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大宋桌遊and新夥伴高滔滔
大宋超時空:我外孫女是齊國公主 作者:夜星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2046年2月17日,農曆正月十二,星期六,天氣晴。
自打正月十一那天小公主在大宋瘋玩了一天回來,就一直在social,可忙可忙了呢。
對,讀者大大們,你們沒有看錯,是小公主在social。因為請柬都是發給小公主的,老張三口都是附屬。
正月十二是和安安姐姐約街,先去學習滑雪,然後去商場裏的兒童樂園瘋了足足一天;正月十三是冠軍小朋友邀請小公主去參加他家舉辦的party;小公主在聚會上不僅接觸到了象棋,還玩了飛行棋、鬥獸棋、五子棋、跳棋、軍棋等諸多棋類遊戲。
在宴會上,她還接觸到一個非常好玩的東西,那就是桌遊——冠軍小朋友組了個八人局的三國殺,小公主玩兒的特別嗨,她最喜歡的身份就是充當攪屎棍的內奸,最喜歡的角色竟然是大多數人都不太能玩明白的於吉。
小公主玩於吉玩得老6了呢,經常把一群比她大七八歲的小夥伴們騙得七葷八素的,不停掉血。最後犯了眾怒,隻要小公主一拿於吉角色,大家就趕緊又是“過河拆橋”又是“順手牽羊”地搞她的手牌。
沒牌了,就沒法兒騙人了。
然後也不管她是忠是奸是反賊是主公,大家哢哢一頓亂殺,務必第一個把她淘汰出去。要不然這小東西太凶猛了,大家遭不住哇。
“泥萌係不係玩不起。”再一次小公主被大家無理淘汰後,她鼓起小包子臉,氣呼呼地說。
後來大家商量的辦法就是和小公主玩三國殺,必須禁用於吉,省得小公主拿到了,所向披靡。
小公主就這樣又結識了好多新的小夥伴。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個軟乎乎、萌萌噠還特別聰明的小妹妹,都表示等下次家裏舉行宴會,也給小公主發請帖,到時候大家再一塊兒玩兒,還可以嚐試新的桌遊。
小公主覺得三國殺真是一個好玩兒的遊戲,可以帶大宋去跟新雇傭的小夥伴們一塊兒玩。
正月十四是譚爺爺邀請小公主去參加他舉辦的學生聚會,小公主和她的那些業界小有名氣的成人師兄師姐們手談了整整一天。
別看小公主隻是個兩歲的小地出溜子,接觸象棋滿打滿算都不到一年,但是人家是經驗不足,智商湊。邏輯縝密,棋路刁鑽,跟這些已經揚名立萬兒的師兄師姐能下到五五開,技術稍差一點兒的,她甚至能下到三七開。
大多數的兩歲小朋友如果讓她坐上一整天,屁股肯定要長釘子的。小公主可能是智商高的原因,非常喜歡燒腦的遊戲,她覺得這樣博弈很過癮。
除了覺得累了,貓貓祟祟地挪一挪小屁股外,其餘的時候,都是板著一張肉嘟嘟的嬰兒肥小圓臉兒一本正經地看著棋局,專注力極高。
譚爺爺建議讓老張給她報名參加春季全國象棋大賽少兒組比賽,老張問過小公主的意見,小公主想和別的小朋友一起下象棋,老張這才答應給她報名。
正月十五那天,宋仁宗發來微信,讓老張全家到大宋來過元宵節。
因為下午得去給京劇大師探班,晚上還要去元宵晚會現場,所以老張他們一家隻能過來吃午飯。
從冠軍小朋友家的party回來,還沒等小公主開口表示想要,貼心姥爺老張就已經給她把在party上玩過的棋牌桌遊下單了。
因為老張自出加急運費,剛好今日到,正好小公主能帶到大宋去玩兒。
老張還給小公主加了個額外彩蛋——他給小公主買了張悅笙小時候最喜歡桌遊,就是《通緝令》。
通緝令一共56張牌,共有四個角色,一個是警察,一個是小偷兒,一個是銀行家,一個是法官。但他們並非隻做自己真正的職業,大多數的卡牌上人物身份與行為是不匹配的,比如警察拿法官的錘子,銀行家客串小偷等等。這些都是不正確的牌。隻有每個角色做自己身份對應的職業才是正確的牌。
遊戲開始時,將卡牌平均分給每個玩家。桌子上擺放比玩家人數少一的警鈴。玩家需把牌倒扣在桌子上,不能自己看牌,然後按照順時針的順序依次翻牌。如果翻到錯誤的牌,就不能做出反應。如果翻到正確的牌,那麽就要做出相應的反應。反應錯了的人和反應最慢的人要收走桌子上所有的牌。
誰的牌先出完,誰就贏了。
老張之所以買這套桌遊,是因為他覺得翻到小偷兒的時候,小公主舉起兩個小肉胳膊,糯唧唧地喊:“窩有墜”,一定特別萌。
曹皇後帶著養女高滔滔進門的時候,就看見小公主坐在案幾上,在做這樣萌的動作。
此時,張悅笙、趙宗實、福康公主和小公主四個人正圍坐一張案幾上玩《通緝令》,而老張和老張媳婦兒正領著小公主的小宮女和小太監們在另一張圓桌上玩三國殺。
小公主本來是興致勃勃地想要跟她的小員工們一塊兒玩三國殺的,但是她的小員工們第一次玩兒,學了半天都沒有學會,不像小公主,第一次玩兒就6到家了。小公主嫌棄的不行,所以讓姥爺幫她培訓一下,自己則和進宮的趙宗實和休沐的福康公主加幹媽張悅笙玩兒《通緝令》。
因為翻到警察的時候,要搶著拍警鈴。因為少了一張警鈴牌,肯定有一個人拍不到,算輸了。小公主個頭兒又矮,胳膊又短,如果坐在凳子上肯定搶不到警鈴,所以就給了她個“雅座兒”,直接上桌。
自從宮宴上和小公主玩了一次“打仗”,福康公主就單方麵和小公主渙然冰釋了。不僅如此,她還覺得有個妹妹挺好的,能夠和她一起瘋一起鬧一起玩耍,現在老稀罕小公主了。一見麵就要抱抱親親的,可熱情了呢。
小公主跟她心有芥蒂,不讓她親自己。
小公主:小腦斧還記仇著呢,隻能維持表麵和諧。
高滔滔本是曹皇後的外甥女兒,四歲那年,被抱養宮中,視為己出。後嫁給趙宗實,如果沒有老張一家介入,按照曆史軌跡,她應該是宋英宗的皇後,宋神宗的生母,未來的宣仁太後。
1032年出生的她,今年已經14歲了,在古代,都已經是可以談婚論嫁的大姑娘了。
上次宮宴的時候,也是跟著曹皇後過來,跟老張他們打了照麵的。隻是吧,因為有了老張的介入,沒有英宗的事兒了,也就沒關注英宗時期的那段曆史,就把高滔滔這個舉足輕重的曆史人物給忽略了,心思全放在了柳永包拯身上。
高滔滔和小公主年齡差太大,這個年齡也是要自重身份了,開始走端莊淑女路線,不可能跟小公主一樣瘋玩兒,自然就玩不到一塊兒去,當然也就沒在老張他們跟前有什麽存在感。
曹皇後自打張悅笙贈給她excel表,就跟老張一家關係拉近了不少。老張他們過來,她自然要過來招呼一下。正好教習嬤嬤今天給高滔滔放假了,曹皇後就帶著她一並過來了。
因為有高滔滔的到來,張悅笙就跟小公主商量重新開局,把高滔滔和曹皇後也加進來。曹皇後雖然看她們玩兒的熱鬧,但是因為要自重身份,保持皇後的威嚴,自然就拒絕了。
張悅笙:你看看,我就說皇後難為吧。
高滔滔打小也受的是仕女教育,也不好意思這麽放肆張揚。但是張悅笙見不得妙齡少女成天活得死氣沉沉的,強把她拉入局,一起嗨。
高滔滔第一次發現,放肆的笑,放肆的鬧,會讓人覺得這麽快樂。她的眼睛開始變得明亮,一本正經的小臉兒,也因為情緒的亢奮,變得紅撲撲的,像一顆飽滿的水蜜桃,鮮豔欲滴,嬌美非凡。
恰在此時,趙宗實抬頭,不由得呆住了。此時少女驚豔的臉龐,已經深深烙在少年人的腦海裏。
她們玩了兩局通緝令後,又開始玩兒三國殺。老張夫婦和張悅笙分別給趙宗實、福康公主、高滔滔做場外指導,省得她們太菜了,影響小公主的遊戲體驗感。
後來,宋仁宗處理完朝政後,也來湊熱鬧。
隻不過他就跟個攪屎棍一樣,亂玩一氣,不管自己啥身份,就是哢哢一陣亂殺。而且他出手,真的是快準狠,總是以最快的速度把自己人幹沒了。
大家都嫌他搗亂,因此除非他是主公身份,搞死他沒得玩兒了,否則肯定先對他集火,讓他趕緊打醬油去。
這待遇就跟小公主拿於吉一樣。
唯一的區別是小公主是智商碾壓,讓人忌憚;宋仁宗就是純粹的招人恨。
這次互動後,小公主的遊戲搭子名單裏,多了一個新的名字——高滔滔。
雖然這輩子高滔滔沒能做上太後,但是她卻真切的感受到了人間值得的一麵。她成了女帝最可靠的閨蜜,可以把後背交予的那種。女帝外出征戰,她擔任宰相,留下來輔佐皇後蘇軾,替她穩定好大後方。
或許很多人忠於女帝,和高滔滔的原因一樣,都是因為女帝讓他們覺得,值得。
自打正月十一那天小公主在大宋瘋玩了一天回來,就一直在social,可忙可忙了呢。
對,讀者大大們,你們沒有看錯,是小公主在social。因為請柬都是發給小公主的,老張三口都是附屬。
正月十二是和安安姐姐約街,先去學習滑雪,然後去商場裏的兒童樂園瘋了足足一天;正月十三是冠軍小朋友邀請小公主去參加他家舉辦的party;小公主在聚會上不僅接觸到了象棋,還玩了飛行棋、鬥獸棋、五子棋、跳棋、軍棋等諸多棋類遊戲。
在宴會上,她還接觸到一個非常好玩的東西,那就是桌遊——冠軍小朋友組了個八人局的三國殺,小公主玩兒的特別嗨,她最喜歡的身份就是充當攪屎棍的內奸,最喜歡的角色竟然是大多數人都不太能玩明白的於吉。
小公主玩於吉玩得老6了呢,經常把一群比她大七八歲的小夥伴們騙得七葷八素的,不停掉血。最後犯了眾怒,隻要小公主一拿於吉角色,大家就趕緊又是“過河拆橋”又是“順手牽羊”地搞她的手牌。
沒牌了,就沒法兒騙人了。
然後也不管她是忠是奸是反賊是主公,大家哢哢一頓亂殺,務必第一個把她淘汰出去。要不然這小東西太凶猛了,大家遭不住哇。
“泥萌係不係玩不起。”再一次小公主被大家無理淘汰後,她鼓起小包子臉,氣呼呼地說。
後來大家商量的辦法就是和小公主玩三國殺,必須禁用於吉,省得小公主拿到了,所向披靡。
小公主就這樣又結識了好多新的小夥伴。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個軟乎乎、萌萌噠還特別聰明的小妹妹,都表示等下次家裏舉行宴會,也給小公主發請帖,到時候大家再一塊兒玩兒,還可以嚐試新的桌遊。
小公主覺得三國殺真是一個好玩兒的遊戲,可以帶大宋去跟新雇傭的小夥伴們一塊兒玩。
正月十四是譚爺爺邀請小公主去參加他舉辦的學生聚會,小公主和她的那些業界小有名氣的成人師兄師姐們手談了整整一天。
別看小公主隻是個兩歲的小地出溜子,接觸象棋滿打滿算都不到一年,但是人家是經驗不足,智商湊。邏輯縝密,棋路刁鑽,跟這些已經揚名立萬兒的師兄師姐能下到五五開,技術稍差一點兒的,她甚至能下到三七開。
大多數的兩歲小朋友如果讓她坐上一整天,屁股肯定要長釘子的。小公主可能是智商高的原因,非常喜歡燒腦的遊戲,她覺得這樣博弈很過癮。
除了覺得累了,貓貓祟祟地挪一挪小屁股外,其餘的時候,都是板著一張肉嘟嘟的嬰兒肥小圓臉兒一本正經地看著棋局,專注力極高。
譚爺爺建議讓老張給她報名參加春季全國象棋大賽少兒組比賽,老張問過小公主的意見,小公主想和別的小朋友一起下象棋,老張這才答應給她報名。
正月十五那天,宋仁宗發來微信,讓老張全家到大宋來過元宵節。
因為下午得去給京劇大師探班,晚上還要去元宵晚會現場,所以老張他們一家隻能過來吃午飯。
從冠軍小朋友家的party回來,還沒等小公主開口表示想要,貼心姥爺老張就已經給她把在party上玩過的棋牌桌遊下單了。
因為老張自出加急運費,剛好今日到,正好小公主能帶到大宋去玩兒。
老張還給小公主加了個額外彩蛋——他給小公主買了張悅笙小時候最喜歡桌遊,就是《通緝令》。
通緝令一共56張牌,共有四個角色,一個是警察,一個是小偷兒,一個是銀行家,一個是法官。但他們並非隻做自己真正的職業,大多數的卡牌上人物身份與行為是不匹配的,比如警察拿法官的錘子,銀行家客串小偷等等。這些都是不正確的牌。隻有每個角色做自己身份對應的職業才是正確的牌。
遊戲開始時,將卡牌平均分給每個玩家。桌子上擺放比玩家人數少一的警鈴。玩家需把牌倒扣在桌子上,不能自己看牌,然後按照順時針的順序依次翻牌。如果翻到錯誤的牌,就不能做出反應。如果翻到正確的牌,那麽就要做出相應的反應。反應錯了的人和反應最慢的人要收走桌子上所有的牌。
誰的牌先出完,誰就贏了。
老張之所以買這套桌遊,是因為他覺得翻到小偷兒的時候,小公主舉起兩個小肉胳膊,糯唧唧地喊:“窩有墜”,一定特別萌。
曹皇後帶著養女高滔滔進門的時候,就看見小公主坐在案幾上,在做這樣萌的動作。
此時,張悅笙、趙宗實、福康公主和小公主四個人正圍坐一張案幾上玩《通緝令》,而老張和老張媳婦兒正領著小公主的小宮女和小太監們在另一張圓桌上玩三國殺。
小公主本來是興致勃勃地想要跟她的小員工們一塊兒玩三國殺的,但是她的小員工們第一次玩兒,學了半天都沒有學會,不像小公主,第一次玩兒就6到家了。小公主嫌棄的不行,所以讓姥爺幫她培訓一下,自己則和進宮的趙宗實和休沐的福康公主加幹媽張悅笙玩兒《通緝令》。
因為翻到警察的時候,要搶著拍警鈴。因為少了一張警鈴牌,肯定有一個人拍不到,算輸了。小公主個頭兒又矮,胳膊又短,如果坐在凳子上肯定搶不到警鈴,所以就給了她個“雅座兒”,直接上桌。
自從宮宴上和小公主玩了一次“打仗”,福康公主就單方麵和小公主渙然冰釋了。不僅如此,她還覺得有個妹妹挺好的,能夠和她一起瘋一起鬧一起玩耍,現在老稀罕小公主了。一見麵就要抱抱親親的,可熱情了呢。
小公主跟她心有芥蒂,不讓她親自己。
小公主:小腦斧還記仇著呢,隻能維持表麵和諧。
高滔滔本是曹皇後的外甥女兒,四歲那年,被抱養宮中,視為己出。後嫁給趙宗實,如果沒有老張一家介入,按照曆史軌跡,她應該是宋英宗的皇後,宋神宗的生母,未來的宣仁太後。
1032年出生的她,今年已經14歲了,在古代,都已經是可以談婚論嫁的大姑娘了。
上次宮宴的時候,也是跟著曹皇後過來,跟老張他們打了照麵的。隻是吧,因為有了老張的介入,沒有英宗的事兒了,也就沒關注英宗時期的那段曆史,就把高滔滔這個舉足輕重的曆史人物給忽略了,心思全放在了柳永包拯身上。
高滔滔和小公主年齡差太大,這個年齡也是要自重身份了,開始走端莊淑女路線,不可能跟小公主一樣瘋玩兒,自然就玩不到一塊兒去,當然也就沒在老張他們跟前有什麽存在感。
曹皇後自打張悅笙贈給她excel表,就跟老張一家關係拉近了不少。老張他們過來,她自然要過來招呼一下。正好教習嬤嬤今天給高滔滔放假了,曹皇後就帶著她一並過來了。
因為有高滔滔的到來,張悅笙就跟小公主商量重新開局,把高滔滔和曹皇後也加進來。曹皇後雖然看她們玩兒的熱鬧,但是因為要自重身份,保持皇後的威嚴,自然就拒絕了。
張悅笙:你看看,我就說皇後難為吧。
高滔滔打小也受的是仕女教育,也不好意思這麽放肆張揚。但是張悅笙見不得妙齡少女成天活得死氣沉沉的,強把她拉入局,一起嗨。
高滔滔第一次發現,放肆的笑,放肆的鬧,會讓人覺得這麽快樂。她的眼睛開始變得明亮,一本正經的小臉兒,也因為情緒的亢奮,變得紅撲撲的,像一顆飽滿的水蜜桃,鮮豔欲滴,嬌美非凡。
恰在此時,趙宗實抬頭,不由得呆住了。此時少女驚豔的臉龐,已經深深烙在少年人的腦海裏。
她們玩了兩局通緝令後,又開始玩兒三國殺。老張夫婦和張悅笙分別給趙宗實、福康公主、高滔滔做場外指導,省得她們太菜了,影響小公主的遊戲體驗感。
後來,宋仁宗處理完朝政後,也來湊熱鬧。
隻不過他就跟個攪屎棍一樣,亂玩一氣,不管自己啥身份,就是哢哢一陣亂殺。而且他出手,真的是快準狠,總是以最快的速度把自己人幹沒了。
大家都嫌他搗亂,因此除非他是主公身份,搞死他沒得玩兒了,否則肯定先對他集火,讓他趕緊打醬油去。
這待遇就跟小公主拿於吉一樣。
唯一的區別是小公主是智商碾壓,讓人忌憚;宋仁宗就是純粹的招人恨。
這次互動後,小公主的遊戲搭子名單裏,多了一個新的名字——高滔滔。
雖然這輩子高滔滔沒能做上太後,但是她卻真切的感受到了人間值得的一麵。她成了女帝最可靠的閨蜜,可以把後背交予的那種。女帝外出征戰,她擔任宰相,留下來輔佐皇後蘇軾,替她穩定好大後方。
或許很多人忠於女帝,和高滔滔的原因一樣,都是因為女帝讓他們覺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