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憤怒的頌高宗
長生:我在人間混吃等死的那些年 作者:本本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頌軍震天般的喊殺聲中,大津的將領很快就被淹沒在了人群中。
縱然他身為武道高手,依舊抵擋不住如螞蟻般前仆後繼的士兵。
片刻的功夫,大津的軍隊就全部被消滅了個幹淨。
原本詐降丟失的城池,也全部被收了回來。
曹家軍稍稍做了休整,很快就朝著敵方的城池進發。
那麽多的大津軍隊折損在了此處。
那麽多的城池缺兵少將。
此時不乘勝追擊,更待何時?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
曹軍如同勢如破竹,連下十五城。
都是這次詐降時被抽調軍隊的城池。
甚至,一度攻打到了之前大頌王朝的京都,北都。
此消息,在兩大軍隊的刻意隱瞞下。
直到一個月後,才被遠在南方的朝廷知道。
霎時間,舉國震驚。
---
仙都南頌王朝新任京都
“胡鬧!!!!”
“簡直就是胡鬧!!!”
“他們兩人這是什麽意思?”
“朕的命令都敢違抗,他們這是想造反嗎?”
“戰場抗命,陽奉陰違,欺上瞞下,他們到底有沒有把朕這個皇帝放在眼裏!”
朝堂之上,剛剛得到消息的頌高宗難得的大發了一通脾氣。
若非大津王朝派出密使覲見。
他甚至都不知道前線發生了那麽大的事情。
由此可見,他對朝廷的掌控力差到了一種什麽程度。
當然,他更氣的是。
武威和曹逃兩人,回稟的旨意上寫著好好好。
大力的將他一番誇讚。
背後,居然做出了這樣的事情。
逆天,簡直太逆天了!
這完全是把他這個皇帝的臉皮摁在腳底下踩。
還狠狠的扭了兩下。
無法無天,簡直就是無法無天。
此事,若不能讓兩人給他一個交代,這皇帝是真沒法做了。
“陛下,微臣覺得此事非同小可。”
“兩位將軍一同抗命,若說沒有經過協商,那是絕不可能的。”
“這背後,會不會有什麽人在操控呢?”
站在文武百官最前麵的一男子站了出來,拱手對頌高宗說道。
言者四十歲偏上,短須,麵色沉穩,體型偏胖。
乃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年官僚。
此人正是剛剛上任的主和派丞相----秦儈。
“秦相此言有理,隻是不知道這幕後之人當屬何人?”
“你看看這偌大的朝堂,每個人臉上都帶著麵具。”
“朕又該如何判斷這麵具的背後是忠是奸呢?”
頌高宗指著大臣的鼻子冷嘲熱諷。
“陛下勿惱,臣願為陛下分憂,肝腦塗地在所不惜。”
“哪怕前麵是刀山火海,微臣也一定將這麵具背後的奸臣給揪出來!”
秦儈俯身在地,拜道。
“好好好!”
“若人人都如愛卿這般,何愁我大頌不興!”
“此事,便全權交由你去調查了。”
“朕賜你尚方寶劍一柄,如遇阻撓,可先斬後奏。”
頌高宗一抬手,太監就捧出了一柄寶劍。
顯然是早有預謀。
“謝陛下!”
秦儈三拜九叩的接下了這柄意味著權利的尚方寶劍。
“秦相辦事,朕自然是放心的。”
“隻是,那兩位將軍的事應當如何處理?”
“大津那邊可要讓我們給他們一個交代!”
“如若不然他們就要發動舉國之兵,徹底和我們大頌杠上了。”
“大津鐵騎的威力,想必大家都有過體驗。”
“我就不多說了。”
頌高宗每每回想起,京都淪陷那天被萬人追趕的經曆。
頭上就會冒出冷汗。
甚至整宿整宿的睡不著覺。
尤其是那次的生死逃亡,若非………………
“陛下,切不可漲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啊。”
“就是,現如今大津王朝在曹、武二位將軍的帶領下節節敗退,此正是收複河山的大好時機,我們又如何能自斷臂膀?”
“誒,黃大人此言差矣。大津鐵騎的實力我是見過的,不說那漫漫鐵騎聲,就說那戰力,簡直就是…………”
“確實如此,而且你知道大津現在有多少人馬嗎?若非人家有談和之心,隻需發動一半的人馬,曹、武二位將軍就吃不消了。現在人家隻不過沒有認真而已。”
“呸!你們這群匹夫,真當大津有如此好心,若曹、武二位將軍真有那麽好對付,你猜你們還能不能安穩的站在這裏吃著民脂民膏,我勸諸位還是慎言的好,莫要漲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
“你這人,怎麽能罵人呢?我沒說兩位將軍不厲害,我是說大津王朝沒有認真,他們隻是略微出手,就已經讓我們應接不暇了,若全麵開戰,真不知我們還能撐上多久,我們國家現在才剛剛穩定,還需要拖時間發育,等到時候…………”
“嗬嗬嗬嗬…………等等等等等,等你死了好不好,現如今,地盤和人口都沒人家多,你憑什麽覺得光南邊這塊地盤,就能趕得上人家休養的速度?你這邊多一個人口,人家多十個,你多一倍的兵力,人家多十倍,休養,養你¥¥……%¥……\\u0026¥”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
“…………”
朝堂之上,兩撥人各持各的理。
爭論聲也是越來越大。
偌大的朝堂,竟吵得和菜市場差不多。
“都給我閉嘴,堂堂朝廷大員,如此謾罵和街邊潑婦何異?”
眼看皇帝發了火,眾大臣一下子就鴉雀無聲了。
原本吵得火熱的兩撥人也全都低下了高貴的頭顱。
生怕被皇帝點名批評。
“秦愛卿,此事你是什麽看法?”
身為皇帝,自然是不能輕易表態的。
哪怕他的心裏已經做出了選擇。
也不會明目張膽的說出來。
而是要靠眾大臣去猜。
君威莫測。
他的想法,自然也得托大臣的口,方可公諸於世。
若太過荒謬,引起朝堂一致反對。
開除個大臣就好,和他自己毫無關係。
他依舊是那個英明神武的皇帝。
隻是被奸臣蒙蔽了而已。
主打一個不沾包。
“回陛下的話,兩位將軍違抗皇命,此舉乃大逆不道之舉。”
“此乃邪風,萬萬不可助長。”
“微臣的提議是,必須加以懲戒!”
縱然他身為武道高手,依舊抵擋不住如螞蟻般前仆後繼的士兵。
片刻的功夫,大津的軍隊就全部被消滅了個幹淨。
原本詐降丟失的城池,也全部被收了回來。
曹家軍稍稍做了休整,很快就朝著敵方的城池進發。
那麽多的大津軍隊折損在了此處。
那麽多的城池缺兵少將。
此時不乘勝追擊,更待何時?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
曹軍如同勢如破竹,連下十五城。
都是這次詐降時被抽調軍隊的城池。
甚至,一度攻打到了之前大頌王朝的京都,北都。
此消息,在兩大軍隊的刻意隱瞞下。
直到一個月後,才被遠在南方的朝廷知道。
霎時間,舉國震驚。
---
仙都南頌王朝新任京都
“胡鬧!!!!”
“簡直就是胡鬧!!!”
“他們兩人這是什麽意思?”
“朕的命令都敢違抗,他們這是想造反嗎?”
“戰場抗命,陽奉陰違,欺上瞞下,他們到底有沒有把朕這個皇帝放在眼裏!”
朝堂之上,剛剛得到消息的頌高宗難得的大發了一通脾氣。
若非大津王朝派出密使覲見。
他甚至都不知道前線發生了那麽大的事情。
由此可見,他對朝廷的掌控力差到了一種什麽程度。
當然,他更氣的是。
武威和曹逃兩人,回稟的旨意上寫著好好好。
大力的將他一番誇讚。
背後,居然做出了這樣的事情。
逆天,簡直太逆天了!
這完全是把他這個皇帝的臉皮摁在腳底下踩。
還狠狠的扭了兩下。
無法無天,簡直就是無法無天。
此事,若不能讓兩人給他一個交代,這皇帝是真沒法做了。
“陛下,微臣覺得此事非同小可。”
“兩位將軍一同抗命,若說沒有經過協商,那是絕不可能的。”
“這背後,會不會有什麽人在操控呢?”
站在文武百官最前麵的一男子站了出來,拱手對頌高宗說道。
言者四十歲偏上,短須,麵色沉穩,體型偏胖。
乃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年官僚。
此人正是剛剛上任的主和派丞相----秦儈。
“秦相此言有理,隻是不知道這幕後之人當屬何人?”
“你看看這偌大的朝堂,每個人臉上都帶著麵具。”
“朕又該如何判斷這麵具的背後是忠是奸呢?”
頌高宗指著大臣的鼻子冷嘲熱諷。
“陛下勿惱,臣願為陛下分憂,肝腦塗地在所不惜。”
“哪怕前麵是刀山火海,微臣也一定將這麵具背後的奸臣給揪出來!”
秦儈俯身在地,拜道。
“好好好!”
“若人人都如愛卿這般,何愁我大頌不興!”
“此事,便全權交由你去調查了。”
“朕賜你尚方寶劍一柄,如遇阻撓,可先斬後奏。”
頌高宗一抬手,太監就捧出了一柄寶劍。
顯然是早有預謀。
“謝陛下!”
秦儈三拜九叩的接下了這柄意味著權利的尚方寶劍。
“秦相辦事,朕自然是放心的。”
“隻是,那兩位將軍的事應當如何處理?”
“大津那邊可要讓我們給他們一個交代!”
“如若不然他們就要發動舉國之兵,徹底和我們大頌杠上了。”
“大津鐵騎的威力,想必大家都有過體驗。”
“我就不多說了。”
頌高宗每每回想起,京都淪陷那天被萬人追趕的經曆。
頭上就會冒出冷汗。
甚至整宿整宿的睡不著覺。
尤其是那次的生死逃亡,若非………………
“陛下,切不可漲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啊。”
“就是,現如今大津王朝在曹、武二位將軍的帶領下節節敗退,此正是收複河山的大好時機,我們又如何能自斷臂膀?”
“誒,黃大人此言差矣。大津鐵騎的實力我是見過的,不說那漫漫鐵騎聲,就說那戰力,簡直就是…………”
“確實如此,而且你知道大津現在有多少人馬嗎?若非人家有談和之心,隻需發動一半的人馬,曹、武二位將軍就吃不消了。現在人家隻不過沒有認真而已。”
“呸!你們這群匹夫,真當大津有如此好心,若曹、武二位將軍真有那麽好對付,你猜你們還能不能安穩的站在這裏吃著民脂民膏,我勸諸位還是慎言的好,莫要漲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
“你這人,怎麽能罵人呢?我沒說兩位將軍不厲害,我是說大津王朝沒有認真,他們隻是略微出手,就已經讓我們應接不暇了,若全麵開戰,真不知我們還能撐上多久,我們國家現在才剛剛穩定,還需要拖時間發育,等到時候…………”
“嗬嗬嗬嗬…………等等等等等,等你死了好不好,現如今,地盤和人口都沒人家多,你憑什麽覺得光南邊這塊地盤,就能趕得上人家休養的速度?你這邊多一個人口,人家多十個,你多一倍的兵力,人家多十倍,休養,養你¥¥……%¥……\\u0026¥”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
“…………”
朝堂之上,兩撥人各持各的理。
爭論聲也是越來越大。
偌大的朝堂,竟吵得和菜市場差不多。
“都給我閉嘴,堂堂朝廷大員,如此謾罵和街邊潑婦何異?”
眼看皇帝發了火,眾大臣一下子就鴉雀無聲了。
原本吵得火熱的兩撥人也全都低下了高貴的頭顱。
生怕被皇帝點名批評。
“秦愛卿,此事你是什麽看法?”
身為皇帝,自然是不能輕易表態的。
哪怕他的心裏已經做出了選擇。
也不會明目張膽的說出來。
而是要靠眾大臣去猜。
君威莫測。
他的想法,自然也得托大臣的口,方可公諸於世。
若太過荒謬,引起朝堂一致反對。
開除個大臣就好,和他自己毫無關係。
他依舊是那個英明神武的皇帝。
隻是被奸臣蒙蔽了而已。
主打一個不沾包。
“回陛下的話,兩位將軍違抗皇命,此舉乃大逆不道之舉。”
“此乃邪風,萬萬不可助長。”
“微臣的提議是,必須加以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