkvetchroot
中藥拉丁名:radixastragali
別名大全
黃芪-原植物
別名:棉芪,綿芪,綿黃芪,棉黃芪,黃蓍,黃耆,箭芪,箭黃芪,內蒙古黃芪,王孫,戴芪,戴糝,戴椹,獨椹,蜀脂,百本,百藥棉,百藥綿,土山爆張根,獨根,大抽,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紅藍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莢黃芪,東北黃芪,內蒙黃芪,衝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渾源芪。
商品名:北黃芪:又名北芪,東北黃芪,卜奎芪,關卜奎芪、關芪、黑皮芪。大部分為植物膜莢黃芪的根,小部分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主產於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質優。因產地不同又分為寧古塔芪、紅蘭芪,黑石灘芪、正口芪等名稱。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黃芪。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屬北黃芪。舊時多經獨石口進關集散,故得此名。
綿黃芪:又名綿芪、棉芪、西綿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黃芪、箭芪。包括大嵐芪,渾源芪、武川芪、壯芪、西黃芪等。指產於甘肅定西,山西綿山等地者。大部分為內蒙古黃芪的根,小部分為膜莢黃芪的根。質佳。因其根長,形似箭杆,故有箭芪和箭黃芪之稱。
西黃芪:又名西芪。指產於山西渾源、陽交、山陰、天鎮等地者。質佳。為通用正品。
庫黃芪:又名庫倫黃芪、庫倫芪、庫芪。指產於內蒙古庫倫一帶者。
紅芪;又名晉芪、岩黃芪。
均以根條粗長,皺紋少、粉性足、堅實綿韌、味甘、無空心及黑心者為佳。
處方名: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黃芪,炒黃芪,炙黃芪等。
處方中寫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黃芪。為原藥材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藥者。
炒黃芪為黃芪片用麩炒至深黃色,篩出晾涼人藥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強。
炙黃芪又名蜜炙黃芪,蜜黃芪。為黃芪片用蜂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晾,而後入藥者。補氣潤肺功效增強。
編輯本段
曆代醫家論述
黃苠主要功用及機製
倪朱謨:“黃芪,補肺健脾,實衛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故陽虛之人,自汗頻來,乃表虛而腠理不密也,黃芪可以實衛而斂汗;傷寒之證,行發表而邪汗不出,乃裏虛而正氣內乏也,黃芪可以濟津以助汗;賊風之屙,偏中血脈而手足不隨者,黃芪可以榮筋骨;癰瘍之證,膿血內潰,陽氣虛而不斂者,黃芪可以生肌肉,又陰瘡不能起發,陽氣虛而不愈者,黃芪可以生肌肉。”(《本草匯言》)
張景嶽:“(黃芪),因其味輕,故專於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氣虛而難汗者可發,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氣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脫益氣。其所以治瀉痢帶濁者,以氣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舉之。”(《本草正》)
賈所學:“黃芪,性溫能升陽,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溫中,主健脾,故內傷氣虛,少用以佐人參,使補中益氣,治脾虛泄瀉,瘧痢日久,吐衄腸血,諸久失血後,及痘疹慘白。主補肺,故表疏衛虛,多用以君人參,使斂汗固表,治自汗盜汗。諸毒潰後,收口生肌,及痘瘡貫膿,癰疽久不愈者,從骨托毒而出,必須鹽炒。痘科虛不發者,在表助氣為先,又宜生用。”(《藥品化義》)
張石頑:“(黃耆),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入脾而托已潰癰瘍。《本經》首言癰疽久敗,排膿止痛,次言大風癩疾,五痔鼠瘺,皆用生者,以疏衛氣之熱。性雖溫補,而能通調血脈,流行經絡,可無礙於壅滯也。其治氣虛盜汗自汗,及皮膚痛,是肌表之藥。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髒元氣不足,及嬰兒易感風邪,發熱自汗諸病,皆用炙者,以實衛氣之虛,乃上中下內外三焦藥,即《本經》補虛之謂。如痘疹用保元湯治脾肺虛熱,當歸補血湯治血虛發熱,皆為聖藥。”(《本經逢原》)
張秉成:“(黃芪)之補,善達表益衛,溫分肉,肥腠理,使陽氣和利,充滿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為外科家聖藥,以營衛氣血太和,自無瘀滯耳。”(《本草便讀》)
張山雷:“(黃耆)補益中土,溫養睥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濃質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達人之膚表肌肉,固護衛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凡饑飽勞役,脾陽下陷,氣怯神疲者,及瘧久脾虛,清氣不升,寒熱不止者,授以東垣之補中益氣湯,無不捷效,正以黃芪為參、術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舉之,則脾陽複辟,而中州之大氣斡旋矣。”(《本草正義》)
論
黃芪功補三焦
李東垣:“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耆則益氣也。又黃芪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燥熱、肌熱之聖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芪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引自《本草綱目》)
王好古:“(黃芪),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即皮表之藥,又治膚痛,則表藥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藥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髒元氣,為裏藥。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湯液本草》)
鄒澍:“(黃芪),直人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內補中氣,則《本經》所謂補虛,《別錄》肺胃補丈夫虛損;五勞贏瘦,益氣也;能中行營氣,則《本經》所謂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名醫別錄》所謂逐五髒問惡血也;能下行衛氣,則《本經》所謂五痔鼠瘺,《名醫別錄》所謂婦人子髒風邪氣,腹痛泄利也。”“黃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營衛之氣,故凡營衛間阻滯,無不盡通。所謂源清流自潔者也。”(《本經疏證》)
編輯本段
生物特性
植物形態
1、膜莢黃芪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厘米。主根深長,棒狀,稍帶木質,淺棕黃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6~13對,小葉片橢圓形或長卵圓形,先端鈍尖,截形或具短尖頭,全緣,下麵被白色長柔毛;托葉披針形或三角形。總狀花序腋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鍾形,萼齒5;花冠蝶形,淡黃色;雄蕊10,2體(9+1);子房被疏柔毛。莢果膜質膨脹.半卵圓形,先端尖刺狀,被黑色短毛,種子5―6枚,腎形,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2、蒙古黃芪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12~18對;小葉片廣橢圓形或橢圓形,下麵被柔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花萼鍾狀,密被短柔毛,具5萼齒;花冠黃色,旗瓣長圓狀倒卵形,翼瓣及龍骨瓣均有長爪;雄蕊10,二體;子房有長柄。莢果膜質,半卵圓形,無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於向陽草地及山坡。
區別:蒙古黃芪形態極似上種,主要區別為小葉較多,12―18對,較小,小葉片通常為橢圓形。子房及莢果均光滑無毛。
地理分布
黃芪屬約有2000種,除大洋洲外,全世界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均產,但主要產於北溫帶。中國產270餘種,分布於東北至西南部。黃芪產於我國華北、東北、內蒙古和西北,主產於山西、黑龍江、遼寧、河北等省,四川,前蘇聯、朝鮮和蒙古也有分布。膜莢黃芪主要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甘肅、四川、西藏等省區;蒙古黃芪主產內蒙古、山西及黑龍江;現廣為栽培。
編輯本段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和施肥
黃芪係深根作物,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向陽高燥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土,平地或向陽的山坡均可種植,前茬以禾本科作物為宜。於早春利用滅茬(旋耕)深鬆起壟機進行土壤深鬆起壟或小四輪懸掛鑿式深鬆鏟深鬆起壟,深度達35cm以上,利於保墒,同時提高出苗率20%-30%。加深耕作層,改善耕層結構,利於根係伸長、增粗、分叉減少,既提高產量,又提高質量等級。結合整地化肥深施到耕層15cm左右做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入有機肥3000-4000kg,三元素複合肥(n、p、k各15%)20kg,配以複合生物菌肥1kg。
種植方法
采用種子繁殖方法2.1種子處理由於黃芪種子種皮堅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狀態,故必須以機械、物理或化學方法促使其發芽。
沸水催芽將選好的種子放入沸水中攪拌1min立即加入冷水,將水溫調到40c後浸泡2-4h時,將種子膨脹的部分撈出,未膨脹的種子再以40-50c水浸泡到膨脹時撈出,加覆蓋物悶12h,待萌動時播種。
機械損傷將種子用石碾快速碾數遍,使外種皮由棕黑色有光澤的變為灰棕色表皮粗糙時為度,以利種子吸水膨脹。亦可將種子拌入2倍的細砂揉搓,擦傷種皮時,即可帶砂下種。
酸處理對老熟硬實的種子,可用70%-80%濃硫酸溶液浸泡3-5min,取出迅速置流水中衝洗半小時後播種,此法能破壞硬實種皮,發芽率達90%以上,但要慎用。
播種采用直播方式。春播在“清明”前,秋播在“白露”前後。在壟上開溝8-10cm,施入三元素複合肥(n、p、k各15%)10kg做種肥,複土5cm,踩底格子後采用條播方式,把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撒入溝內,再複土3-5cm鎮壓一次即可。一般每667平方米用種量2-3kg。
田間管理
k17.=function{
varchapterid=2767329;
varindex=0;
varhtml="";
varurl="/bookservice/get";
varparams={"chapterid":chapterid};
$.get(url,params,function(data){
if(!k17.isempty()){
html+="作者有話說"
html+=;
$("#authorspenk").html(html).show;
}
},''json;
}
k17.;
黃芪-原植物(圖1)
1、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膜莢黃芪)[1]
2、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蒙古黃芪)[2]
拉丁科名:leguminosae
中文科名:豆科
拉丁屬名:astragalus
保護級別:3
中藥名:黃芪
漢語拚音:huáng
英文名:milkvetchroot
中藥拉丁名:radixastragali
別名大全
黃芪-原植物
別名:棉芪,綿芪,綿黃芪,棉黃芪,黃蓍,黃耆,箭芪,箭黃芪,內蒙古黃芪,王孫,戴芪,戴糝,戴椹,獨椹,蜀脂,百本,百藥棉,百藥綿,土山爆張根,獨根,大抽,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紅藍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莢黃芪,東北黃芪,內蒙黃芪,衝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渾源芪。
商品名:北黃芪:又名北芪,東北黃芪,卜奎芪,關卜奎芪、關芪、黑皮芪。大部分為植物膜莢黃芪的根,小部分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主產於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質優。因產地不同又分為寧古塔芪、紅蘭芪,黑石灘芪、正口芪等名稱。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黃芪。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屬北黃芪。舊時多經獨石口進關集散,故得此名。
綿黃芪:又名綿芪、棉芪、西綿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黃芪、箭芪。包括大嵐芪,渾源芪、武川芪、壯芪、西黃芪等。指產於甘肅定西,山西綿山等地者。大部分為內蒙古黃芪的根,小部分為膜莢黃芪的根。質佳。因其根長,形似箭杆,故有箭芪和箭黃芪之稱。
西黃芪:又名西芪。指產於山西渾源、陽交、山陰、天鎮等地者。質佳。為通用正品。
庫黃芪:又名庫倫黃芪、庫倫芪、庫芪。指產於內蒙古庫倫一帶者。
紅芪;又名晉芪、岩黃芪。
均以根條粗長,皺紋少、粉性足、堅實綿韌、味甘、無空心及黑心者為佳。
處方名: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黃芪,炒黃芪,炙黃芪等。
處方中寫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黃芪。為原藥材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藥者。
炒黃芪為黃芪片用麩炒至深黃色,篩出晾涼人藥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強。
炙黃芪又名蜜炙黃芪,蜜黃芪。為黃芪片用蜂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晾,而後入藥者。補氣潤肺功效增強。
編輯本段
曆代醫家論述
黃苠主要功用及機製
倪朱謨:“黃芪,補肺健脾,實衛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故陽虛之人,自汗頻來,乃表虛而腠理不密也,黃芪可以實衛而斂汗;傷寒之證,行發表而邪汗不出,乃裏虛而正氣內乏也,黃芪可以濟津以助汗;賊風之屙,偏中血脈而手足不隨者,黃芪可以榮筋骨;癰瘍之證,膿血內潰,陽氣虛而不斂者,黃芪可以生肌肉,又陰瘡不能起發,陽氣虛而不愈者,黃芪可以生肌肉。”(《本草匯言》)
張景嶽:“(黃芪),因其味輕,故專於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氣虛而難汗者可發,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氣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脫益氣。其所以治瀉痢帶濁者,以氣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舉之。”(《本草正》)
賈所學:“黃芪,性溫能升陽,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溫中,主健脾,故內傷氣虛,少用以佐人參,使補中益氣,治脾虛泄瀉,瘧痢日久,吐衄腸血,諸久失血後,及痘疹慘白。主補肺,故表疏衛虛,多用以君人參,使斂汗固表,治自汗盜汗。諸毒潰後,收口生肌,及痘瘡貫膿,癰疽久不愈者,從骨托毒而出,必須鹽炒。痘科虛不發者,在表助氣為先,又宜生用。”(《藥品化義》)
張石頑:“(黃耆),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入脾而托已潰癰瘍。《本經》首言癰疽久敗,排膿止痛,次言大風癩疾,五痔鼠瘺,皆用生者,以疏衛氣之熱。性雖溫補,而能通調血脈,流行經絡,可無礙於壅滯也。其治氣虛盜汗自汗,及皮膚痛,是肌表之藥。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髒元氣不足,及嬰兒易感風邪,發熱自汗諸病,皆用炙者,以實衛氣之虛,乃上中下內外三焦藥,即《本經》補虛之謂。如痘疹用保元湯治脾肺虛熱,當歸補血湯治血虛發熱,皆為聖藥。”(《本經逢原》)
張秉成:“(黃芪)之補,善達表益衛,溫分肉,肥腠理,使陽氣和利,充滿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為外科家聖藥,以營衛氣血太和,自無瘀滯耳。”(《本草便讀》)
張山雷:“(黃耆)補益中土,溫養睥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濃質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達人之膚表肌肉,固護衛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凡饑飽勞役,脾陽下陷,氣怯神疲者,及瘧久脾虛,清氣不升,寒熱不止者,授以東垣之補中益氣湯,無不捷效,正以黃芪為參、術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舉之,則脾陽複辟,而中州之大氣斡旋矣。”(《本草正義》)
論
黃芪功補三焦
李東垣:“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耆則益氣也。又黃芪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燥熱、肌熱之聖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芪溫分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引自《本草綱目》)
王好古:“(黃芪),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即皮表之藥,又治膚痛,則表藥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藥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髒元氣,為裏藥。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湯液本草》)
鄒澍:“(黃芪),直人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內補中氣,則《本經》所謂補虛,《別錄》肺胃補丈夫虛損;五勞贏瘦,益氣也;能中行營氣,則《本經》所謂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名醫別錄》所謂逐五髒問惡血也;能下行衛氣,則《本經》所謂五痔鼠瘺,《名醫別錄》所謂婦人子髒風邪氣,腹痛泄利也。”“黃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營衛之氣,故凡營衛間阻滯,無不盡通。所謂源清流自潔者也。”(《本經疏證》)
編輯本段
生物特性
植物形態
1、膜莢黃芪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厘米。主根深長,棒狀,稍帶木質,淺棕黃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6~13對,小葉片橢圓形或長卵圓形,先端鈍尖,截形或具短尖頭,全緣,下麵被白色長柔毛;托葉披針形或三角形。總狀花序腋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鍾形,萼齒5;花冠蝶形,淡黃色;雄蕊10,2體(9+1);子房被疏柔毛。莢果膜質膨脹.半卵圓形,先端尖刺狀,被黑色短毛,種子5―6枚,腎形,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2、蒙古黃芪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12~18對;小葉片廣橢圓形或橢圓形,下麵被柔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花萼鍾狀,密被短柔毛,具5萼齒;花冠黃色,旗瓣長圓狀倒卵形,翼瓣及龍骨瓣均有長爪;雄蕊10,二體;子房有長柄。莢果膜質,半卵圓形,無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於向陽草地及山坡。
區別:蒙古黃芪形態極似上種,主要區別為小葉較多,12―18對,較小,小葉片通常為橢圓形。子房及莢果均光滑無毛。
地理分布
黃芪屬約有2000種,除大洋洲外,全世界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均產,但主要產於北溫帶。中國產270餘種,分布於東北至西南部。黃芪產於我國華北、東北、內蒙古和西北,主產於山西、黑龍江、遼寧、河北等省,四川,前蘇聯、朝鮮和蒙古也有分布。膜莢黃芪主要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甘肅、四川、西藏等省區;蒙古黃芪主產內蒙古、山西及黑龍江;現廣為栽培。
編輯本段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和施肥
黃芪係深根作物,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向陽高燥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土,平地或向陽的山坡均可種植,前茬以禾本科作物為宜。於早春利用滅茬(旋耕)深鬆起壟機進行土壤深鬆起壟或小四輪懸掛鑿式深鬆鏟深鬆起壟,深度達35cm以上,利於保墒,同時提高出苗率20%-30%。加深耕作層,改善耕層結構,利於根係伸長、增粗、分叉減少,既提高產量,又提高質量等級。結合整地化肥深施到耕層15cm左右做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入有機肥3000-4000kg,三元素複合肥(n、p、k各15%)20kg,配以複合生物菌肥1kg。
種植方法
采用種子繁殖方法2.1種子處理由於黃芪種子種皮堅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狀態,故必須以機械、物理或化學方法促使其發芽。
沸水催芽將選好的種子放入沸水中攪拌1min立即加入冷水,將水溫調到40c後浸泡2-4h時,將種子膨脹的部分撈出,未膨脹的種子再以40-50c水浸泡到膨脹時撈出,加覆蓋物悶12h,待萌動時播種。
機械損傷將種子用石碾快速碾數遍,使外種皮由棕黑色有光澤的變為灰棕色表皮粗糙時為度,以利種子吸水膨脹。亦可將種子拌入2倍的細砂揉搓,擦傷種皮時,即可帶砂下種。
酸處理對老熟硬實的種子,可用70%-80%濃硫酸溶液浸泡3-5min,取出迅速置流水中衝洗半小時後播種,此法能破壞硬實種皮,發芽率達90%以上,但要慎用。
播種采用直播方式。春播在“清明”前,秋播在“白露”前後。在壟上開溝8-10cm,施入三元素複合肥(n、p、k各15%)10kg做種肥,複土5cm,踩底格子後采用條播方式,把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撒入溝內,再複土3-5cm鎮壓一次即可。一般每667平方米用種量2-3kg。
田間管理
k17.=function{
varchapterid=2767329;
varindex=0;
varhtml="";
varurl="/bookservice/get";
varparams={"chapterid":chapterid};
$.get(url,params,function(data){
if(!k17.isempty()){
html+="作者有話說"
html+=;
$("#authorspenk").html(html).show;
}
},''json;
}
k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