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自家產品上架了劉萌萌家的商超之後,吳舟逛線下商超的次數明顯的就比之前要多了很多...
畢竟以前是“生活”所需,才回去轉一轉,但現在是“工作”所需...
當然了,更多的還是一種“虛榮感”。
雖然說自己是“線上起家”,但是看著自家的東西擺在線下商超渠道上,比上架線上渠道的感覺還是差異很大。
畢竟線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
特別是在看到有消費者如果是在商超,看到自己的產品,然後稍作嚐試,就買了自家產品的時候,那感覺就更哇塞了...
有種被認同感。
當然了,如果是看到消費者最後沒有選擇自家產品,而是選了其他家的,吳舟心裏也會有“失落感”。
不過中介時練就的一點厚臉皮,在看到多個消費者隻是看看不買,然後轉頭買了其他家的同類產品之後。
吳舟畢竟“突兀”地上前,會盡量地表現得和氣一點,詢問一下原因...
不過被碰壁了成功一次,隻是草草收場,那個被詢問的消費者,明顯的表現出來,不耐煩,抵觸...
然後還碰壁了兩次..
並不順利,然後更換了方式,拿著百元大鈔...
“不好意思,我想用100元買您的三分鍾時間,就是簡單詢問您幾個問題?不知道是否方便?”
之後的采訪明顯就比之前要順暢多了。
“我是給孩子買的,還是買這種大牌比較放心一些!”
“我之前就是用的這個牌子的保溫杯,用著還行,不行換了!”
“這個畢竟是進口的,進口的還是比國產的要好一些...”
花出去了一千塊錢之後,吳舟也就沒在繼續了...
有些消費者,暫時確實是沒辦法去爭取...
自家產品還是“任重道遠”!
就這樣,一天,兩天...
吳舟先是主要看的劉萌萌他們家商超,後來,周邊的那幾家商超都晃悠了個遍之後,吳舟就去看了看其他比較知名的商超...
隨著看得越來越多,吳舟原本的“虛榮感”也在快速褪去。
再看到有消費者買下自家產品的時候,也沒那麽的“激動”了。
然後,吳舟的目光,也在這種心態轉變中,漸漸地看到了線下商超的“其他方麵”。
總體來說,每家商超的百貨那塊兒給人的感覺,還是比較“樸素”一些,可就一些鍋碗瓢盆之類的東西,直接堆疊在了一起...
商超人很多,但如果是高緯度視角來看的話,百貨區的人數特別少,客戶也很少會過去閑轉悠...
而過去的客戶,一般都會相對來說“目標比較明確”,直接去往自己需要的區域,然後去找自己需要的產品...
當然在尋找的過程中,也可能會隨機地看一眼路上可能需要的產品...
吳舟在自己的大腦中,將一個個的商超百貨內部的產品分布烙印在自己的大腦中,然後開始模擬,放在什麽位置,人流量會更大一些...
這個主要就是看,哪些產品“消費者”買得更多了...
除了百貨這一畝三分地的事情以外。
吳舟也有注意到線下商超人流情況。
首先就是,這段時間,明明還是“工作時間”,但商超裏的人明顯是比以前的時候,要多了很多。
原因,也很好確定,因為快過年了。
很多商超最近的裝扮,也都變得紅紅火火,非常的喜慶。
音樂甚至也已經換上了“過年音樂”。
“我恭喜你發財
我恭喜你精彩
最好的請過來
不好的請走開
oh 禮多人不怪...”
電商的底層邏輯是“流量*轉化*客單”...
“那麽這個底層邏輯,可以通用到線下嗎?”
看得多了之後,吳舟腦海中也就自動地浮現出了這句話。
隨即吳舟覺得,是可以通用的。
所以之後,吳舟開始整個商超到處轉悠,隻為了找到那些人流量最大的地方...
人流最大,也就意味著“流量最大”。
然後就是看,那些人流,會因為什麽的東西,停留,購買..
蔬菜水果,零食,熟食,酒,飲料...
吳舟腦海中,一個個重點區域,在吳舟腦海中標記出來...
“百貨類的產品,以日常剛需為主,所以一般消費者如果不是剛好要買,一般不會來到百貨這裏...這個品類是消費者,一般都是有明確需求才會過來...\"
“馬上就要過年了,人們有送禮需求,所以會優先選擇那些包裝好看,有品牌,價格合適的東西...食品類,酒類的禮盒送到比較多?如果百貨產品做禮盒的話,消費者會選嗎?”
明明線下都是禮盒的堆頭,但吳舟沒看到有百貨禮盒...
再結合吳舟自己過往的經驗,好像生活中也很少很少有人會用到百貨去送禮。
所以就如此放棄了?
這麽大的流量擺在自己的麵前,吳舟可不想放棄!
直接吸引流量,不太現實, 那就去想,如果吸引人流,如果“蹭”流量...
吳舟大腦在快速展開...
隨即想到了一個“方式”,跨界....
自家的哪些百貨產品,哪些可以和這些“送禮佳品”,聯合起來?
“酒類禮盒+杯子,不過分吧?”
“熟食禮盒+筷子勺子,很正常吧?”
不過想法很好,但是有些想法沒辦法實現,就好比酒這塊兒,那些賣得多的酒,都是大牌...
這些大牌,怎麽可能會願意讓吳舟家的產品“蹭流量”...
再就是,現在時間太趕了,吳舟也根本沒有嚐試的時間了...
所以得回歸到食品上,畢竟這是現成的...
但筷勺和他搭配在一起,那才幾個錢啊...
雖然一時間找不到什麽頭緒,但吳舟還是第一時間回去公司,然後開始和李佳火急火燎地設計新的包材式樣。
之後將設計好的包材確定好了之後,發給了李平...
\"你們家不是有包材廠嗎,問下那邊,能不能按照我這個設計樣式生產,最快需要多久能生成出來,我要材質最好的包材...”
“可以的話,先給我生產出來三千個...另外,我需要這些熟食產品,如果有哪些不能生產的,盡快告訴我,我好替換...”
“你這邊再給我開個線下授權...”
“很急,快,快,快...”
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最後吳舟還是想出來新的主意。
用好看的年貨禮盒,引流,然後在堆頭擱在自家產品展示櫃不遠...
這樣流量也蹭了。
同時還能避免自家產品被“小李記”品牌,捆綁銷售後,拉低“品牌檔次”...
當然了 ,這隻是自己想法,具體如何還得看後續驗證結果...
李平那邊突然接到吳舟這個電話,其實是很想反駁一下的。
畢竟現在才搞年貨禮盒,那也太晚了吧。
一般搞年貨禮盒,至少都是提前小2個月以上時間開始做的。
而現在這都馬上2月了,而今年2月18日就是除夕。
這麽點時間,鋪貨都來不及...
不過李平聽出來吳舟很急,沒有第一時間反駁,而是先去執行...
親自開車去了包材廠,直接找到包材廠負責人,讓他立刻搞一條生產線出來,按設計圖紙,趕緊將包材生產出來...
特事特批還是非常快的,當天三千個包材就生產出來了。
之後李平再和公司貨運部門的負責人,找了個車,拉到庫房。
同時去生產車間那邊..
不過貨這塊兒,除非是有庫存的,而食品這塊兒其實最擔心的就是存放問題,再一個就是,年底了,也是食品旺季,所以李平他們家的工廠,其實最近也挺忙的,來自全國各地的線下經銷商,也都在訂貨...
但李平畢竟還是“太子爺”...
2.2日,李平找了專車,將貨發了出來。
吳舟這邊也聯係了之前聯係的采購,走了加速審批流程,然後線下賣場那邊,還特事特批的,又擠出來了一個“新的堆頭”位置。
2月4日晚,貨到了魔都,吳舟公司這邊庫房員工緊急分揀。
2月5日一早,第一批1000個禮盒,開始鋪貨劉萌萌他們家在魔都的線下商超...
當天銷量出爐...
畢竟以前是“生活”所需,才回去轉一轉,但現在是“工作”所需...
當然了,更多的還是一種“虛榮感”。
雖然說自己是“線上起家”,但是看著自家的東西擺在線下商超渠道上,比上架線上渠道的感覺還是差異很大。
畢竟線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
特別是在看到有消費者如果是在商超,看到自己的產品,然後稍作嚐試,就買了自家產品的時候,那感覺就更哇塞了...
有種被認同感。
當然了,如果是看到消費者最後沒有選擇自家產品,而是選了其他家的,吳舟心裏也會有“失落感”。
不過中介時練就的一點厚臉皮,在看到多個消費者隻是看看不買,然後轉頭買了其他家的同類產品之後。
吳舟畢竟“突兀”地上前,會盡量地表現得和氣一點,詢問一下原因...
不過被碰壁了成功一次,隻是草草收場,那個被詢問的消費者,明顯的表現出來,不耐煩,抵觸...
然後還碰壁了兩次..
並不順利,然後更換了方式,拿著百元大鈔...
“不好意思,我想用100元買您的三分鍾時間,就是簡單詢問您幾個問題?不知道是否方便?”
之後的采訪明顯就比之前要順暢多了。
“我是給孩子買的,還是買這種大牌比較放心一些!”
“我之前就是用的這個牌子的保溫杯,用著還行,不行換了!”
“這個畢竟是進口的,進口的還是比國產的要好一些...”
花出去了一千塊錢之後,吳舟也就沒在繼續了...
有些消費者,暫時確實是沒辦法去爭取...
自家產品還是“任重道遠”!
就這樣,一天,兩天...
吳舟先是主要看的劉萌萌他們家商超,後來,周邊的那幾家商超都晃悠了個遍之後,吳舟就去看了看其他比較知名的商超...
隨著看得越來越多,吳舟原本的“虛榮感”也在快速褪去。
再看到有消費者買下自家產品的時候,也沒那麽的“激動”了。
然後,吳舟的目光,也在這種心態轉變中,漸漸地看到了線下商超的“其他方麵”。
總體來說,每家商超的百貨那塊兒給人的感覺,還是比較“樸素”一些,可就一些鍋碗瓢盆之類的東西,直接堆疊在了一起...
商超人很多,但如果是高緯度視角來看的話,百貨區的人數特別少,客戶也很少會過去閑轉悠...
而過去的客戶,一般都會相對來說“目標比較明確”,直接去往自己需要的區域,然後去找自己需要的產品...
當然在尋找的過程中,也可能會隨機地看一眼路上可能需要的產品...
吳舟在自己的大腦中,將一個個的商超百貨內部的產品分布烙印在自己的大腦中,然後開始模擬,放在什麽位置,人流量會更大一些...
這個主要就是看,哪些產品“消費者”買得更多了...
除了百貨這一畝三分地的事情以外。
吳舟也有注意到線下商超人流情況。
首先就是,這段時間,明明還是“工作時間”,但商超裏的人明顯是比以前的時候,要多了很多。
原因,也很好確定,因為快過年了。
很多商超最近的裝扮,也都變得紅紅火火,非常的喜慶。
音樂甚至也已經換上了“過年音樂”。
“我恭喜你發財
我恭喜你精彩
最好的請過來
不好的請走開
oh 禮多人不怪...”
電商的底層邏輯是“流量*轉化*客單”...
“那麽這個底層邏輯,可以通用到線下嗎?”
看得多了之後,吳舟腦海中也就自動地浮現出了這句話。
隨即吳舟覺得,是可以通用的。
所以之後,吳舟開始整個商超到處轉悠,隻為了找到那些人流量最大的地方...
人流最大,也就意味著“流量最大”。
然後就是看,那些人流,會因為什麽的東西,停留,購買..
蔬菜水果,零食,熟食,酒,飲料...
吳舟腦海中,一個個重點區域,在吳舟腦海中標記出來...
“百貨類的產品,以日常剛需為主,所以一般消費者如果不是剛好要買,一般不會來到百貨這裏...這個品類是消費者,一般都是有明確需求才會過來...\"
“馬上就要過年了,人們有送禮需求,所以會優先選擇那些包裝好看,有品牌,價格合適的東西...食品類,酒類的禮盒送到比較多?如果百貨產品做禮盒的話,消費者會選嗎?”
明明線下都是禮盒的堆頭,但吳舟沒看到有百貨禮盒...
再結合吳舟自己過往的經驗,好像生活中也很少很少有人會用到百貨去送禮。
所以就如此放棄了?
這麽大的流量擺在自己的麵前,吳舟可不想放棄!
直接吸引流量,不太現實, 那就去想,如果吸引人流,如果“蹭”流量...
吳舟大腦在快速展開...
隨即想到了一個“方式”,跨界....
自家的哪些百貨產品,哪些可以和這些“送禮佳品”,聯合起來?
“酒類禮盒+杯子,不過分吧?”
“熟食禮盒+筷子勺子,很正常吧?”
不過想法很好,但是有些想法沒辦法實現,就好比酒這塊兒,那些賣得多的酒,都是大牌...
這些大牌,怎麽可能會願意讓吳舟家的產品“蹭流量”...
再就是,現在時間太趕了,吳舟也根本沒有嚐試的時間了...
所以得回歸到食品上,畢竟這是現成的...
但筷勺和他搭配在一起,那才幾個錢啊...
雖然一時間找不到什麽頭緒,但吳舟還是第一時間回去公司,然後開始和李佳火急火燎地設計新的包材式樣。
之後將設計好的包材確定好了之後,發給了李平...
\"你們家不是有包材廠嗎,問下那邊,能不能按照我這個設計樣式生產,最快需要多久能生成出來,我要材質最好的包材...”
“可以的話,先給我生產出來三千個...另外,我需要這些熟食產品,如果有哪些不能生產的,盡快告訴我,我好替換...”
“你這邊再給我開個線下授權...”
“很急,快,快,快...”
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最後吳舟還是想出來新的主意。
用好看的年貨禮盒,引流,然後在堆頭擱在自家產品展示櫃不遠...
這樣流量也蹭了。
同時還能避免自家產品被“小李記”品牌,捆綁銷售後,拉低“品牌檔次”...
當然了 ,這隻是自己想法,具體如何還得看後續驗證結果...
李平那邊突然接到吳舟這個電話,其實是很想反駁一下的。
畢竟現在才搞年貨禮盒,那也太晚了吧。
一般搞年貨禮盒,至少都是提前小2個月以上時間開始做的。
而現在這都馬上2月了,而今年2月18日就是除夕。
這麽點時間,鋪貨都來不及...
不過李平聽出來吳舟很急,沒有第一時間反駁,而是先去執行...
親自開車去了包材廠,直接找到包材廠負責人,讓他立刻搞一條生產線出來,按設計圖紙,趕緊將包材生產出來...
特事特批還是非常快的,當天三千個包材就生產出來了。
之後李平再和公司貨運部門的負責人,找了個車,拉到庫房。
同時去生產車間那邊..
不過貨這塊兒,除非是有庫存的,而食品這塊兒其實最擔心的就是存放問題,再一個就是,年底了,也是食品旺季,所以李平他們家的工廠,其實最近也挺忙的,來自全國各地的線下經銷商,也都在訂貨...
但李平畢竟還是“太子爺”...
2.2日,李平找了專車,將貨發了出來。
吳舟這邊也聯係了之前聯係的采購,走了加速審批流程,然後線下賣場那邊,還特事特批的,又擠出來了一個“新的堆頭”位置。
2月4日晚,貨到了魔都,吳舟公司這邊庫房員工緊急分揀。
2月5日一早,第一批1000個禮盒,開始鋪貨劉萌萌他們家在魔都的線下商超...
當天銷量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