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南昌九江,戰象攻城第七章
金戈麗人行:天命之魁 作者:一義三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原來官軍鎮守廬山的主將陳懷忠,正是粵西義軍首領陳固的同鄉。陳懷忠之父原本是個貪官,因貪發家,被檢舉,但因官官相護並沒受到懲治,僅僅罷官回鄉而已,回鄉又不思行善,做了橫行鄉裏的劣紳。陳固起義時殺了陳懷忠之父,抄其家財作為軍資。陳懷忠在成山宰手下做將軍,對陳固恨之入骨。這次陳固加入義軍聯盟中路軍,中路軍要打成沫,陳懷忠便向成山宰請求調到成沫所部,以便與陳固沙場上見,報仇雪恨。
於是陳懷忠做了成沫的部將,得知陳固率兵攻取德安縣,看來要進軍廬山,便自告奮勇要做廬山守將。成沫心想陳懷忠統兵和武藝都不錯,又與義軍有深仇大恨,正好任用,便同意了。
義軍攻打廬山,幾次進攻都不能奏效。賈熙作為軍師到前沿查看地形,陳固陪同。正在抵近查看時,碰到官軍一小隊巡哨散兵。那一小隊散兵望見陳固的旗幟,便高舉雙手奔過來。陳固看這樣子不是要來戰的,卻是要投降的,便等他們過來問話。
原來那一小隊散兵是被克扣軍餉,心懷憤懣,索性便趁巡哨之機來投義軍。陳固問知之後,大笑道:“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家學淵源!壞種做了武將,竟也這麽能貪!”——原來陳懷忠的“懷忠”之名,不但官話念起來與“壞種”有些諧音,在粵語念起來更加相像,鄉裏人談起陳懷忠都故意說“咯咯懷忠”,意思就是“那個壞種”。
賈熙得知這個情況,靈機一動,告訴那隊要來投降的散兵,希望他們能夠建立大功,幫義軍拿下廬山,必有重賞。
散兵們麵麵相覷,都搖頭道:“我等沒那本事啊!”“軍師如此看重我等,怎奈我等區區幾個小兵,怎能做那大事!”“我等不是不想立功,怎奈武藝低微。”
賈熙道:“不必你等有多大本事、多高武藝。隻要聽我的話,幫我立功,我有重賞給你們。”說著解下身上佩玉,遞給散兵為首者:“拿此做個信物,成功之後,憑此為證,我獎賞你們每人一百兩金子。”
散兵們個個都是窮鬼,聽了有一百金重賞,個個振奮。說不得,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為了一百金,拚命也要立這個功。得到一百金,愛當兵的話可以繼續當兵,不愛當兵的話可以回家買房買田,做個小財主過上一輩子。
賈熙教了散兵們方法,叫他們回去串聯更多的士兵,利用士兵們對將軍克扣軍餉的不滿,挑起大家更多的怒火,約定如果下次發餉還克扣,大家就不幹活來反抗!義軍來時,弓箭手不放箭,滾石手不滾石!長矛手、刀盾手,全都躲起來不上陣地。叫壞種那廝看看,要士兵賣命卻不給士兵軍餉的下場!大不了全體投奔義軍!
因此賈熙在等待發餉日,叫陳固做好準備,在官軍發餉日之後進攻。
“我們本來不想告訴吉兄的。因為到時能不能成功,我們也說不準啊。”在被吉義再三追問之後賈熙才告訴了吉義,這麽說道。
於是又等了些日子。到了發餉日之後,賈熙派士兵去向官軍士兵問話:“聽說你們發餉了?”
官軍士兵應話:“發個鬼餉!”“有人食到撐!放我等餓著!”——粵語說吃為“食”,陳懷忠部下千人大多數是從廣州一帶征召的士兵,不少人說官話也帶著粵語的習慣。
義軍士兵道:“不至於吧,餓著怎麽打仗?”“看你們還是吃得飽的。”
官軍士兵道:“我等食飽,我等家裏奈何?”一個北方兵叫道:“奶奶個熊,誰家沒個老小!隻發糧不發餉,叫我們吃飽好替他賣命,可家裏人沒得吃怎辦!”又道:“說甚折餉為糧,又說糧價騰貴、運糧艱難!連糧也沒得發,每日裏大鍋菜飯煮好了給我們吃而已!一個月吃不到半點油味!”
義軍士兵道:“這麽慘?”
官軍士兵紛然道:“就係這麽慘!”“吊他老母!”
義軍士兵聽了回頭報告。賈熙便叫陳固三天之後發起進攻,讓吉義坐鎮後麵看著就可以。
於是到了第四天。克扣軍餉成性的陳懷忠看看士兵發了兩天牢騷就不吭聲了,還以為跟往常一樣貪汙得手。沒想到這次不同了,後果可嚴重……
醞釀了三天的怒氣之後,士兵們不再用牢騷,而是用實際行動來反抗!
義軍進攻過來。官軍士兵不但不攻擊,還一片聲大叫:“不打了不打了!”“家裏都餓死人了!”“我哋比佢哋還窮,我哋打個鬼!”
大多數士兵一同嘩變,陳懷忠兀自沒有明白過來,揮舞軍刀大喊大叫,試圖用自己的聲音壓過士兵的聲音。但是一個人嗓門再大,怎能壓得過數百人?沒人聽他的。
陳懷忠急了,發狠揮刀劈砍,砍死兩個士兵!
要是平時,他這淫威,士兵們會怕。可是這時候,士兵們群情激昂,大家一起反抗就膽壯,不但不怕反而更加激怒,一片聲大叫:“壞種殺人了!”“大家殺壞種啊!”“殺壞種嘅全家!吊壞種嘅老母!”
當場便有上百人操刀挺矛要殺陳懷忠。陳懷忠在少數親兵保護下,狼狽逃竄。造反的弓弩手用弓箭、弩箭向其背影一陣射擊。箭雨之下,陳懷忠的親兵紛紛撲倒斃命。陳懷忠仗著有好的盔甲,奪路逃竄而去。
陳固率領所部在造反的官軍士兵接應下奪取朱恒寨。賈熙與吉義隨後登寨,賈熙兌現諾言,給了領頭造反的那一小隊散兵每人一百兩黃金獎賞。吉義獎賞所有造反的官軍士兵每人五十兩白銀,叫他們去向別寨官軍喊話,頑抗死路一條,投奔義軍有賞,如果不願繼續當兵就每人發二十兩銀子路費回家,如果願意繼續當兵就發五十兩銀子留用。
就這樣,廬山八寨三千多士兵不戰而降,吉義總共花了十來萬兩銀子就解決了廬山天險的問題。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花費相當於一個做知府的貪官三年所貪的錢,合不合算呢?
貪官不但有文官,也有武官。武官貪起來為害可不比文官小。本來幾乎無懈可擊的九江堅城,就因為一個貪官而失守了廬山重地,被義軍兵臨城下。
(待續)
於是陳懷忠做了成沫的部將,得知陳固率兵攻取德安縣,看來要進軍廬山,便自告奮勇要做廬山守將。成沫心想陳懷忠統兵和武藝都不錯,又與義軍有深仇大恨,正好任用,便同意了。
義軍攻打廬山,幾次進攻都不能奏效。賈熙作為軍師到前沿查看地形,陳固陪同。正在抵近查看時,碰到官軍一小隊巡哨散兵。那一小隊散兵望見陳固的旗幟,便高舉雙手奔過來。陳固看這樣子不是要來戰的,卻是要投降的,便等他們過來問話。
原來那一小隊散兵是被克扣軍餉,心懷憤懣,索性便趁巡哨之機來投義軍。陳固問知之後,大笑道:“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家學淵源!壞種做了武將,竟也這麽能貪!”——原來陳懷忠的“懷忠”之名,不但官話念起來與“壞種”有些諧音,在粵語念起來更加相像,鄉裏人談起陳懷忠都故意說“咯咯懷忠”,意思就是“那個壞種”。
賈熙得知這個情況,靈機一動,告訴那隊要來投降的散兵,希望他們能夠建立大功,幫義軍拿下廬山,必有重賞。
散兵們麵麵相覷,都搖頭道:“我等沒那本事啊!”“軍師如此看重我等,怎奈我等區區幾個小兵,怎能做那大事!”“我等不是不想立功,怎奈武藝低微。”
賈熙道:“不必你等有多大本事、多高武藝。隻要聽我的話,幫我立功,我有重賞給你們。”說著解下身上佩玉,遞給散兵為首者:“拿此做個信物,成功之後,憑此為證,我獎賞你們每人一百兩金子。”
散兵們個個都是窮鬼,聽了有一百金重賞,個個振奮。說不得,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為了一百金,拚命也要立這個功。得到一百金,愛當兵的話可以繼續當兵,不愛當兵的話可以回家買房買田,做個小財主過上一輩子。
賈熙教了散兵們方法,叫他們回去串聯更多的士兵,利用士兵們對將軍克扣軍餉的不滿,挑起大家更多的怒火,約定如果下次發餉還克扣,大家就不幹活來反抗!義軍來時,弓箭手不放箭,滾石手不滾石!長矛手、刀盾手,全都躲起來不上陣地。叫壞種那廝看看,要士兵賣命卻不給士兵軍餉的下場!大不了全體投奔義軍!
因此賈熙在等待發餉日,叫陳固做好準備,在官軍發餉日之後進攻。
“我們本來不想告訴吉兄的。因為到時能不能成功,我們也說不準啊。”在被吉義再三追問之後賈熙才告訴了吉義,這麽說道。
於是又等了些日子。到了發餉日之後,賈熙派士兵去向官軍士兵問話:“聽說你們發餉了?”
官軍士兵應話:“發個鬼餉!”“有人食到撐!放我等餓著!”——粵語說吃為“食”,陳懷忠部下千人大多數是從廣州一帶征召的士兵,不少人說官話也帶著粵語的習慣。
義軍士兵道:“不至於吧,餓著怎麽打仗?”“看你們還是吃得飽的。”
官軍士兵道:“我等食飽,我等家裏奈何?”一個北方兵叫道:“奶奶個熊,誰家沒個老小!隻發糧不發餉,叫我們吃飽好替他賣命,可家裏人沒得吃怎辦!”又道:“說甚折餉為糧,又說糧價騰貴、運糧艱難!連糧也沒得發,每日裏大鍋菜飯煮好了給我們吃而已!一個月吃不到半點油味!”
義軍士兵道:“這麽慘?”
官軍士兵紛然道:“就係這麽慘!”“吊他老母!”
義軍士兵聽了回頭報告。賈熙便叫陳固三天之後發起進攻,讓吉義坐鎮後麵看著就可以。
於是到了第四天。克扣軍餉成性的陳懷忠看看士兵發了兩天牢騷就不吭聲了,還以為跟往常一樣貪汙得手。沒想到這次不同了,後果可嚴重……
醞釀了三天的怒氣之後,士兵們不再用牢騷,而是用實際行動來反抗!
義軍進攻過來。官軍士兵不但不攻擊,還一片聲大叫:“不打了不打了!”“家裏都餓死人了!”“我哋比佢哋還窮,我哋打個鬼!”
大多數士兵一同嘩變,陳懷忠兀自沒有明白過來,揮舞軍刀大喊大叫,試圖用自己的聲音壓過士兵的聲音。但是一個人嗓門再大,怎能壓得過數百人?沒人聽他的。
陳懷忠急了,發狠揮刀劈砍,砍死兩個士兵!
要是平時,他這淫威,士兵們會怕。可是這時候,士兵們群情激昂,大家一起反抗就膽壯,不但不怕反而更加激怒,一片聲大叫:“壞種殺人了!”“大家殺壞種啊!”“殺壞種嘅全家!吊壞種嘅老母!”
當場便有上百人操刀挺矛要殺陳懷忠。陳懷忠在少數親兵保護下,狼狽逃竄。造反的弓弩手用弓箭、弩箭向其背影一陣射擊。箭雨之下,陳懷忠的親兵紛紛撲倒斃命。陳懷忠仗著有好的盔甲,奪路逃竄而去。
陳固率領所部在造反的官軍士兵接應下奪取朱恒寨。賈熙與吉義隨後登寨,賈熙兌現諾言,給了領頭造反的那一小隊散兵每人一百兩黃金獎賞。吉義獎賞所有造反的官軍士兵每人五十兩白銀,叫他們去向別寨官軍喊話,頑抗死路一條,投奔義軍有賞,如果不願繼續當兵就每人發二十兩銀子路費回家,如果願意繼續當兵就發五十兩銀子留用。
就這樣,廬山八寨三千多士兵不戰而降,吉義總共花了十來萬兩銀子就解決了廬山天險的問題。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花費相當於一個做知府的貪官三年所貪的錢,合不合算呢?
貪官不但有文官,也有武官。武官貪起來為害可不比文官小。本來幾乎無懈可擊的九江堅城,就因為一個貪官而失守了廬山重地,被義軍兵臨城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