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一種為人類所擁有的發明,當其出現差錯時,其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比貨幣更大。


    每個人都認為他可以決定貨幣在其財富中的份額;然而,所有人可以持有的貨幣總


    量,卻並非所有貨幣持有者所能控製的。每家銀行都認為其可以決定其資產中有多少


    份額分別以現金和聯邦儲備銀行存款的形式持有,以滿足法定準備金要求和應急之需;


    然而,所有銀行能夠持有的貨幣總量卻並非所有銀行能夠共同控製的。如果某一家銀


    行的現金數量增加,那麽它可以藉此獲得最多與這一增量相等的其他非現金資產;然


    而,如果所有銀行的現金數量一起增加,那麽銀行係統可以藉此得到相當於這一增量若


    幹倍的其他資產。


    在我們的分析過程中,表象的這種欺騙性反覆出現。在南北戰爭期間,以綠鈔表示


    的黃金價格隨戰爭局勢的變化而一天天發生波動;但是,戰爭的局勢僅在很小的程度上


    影響到這些波動———除非戰爭局勢影響到外國人持有綠鈔或以綠鈔表示的有價證券的


    意願。這一影響更多地反映在棉花出口的大量減少,以及通過發行貨幣為戰爭籌集資


    金時北方內部價格的上漲上。


    為促進鑄幣支付的恢復而採取的一項措施,即提高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美元價值,與


    franklin d. roosevelt 為達到完全相反的目的而採取的降低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美元價值


    的措施是完全一致的。在這兩種情況中,財政部都從國外購買黃金。新政經濟學至少


    在這一方麵是正確的,所以在綠鈔時期,採取這一相同措施意味著,從國外購入黃金的


    機械影響,使得鑄幣支付的恢復更為困難,而並非更為容易。


    盡管在45 年的時間裏,鑄幣支付的恢復是一個主要的政治問題,但鑄幣支付的成


    功恢復,卻很少歸因於在其名義下採取的那些措施。政府的主要貢獻是少量減少高能


    貨幣的數量———必須承認,鑑於擴大綠鈔發行的壓力,其在純粹的政治方麵毫無建樹。


    鑄幣支付的恢復取得了成功,原因在於盡管貨幣存量溫和上漲,但產出的迅速增長使價


    格水平下降了一半。對鑄幣支付的恢復產生最大影響的政府措施,不是那些明確的貨


    幣政策,而是那些促進了產出迅速增長的失職與授權行為。


    「 穩健貨幣論」對自由鑄造銀幣的倡導者進行攻擊的理由在於,銀幣的自由鑄造將


    導致貨幣存量的過度迅速擴張,從而造成價格膨脹。人們之所以譴責財政部對白銀的


    限製性購買政策,是因為他們相信這些購買過度地增加了貨幣存量,從而成為了引發通


    貨膨脹的先兆,而無限製購買政策則能夠釋放通貨膨脹的壓力。事實上,假定金本位製


    沒有被廢除,那麽由這場白銀騷動帶來的主要經濟危害也隻是在於它使貨幣存量的增


    長率過低,從而導致了通貨緊縮。它產生這種影響的原因在於,人們對美國將放棄金本


    位製的恐慌減少了資本的流入,否則資本的流入會更多;或者說,這種恐慌造成了資本


    外逃。相應地,這些情況要求美國國內的價格,要低於根據美國與外國的黃金官價所確


    定的匯率下,為平衡國際收支所必需的水平。


    1896年 bryan 的失敗標誌著這場白銀騷動的最高潮。其之所以成為最高潮,並不


    是因為 bryan 的雄辯失去了威力,也不是因為「 穩健貨幣論」的倡導者通過爭論說服了


    銀幣自由鑄造的倡導者,而是因為黃金的發現以及黃金開採與冶煉技術的改進,使黃金成為推行通貨膨脹的有效工具,而這正是 bryan (及其追隨者試圖通過白銀來獲得的。


    1907 年的銀行恐慌,產生了明顯不可抗拒的銀行改革壓力。然而,我們有理由相


    信,至少對付這次恐慌的最後措施,即銀行對存款與現金兌換的一致限製,是一項治療


    良策,它中止了這場流動性危機,從而避免了好銀行倒閉且成為大規模恐慌的犧牲品。


    而且,它僅以嚴重但短暫的困境為代價,在短期的緊縮之後便迎來了經濟的復甦與


    擴張。


    聯邦儲備體係最終製定的改革措施,目的是防止未來發生任何此類的恐慌或兌換


    限製,但事實上,其並沒能阻止美國經濟史上最嚴重的恐慌、最嚴厲的兌換限製以及銀


    行係統的崩潰(這些災難發生在1930-1933年,截止於1933年 3月的銀行歇業期)。


    意在促進貨幣穩定性的同一項改革,帶來了為期約30年的貨幣存量相對更大的不穩定


    性,其不穩定程度高於任何我們數據所及的、存在聯邦儲備體係之前所經歷的水平,而


    且,也許甚至高於整個美國歷史所經歷的任何水平(美國革命戰爭時期除外)。


    股票市場的繁榮以及一戰期間通貨膨脹的陰影致使人們普遍相信,-*世紀-*年代


    是一個通貨膨脹時期,而1929-1933年的經濟崩潰則是對此作出的反應。但事實上,


    應該說-*世紀-*年代是一個相對通貨緊縮的時期:從1923年到1929年———通過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觸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紅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紅眼並收藏觸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