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們為了生計,便就不得不去做一些小生意、個體戶,或是出賣力氣給人打工賺取微薄的工資,或是腦子靈活的抓住了市場的空虛,下海經商,慢慢的又做大,日後成了大老闆的,大概都是這部分人。
這三類人在當時的環境中看來,念書的是最厲害的,接班的其次,且兩者一般都瞧不上第三種,覺得那就是自己和家裏都沒本事的人,才會去想著幹那些隨時有風險會被抓進去的“投機倒把”的事兒的,不穩定不說,社會給他們的評價還都很低。
當時的主流想法是這樣的,但是真理往往並不是掌握在大多數人手裏的。後來的歷史發展也像人們證明了這一點,哪種人最後過的最慘,時間自會證明的。
也不過就是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吧,那些當初看來是家裏有本事,接了父母工作的人,就會因為大型工廠的連連倒閉而大量的下崗。
而那時處在中年的他們,上有老下有小,養家的負擔不要太重。
但是,既沒文化也沒有多少別的技能,就連人際交往上也都是在工廠的封閉環境裏交際的,到社會上也不知該怎麽跟人打交道的他們,下崗後就更加難以找到好的工作了,甚至他們連維持基本的生活都困難,算是是真真正正的與時代脫節,下半輩子沒了保障了。
但是這時,那些讀書好的人大部分進了體製內,不愁吃喝不說,還掌握了話語權,社會地位頗高。
更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那第三種曾經被大家都鄙視的人,此時卻成為了撬動整個經濟體製大變革的槓桿力量。人家早早地就看準了時機,不怕丟人,有勇有謀的拚搏了幾十年,大部分都賺下了不菲的家資,為他們的下一代的發展奠定了相當堅實的基礎,整個的算是翻身做主了。
當然了,這隻是基本歸類,其中具體的分類和特殊情況還有很多很多,不能就這樣簡單概括。
但是,這不同人的不同命運,也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那就是知識永遠是能改變命運的,即便學習可能再也無法幫助你實現階層的跨越,但是它始終是能幫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資本,隻要你有足夠的知識技能,到哪個時代都不會發愁沒有飯吃。
另外,在尊重知識的同時,也不要輕易看扁了那些有勇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或許在大部分人眼裏是離經叛道的,但往往就是這樣具有超前意識,並且敢想敢幹的人,才能獲得比常人更巨大的成功。
而這個社會終將淘汰掉的,自然就是那些淨等著坐享其成,不思進取的人了。
他們也許看著曾經風光,但是在自身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的時候,終將淪落為社會的落伍者,被時代淘汰。
而古明妍現在看到的時機,就與這些必將被時代淘汰的落伍者有關。
之前說了,紡織廠的效益並不差,但為什麽帳麵上還是年年虧損,就連古建國這個工作多年的副廠長,現在想通過廠裏分得一套京都的房產都如此困難?
這,自然是與廠裏所獲得的效益相比,他們的負擔更大更重的原因了。
當然了,古建國同誌沒能在紡織廠有福利分房,跟他另有別的房產,完全不在乎這個名額而一直退讓有關。
但是,若不是廠裏確實沒有足夠多的預算能蓋出更多的住房分給職工,即便是古建國有再多的房產,不需要廠裏為他解決住房問題,那也輪不上他一個副廠長把分房名額讓來讓去的不是。
一個廠裏連副廠長都要出麵讓福利房了,不正是也從側麵說明,這個廠子現在相當的捉襟見肘嗎?
紡織廠的效益不好,主要是因為它的負擔太重了。而之所以會有這麽重的負擔,則跟現在的國有企業慣來的要對廠職工的生活大包大攬的慣例有關。
一個國有工廠,它不但要負擔所有員工的工資和工廠基本運營的成本,還要管著給工人們蓋福利房,開辦託兒所、幼兒園乃至小學中學和高中,供廠子弟們免費念書。
加上職工醫院是免費給大家看病的,又有大批退休工人的退休金需要支付,而同時廠裏更是接收了大批接父母班進廠的工人,還要給他們發工資,種種的算下來,你說說這廠子的負擔能不重嗎?
擱在過去,公有製獨大,廠子就是負擔再重,在隻要生產出來東西就能變現的情況下,也是能負擔得起的。
但是,自打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後,情況就不是這樣了。
市場經濟更加活躍,更加講究競爭和效率。
在人家別的工廠能提供質量更好選擇更多且更便宜的貨源的時候,你紡織廠還是固守著原來的那一套——
因為廠裏的負擔重而不能給產品降價,沒有價格優勢。
因為沒有新的人才和技術引進,生產出來的還是十幾年前流行的那些東西,不符合市場潮流。
你說說,兩相對比,在有選擇的情況下,誰又會選擇這又貴又不好的東西呢?
長此以往,這樣的廠子自然就會因效益不好而被淘汰了,且還是速度相當快的那種,越是保守固執,最後死的越快。
要說紡織廠的情況其實已經是還算不錯的了,有古建國一派的改革者在不斷的做出努力,他們現在還不算是完全地被市場給淘汰了。
起碼廠裏職工的工資,現在都還算按時按量的發放著呢。不像有的廠子,隻能發一部分工資,讓職工不至於餓死罷了。
這三類人在當時的環境中看來,念書的是最厲害的,接班的其次,且兩者一般都瞧不上第三種,覺得那就是自己和家裏都沒本事的人,才會去想著幹那些隨時有風險會被抓進去的“投機倒把”的事兒的,不穩定不說,社會給他們的評價還都很低。
當時的主流想法是這樣的,但是真理往往並不是掌握在大多數人手裏的。後來的歷史發展也像人們證明了這一點,哪種人最後過的最慘,時間自會證明的。
也不過就是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吧,那些當初看來是家裏有本事,接了父母工作的人,就會因為大型工廠的連連倒閉而大量的下崗。
而那時處在中年的他們,上有老下有小,養家的負擔不要太重。
但是,既沒文化也沒有多少別的技能,就連人際交往上也都是在工廠的封閉環境裏交際的,到社會上也不知該怎麽跟人打交道的他們,下崗後就更加難以找到好的工作了,甚至他們連維持基本的生活都困難,算是是真真正正的與時代脫節,下半輩子沒了保障了。
但是這時,那些讀書好的人大部分進了體製內,不愁吃喝不說,還掌握了話語權,社會地位頗高。
更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那第三種曾經被大家都鄙視的人,此時卻成為了撬動整個經濟體製大變革的槓桿力量。人家早早地就看準了時機,不怕丟人,有勇有謀的拚搏了幾十年,大部分都賺下了不菲的家資,為他們的下一代的發展奠定了相當堅實的基礎,整個的算是翻身做主了。
當然了,這隻是基本歸類,其中具體的分類和特殊情況還有很多很多,不能就這樣簡單概括。
但是,這不同人的不同命運,也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那就是知識永遠是能改變命運的,即便學習可能再也無法幫助你實現階層的跨越,但是它始終是能幫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資本,隻要你有足夠的知識技能,到哪個時代都不會發愁沒有飯吃。
另外,在尊重知識的同時,也不要輕易看扁了那些有勇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或許在大部分人眼裏是離經叛道的,但往往就是這樣具有超前意識,並且敢想敢幹的人,才能獲得比常人更巨大的成功。
而這個社會終將淘汰掉的,自然就是那些淨等著坐享其成,不思進取的人了。
他們也許看著曾經風光,但是在自身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的時候,終將淪落為社會的落伍者,被時代淘汰。
而古明妍現在看到的時機,就與這些必將被時代淘汰的落伍者有關。
之前說了,紡織廠的效益並不差,但為什麽帳麵上還是年年虧損,就連古建國這個工作多年的副廠長,現在想通過廠裏分得一套京都的房產都如此困難?
這,自然是與廠裏所獲得的效益相比,他們的負擔更大更重的原因了。
當然了,古建國同誌沒能在紡織廠有福利分房,跟他另有別的房產,完全不在乎這個名額而一直退讓有關。
但是,若不是廠裏確實沒有足夠多的預算能蓋出更多的住房分給職工,即便是古建國有再多的房產,不需要廠裏為他解決住房問題,那也輪不上他一個副廠長把分房名額讓來讓去的不是。
一個廠裏連副廠長都要出麵讓福利房了,不正是也從側麵說明,這個廠子現在相當的捉襟見肘嗎?
紡織廠的效益不好,主要是因為它的負擔太重了。而之所以會有這麽重的負擔,則跟現在的國有企業慣來的要對廠職工的生活大包大攬的慣例有關。
一個國有工廠,它不但要負擔所有員工的工資和工廠基本運營的成本,還要管著給工人們蓋福利房,開辦託兒所、幼兒園乃至小學中學和高中,供廠子弟們免費念書。
加上職工醫院是免費給大家看病的,又有大批退休工人的退休金需要支付,而同時廠裏更是接收了大批接父母班進廠的工人,還要給他們發工資,種種的算下來,你說說這廠子的負擔能不重嗎?
擱在過去,公有製獨大,廠子就是負擔再重,在隻要生產出來東西就能變現的情況下,也是能負擔得起的。
但是,自打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後,情況就不是這樣了。
市場經濟更加活躍,更加講究競爭和效率。
在人家別的工廠能提供質量更好選擇更多且更便宜的貨源的時候,你紡織廠還是固守著原來的那一套——
因為廠裏的負擔重而不能給產品降價,沒有價格優勢。
因為沒有新的人才和技術引進,生產出來的還是十幾年前流行的那些東西,不符合市場潮流。
你說說,兩相對比,在有選擇的情況下,誰又會選擇這又貴又不好的東西呢?
長此以往,這樣的廠子自然就會因效益不好而被淘汰了,且還是速度相當快的那種,越是保守固執,最後死的越快。
要說紡織廠的情況其實已經是還算不錯的了,有古建國一派的改革者在不斷的做出努力,他們現在還不算是完全地被市場給淘汰了。
起碼廠裏職工的工資,現在都還算按時按量的發放著呢。不像有的廠子,隻能發一部分工資,讓職工不至於餓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