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年,天下大勢風雲突變,波譎雲詭。
春三月,曹操再次集結大軍攻打南陽,張繡據城而守,劉表則派了一支人馬繞到曹軍背後試圖包抄曹軍。而正在此時,曹操亦得到消息稱袁紹正在準備偷襲許都,立刻撤軍回援,並在撤軍的途中擊敗了張繡和劉表的聯軍。
曹操與袁紹已經有了動手的苗頭,關中諸將又蠢蠢欲動,江東的孫策逐步蠶食袁術舊部,荀驥勸說劉備早日下手,爭取時間壯大實力,於是劉備留下荀驥和張飛在下邳居中策應,兵分兩路一路由陳登掛帥,從廣陵出發攻略丹陽;另一路則由劉備親自帶領,從淮陵出發攻打壽春,試圖一舉占領丹陽、九江和廬江三郡。
四月,大軍到達壽春。到了壽春城下,劉備才發現自己的準備嚴重不足,壽春作為揚州重鎮,城牆比下蔡更加堅固高大,上次攻打下蔡,曹劉聯手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而壽春,即便袁術手中已經沒有多少兵力,想要憑目前的兵力攻克依舊難比登天。
劉備嚐試了兩次後,暫時放棄了攻城,一邊等待陳登攻克丹陽後前來匯合,一邊派太史慈和趙雲分兵去攻略九江郡其他縣城。
五月,消息傳來,孫策攻下吳郡後轉而又攻丹陽,陳登趕跑了袁胤,又回頭應付孫策,無暇分身前來助戰,於是劉備放棄壽春,前往丹陽支援,兩軍交手各有勝負,戰況一時陷入僵局。
七月,曹操集結大軍屯兵陳國,孫劉兩家皆感受到了威脅,於是各自罷兵,曹操沒有找到機會,於是率軍南下攻打壽春。
鏖戰近一個月,雙方皆傷亡慘重,曹操也沒能啃下壽春,最終選擇退兵。
十月,袁紹再次興兵攻打公孫瓚,短短一個月,易京城外各處險要隘口皆已失守,成了一座孤城。公孫瓚派遣兒子公孫續出城向黑山軍求援,自己則守在城中等待反擊。
建安四年三月,在易京堅守將近半年的公孫瓚在援軍到來之前被袁紹攻破,絕望中他先後是縊殺了妻子兒女,而後在大樓中縱火自焚,長史關靖、將軍田楷一同戰死。
袁紹攻克易京後徹底掌握冀、青、幽、並四州,當公孫瓚、關靖和田楷的首級被送到許都時,曹操已經預料到袁紹不久就會南下,開始做起了戰前準備,派兵馬攻占河內,搶先占據地利。
公孫瓚兵敗自焚的消息傳到徐州時已是四月上旬,劉備得知消息後沉默了很久,最後起身來到了城樓上,默默地遙望北方。
“大哥,好消息!袁紹整備軍馬隨時準備渡過黃河南下,曹操已率軍進占河內,他倆隨時可能會打起來!”
荀驥得到了袁紹大軍準備渡河的消息後大為興奮,這可是劉備勢力發展的絕佳時機,興衝衝的跑到府衙卻找不到劉備,最終在城樓上看到了負手而立暗自傷神的劉備。
“我看我們也要要做準備,這次先集中力量打下壽春占領九江,這樣一來即便孫策能夠攻下廬江,我們也能占據地利優勢,隻要調遣得當,足可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如果按照曆史上的時間來說,一年後孫策就會遇刺,孫權即位後的一兩年時間內正是吞並江東的絕好時機,隻是不知道按照這個時空的發展,像孫策遇刺這種小概率事件還會不會發生。
荀驥一麵自說自話的規劃著未來天下的格局,一麵興奮得手舞足蹈,全然沒有注意到劉備臉上落寞的神色。
“子麒……”
劉備出言打斷荀驥的謀劃,荀驥這才發現劉備的臉色不對。
“大哥?”
劉備輕輕搖了搖頭,勉強擠出一個笑臉:“子麒,我今天不想討論這些。”
夕陽下,劉備的笑容顯得那樣的苦澀,眼睛裏似乎蘊著淚,在落日餘暉中反射著別樣的光。
相處了這麽久,荀驥當然知道劉備絕非大眾印象中動不動就哭的老好人,這是荀驥見到劉備第一次流淚。
“那……我就先告退了。”
荀驥不想打擾劉備,橫豎他現在也聽不進去,而且也不在這一時,還是過幾天再說吧。
數日之後,袁紹派使者飛馬進入下邳城,將一封親筆書信送上。
“大哥,怎麽樣?信中說了什麽?”
客客氣氣的送走了使者後,議事廳裏眾人都開始議論,這是決定今後發展走向的關鍵時刻。
劉備將書信拿給眾人傳閱:“袁紹信中說,希望我們能夠在曹操背後騷擾,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同樣的信恐怕不止送到了徐州,荊州的劉表應該也收到了信。
這邊還在商議,門口突然有衛士進來稟告:“曹司空遣使求見!”
不多時,曹操的使者也進來,奉上了曹操的書信,信中希望劉備能夠率軍出琅琊牽製青州的袁紹軍。送走使者後,眾人又是一陣議論。
“諸位以為如何?”
陳珪出列道:“袁紹若是擊敗了曹操,必將迅速統一北方,如此,徐州亦難自保。”
劉備點頭,算是認同陳珪的預測:“那麽漢瑜先生的意思是……”
“老朽以為,子麒向日之策可行,先取九江,再吞江東,坐觀其二人成敗,再做定奪。以老朽看來,曹操脅迫天子,袁紹早有廢立之舉,此二人皆有不臣之心,無論他們誰勝,都有可能是下一個袁術,因此隻有我們足夠強大,他們才會有所忌憚,才不敢胡作非為。”
一番話說的荀驥暗暗給陳珪豎起來大拇指:自己上次說可成王霸之業,劉備心裏難以接受,但還是同一條計策,在陳珪口中就變成了令袁曹忌憚從而延續大漢基業,這樣劉備自然會積極去做!
要不說謀士不僅是要出謀劃策,還要能夠讓君主聽進去才行!
學到了,學到了!
劉備道:“漢瑜先生所言極是!如今曹袁兩家已經勢同水火,我軍正好趁機剿滅逆賊袁術!來日便整備軍馬,我這次定要攻破壽春,將袁術斬首!”
“諾!”
春三月,曹操再次集結大軍攻打南陽,張繡據城而守,劉表則派了一支人馬繞到曹軍背後試圖包抄曹軍。而正在此時,曹操亦得到消息稱袁紹正在準備偷襲許都,立刻撤軍回援,並在撤軍的途中擊敗了張繡和劉表的聯軍。
曹操與袁紹已經有了動手的苗頭,關中諸將又蠢蠢欲動,江東的孫策逐步蠶食袁術舊部,荀驥勸說劉備早日下手,爭取時間壯大實力,於是劉備留下荀驥和張飛在下邳居中策應,兵分兩路一路由陳登掛帥,從廣陵出發攻略丹陽;另一路則由劉備親自帶領,從淮陵出發攻打壽春,試圖一舉占領丹陽、九江和廬江三郡。
四月,大軍到達壽春。到了壽春城下,劉備才發現自己的準備嚴重不足,壽春作為揚州重鎮,城牆比下蔡更加堅固高大,上次攻打下蔡,曹劉聯手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而壽春,即便袁術手中已經沒有多少兵力,想要憑目前的兵力攻克依舊難比登天。
劉備嚐試了兩次後,暫時放棄了攻城,一邊等待陳登攻克丹陽後前來匯合,一邊派太史慈和趙雲分兵去攻略九江郡其他縣城。
五月,消息傳來,孫策攻下吳郡後轉而又攻丹陽,陳登趕跑了袁胤,又回頭應付孫策,無暇分身前來助戰,於是劉備放棄壽春,前往丹陽支援,兩軍交手各有勝負,戰況一時陷入僵局。
七月,曹操集結大軍屯兵陳國,孫劉兩家皆感受到了威脅,於是各自罷兵,曹操沒有找到機會,於是率軍南下攻打壽春。
鏖戰近一個月,雙方皆傷亡慘重,曹操也沒能啃下壽春,最終選擇退兵。
十月,袁紹再次興兵攻打公孫瓚,短短一個月,易京城外各處險要隘口皆已失守,成了一座孤城。公孫瓚派遣兒子公孫續出城向黑山軍求援,自己則守在城中等待反擊。
建安四年三月,在易京堅守將近半年的公孫瓚在援軍到來之前被袁紹攻破,絕望中他先後是縊殺了妻子兒女,而後在大樓中縱火自焚,長史關靖、將軍田楷一同戰死。
袁紹攻克易京後徹底掌握冀、青、幽、並四州,當公孫瓚、關靖和田楷的首級被送到許都時,曹操已經預料到袁紹不久就會南下,開始做起了戰前準備,派兵馬攻占河內,搶先占據地利。
公孫瓚兵敗自焚的消息傳到徐州時已是四月上旬,劉備得知消息後沉默了很久,最後起身來到了城樓上,默默地遙望北方。
“大哥,好消息!袁紹整備軍馬隨時準備渡過黃河南下,曹操已率軍進占河內,他倆隨時可能會打起來!”
荀驥得到了袁紹大軍準備渡河的消息後大為興奮,這可是劉備勢力發展的絕佳時機,興衝衝的跑到府衙卻找不到劉備,最終在城樓上看到了負手而立暗自傷神的劉備。
“我看我們也要要做準備,這次先集中力量打下壽春占領九江,這樣一來即便孫策能夠攻下廬江,我們也能占據地利優勢,隻要調遣得當,足可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如果按照曆史上的時間來說,一年後孫策就會遇刺,孫權即位後的一兩年時間內正是吞並江東的絕好時機,隻是不知道按照這個時空的發展,像孫策遇刺這種小概率事件還會不會發生。
荀驥一麵自說自話的規劃著未來天下的格局,一麵興奮得手舞足蹈,全然沒有注意到劉備臉上落寞的神色。
“子麒……”
劉備出言打斷荀驥的謀劃,荀驥這才發現劉備的臉色不對。
“大哥?”
劉備輕輕搖了搖頭,勉強擠出一個笑臉:“子麒,我今天不想討論這些。”
夕陽下,劉備的笑容顯得那樣的苦澀,眼睛裏似乎蘊著淚,在落日餘暉中反射著別樣的光。
相處了這麽久,荀驥當然知道劉備絕非大眾印象中動不動就哭的老好人,這是荀驥見到劉備第一次流淚。
“那……我就先告退了。”
荀驥不想打擾劉備,橫豎他現在也聽不進去,而且也不在這一時,還是過幾天再說吧。
數日之後,袁紹派使者飛馬進入下邳城,將一封親筆書信送上。
“大哥,怎麽樣?信中說了什麽?”
客客氣氣的送走了使者後,議事廳裏眾人都開始議論,這是決定今後發展走向的關鍵時刻。
劉備將書信拿給眾人傳閱:“袁紹信中說,希望我們能夠在曹操背後騷擾,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同樣的信恐怕不止送到了徐州,荊州的劉表應該也收到了信。
這邊還在商議,門口突然有衛士進來稟告:“曹司空遣使求見!”
不多時,曹操的使者也進來,奉上了曹操的書信,信中希望劉備能夠率軍出琅琊牽製青州的袁紹軍。送走使者後,眾人又是一陣議論。
“諸位以為如何?”
陳珪出列道:“袁紹若是擊敗了曹操,必將迅速統一北方,如此,徐州亦難自保。”
劉備點頭,算是認同陳珪的預測:“那麽漢瑜先生的意思是……”
“老朽以為,子麒向日之策可行,先取九江,再吞江東,坐觀其二人成敗,再做定奪。以老朽看來,曹操脅迫天子,袁紹早有廢立之舉,此二人皆有不臣之心,無論他們誰勝,都有可能是下一個袁術,因此隻有我們足夠強大,他們才會有所忌憚,才不敢胡作非為。”
一番話說的荀驥暗暗給陳珪豎起來大拇指:自己上次說可成王霸之業,劉備心裏難以接受,但還是同一條計策,在陳珪口中就變成了令袁曹忌憚從而延續大漢基業,這樣劉備自然會積極去做!
要不說謀士不僅是要出謀劃策,還要能夠讓君主聽進去才行!
學到了,學到了!
劉備道:“漢瑜先生所言極是!如今曹袁兩家已經勢同水火,我軍正好趁機剿滅逆賊袁術!來日便整備軍馬,我這次定要攻破壽春,將袁術斬首!”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