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冰上的尤裏同人)你是暮冰之華 作者:劍落亦微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種熟悉的感覺,讓維克托似乎明白了什麽,關於[me before midnight]中,那種他一直想要追求的感覺,終於有了眉目。在燃燒出黎明的火焰一點一點地騰起之前,是什麽,讓那火種獨自度過漆黑幽靜的夜?又是什麽,在夜風聲中還依舊聲韻悠長呢?
就像是破曉時分的第一陣風,將晨霧微微地吹散了一些,維克托似乎明白了[me before midnight]中,前半段矛盾的那種繾綣沉鬱。
是的,就是“矛盾”,隱忍又外露的感情,這就是對這個賽季主題最好的詮釋了。銀髮的男人突然感覺,這個以往那些“表演”是不同的,用真實的體會和內心去滑冰,這就是勇利的感覺嗎?
維克托和勇利的滑冰風格其實是兩個類型的,但是今天的一場音樂會,卻讓某人看到了另一種類型的奇妙。用季光虹他們國家的詩人的話來說,大概就是“洞天石扉,轟然中開”的感覺了。
不過,現在的維克托還沒有經歷過可以用大把的時間來學習世界各地有趣文化的漫長日月,對這些晦澀難懂的詩歌自然是不知道的。他聽到報幕的女聲念出totentanz——這個代表著“死之舞”的單詞的時候,因為內心的震動而顯露出殷紅色遊光的蒼藍色瞳孔,明顯地縮小了一瞬,不久就恢復正常。
這首李斯特的單樂章協奏曲,一開始就是鋼琴強而有力的“震怒”,像是死神在揮舞著鐮刀,向著毫無自知的人們砍去。這一段古羅馬教皇格裏高利“最後審判日”的聖歌曲調,在維克托聽來,就像是一種譏誚。
怎麽不是呢?這些迥異的變調無一例外地都化成了中世紀教會的詠唱,那些形形色色的人都在走向死亡。維克托皺起眉來,額間淺淺的懸針紋竟讓這個男人平日裏的孩子氣都化於無形。人們都在時間中改變,可是他們呢?他們又是什麽?
他想起勇利,想起能不能讓勇利也變成血族,但這想法很快就從腦海中消失了。在他主動將勇利從自己的身邊推開這麽長時間以後,又怎樣再去挽回?再說,維克托也不願意,在勇利不知情或者不願意的情況下,將他拉入自己所在的這個無法逃離的、無所謂時間的世界。在確定了自己可以不需要睡眠地學習訓練之後,維克托就認清了這個美好又殘酷的現實。
因此,這首樂曲中來自《安魂曲·末日經》的《震怒之日》曲調,也就沒有什麽意義了。銀髮的男人轉頭看向身邊的霍森菲爾,有的時候,他還是羨慕霍森菲爾叔叔的,羨慕他是作為血族與初擁後的莫洛斯相愛,先初擁再相愛,就不會有內心的糾結了。
但是突然,曲調變了,原本微弱的底音漸漸浮現出來,左手仍是死寂詭異的主題,但右手的六連音符就像是努力地扇動羽翼的天使,努力地營救將要喪命於死神刀下的人們。
在相對短暫的諧謔曲之後,鋼琴以卡農的方式由弱漸強,直到一段華彩過後,終於進入了激昂的急板部分。聽到這裏,維克托目光微微閃過一絲什麽,神色看起來沒什麽太大的變化,但是眸中卻漸漸亮了起來。
第51章 改變
在死一樣的寂靜之後,總要有些新生的希望不是嗎?這也讓前麵那幾首樂曲層層疊加的鬱悶情緒,能夠稍微緩解一點,維克托也鬆開了手下差點被自己抓到變形的扶手。
這裏的急板、之後第五變奏中鋼琴的賦格、整段的華彩、還有最後諧謔曲的尾聲,都讓維克托的心情好了很多,甚至連嘴角都在他自己不覺的時候勾起了一個弧度,不像從前笑起來的時候那麽明顯,但那種放鬆狀態之下的孩子氣,卻是怎麽都不會消失的了。
更何況這種孩子氣,是他最想保留下來的,大概,和從前一樣就好了吧?
這種樂曲末尾才透露出來的積極旋律就像是長夜盡頭的曙光一樣,直到最後一個音符,都如此華美。
台上的指揮和首席小提琴帶領整個樂隊鞠躬致意,片刻之後,深褐色的指揮棒再度揚起——突然地熱烈琴聲響起,就像是已經微微透出世間光亮的山頂噴湧而出的地底岩漿。
沒有人能說得清楚這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感受,也許是因為前麵的那些樂曲壓抑了太久的心情,才讓這突然迸發的音符有了如此的衝擊力。
“《自新世界》!”鄰座的中年人低聲地驚呼了出來,“是德沃夏克……”
維克托忽略了喉中因為那人的驚呼而熱烈流動的血液引起的燒灼,這是這場巡演的最後一首樂曲,他感覺自己似乎明白了什麽,有一種答案呼之欲出的預感。
這首民族樂派交響曲的代表作旋律優美而大氣,不炫技而注重內心感受。這不是一種代入感,而是通過樂曲,真真正正地,及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又讓聽者因為這曲調,回憶起自己的經歷,而不是僅僅與演奏者的共鳴。
樂曲一開始就是小廣板的序奏,引子部分是弦樂組管樂組與定音鼓的節奏,旋律十分熟悉,但整個樂隊的轟鳴和連綴成片的底音相互應和。英國管和低音薩克斯襯托出一片沉沉黑夜,而飄在上方的小提琴、雙簧管以及馬林巴卻給人一種感覺,像是想要與痛苦和難過揮手告別一樣。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當維克托很快領會了這首《e小調第九交響曲》的基調之後,會有那樣的反應了。這首曲子的旋律是古典樂派所沒有的優美動聽,主題部分第一次出現的時候,還帶著蘊積的憂愁,這是一段馬紮兒民族的民俗曲調,讓人看見忙碌的庸庸生活中,始終堅定地存在的……希望。
節奏慢慢地減慢,調式也升高了。這一段複合三段體就是整部交響曲中,最為有名的樂段了。木管樂器的低音和弦哀傷得近乎於濃烈,但飄揚著的英國管卻讓維克托更感受到一種奇異的美感。這種美感幾乎有些病態,但這種美確實無法拒絕的,隻有能夠領會的人才知道,這是一種根植在心裏的情緒,就像第二主題中長笛和雙簧管的交錯旋律一樣,讓人難受,又不可改變。
維克托大概理解這種矛盾心情了,情緒忽高忽低,不知什麽時候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或者陷入鬱悶之中,這種感覺對於從未這樣舉棋不定的維克托來說,一點也不好受。驀地就有一種很淒涼的感覺了,維克托心裏的理智告訴自己,現在自己和勇利的情況不致如此,但在這樣的曲調中,他很難去不想這些。
有些冒出頭的牙尖幾乎刺破下唇,維克托輕輕又嘆了一口氣,好吧,這一點不像是平時的自己。他不知道為什麽當日告別雅科夫時都可以做出不在意的樣子的自己,什麽時候開始,竟然無法再欺騙自己了。是因為感受過久違的“live”和“love”,所以反而無法適應離開麽?
當樂曲進入到諧謔曲的時候,音調驟然明快了起來,和跳躍起來的節奏相互應和,這種突然的轉變讓維克托微微一愣,這種風格一直延續到了奏鳴曲式的第四樂章,雖然是主題的再現,卻好像已經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美好的未來。想像和希冀之光交織成一股洪流,衝擊著之前積累的所有消極低沉。
就像是破曉時分的第一陣風,將晨霧微微地吹散了一些,維克托似乎明白了[me before midnight]中,前半段矛盾的那種繾綣沉鬱。
是的,就是“矛盾”,隱忍又外露的感情,這就是對這個賽季主題最好的詮釋了。銀髮的男人突然感覺,這個以往那些“表演”是不同的,用真實的體會和內心去滑冰,這就是勇利的感覺嗎?
維克托和勇利的滑冰風格其實是兩個類型的,但是今天的一場音樂會,卻讓某人看到了另一種類型的奇妙。用季光虹他們國家的詩人的話來說,大概就是“洞天石扉,轟然中開”的感覺了。
不過,現在的維克托還沒有經歷過可以用大把的時間來學習世界各地有趣文化的漫長日月,對這些晦澀難懂的詩歌自然是不知道的。他聽到報幕的女聲念出totentanz——這個代表著“死之舞”的單詞的時候,因為內心的震動而顯露出殷紅色遊光的蒼藍色瞳孔,明顯地縮小了一瞬,不久就恢復正常。
這首李斯特的單樂章協奏曲,一開始就是鋼琴強而有力的“震怒”,像是死神在揮舞著鐮刀,向著毫無自知的人們砍去。這一段古羅馬教皇格裏高利“最後審判日”的聖歌曲調,在維克托聽來,就像是一種譏誚。
怎麽不是呢?這些迥異的變調無一例外地都化成了中世紀教會的詠唱,那些形形色色的人都在走向死亡。維克托皺起眉來,額間淺淺的懸針紋竟讓這個男人平日裏的孩子氣都化於無形。人們都在時間中改變,可是他們呢?他們又是什麽?
他想起勇利,想起能不能讓勇利也變成血族,但這想法很快就從腦海中消失了。在他主動將勇利從自己的身邊推開這麽長時間以後,又怎樣再去挽回?再說,維克托也不願意,在勇利不知情或者不願意的情況下,將他拉入自己所在的這個無法逃離的、無所謂時間的世界。在確定了自己可以不需要睡眠地學習訓練之後,維克托就認清了這個美好又殘酷的現實。
因此,這首樂曲中來自《安魂曲·末日經》的《震怒之日》曲調,也就沒有什麽意義了。銀髮的男人轉頭看向身邊的霍森菲爾,有的時候,他還是羨慕霍森菲爾叔叔的,羨慕他是作為血族與初擁後的莫洛斯相愛,先初擁再相愛,就不會有內心的糾結了。
但是突然,曲調變了,原本微弱的底音漸漸浮現出來,左手仍是死寂詭異的主題,但右手的六連音符就像是努力地扇動羽翼的天使,努力地營救將要喪命於死神刀下的人們。
在相對短暫的諧謔曲之後,鋼琴以卡農的方式由弱漸強,直到一段華彩過後,終於進入了激昂的急板部分。聽到這裏,維克托目光微微閃過一絲什麽,神色看起來沒什麽太大的變化,但是眸中卻漸漸亮了起來。
第51章 改變
在死一樣的寂靜之後,總要有些新生的希望不是嗎?這也讓前麵那幾首樂曲層層疊加的鬱悶情緒,能夠稍微緩解一點,維克托也鬆開了手下差點被自己抓到變形的扶手。
這裏的急板、之後第五變奏中鋼琴的賦格、整段的華彩、還有最後諧謔曲的尾聲,都讓維克托的心情好了很多,甚至連嘴角都在他自己不覺的時候勾起了一個弧度,不像從前笑起來的時候那麽明顯,但那種放鬆狀態之下的孩子氣,卻是怎麽都不會消失的了。
更何況這種孩子氣,是他最想保留下來的,大概,和從前一樣就好了吧?
這種樂曲末尾才透露出來的積極旋律就像是長夜盡頭的曙光一樣,直到最後一個音符,都如此華美。
台上的指揮和首席小提琴帶領整個樂隊鞠躬致意,片刻之後,深褐色的指揮棒再度揚起——突然地熱烈琴聲響起,就像是已經微微透出世間光亮的山頂噴湧而出的地底岩漿。
沒有人能說得清楚這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感受,也許是因為前麵的那些樂曲壓抑了太久的心情,才讓這突然迸發的音符有了如此的衝擊力。
“《自新世界》!”鄰座的中年人低聲地驚呼了出來,“是德沃夏克……”
維克托忽略了喉中因為那人的驚呼而熱烈流動的血液引起的燒灼,這是這場巡演的最後一首樂曲,他感覺自己似乎明白了什麽,有一種答案呼之欲出的預感。
這首民族樂派交響曲的代表作旋律優美而大氣,不炫技而注重內心感受。這不是一種代入感,而是通過樂曲,真真正正地,及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又讓聽者因為這曲調,回憶起自己的經歷,而不是僅僅與演奏者的共鳴。
樂曲一開始就是小廣板的序奏,引子部分是弦樂組管樂組與定音鼓的節奏,旋律十分熟悉,但整個樂隊的轟鳴和連綴成片的底音相互應和。英國管和低音薩克斯襯托出一片沉沉黑夜,而飄在上方的小提琴、雙簧管以及馬林巴卻給人一種感覺,像是想要與痛苦和難過揮手告別一樣。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當維克托很快領會了這首《e小調第九交響曲》的基調之後,會有那樣的反應了。這首曲子的旋律是古典樂派所沒有的優美動聽,主題部分第一次出現的時候,還帶著蘊積的憂愁,這是一段馬紮兒民族的民俗曲調,讓人看見忙碌的庸庸生活中,始終堅定地存在的……希望。
節奏慢慢地減慢,調式也升高了。這一段複合三段體就是整部交響曲中,最為有名的樂段了。木管樂器的低音和弦哀傷得近乎於濃烈,但飄揚著的英國管卻讓維克托更感受到一種奇異的美感。這種美感幾乎有些病態,但這種美確實無法拒絕的,隻有能夠領會的人才知道,這是一種根植在心裏的情緒,就像第二主題中長笛和雙簧管的交錯旋律一樣,讓人難受,又不可改變。
維克托大概理解這種矛盾心情了,情緒忽高忽低,不知什麽時候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或者陷入鬱悶之中,這種感覺對於從未這樣舉棋不定的維克托來說,一點也不好受。驀地就有一種很淒涼的感覺了,維克托心裏的理智告訴自己,現在自己和勇利的情況不致如此,但在這樣的曲調中,他很難去不想這些。
有些冒出頭的牙尖幾乎刺破下唇,維克托輕輕又嘆了一口氣,好吧,這一點不像是平時的自己。他不知道為什麽當日告別雅科夫時都可以做出不在意的樣子的自己,什麽時候開始,竟然無法再欺騙自己了。是因為感受過久違的“live”和“love”,所以反而無法適應離開麽?
當樂曲進入到諧謔曲的時候,音調驟然明快了起來,和跳躍起來的節奏相互應和,這種突然的轉變讓維克托微微一愣,這種風格一直延續到了奏鳴曲式的第四樂章,雖然是主題的再現,卻好像已經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美好的未來。想像和希冀之光交織成一股洪流,衝擊著之前積累的所有消極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