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遼東灣撒網招匠人 論觀點小哥針時弊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作者:心慈道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大貴帶著程風爬上了半山的一外平台,從平台延伸到山腳的木質滑道已經鋪設完成,平台上有幾處小屋,小屋前有幾位老者正在那裏商量事情。見劉大貴爬上山來,幾名老頭趕緊上前行禮:“大掌櫃好。”
劉大貴也笑眯眯的招呼:“幾位大師傅好,今天小東家過來看望大家,大家來見見咱們的小東家。”
程風也笑容可掬的揮手:“爺爺們好。”
幾個老頭趕緊彎腰行禮:“小老兒等見過小東家。”
劉大貴介紹:“少爺,這幾位是咱們請的當地的老窯工,在這片山采礦多年,經驗豐富,地勢也熟悉。”
大少麵帶微笑抬抬手指著那平台前的大洞小眼問:“幾位爺爺能和我說說這裏的情況嗎?”
幾個老頭互相看了看,推舉了一人出了答話:“小東家,這裏以前有不少的人私挖鐵礦,所以才會有這大大小小的礦洞,不過都不深,最深的也隻有十丈不到。”
聽老頭這麽一說,大少陷入了沉思,記得有記載說這鐵山是座露天鐵礦,所以後世的鐵山鎮早就沒有了這座鐵山,這裏隻剩下一個大深坑而已。既然是露天鐵礦,那為什麽要打洞呢?
老頭見自己說話之後,小東家竟然沉默不語,不知道哪一句說錯了,有些忐忑不安。
“少爺怎麽啦?”見大少忽然不說話了,劉大貴奇怪的問。
程風抬起頭來問老頭:“爺爺貴姓?”
老頭心裏忐忑不安,默默低頭回答:“累小東家問,小老兒免貴姓金”。
大少點點頭:“金爺爺,我有個疑問,記得書上有記載,這是座露天的鐵礦山,礦石位置並不深,你們為什麽要打洞?直接挖開地麵的土石不好嗎?”
聽見是這個問題,金老頭心裏稍安:“小東家有所不知,這裏是偷摸挖的,誰敢把地皮兒挖開,被官府知道了是要殺頭的。
老百姓隻敢開個小洞,這樣不顯眼,隻偷摸的挖一些回去打柴刀菜刀鋤頭等農具,這裏的洞能挖這麽深,都是很多的人挖了上百年才形成的,像東邊的礦場就是挖開了土皮采的”。
原來如此,大少明白了。難怪洞口都這麽矮小,原來這些都是盜挖的礦洞。
可是覺得有些奇怪,這邊是偷挖,產量小能理解。可東邊既然是采用露天開采的方式,那怎麽一年隻能煉出兩三萬斤鐵來,這也太不可思議了,改天是得親自去看看是怎麽回事。
大少問:“那金爺爺現在準備怎麽挖?還是打洞嗎?”
“那倒不是,俺們現在又不是偷偷摸摸的挖,自然沒必要去開洞。也是要挖開露天采的,小老兒幾個剛才商量的是在哪裏建爐好。”
“建爐,煉鐵用的?你們準備建什麽樣的爐?一爐能煉多少鐵?”
“小東家請看。”金老頭拿根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座爐子的草圖:“俺們準備建一座這樣的爐,如果營造得好,一爐能出鐵近百斤。”
“一爐近百斤?這麽少嗎?爺爺您莫不是在說笑話逗我?”大少有些不敢相信,這是鐵廠還是家庭小作坊?就這產量,我還好意思說我家有礦?
“小東家,這算高的了,一天要燒數百斤木炭煉一天才能得到。”金老頭表示這算產量高的了。
“為什麽不用石炭煉鐵,要用木炭來煉?”大少cpu比較小,隻是塊286的,一時反應不過來。
“小東家有所不知,用石炭煉鐵倒是要快些,隻是那鐵煉出來後沒法用,鐵料脆得很,不易煉成鋼。木炭煉出來的就好很多,再煉成鋼也容易些。”
大少回頭看看周邊那些光禿禿的山,無奈的直搖頭,為了煉個鐵,還得先燒木炭,把整個山頭都搞得空蕩蕩的,這代價太大了些。
也難怪一般人家讓他私開鐵礦他也幹不了,隻木炭這一頂一般人家就沒法解決。
“那有什麽,石炭煉鐵不就是含硫量高嘛?多大點事。算了,金爺爺可知道東邊的鐵廠一天能出多少鐵?”
金老頭掰著手指頭算了算:“應該是差不多吧,他們那邊兒人手多,爐也多些,一天能有五六百斤的樣子。”
這產量讓大少呆滯了老半天,cpu都差一點冒煙,記憶裏總算是讀到了一點有用的信息。
這時候的煉鐵爐啊,不像後世的高爐那樣可以不停的往裏添料。
這時的煉鐵爐還是像燒石灰那樣,要把爐清空再把料填進去,然後點火煉鐵。
這一過程會很長,往往煉一爐鐵,從準備到成鐵要好幾天的時間。
再加上這時候的煉鐵廠都是采礦煉鐵一條龍,全是一群人在幹。所以往往要五六天才能煉那麽一爐。
看著練一天能得幾百斤鐵,實際上一個月下來能有個幾千斤就不錯了。
根據明朝崇禎年間的記載,整個北京地區包括唐山,遵化,遷西,遷安等地,一年的鐵產量才七十萬斤。
崇禎十二年時,因為戰爭需要大量的鐵,官府增加了鐵的生產力度。
可就算是在戰爭的刺激下,鐵產量大大增加,南方最大的官辦鐵廠,唐王山鐵場,五六千人的大鐵廠,差一點把鄂州方圓數百裏的樹都燒光,一天的鐵產量也才三千六百斤,最高峰時也就六千斤,這都能被記載在史書裏大吹特吹。
一想起這些讓人傷心的數據,大少爺就釋然了。那毛文龍私開鐵礦,又怕別人彈劾他圖謀不軌。本來就不敢大張旗鼓,一年能有三萬斤生鐵,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大少清了下內存,搖搖頭說道:“你們也別建什麽煉鐵爐了,我們不在這裏煉鐵,你們隻管上人手,把鐵礦挖出來運到碼頭去就行了。不用煉鐵,隻管挖礦,一天能挖多少礦石?”
幾個老頭聽說不在這裏煉鐵,隻需要挖礦,眼睛裏的亮光變得灰暗了下來,覺得自己應該沒有什麽用武之地了。
一老頭說道:“小東家,咱們這裏麵不像東邊的山勢比較緩,咱們這邊的山比較陡峭,不合適大麵積的露天開采 如果盲目的增加人手挖掘,小老兒擔心山體會坍塌。”
大少指著不遠處的大洞小眼問:“你們是準備在這個位置開采嗎?”
幾個老頭點頭:“是的小東家,這個位置相對地勢要緩一些,開采起來也容易一點。”
大少抬頭,指著山頂問:“這鐵山從頭到腳全是鐵礦,咱們為什麽不從山頂上往下開采,一層一層的往下挖,越挖越矮,那也就不會坍塌了。”
幾個老頭聽大少這麽一說,有些麵麵相覷,金老頭無奈,隻得解釋:“小東家,咱們不能從山頭往下開,這樣會影響到東邊毛大帥的鐵場,毛大帥肯定不會同意的,這惱了毛大帥,咱們估計都要吃瓜落。”
聽幾個老頭子說是怕毛大帥反對,程風笑了:“幾位爺爺不用擔心,東邊的礦場我跟毛大帥都是談好了的,很快就是咱們的了。
以後那邊也不煉鐵了,兩處合成一處,就從山頂往下,隻管挖礦就是。”
又指著遠處的碼頭工地:“從這山到海邊碼頭場地,一直是下坡,你們隻需要用木板來做一個大槽子,從山頂連到下麵碼頭上去。
開采到的礦石直接就倒進木槽裏,讓鐵礦石自己滑落到山下去。
這樣都不用你們運輸,開采速度應該就快了。我要求也不高,你們隻需要一天挖個幾千上萬斤的鐵礦石出來就行了。”
金老頭很無奈,隻得歎息一聲說道:“如果照著東家的這種說法來開采,一天上萬斤鐵礦石不敢說,三五千斤鐵礦石應該還是采得出來的。隻是在煉鐵的事?”
“煉鐵的事另有安排,爺爺們就不用操心了,你們隻負責組織好人手,多把鐵礦石采出來就行。”
接著又被劉大貴說了道:“這裏的夥食一定要保證,一天吃三頓,飯必須保證隨便吃,一定要能吃飽,每天都要有油水,油鹽要管夠,萬不能讓他們餓著肚子幹活。”
聽見程風特意關照夥食的事,金老頭好心的提醒:“小東家真是心善,隻是小老兒有些擔心,如果飯食太好的話,會不會成本太高,東家虧本?”
程風微微一笑,對這老頭的人品大為讚賞:“金爺爺隻管放心,隻有讓你們吃飽了,吃好了,你們才有力氣多開采礦石,我要的隻是礦石,隻要每天能多挖出一些礦石來,其它成本不計的。”
從山上下來,劉大貴有些好奇的問程風:“少爺,咱們為什麽不就地煉成鐵,隻把鐵運走不更方便一些嗎?這樣直接運礦石是不是運輸成本太高不劃算啊。”
程風歎了口氣:“我也想在這裏煉鐵,可是不行啊,不隻是他們的煉鐵技術太落後,我看不上。
我要的煉鐵爐是可以一天十二個時辰不間斷煉鐵的高爐和配套的煉鋼爐,還有焦化爐等,配套設施太多了。
都建在這裏不放心,誰也不知道建奴何時會打過來,可不能便宜了那些野人。
而且我們隻要礦石,開采的速度會快很多,這礦能挖多快就挖多快。我現在還不知道我們有沒有必要在這裏同建奴死磕。”
“少爺是說建奴還會來搶這裏?”劉大貴有些心驚。
大少很肯定的點頭:“肯定會,早則一兩年,晚則三四年。必然會來,咱們費了老勁建的煉鐵爐,萬一被他們砸了真的可惜了。
而且我們還需要煉鐵後產生的爐渣來鋪路。在這裏煉鐵我們沒法把爐渣也運走。走吧,咱們去看看碼頭修建的怎樣了,還有那座鋼化工坊也看看。”
劉大貴帶著幾人來到碼頭前的場地,這場地早已經平整完畢,地麵夯得很實在,在場地的西邊有一處小廠房,裏麵的一座饅頭窟早就建好,隻等冬季來臨時使用。
劉大貴站在饅頭窯前問:“少爺,在這裏鋼化的琉璃真的比在山東鋼化的好嗎?這是何道理?”
“這裏的道理深了,鋼化琉璃就是要有巨大的溫暖差。咱們山東到冬季最冷也就零下一二十度的樣子,可這裏不同,這裏冬季能到零下四五十度,就這二三十度的溫差,就能讓琉璃板的硬度差強上好幾個硬度值。”
雖然劉大貴也聽不懂是啥意思,但不影響他的理解,就是在這裏加工的鋼化琉璃比山東加工的更好。
走出琉璃工坊,在碼頭上視察了碼頭建設的進度,劉大貴介紹說這碼頭的主體建設基本完成,現在正在清理航道,估計到八月底能全部完工,等清理完成後五千料的大海船都進得來。
離開莊園回到鐵山鎮的第三天,李掌櫃才交接完成毛大帥私人鐵礦的代理手續。這讓程風徹底放下心來,隻讓李掌櫃安排那些鐵礦上的工人全部停止煉鐵,集中所有人手開采礦石。
七月底,出去招人的船隻陸陸續續的返回匯報,各大小頭領各顯神通,招來各種匠人四百多戶,能寫會算的九十二戶,一百八十二人。
其中還有四十一位童生,十六位秀才,能寫會算的女子,七十位,幹過掌櫃賬房的五十五人。
這些工匠中人數最多的是泥瓦匠,其次是木匠與石匠。較少的是銅匠與皮匠。還十九戶鐵匠,這年頭能有鐵匠沒被邊軍抓了勞役,也算是運氣比較好的了。
最讓大少感興趣是這些工匠中竟然有兩戶是做水晶鏡的匠人,這讓大少有些慶幸自己運氣好。有這兩戶匠人,自己望遠鏡的性能又上了一層樓。
更讓大少直呼老天爺保佑的是,還有五家是玩玉石雕刻的高檔匠人,大少爺原以為像玩玉石雕刻的這種工匠,一般的主人家都不會把他們放棄,就算逃難都會帶著一起逃。
畢竟這樣的工匠比較難得,從來就沒有想過能在流民裏找到這樣的匠人。
找到這五戶匠人的小頭領還專程跑過來問,這做玉石的工匠要不要?大少怎麽可能會說不要啊?趕緊招呼:要,五家全要,一個都不能少,馬上接到鐵山鎮來。
回頭又一想,隻接五戶也不行,不放心啊。於是直接讓大家去接所有的工匠,別的先不管,先把這裏的匠人和識字的全部接走,新招的護衛及家屬回頭再來接。
於是田思勝,朱春良等帶著人開始四麵八方的去接這些工匠和家人。
八月初三,大少在皮島拜別了毛文龍,準備返回山東,並承諾很快就會再來,到時候會給東江鎮帶一些糧食過來。
八月初六,大少組織人手把那些讀書識字人家和那些銅匠,鐵匠,皮匠,玉石匠,水晶鏡匠人全部跟隨自己上了大福船,這些人需要帶回山東去進行培訓和工作。
其他的工匠要到白翎島上去參加島嶼建設。
離開鐵山鎮,朱春良帶著船隊沿朝鮮半島海岸線直奔白翎島,大少的大福船分道揚鑣航向正南,直接穿過黃海海域,隻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路上也沒有遇見巡邏的船,順風順水的回到了成山頭。
這一次回來,程風高興極了,自己不但招來了一堆的文化人,還招來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玉石匠人和水晶匠人。
大少高高興興的帶著這些寶貝們下了船,把那些讀書的人交給學校去安排培訓新文字教學。
把那鐵匠交給羅三,銅匠,玉石水晶匠全部交給劉老實,十一戶皮匠交給程大龍,大少要建自己的皮革廠,以後的皮帶,皮包,皮鞋可全靠他們了。
田思勝也不敢耽擱,在碼頭上裝上了運往東江鎮的糧食和各種需要銷售的物資,匆匆忙忙的回白翎島匯合船隊再次去東江鎮接人,畢竟現在白翎島上的護衛力量實在太薄弱,不抓緊點時間總感到心裏不踏實。
大少本想開開心心的在家休息一天,可惜這裏的事情太多,他壓根沒有休息的時間,因為地裏的馬鈴薯已經全部枯萎了,村民們不知道該怎麽辦?
大少剛下自船沒有多久,才把工匠的分配方案安排下去,村民就找上來詢問。好在,馬鈴薯地離碼頭並不遠,也在海邊上。
大少隻好勉為其難的去看了一下,那馬鈴薯秧已經完全枯萎,除了馬鈴薯蛋蛋卻還在土裏沒有被挖出來。
大少隻能讓村民們安排工具,大稱,準備第二天開挖,並核實畝產的重量。
又是一年八月八,全堡凡是有是地位的人都來了,大家都想看看這,馬鈴薯的產量到底是多少?
當初在這裏建實驗田的時候,大少就是有意意一畝一塊一畝塊,全是方塊地所以根本不用丈量,一塊地就是一畝。
大少先讓人把那些成熟的馬鈴薯種子從那枯萎的枝葉上收集起來。總共隻兩畝地的莊稼,過來幫忙幹活的人又很多,四五人一籠,不到一盞茶的時間,就收集到種子四五斤的樣子。
種子收集好在大家的一個見證下,已經在地裏休眠了好多天的馬鈴薯,被一蓬一蓬的挖了出來。
沙土地加複合肥料種馬鈴薯,本來就是天作之合。一秼株的馬鈴薯從地上挖出來單獨過秤,單株的產量把大家都震驚了。
一株馬鈴薯少的能產出五六斤,多的能有七八斤,一畝地竟然高達三千多斤,這產量實在是太嚇人了。總共兩畝馬鈴薯地,就收獲差不多有七千斤。
人多莊稼少,總共兩畝地的馬鈴薯,不到兩盞茶的時間,就被清理了出來。
看著那一筐一筐的馬鈴薯,大少的心也放了下來,產量雖然不是特別的高,但這是明朝,這已經很恐怖了。
大少很高興,小手一揮:“大家幫幫忙,把這馬鈴薯個大的全部選出來,最少要雞蛋大小的。
選出來之後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曬兩天。沒雞蛋大的放一邊,咱們今天晚飯吃馬鈴薯宴。”
“小東家,為何要如此?咱們這馬鈴薯剛收上來,不留著做種嗎?為什麽要曬?俺們記得種的時候這種子可都是鮮活的。”
對於程風的安排,在場的沒人聽得懂,剛收上來的馬鈴薯,不是要留著這種嗎?為什麽馬上就要拿到太陽底下去曬?村民們大惑不得其解。
程風嗬嗬一笑:“因為咱們要給這些大個的馬鈴薯催芽啊,現在時間還早,咱們還能再種一季。
可是這剛收上來的馬鈴薯,還處在休眠期,如果放任其自然蘇醒,短則幾個月長則半年,它都不可能會發芽。
可現在時間還夠,咱們還能再種一季,那就得想辦法讓它提前蘇醒發芽。下麵就是催芽的方法,大家記好啦。
你們把這大個的選出來,在太陽底下曬上兩三天,等到這馬鈴薯的皮被曬得起了褶皺之後,就移到屋子裏去,下麵鋪上細沙,在上麵用細砂蓋了,每天灑幾次水,保持那細沙的濕潤,等幾天它就發芽了,咱們就可以繼續種。
這一次咱們可以種上三十畝,等到明年開春,咱們就可以種上五百畝,夏收後就能種植五千畝,等到明年冬天來臨之時,咱們再也不會餓飯了。”
大少的發言剛停,田邊地頭便傳來了一片哭泣之聲。無數的村民在這一刻,覺得心裏的什麽東西突然消失了。
在場觀摩的袁可立,沈有容也是熱淚盈眶,他們沒想到就這麽一個小小的東西,竟然有如此高的產量,這一畝地都能趕上上等良田十畝地的產量了。
這麽好的東西,為什麽在大明就是推廣不開呢?袁可立,沈有容都想不明白這是為什麽?
特別是袁可立,他同徐光啟認識二十多年,知道徐光啟為了推廣這些作物,花了數十年時間,可始終推廣不出去。
老百姓也知道有這高產作物,可除了富貴人家會種一點點自用,老百姓就是沒人種植,不知道原因為何。
大少哪裏知道自己的老師心裏有這麽多的想法,隻等著村民們哭夠了,安靜了,這才揮揮手,
指著馬鈴薯地旁邊的那些紅薯說:“大家不要激動,我看著那紅薯也已經成熟可以收獲了,過兩天咱們挖紅薯,那東西的產量更嚇人,大家可要有心理準備呀。”
這天做晚飯的時候,周邊九處食堂都派了廚子來到學校的食堂,學習製作馬鈴薯菜的方法。
在大少的親自指導下,烤土豆,煮土豆,炸土豆,青椒土豆泥,青椒土豆絲,青椒土豆片,西紅柿土豆酸菜湯等等土豆係菜肴被做了出來,小小土豆的一百種做法,讓大家都開了隻眼界。
可惜兩畝地的產量並不多,選完種子後隻有一千來斤的小土豆可食,學校分得最多也隻有三百來斤,其它食堂還不到一百斤。
一場土豆宴,除了居委會在家的幾位和袁沈二人能多吃幾口外,所有的村民都隻能一種菜品嚐一口,哪怕是青椒炒的,大家也沒品嚐出個辣味來。
吃過晚飯,大少晃晃悠悠的去老師的家裏交作業,正好袁、沈二人,也在院子裏乘涼聊天,正好說到這個高產作物為什麽推廣不出去的原因?
二人正分析不明白原由,見到程風拿著本子進來,沈有容笑道:“咱們二人可能是當局者迷,正好你那小徒弟來了,他是局外人,也許他那神秘得不行的啟蒙先生也和他說過這事的原由,要不聽聽他是怎麽理解的,也許咱們能從他嘴裏聽出些門道來。”
袁可立覺得有理,虛穀這小子的啟蒙先生非一般人,也許能從他啟蒙先生的嘴裏聽到一些不一樣的說法。
大少蹦蹦跳跳的來到兩老頭麵前行禮:“沈爺爺好,老師好。”然後把手裏的毛筆字遞給袁可立:“老師,這是學生這段時間寫的字,請老師查閱。”
袁可立接過作業本放在桌上,與沈有容對視一眼,然後哈哈一笑:“小虛穀啊,你總是外出,學業定然拉下不少,老師今天要考校下你的學問。”
一聽老師要考校學問,程風心裏就發虛,隻要一考四書五經的內容,自己準挨揍,今晚估摸著自己的小胖手又要倒黴了。
心裏老大不願意,虛的不行,嘴裏還不得不接受,隻能恭敬的行禮:“請老師出題。”
袁可立捋著胡須:“老師今日不考校你聖人經典,隻考校你些時政。”
大少聽老師說不考自己聖人經典,隻考一些時政,身上頓感一鬆。
隻要不考聖人經典就好,至於時政麻隨便考,隻要是不需要標準答案的就不怕。
隨便什麽內容的時政,都可以信口胡謅,天南地北的一通瞎侃,總能說出一些子醜寅卯來。
看見程風突然放鬆下來的神情,袁可立就知道,隻要不考這小子四書五經的內容,這小子就是一副天知地知無所不知的架勢。
袁可立整理了一下思路說道:“這高產的作物,咱大明很早就有,各地富戶都有的種。
特別是這玉粟黍和紅薯,成化爺的時候皇宮裏就有種,成化爺還推廣過,可沒有推廣開,隻在大家富戶裏有少許種植,普通百姓並不願種。
萬曆爺時,朝廷有大力推廣過一次,結果下麵上報百姓不願種植,推廣再次失敗。
據老師所知,徐大人未入朝前就在盡力的推廣這玉粟黍和紅薯的種植,經曆了數十年,始終推廣不開,這是為何?”
程風安靜的站在那裏聽老師把話說完,這才抬頭看著袁可立,眼睛裏閃著亮晶晶的光,笑嘻嘻的說:“這原由先生還真給學生說過。這事有真話和假話兩說,假話好聽但都是騙人的,真話不好聽,卻是最真實的。不知老師想聽真話還是聽假話?”
袁可立嘿嘿一笑:“你小子還拿橋上了,真話假話老師都想聽,你全都說一遍。”
沈有容也笑嗬嗬的:“老夫也想聽聽這真假話。”
程風也笑嘻嘻的開始談條件:“假話可以隨便說,如果說真話,學生有個要求,老師你聽了之後,不管學生說的內容如何,老師都不能揍我。”
袁可立點頭:“老師保證,不管你說的多麽大逆不道,老師都不揍你。”
程風嗬嗬一笑:“那我就先說假的吧,假話就是:萬歲爺豪皇恩浩蕩,百官盡心盡力,各地士紳苦心勸說,可那些刁民不知皇恩,不識好歹。
各地士紳苦口婆心勸說,可刁民們拒絕種植,士紳們無可奈何,隻能自己積極響應皇恩,各地士紳均有種植,皆稱皇恩浩蕩。”
大少在這裏繪聲繪色的一說,袁可立好像品出些什麽味來了。
沈有容搖頭,看著程風笑笑:“那你說說真話是啥情況。”
程風看看袁可立臉色,很是正常,沒啥變化,自然就放下心來,接著往下說:“至於真話嘛,那就有兩個方麵的原因,一是人性上的原因,一是政策上的原因。
學生先說政策上的原因:糧食本是朝廷的命脈,可朝廷並不親自經營糧食,天下的糧食收售都是由糧商來完成的。
糧稅朝廷隻收現銀,可農民隻收獲糧食,哪有銀錢交稅?那現銀從哪來?農民隻能把糧賣給糧商變現。
糧商在這個時候借機壓價,剝削農民暫且不說,咱隻說那糧商收的糧食種類,他們隻收稻穀小麥和小米。其他的農作物他們一概不收。
這就意味著人們就算是種了玉米,紅薯,馬鈴薯,這些作物再高產他們也沒辦法換成銀錢來交稅。
交不上稅,家裏的頂梁柱就要去坐牢,結果就是家裏有糧和沒糧是一個結果,還是家破人亡。這是新作物失敗於政策。”
說到這裏,大少還是頓了頓,畢竟下麵要說的就是地主士紳,而坐在自己麵前這兩位就是地主士紳中的一員,萬一哪一句話沒說好,說到了他們內心深處的痛點,弄不好自己就會被他們來個雙打。
大少住了嘴,又後退了幾步, 扭頭看看師娘房間,還好,門是開著的。
大少這才重新定定神,接著往下說:“第二種就是人性方麵的了。
朝廷發現這作物高產,百姓種植就能吃飽飯,於是費了老大的力氣,搞來了糧種交給官員。
可官員們自己又不下地幹活,自然就把這些良種交給當地的士紳推廣。
可朝廷就沒有認真的想過,這些士紳得到這種高產的農作物後,心裏是怎麽想的。”
聽到這裏,袁可立沈有容對視一眼,說實話,雖然他們自己也是士紳,可他們從來沒有站在士紳的角度去考慮過,推廣高產良種時士紳們心裏是什麽樣的想法。
說到這裏,大少也停了一下:“再往下直接說,就沒有直觀的有意義了,我就表演給兩位老師看看吧。
假如我是這裏的士紳,這一片百姓都歸我家管。沈爺爺剛剛給我弄了一筆銀錢來,我正在想著用這筆銀錢到哪兒去多買些地。
這個時候,文登縣解大人派人給我送來了一批高產良種,告訴我這種良種產量很高,老百姓種這種良種,就不會再餓飯,就能吃得飽。
收到這些良種,我嘴上不說,心裏肯定想的就是:我正在這裏想著怎麽用銀子買地,官府給我高產糧種推廣,可那些窮鬼有了高產的農作物,他們就能吃飽了飯,那誰還會賣地給我?
把這些高產良種給那些窮鬼,豈不是搬了石頭砸我自己的腳。本士紳可沒有這麽傻。
我心裏有這樣的想法,可想而知,送到我手裏的高產良種怎麽可能會到那些農民的手裏去。我肯定會把那些種子都煮進鍋裏,吃進肚裏。
然後告訴解大人,就說那些農民都不願意種,我是苦口婆心的勸都沒用,給他們的良種都被他們煮吃了。”
袁可立聽到這裏有些生氣,輕輕的一拍桌子,小聲的吼道:“你小子胡說八道什麽,天下士紳怎會如此的不堪。”
程風又退了幾步,雙手一攤,歎息道:“老師你也莫要生氣,我所說的這種士紳,還是像我這樣的有良心的士紳。
那些心狠手辣的地主士紳,才不會用這種方法呢,他們會直截了當的綁架,誣陷,栽贓,把那些手裏有好地的農民搞得家破人亡的。
這樣他們才有機會把那些農民手裏的地收到自己手中。那些人恨不得手裏有地的農民全部都餓死,隻有那些農民都餓死了,他們的土地才能空閑出來。
隻有農民全都死光了,他們才可以花很低的價錢把那些農民的地變成自己的地,就這樣的士紳集團,怎麽可能會幫朝廷推廣高產作物。
咱大明現在就是這種情況,兩成的人擁有八成的土地,擁有八成土地的人,不向朝廷上一文錢的稅。
而那些擁有兩成土地的農民卻需要上繳十成土地的稅,這樣不管擁有兩層土地的農民如何的辛勞,他們最終的結果都是賣田賣房,最後賣兒賣女。
兩位老師也不要覺得這種事情不可思議,這就是曆史的規律,咱中華曆朝曆代皆是如此,三百年國祚因果輪回,因土地而興,也因土地而亡。”
大少說著說著,說的收不住嘴,語氣中開始帶著嘲諷和輕視:“其實這個世界就是如此,人就分為兩夥,皇帝和農民是一夥的,中間的官僚和士紳是一夥的。
可是皇帝並不知道他的合夥人是農民,一直誤以為他的合夥人是官僚和士紳。殊不知官僚和士紳階級,才是皇帝永遠也調解不了的敵人。
但是官僚和士紳都非常的清楚,自己和皇帝農民都不是一夥的。
皇帝和農民富了,士紳官僚就會窮。隻有皇帝和農民都成了窮光蛋,士紳官僚才會富。
所以你看咱們大明,朝廷窮的要死,百姓窮的要死。隻有官僚士紳富得流油。
最終的結果就是上麵的皇帝罵下麵的百姓不懂事,不體恤朝廷。
下麵的百姓罵上麵的皇帝昏庸,不知道百姓的疾苦。
而坐在中間兩頭撈好處的官僚士紳,把苛捐雜稅的屎盆子扣給皇帝,讓不堪重負的百姓去罵皇帝。
把百姓交給皇上的稅銀揣進自己的腰包,把不按時交稅的屎盆子扣給百姓,讓皇帝去罵百姓。
看著兩頭互罵,把兩頭的錢都揣進了自己腰包的官僚士紳們卻在旁邊偷偷的嘲笑:兩邊的都是傻子。”
程風的狂言狂語,把袁可立氣個半死,覺得這小子的言語實在是太極端,可在這極端的言語中又覺得好像很有道理。
細想想自己為官這麽多年,所看到知道的不正是如他所說的嘛,一時竟不知道如何駁斥。
沈有容也很是無奈的搖搖頭,有些底氣不足的說道:“你小子說的這些,實在是有些太誇張了,其實士紳階層也沒有這麽不堪,他們也不希望朝廷有事,畢竟朝廷出了事,對他們也沒什麽好處。”
大少聳聳肩:“對於士紳階層來說,朝廷有沒有事,跟他們真的沒有什麽關係。
原始部落活不下去了,原始部落的首領們搖身一變,變成了奴隸主。
奴隸社會混不下去了,奴隸主們搖身一變,變成了封建領主。
封建社會活不下去了,封建領主們搖身一變,變成了世家首領。
門閥製度活不下去了,世家首領們搖身一變,成了地主士紳。
等哪一天地主士紳活不下去了,他們搖身一變就會變成資本家和政客。
隻要土地掌握在他們的手裏,他們會怕啥,這天下大王隨便換,不過都是一些工具人而已,誰在那個位置都是背鍋的。
反正最後倒黴的就是最上麵的那一個和最下麵的那一群,得到好處的永遠都是士紳階層。”
這一夜,袁沈二人愣是被程風的這一襲瘋言瘋語搞的徹夜未眠。
原本隻是一個簡單的,為什麽高產糧食推廣不出去的問題,這談著談著,最後竟然變成了階級立場的政治問題。
兩個老頭子想了一夜,也沒辦法確定這種想法到底是程風個人的想法,還是程風隻是照本宣科的敘述他的啟蒙先生傳授給他的想法。
總之兩個老頭想了一夜,得出來的結果就是,這個小子的反骨正在慢慢的形成,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
如果引導的好了,今後可能會成為第二個張居正,如不好好的加以引導,長大了怕是會成為第二個黃巢。
劉大貴也笑眯眯的招呼:“幾位大師傅好,今天小東家過來看望大家,大家來見見咱們的小東家。”
程風也笑容可掬的揮手:“爺爺們好。”
幾個老頭趕緊彎腰行禮:“小老兒等見過小東家。”
劉大貴介紹:“少爺,這幾位是咱們請的當地的老窯工,在這片山采礦多年,經驗豐富,地勢也熟悉。”
大少麵帶微笑抬抬手指著那平台前的大洞小眼問:“幾位爺爺能和我說說這裏的情況嗎?”
幾個老頭互相看了看,推舉了一人出了答話:“小東家,這裏以前有不少的人私挖鐵礦,所以才會有這大大小小的礦洞,不過都不深,最深的也隻有十丈不到。”
聽老頭這麽一說,大少陷入了沉思,記得有記載說這鐵山是座露天鐵礦,所以後世的鐵山鎮早就沒有了這座鐵山,這裏隻剩下一個大深坑而已。既然是露天鐵礦,那為什麽要打洞呢?
老頭見自己說話之後,小東家竟然沉默不語,不知道哪一句說錯了,有些忐忑不安。
“少爺怎麽啦?”見大少忽然不說話了,劉大貴奇怪的問。
程風抬起頭來問老頭:“爺爺貴姓?”
老頭心裏忐忑不安,默默低頭回答:“累小東家問,小老兒免貴姓金”。
大少點點頭:“金爺爺,我有個疑問,記得書上有記載,這是座露天的鐵礦山,礦石位置並不深,你們為什麽要打洞?直接挖開地麵的土石不好嗎?”
聽見是這個問題,金老頭心裏稍安:“小東家有所不知,這裏是偷摸挖的,誰敢把地皮兒挖開,被官府知道了是要殺頭的。
老百姓隻敢開個小洞,這樣不顯眼,隻偷摸的挖一些回去打柴刀菜刀鋤頭等農具,這裏的洞能挖這麽深,都是很多的人挖了上百年才形成的,像東邊的礦場就是挖開了土皮采的”。
原來如此,大少明白了。難怪洞口都這麽矮小,原來這些都是盜挖的礦洞。
可是覺得有些奇怪,這邊是偷挖,產量小能理解。可東邊既然是采用露天開采的方式,那怎麽一年隻能煉出兩三萬斤鐵來,這也太不可思議了,改天是得親自去看看是怎麽回事。
大少問:“那金爺爺現在準備怎麽挖?還是打洞嗎?”
“那倒不是,俺們現在又不是偷偷摸摸的挖,自然沒必要去開洞。也是要挖開露天采的,小老兒幾個剛才商量的是在哪裏建爐好。”
“建爐,煉鐵用的?你們準備建什麽樣的爐?一爐能煉多少鐵?”
“小東家請看。”金老頭拿根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座爐子的草圖:“俺們準備建一座這樣的爐,如果營造得好,一爐能出鐵近百斤。”
“一爐近百斤?這麽少嗎?爺爺您莫不是在說笑話逗我?”大少有些不敢相信,這是鐵廠還是家庭小作坊?就這產量,我還好意思說我家有礦?
“小東家,這算高的了,一天要燒數百斤木炭煉一天才能得到。”金老頭表示這算產量高的了。
“為什麽不用石炭煉鐵,要用木炭來煉?”大少cpu比較小,隻是塊286的,一時反應不過來。
“小東家有所不知,用石炭煉鐵倒是要快些,隻是那鐵煉出來後沒法用,鐵料脆得很,不易煉成鋼。木炭煉出來的就好很多,再煉成鋼也容易些。”
大少回頭看看周邊那些光禿禿的山,無奈的直搖頭,為了煉個鐵,還得先燒木炭,把整個山頭都搞得空蕩蕩的,這代價太大了些。
也難怪一般人家讓他私開鐵礦他也幹不了,隻木炭這一頂一般人家就沒法解決。
“那有什麽,石炭煉鐵不就是含硫量高嘛?多大點事。算了,金爺爺可知道東邊的鐵廠一天能出多少鐵?”
金老頭掰著手指頭算了算:“應該是差不多吧,他們那邊兒人手多,爐也多些,一天能有五六百斤的樣子。”
這產量讓大少呆滯了老半天,cpu都差一點冒煙,記憶裏總算是讀到了一點有用的信息。
這時候的煉鐵爐啊,不像後世的高爐那樣可以不停的往裏添料。
這時的煉鐵爐還是像燒石灰那樣,要把爐清空再把料填進去,然後點火煉鐵。
這一過程會很長,往往煉一爐鐵,從準備到成鐵要好幾天的時間。
再加上這時候的煉鐵廠都是采礦煉鐵一條龍,全是一群人在幹。所以往往要五六天才能煉那麽一爐。
看著練一天能得幾百斤鐵,實際上一個月下來能有個幾千斤就不錯了。
根據明朝崇禎年間的記載,整個北京地區包括唐山,遵化,遷西,遷安等地,一年的鐵產量才七十萬斤。
崇禎十二年時,因為戰爭需要大量的鐵,官府增加了鐵的生產力度。
可就算是在戰爭的刺激下,鐵產量大大增加,南方最大的官辦鐵廠,唐王山鐵場,五六千人的大鐵廠,差一點把鄂州方圓數百裏的樹都燒光,一天的鐵產量也才三千六百斤,最高峰時也就六千斤,這都能被記載在史書裏大吹特吹。
一想起這些讓人傷心的數據,大少爺就釋然了。那毛文龍私開鐵礦,又怕別人彈劾他圖謀不軌。本來就不敢大張旗鼓,一年能有三萬斤生鐵,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大少清了下內存,搖搖頭說道:“你們也別建什麽煉鐵爐了,我們不在這裏煉鐵,你們隻管上人手,把鐵礦挖出來運到碼頭去就行了。不用煉鐵,隻管挖礦,一天能挖多少礦石?”
幾個老頭聽說不在這裏煉鐵,隻需要挖礦,眼睛裏的亮光變得灰暗了下來,覺得自己應該沒有什麽用武之地了。
一老頭說道:“小東家,咱們這裏麵不像東邊的山勢比較緩,咱們這邊的山比較陡峭,不合適大麵積的露天開采 如果盲目的增加人手挖掘,小老兒擔心山體會坍塌。”
大少指著不遠處的大洞小眼問:“你們是準備在這個位置開采嗎?”
幾個老頭點頭:“是的小東家,這個位置相對地勢要緩一些,開采起來也容易一點。”
大少抬頭,指著山頂問:“這鐵山從頭到腳全是鐵礦,咱們為什麽不從山頂上往下開采,一層一層的往下挖,越挖越矮,那也就不會坍塌了。”
幾個老頭聽大少這麽一說,有些麵麵相覷,金老頭無奈,隻得解釋:“小東家,咱們不能從山頭往下開,這樣會影響到東邊毛大帥的鐵場,毛大帥肯定不會同意的,這惱了毛大帥,咱們估計都要吃瓜落。”
聽幾個老頭子說是怕毛大帥反對,程風笑了:“幾位爺爺不用擔心,東邊的礦場我跟毛大帥都是談好了的,很快就是咱們的了。
以後那邊也不煉鐵了,兩處合成一處,就從山頂往下,隻管挖礦就是。”
又指著遠處的碼頭工地:“從這山到海邊碼頭場地,一直是下坡,你們隻需要用木板來做一個大槽子,從山頂連到下麵碼頭上去。
開采到的礦石直接就倒進木槽裏,讓鐵礦石自己滑落到山下去。
這樣都不用你們運輸,開采速度應該就快了。我要求也不高,你們隻需要一天挖個幾千上萬斤的鐵礦石出來就行了。”
金老頭很無奈,隻得歎息一聲說道:“如果照著東家的這種說法來開采,一天上萬斤鐵礦石不敢說,三五千斤鐵礦石應該還是采得出來的。隻是在煉鐵的事?”
“煉鐵的事另有安排,爺爺們就不用操心了,你們隻負責組織好人手,多把鐵礦石采出來就行。”
接著又被劉大貴說了道:“這裏的夥食一定要保證,一天吃三頓,飯必須保證隨便吃,一定要能吃飽,每天都要有油水,油鹽要管夠,萬不能讓他們餓著肚子幹活。”
聽見程風特意關照夥食的事,金老頭好心的提醒:“小東家真是心善,隻是小老兒有些擔心,如果飯食太好的話,會不會成本太高,東家虧本?”
程風微微一笑,對這老頭的人品大為讚賞:“金爺爺隻管放心,隻有讓你們吃飽了,吃好了,你們才有力氣多開采礦石,我要的隻是礦石,隻要每天能多挖出一些礦石來,其它成本不計的。”
從山上下來,劉大貴有些好奇的問程風:“少爺,咱們為什麽不就地煉成鐵,隻把鐵運走不更方便一些嗎?這樣直接運礦石是不是運輸成本太高不劃算啊。”
程風歎了口氣:“我也想在這裏煉鐵,可是不行啊,不隻是他們的煉鐵技術太落後,我看不上。
我要的煉鐵爐是可以一天十二個時辰不間斷煉鐵的高爐和配套的煉鋼爐,還有焦化爐等,配套設施太多了。
都建在這裏不放心,誰也不知道建奴何時會打過來,可不能便宜了那些野人。
而且我們隻要礦石,開采的速度會快很多,這礦能挖多快就挖多快。我現在還不知道我們有沒有必要在這裏同建奴死磕。”
“少爺是說建奴還會來搶這裏?”劉大貴有些心驚。
大少很肯定的點頭:“肯定會,早則一兩年,晚則三四年。必然會來,咱們費了老勁建的煉鐵爐,萬一被他們砸了真的可惜了。
而且我們還需要煉鐵後產生的爐渣來鋪路。在這裏煉鐵我們沒法把爐渣也運走。走吧,咱們去看看碼頭修建的怎樣了,還有那座鋼化工坊也看看。”
劉大貴帶著幾人來到碼頭前的場地,這場地早已經平整完畢,地麵夯得很實在,在場地的西邊有一處小廠房,裏麵的一座饅頭窟早就建好,隻等冬季來臨時使用。
劉大貴站在饅頭窯前問:“少爺,在這裏鋼化的琉璃真的比在山東鋼化的好嗎?這是何道理?”
“這裏的道理深了,鋼化琉璃就是要有巨大的溫暖差。咱們山東到冬季最冷也就零下一二十度的樣子,可這裏不同,這裏冬季能到零下四五十度,就這二三十度的溫差,就能讓琉璃板的硬度差強上好幾個硬度值。”
雖然劉大貴也聽不懂是啥意思,但不影響他的理解,就是在這裏加工的鋼化琉璃比山東加工的更好。
走出琉璃工坊,在碼頭上視察了碼頭建設的進度,劉大貴介紹說這碼頭的主體建設基本完成,現在正在清理航道,估計到八月底能全部完工,等清理完成後五千料的大海船都進得來。
離開莊園回到鐵山鎮的第三天,李掌櫃才交接完成毛大帥私人鐵礦的代理手續。這讓程風徹底放下心來,隻讓李掌櫃安排那些鐵礦上的工人全部停止煉鐵,集中所有人手開采礦石。
七月底,出去招人的船隻陸陸續續的返回匯報,各大小頭領各顯神通,招來各種匠人四百多戶,能寫會算的九十二戶,一百八十二人。
其中還有四十一位童生,十六位秀才,能寫會算的女子,七十位,幹過掌櫃賬房的五十五人。
這些工匠中人數最多的是泥瓦匠,其次是木匠與石匠。較少的是銅匠與皮匠。還十九戶鐵匠,這年頭能有鐵匠沒被邊軍抓了勞役,也算是運氣比較好的了。
最讓大少感興趣是這些工匠中竟然有兩戶是做水晶鏡的匠人,這讓大少有些慶幸自己運氣好。有這兩戶匠人,自己望遠鏡的性能又上了一層樓。
更讓大少直呼老天爺保佑的是,還有五家是玩玉石雕刻的高檔匠人,大少爺原以為像玩玉石雕刻的這種工匠,一般的主人家都不會把他們放棄,就算逃難都會帶著一起逃。
畢竟這樣的工匠比較難得,從來就沒有想過能在流民裏找到這樣的匠人。
找到這五戶匠人的小頭領還專程跑過來問,這做玉石的工匠要不要?大少怎麽可能會說不要啊?趕緊招呼:要,五家全要,一個都不能少,馬上接到鐵山鎮來。
回頭又一想,隻接五戶也不行,不放心啊。於是直接讓大家去接所有的工匠,別的先不管,先把這裏的匠人和識字的全部接走,新招的護衛及家屬回頭再來接。
於是田思勝,朱春良等帶著人開始四麵八方的去接這些工匠和家人。
八月初三,大少在皮島拜別了毛文龍,準備返回山東,並承諾很快就會再來,到時候會給東江鎮帶一些糧食過來。
八月初六,大少組織人手把那些讀書識字人家和那些銅匠,鐵匠,皮匠,玉石匠,水晶鏡匠人全部跟隨自己上了大福船,這些人需要帶回山東去進行培訓和工作。
其他的工匠要到白翎島上去參加島嶼建設。
離開鐵山鎮,朱春良帶著船隊沿朝鮮半島海岸線直奔白翎島,大少的大福船分道揚鑣航向正南,直接穿過黃海海域,隻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路上也沒有遇見巡邏的船,順風順水的回到了成山頭。
這一次回來,程風高興極了,自己不但招來了一堆的文化人,還招來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玉石匠人和水晶匠人。
大少高高興興的帶著這些寶貝們下了船,把那些讀書的人交給學校去安排培訓新文字教學。
把那鐵匠交給羅三,銅匠,玉石水晶匠全部交給劉老實,十一戶皮匠交給程大龍,大少要建自己的皮革廠,以後的皮帶,皮包,皮鞋可全靠他們了。
田思勝也不敢耽擱,在碼頭上裝上了運往東江鎮的糧食和各種需要銷售的物資,匆匆忙忙的回白翎島匯合船隊再次去東江鎮接人,畢竟現在白翎島上的護衛力量實在太薄弱,不抓緊點時間總感到心裏不踏實。
大少本想開開心心的在家休息一天,可惜這裏的事情太多,他壓根沒有休息的時間,因為地裏的馬鈴薯已經全部枯萎了,村民們不知道該怎麽辦?
大少剛下自船沒有多久,才把工匠的分配方案安排下去,村民就找上來詢問。好在,馬鈴薯地離碼頭並不遠,也在海邊上。
大少隻好勉為其難的去看了一下,那馬鈴薯秧已經完全枯萎,除了馬鈴薯蛋蛋卻還在土裏沒有被挖出來。
大少隻能讓村民們安排工具,大稱,準備第二天開挖,並核實畝產的重量。
又是一年八月八,全堡凡是有是地位的人都來了,大家都想看看這,馬鈴薯的產量到底是多少?
當初在這裏建實驗田的時候,大少就是有意意一畝一塊一畝塊,全是方塊地所以根本不用丈量,一塊地就是一畝。
大少先讓人把那些成熟的馬鈴薯種子從那枯萎的枝葉上收集起來。總共隻兩畝地的莊稼,過來幫忙幹活的人又很多,四五人一籠,不到一盞茶的時間,就收集到種子四五斤的樣子。
種子收集好在大家的一個見證下,已經在地裏休眠了好多天的馬鈴薯,被一蓬一蓬的挖了出來。
沙土地加複合肥料種馬鈴薯,本來就是天作之合。一秼株的馬鈴薯從地上挖出來單獨過秤,單株的產量把大家都震驚了。
一株馬鈴薯少的能產出五六斤,多的能有七八斤,一畝地竟然高達三千多斤,這產量實在是太嚇人了。總共兩畝馬鈴薯地,就收獲差不多有七千斤。
人多莊稼少,總共兩畝地的馬鈴薯,不到兩盞茶的時間,就被清理了出來。
看著那一筐一筐的馬鈴薯,大少的心也放了下來,產量雖然不是特別的高,但這是明朝,這已經很恐怖了。
大少很高興,小手一揮:“大家幫幫忙,把這馬鈴薯個大的全部選出來,最少要雞蛋大小的。
選出來之後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曬兩天。沒雞蛋大的放一邊,咱們今天晚飯吃馬鈴薯宴。”
“小東家,為何要如此?咱們這馬鈴薯剛收上來,不留著做種嗎?為什麽要曬?俺們記得種的時候這種子可都是鮮活的。”
對於程風的安排,在場的沒人聽得懂,剛收上來的馬鈴薯,不是要留著這種嗎?為什麽馬上就要拿到太陽底下去曬?村民們大惑不得其解。
程風嗬嗬一笑:“因為咱們要給這些大個的馬鈴薯催芽啊,現在時間還早,咱們還能再種一季。
可是這剛收上來的馬鈴薯,還處在休眠期,如果放任其自然蘇醒,短則幾個月長則半年,它都不可能會發芽。
可現在時間還夠,咱們還能再種一季,那就得想辦法讓它提前蘇醒發芽。下麵就是催芽的方法,大家記好啦。
你們把這大個的選出來,在太陽底下曬上兩三天,等到這馬鈴薯的皮被曬得起了褶皺之後,就移到屋子裏去,下麵鋪上細沙,在上麵用細砂蓋了,每天灑幾次水,保持那細沙的濕潤,等幾天它就發芽了,咱們就可以繼續種。
這一次咱們可以種上三十畝,等到明年開春,咱們就可以種上五百畝,夏收後就能種植五千畝,等到明年冬天來臨之時,咱們再也不會餓飯了。”
大少的發言剛停,田邊地頭便傳來了一片哭泣之聲。無數的村民在這一刻,覺得心裏的什麽東西突然消失了。
在場觀摩的袁可立,沈有容也是熱淚盈眶,他們沒想到就這麽一個小小的東西,竟然有如此高的產量,這一畝地都能趕上上等良田十畝地的產量了。
這麽好的東西,為什麽在大明就是推廣不開呢?袁可立,沈有容都想不明白這是為什麽?
特別是袁可立,他同徐光啟認識二十多年,知道徐光啟為了推廣這些作物,花了數十年時間,可始終推廣不出去。
老百姓也知道有這高產作物,可除了富貴人家會種一點點自用,老百姓就是沒人種植,不知道原因為何。
大少哪裏知道自己的老師心裏有這麽多的想法,隻等著村民們哭夠了,安靜了,這才揮揮手,
指著馬鈴薯地旁邊的那些紅薯說:“大家不要激動,我看著那紅薯也已經成熟可以收獲了,過兩天咱們挖紅薯,那東西的產量更嚇人,大家可要有心理準備呀。”
這天做晚飯的時候,周邊九處食堂都派了廚子來到學校的食堂,學習製作馬鈴薯菜的方法。
在大少的親自指導下,烤土豆,煮土豆,炸土豆,青椒土豆泥,青椒土豆絲,青椒土豆片,西紅柿土豆酸菜湯等等土豆係菜肴被做了出來,小小土豆的一百種做法,讓大家都開了隻眼界。
可惜兩畝地的產量並不多,選完種子後隻有一千來斤的小土豆可食,學校分得最多也隻有三百來斤,其它食堂還不到一百斤。
一場土豆宴,除了居委會在家的幾位和袁沈二人能多吃幾口外,所有的村民都隻能一種菜品嚐一口,哪怕是青椒炒的,大家也沒品嚐出個辣味來。
吃過晚飯,大少晃晃悠悠的去老師的家裏交作業,正好袁、沈二人,也在院子裏乘涼聊天,正好說到這個高產作物為什麽推廣不出去的原因?
二人正分析不明白原由,見到程風拿著本子進來,沈有容笑道:“咱們二人可能是當局者迷,正好你那小徒弟來了,他是局外人,也許他那神秘得不行的啟蒙先生也和他說過這事的原由,要不聽聽他是怎麽理解的,也許咱們能從他嘴裏聽出些門道來。”
袁可立覺得有理,虛穀這小子的啟蒙先生非一般人,也許能從他啟蒙先生的嘴裏聽到一些不一樣的說法。
大少蹦蹦跳跳的來到兩老頭麵前行禮:“沈爺爺好,老師好。”然後把手裏的毛筆字遞給袁可立:“老師,這是學生這段時間寫的字,請老師查閱。”
袁可立接過作業本放在桌上,與沈有容對視一眼,然後哈哈一笑:“小虛穀啊,你總是外出,學業定然拉下不少,老師今天要考校下你的學問。”
一聽老師要考校學問,程風心裏就發虛,隻要一考四書五經的內容,自己準挨揍,今晚估摸著自己的小胖手又要倒黴了。
心裏老大不願意,虛的不行,嘴裏還不得不接受,隻能恭敬的行禮:“請老師出題。”
袁可立捋著胡須:“老師今日不考校你聖人經典,隻考校你些時政。”
大少聽老師說不考自己聖人經典,隻考一些時政,身上頓感一鬆。
隻要不考聖人經典就好,至於時政麻隨便考,隻要是不需要標準答案的就不怕。
隨便什麽內容的時政,都可以信口胡謅,天南地北的一通瞎侃,總能說出一些子醜寅卯來。
看見程風突然放鬆下來的神情,袁可立就知道,隻要不考這小子四書五經的內容,這小子就是一副天知地知無所不知的架勢。
袁可立整理了一下思路說道:“這高產的作物,咱大明很早就有,各地富戶都有的種。
特別是這玉粟黍和紅薯,成化爺的時候皇宮裏就有種,成化爺還推廣過,可沒有推廣開,隻在大家富戶裏有少許種植,普通百姓並不願種。
萬曆爺時,朝廷有大力推廣過一次,結果下麵上報百姓不願種植,推廣再次失敗。
據老師所知,徐大人未入朝前就在盡力的推廣這玉粟黍和紅薯的種植,經曆了數十年,始終推廣不開,這是為何?”
程風安靜的站在那裏聽老師把話說完,這才抬頭看著袁可立,眼睛裏閃著亮晶晶的光,笑嘻嘻的說:“這原由先生還真給學生說過。這事有真話和假話兩說,假話好聽但都是騙人的,真話不好聽,卻是最真實的。不知老師想聽真話還是聽假話?”
袁可立嘿嘿一笑:“你小子還拿橋上了,真話假話老師都想聽,你全都說一遍。”
沈有容也笑嗬嗬的:“老夫也想聽聽這真假話。”
程風也笑嘻嘻的開始談條件:“假話可以隨便說,如果說真話,學生有個要求,老師你聽了之後,不管學生說的內容如何,老師都不能揍我。”
袁可立點頭:“老師保證,不管你說的多麽大逆不道,老師都不揍你。”
程風嗬嗬一笑:“那我就先說假的吧,假話就是:萬歲爺豪皇恩浩蕩,百官盡心盡力,各地士紳苦心勸說,可那些刁民不知皇恩,不識好歹。
各地士紳苦口婆心勸說,可刁民們拒絕種植,士紳們無可奈何,隻能自己積極響應皇恩,各地士紳均有種植,皆稱皇恩浩蕩。”
大少在這裏繪聲繪色的一說,袁可立好像品出些什麽味來了。
沈有容搖頭,看著程風笑笑:“那你說說真話是啥情況。”
程風看看袁可立臉色,很是正常,沒啥變化,自然就放下心來,接著往下說:“至於真話嘛,那就有兩個方麵的原因,一是人性上的原因,一是政策上的原因。
學生先說政策上的原因:糧食本是朝廷的命脈,可朝廷並不親自經營糧食,天下的糧食收售都是由糧商來完成的。
糧稅朝廷隻收現銀,可農民隻收獲糧食,哪有銀錢交稅?那現銀從哪來?農民隻能把糧賣給糧商變現。
糧商在這個時候借機壓價,剝削農民暫且不說,咱隻說那糧商收的糧食種類,他們隻收稻穀小麥和小米。其他的農作物他們一概不收。
這就意味著人們就算是種了玉米,紅薯,馬鈴薯,這些作物再高產他們也沒辦法換成銀錢來交稅。
交不上稅,家裏的頂梁柱就要去坐牢,結果就是家裏有糧和沒糧是一個結果,還是家破人亡。這是新作物失敗於政策。”
說到這裏,大少還是頓了頓,畢竟下麵要說的就是地主士紳,而坐在自己麵前這兩位就是地主士紳中的一員,萬一哪一句話沒說好,說到了他們內心深處的痛點,弄不好自己就會被他們來個雙打。
大少住了嘴,又後退了幾步, 扭頭看看師娘房間,還好,門是開著的。
大少這才重新定定神,接著往下說:“第二種就是人性方麵的了。
朝廷發現這作物高產,百姓種植就能吃飽飯,於是費了老大的力氣,搞來了糧種交給官員。
可官員們自己又不下地幹活,自然就把這些良種交給當地的士紳推廣。
可朝廷就沒有認真的想過,這些士紳得到這種高產的農作物後,心裏是怎麽想的。”
聽到這裏,袁可立沈有容對視一眼,說實話,雖然他們自己也是士紳,可他們從來沒有站在士紳的角度去考慮過,推廣高產良種時士紳們心裏是什麽樣的想法。
說到這裏,大少也停了一下:“再往下直接說,就沒有直觀的有意義了,我就表演給兩位老師看看吧。
假如我是這裏的士紳,這一片百姓都歸我家管。沈爺爺剛剛給我弄了一筆銀錢來,我正在想著用這筆銀錢到哪兒去多買些地。
這個時候,文登縣解大人派人給我送來了一批高產良種,告訴我這種良種產量很高,老百姓種這種良種,就不會再餓飯,就能吃得飽。
收到這些良種,我嘴上不說,心裏肯定想的就是:我正在這裏想著怎麽用銀子買地,官府給我高產糧種推廣,可那些窮鬼有了高產的農作物,他們就能吃飽了飯,那誰還會賣地給我?
把這些高產良種給那些窮鬼,豈不是搬了石頭砸我自己的腳。本士紳可沒有這麽傻。
我心裏有這樣的想法,可想而知,送到我手裏的高產良種怎麽可能會到那些農民的手裏去。我肯定會把那些種子都煮進鍋裏,吃進肚裏。
然後告訴解大人,就說那些農民都不願意種,我是苦口婆心的勸都沒用,給他們的良種都被他們煮吃了。”
袁可立聽到這裏有些生氣,輕輕的一拍桌子,小聲的吼道:“你小子胡說八道什麽,天下士紳怎會如此的不堪。”
程風又退了幾步,雙手一攤,歎息道:“老師你也莫要生氣,我所說的這種士紳,還是像我這樣的有良心的士紳。
那些心狠手辣的地主士紳,才不會用這種方法呢,他們會直截了當的綁架,誣陷,栽贓,把那些手裏有好地的農民搞得家破人亡的。
這樣他們才有機會把那些農民手裏的地收到自己手中。那些人恨不得手裏有地的農民全部都餓死,隻有那些農民都餓死了,他們的土地才能空閑出來。
隻有農民全都死光了,他們才可以花很低的價錢把那些農民的地變成自己的地,就這樣的士紳集團,怎麽可能會幫朝廷推廣高產作物。
咱大明現在就是這種情況,兩成的人擁有八成的土地,擁有八成土地的人,不向朝廷上一文錢的稅。
而那些擁有兩成土地的農民卻需要上繳十成土地的稅,這樣不管擁有兩層土地的農民如何的辛勞,他們最終的結果都是賣田賣房,最後賣兒賣女。
兩位老師也不要覺得這種事情不可思議,這就是曆史的規律,咱中華曆朝曆代皆是如此,三百年國祚因果輪回,因土地而興,也因土地而亡。”
大少說著說著,說的收不住嘴,語氣中開始帶著嘲諷和輕視:“其實這個世界就是如此,人就分為兩夥,皇帝和農民是一夥的,中間的官僚和士紳是一夥的。
可是皇帝並不知道他的合夥人是農民,一直誤以為他的合夥人是官僚和士紳。殊不知官僚和士紳階級,才是皇帝永遠也調解不了的敵人。
但是官僚和士紳都非常的清楚,自己和皇帝農民都不是一夥的。
皇帝和農民富了,士紳官僚就會窮。隻有皇帝和農民都成了窮光蛋,士紳官僚才會富。
所以你看咱們大明,朝廷窮的要死,百姓窮的要死。隻有官僚士紳富得流油。
最終的結果就是上麵的皇帝罵下麵的百姓不懂事,不體恤朝廷。
下麵的百姓罵上麵的皇帝昏庸,不知道百姓的疾苦。
而坐在中間兩頭撈好處的官僚士紳,把苛捐雜稅的屎盆子扣給皇帝,讓不堪重負的百姓去罵皇帝。
把百姓交給皇上的稅銀揣進自己的腰包,把不按時交稅的屎盆子扣給百姓,讓皇帝去罵百姓。
看著兩頭互罵,把兩頭的錢都揣進了自己腰包的官僚士紳們卻在旁邊偷偷的嘲笑:兩邊的都是傻子。”
程風的狂言狂語,把袁可立氣個半死,覺得這小子的言語實在是太極端,可在這極端的言語中又覺得好像很有道理。
細想想自己為官這麽多年,所看到知道的不正是如他所說的嘛,一時竟不知道如何駁斥。
沈有容也很是無奈的搖搖頭,有些底氣不足的說道:“你小子說的這些,實在是有些太誇張了,其實士紳階層也沒有這麽不堪,他們也不希望朝廷有事,畢竟朝廷出了事,對他們也沒什麽好處。”
大少聳聳肩:“對於士紳階層來說,朝廷有沒有事,跟他們真的沒有什麽關係。
原始部落活不下去了,原始部落的首領們搖身一變,變成了奴隸主。
奴隸社會混不下去了,奴隸主們搖身一變,變成了封建領主。
封建社會活不下去了,封建領主們搖身一變,變成了世家首領。
門閥製度活不下去了,世家首領們搖身一變,成了地主士紳。
等哪一天地主士紳活不下去了,他們搖身一變就會變成資本家和政客。
隻要土地掌握在他們的手裏,他們會怕啥,這天下大王隨便換,不過都是一些工具人而已,誰在那個位置都是背鍋的。
反正最後倒黴的就是最上麵的那一個和最下麵的那一群,得到好處的永遠都是士紳階層。”
這一夜,袁沈二人愣是被程風的這一襲瘋言瘋語搞的徹夜未眠。
原本隻是一個簡單的,為什麽高產糧食推廣不出去的問題,這談著談著,最後竟然變成了階級立場的政治問題。
兩個老頭子想了一夜,也沒辦法確定這種想法到底是程風個人的想法,還是程風隻是照本宣科的敘述他的啟蒙先生傳授給他的想法。
總之兩個老頭想了一夜,得出來的結果就是,這個小子的反骨正在慢慢的形成,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
如果引導的好了,今後可能會成為第二個張居正,如不好好的加以引導,長大了怕是會成為第二個黃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