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卸磨殺驢”的莊帝為了挽回自己的聲望,不惜窮兵黷武,自然也沒有好下場:他的皇位終為其弟所奪。孤零零地死於幽禁的宮室之後,還讓弟弟和重臣們給他諡了個“莊”字:武而不遂曰莊。
其實莊帝的一生正應了“好戰必亡”這句話,可大家更願意把他的悲劇歸因於“忘恩負義”。
聖上的語氣聲音都有些異樣,元春回過神來便道,“我是胡思亂想呢,不過我才沒擔心您會對我不好。”
她如今撒嬌……也是信手拈來,不像以前那樣心裏沒底,回話都得慢半拍。
聖上很是堅定且執著,甭管是前世還是這輩子,他看重的和喜愛的,隻要別背叛他,他自然也始終如一;但若是他瞧不上或是一開始就讓他心生芥蒂之人,那麽無論怎麽討饒諂媚還是挽回,也都沒用。
話說回來,要不是因為這樣的脾性,也輪不到他坐上幹清宮裏的那把龍椅。
趙之楨點了點頭,揚手揉了揉眉心,老實承認道,“這幾天都心緒不寧。”
元春簡直太理解他了:冷不丁發現西南加兩廣都不姓趙了,滿心火氣都能引而不發,聖上實在好氣量。
她這念頭一起,就聽趙之楨道,“真想不管不顧起兵直接打過去!”
元春連忙輕拍趙之楨手臂,“您好歹得出師有名。”
趙之楨一搖頭,“快幫我想想這個‘名’。”聖上幹綱獨斷——話雖如此,實際上但凡不那麽暴戾的君王在下命之前,都會召集內閣好生議上幾回。無奈內閣裏那幫子老臣,有好戰的,有主和的,更有和稀泥,甚至為溫家說話的……因為他在把如何處置溫家擺到太上皇與內閣之前,就必須拿到溫家不容半點姑息的證據!溫家出過皇後,因此趙之楨打心眼兒裏希望元春和她娘家能踩著溫家在朝中徹底立足。
元春倒也瞧出了趙之楨真正的心思,娘家真想再恢復昔日風光,勢必立下點大功勞。而且溫家倒了,娘家也能從這些空出的位子中好生撈上幾個。
她琢磨了片刻,終於小聲道,“我有個主意,您姑且聽聽。若是覺得不妥,您罵我也罵得輕點兒啊。”
這一句話就把趙之楨逗笑了,元春繼續道,“我聽說粵州港商船極多……正是商賈雲集才好插手呢。”
自從大齊~海~軍沒落,海運蕭條,沿海周邊的十多個港口以及船塢如今甚至有點破破爛爛的,但在溫家“地盤”之內的粵州港乃是唯一的例外——這是蓉哥兒那便宜大舅哥離京南下後送回的消息,而蓉哥兒如今在禁軍任職,跟姑媽說話可不比以前更便宜了!
元春的意思就是幹脆讓蓉哥兒的大舅哥主持修繕金陵城外的大港和船塢——這位前朝皇族的身份的確有點忌諱,不過歷朝歷代都沒有過把人家前朝皇族血洗的先例,撐死了就是若幹年內不許前朝皇室族人科舉做官罷了……而如今大齊立國都快一百年,這規矩其實早就不管用了。
隻是元春建議趙之楨直接重用這麽一位身份有點敏感,最重要的是商人出身的人物。此人白手起家,從落魄到跟繈褓中的親妹子失散,再到而立之年便成為東林數一數二的大海商,才幹眼光可謂上上之選,同時這位也是早早投靠到趙之楨身邊,縱然稱不得元老,也絕不是什麽新丁。
端看趙之楨有沒有足夠的魄力了……事實上,他真地有。
一小隊精兵懷揣一紙手諭在第二天日出之前拿了令牌直接疾馳出了京城,季先生也順勢在其中準備了幾個伶俐的手下。助力、保護加監督,這些都是應有之意:因為聖上從內庫中可是調撥了不少體己過去。
等到秋末,抱琴和傲梅也出宮成親,兩隊小夫妻在京城都沒住上一個月,就雙雙被元春打發到了南邊:分別在金陵和杭州的~守~備~軍中的任職。
這二位“新郎官”都是明白人:這是娶了貴妃身邊大宮女的好處。光憑聖上親兵出身,未必就能讓聖上看在眼裏,並早早得了肥缺。畢竟聖上前後親兵數萬人,哪裏能各個都照顧過來?
二人自然也沒辜負元春的“愛屋及烏”,到任後的第一封密信……倒是都挺敢說:隻說頭一個月收到的孝敬,就趕上兩家人的全部家產了。要知道這兩家人能把兒子送到一位王爺麾下做親兵,也是挺有些門路和家底的,而且奉上孝敬的各路商賈明裏暗裏也是打聽聖上修葺海港的“真意”。
這些商家包含漕運、鹽商以及若幹海商……元春捏著這薄薄的信箋,衝著趙之楨懶洋洋地晃了晃,“咱們東南那麽多港口,修繕重建的銀子終於有著落啦!”
趙之楨眯了眯眼,“我也不講究一把。”
其實他一直對商人沒什麽好印象:都是關口那幫投運鹽鐵出關的~jian~商鬧得。
這些人為了出關入關便利,自然少不得賄賂、打點守關的將官,之後更是越演越烈,直到從守將或是軍師口中收買情報……害得趙之楨初至大關,頭回迎敵時險些陷在關外。
正值秋乏之際,元春枕在趙之楨肚皮上,聽著這番往事,“原來如此。”說著她翻了個身,“你後來如何應對的?”
趙之楨笑道:“那我隻好讓那些不幹淨的人‘戰死’了。”
雖然那些人也是死有餘辜,但聽這意思也猜得到當然牽連不小,元春應道,“難怪您戰功赫赫,偏偏聲名有限呢。”這話依舊是元春敢說。
趙之楨還能笑眯眯說道:“當年正是年輕氣盛。”
如今他有耐性多了,不過依然能立即下決心,不惜與溫家一戰。
元春伸了大拇指,“真是條好漢!”
趙之楨安心收下誇獎,又追問道,“你最近看得都是什麽書?”
“寫英雄豪傑的啊。”
話說,趙之楨整個平定南方的策略,元春可謂親身參與,不僅出謀劃策更是薦了不少能人。不過暫且不提南方官場戰事,隻說關於漕運的各路情報,靠她派去的管事,在南邊任職的抱琴傲梅夫婦,再加上親哥哥賈珠的幫襯,還有蓉哥兒的大舅子的見聞……都不夠讓她一窺“漕運”的大致情況。
元春深知趙之楨對自己信任有加,不說言聽計從……可也差不到哪兒去。越是如此,元春就越發謹慎,她知道自己責任重大,除了仔細琢磨心腹們送來的密信,閑暇時可沒少讀書以為參考:隻要提及漕運的話本或是遊記,她都親自翻看一下。
可別小看這些話本遊記,縱然是胡編亂造,也得有個編造的基礎。哪怕是道聽途說,對元春也琢磨的價值:因為在跟趙之楨說起整頓漕運、打削溫家之前,她對漕運的了解也就是“有一條大運河”……不過能涉及漕運的話本,大多都是描述豪傑行俠仗義的故事。
這番因果趙之楨幾乎片刻就能猜到,於是他又笑道,“你越發周到。”元春總是事事處處替他著想。
按道理這些“閑書”,元春壓根不該看。而她不僅看了,還看出了門道,如今大喇喇地告訴了趙之楨。
趙之楨不僅沒有責怪之意,反而心中快慰,更是直接開口讚賞——所以說,皇家是天下最講規矩的地方,同時也是最不講規矩的地方。
元春眼角眉梢都透著得意,“一條連接京城和蘇杭的運河,往少了說,也足足牽扯了數萬人的生計。斷了那些官商些許財路,他們難免煽動那些……百姓……也不好讓旁人看了笑話不是?”
自從蓉哥兒“近在眼前”,元春也知道了許多趙之楨在北麵鎮守時的“奇人軼事”。按照趙之楨以前的脾氣手段,他沒準兒巴不得那些貪~官~jian~商帶人鬧上一場,這樣他就能出師有名,果斷髮兵——哪位臣子都不能勸阻聖上平叛!
最終必定是這些人家……人財兩失,趙之楨還能借~抄~家去官定罪的機會,好生填補一下自己的內庫。
畢竟他立誌要做雄主英主,不僅要平定內~亂,治國安民,更要在有生之年好好地開疆拓土。隻有這樣才算是名垂青史、萬民敬仰。
隻靠殺人立威,殺來殺去萬一殺出了習慣……殺伐太重必定引人詬病,不過她也知道聖上一直都……不大痛快。太上皇與聖上父子再怎麽“含情脈脈”,也抹不去曾經的芥蒂。
元春忽然坐起身子,雙手端著趙之楨的臉龐道,“我覺著您……還是剛直太過。”
趙之楨無奈,甚至有些委屈,“我怎麽不知道過剛易折?我這不還忍著呢。”說著,他伸手捏了捏元春的小臉,“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我正參詳。”又嘆了口氣,“反正不到關鍵時刻,我不輕易動兵如何?”
其實莊帝的一生正應了“好戰必亡”這句話,可大家更願意把他的悲劇歸因於“忘恩負義”。
聖上的語氣聲音都有些異樣,元春回過神來便道,“我是胡思亂想呢,不過我才沒擔心您會對我不好。”
她如今撒嬌……也是信手拈來,不像以前那樣心裏沒底,回話都得慢半拍。
聖上很是堅定且執著,甭管是前世還是這輩子,他看重的和喜愛的,隻要別背叛他,他自然也始終如一;但若是他瞧不上或是一開始就讓他心生芥蒂之人,那麽無論怎麽討饒諂媚還是挽回,也都沒用。
話說回來,要不是因為這樣的脾性,也輪不到他坐上幹清宮裏的那把龍椅。
趙之楨點了點頭,揚手揉了揉眉心,老實承認道,“這幾天都心緒不寧。”
元春簡直太理解他了:冷不丁發現西南加兩廣都不姓趙了,滿心火氣都能引而不發,聖上實在好氣量。
她這念頭一起,就聽趙之楨道,“真想不管不顧起兵直接打過去!”
元春連忙輕拍趙之楨手臂,“您好歹得出師有名。”
趙之楨一搖頭,“快幫我想想這個‘名’。”聖上幹綱獨斷——話雖如此,實際上但凡不那麽暴戾的君王在下命之前,都會召集內閣好生議上幾回。無奈內閣裏那幫子老臣,有好戰的,有主和的,更有和稀泥,甚至為溫家說話的……因為他在把如何處置溫家擺到太上皇與內閣之前,就必須拿到溫家不容半點姑息的證據!溫家出過皇後,因此趙之楨打心眼兒裏希望元春和她娘家能踩著溫家在朝中徹底立足。
元春倒也瞧出了趙之楨真正的心思,娘家真想再恢復昔日風光,勢必立下點大功勞。而且溫家倒了,娘家也能從這些空出的位子中好生撈上幾個。
她琢磨了片刻,終於小聲道,“我有個主意,您姑且聽聽。若是覺得不妥,您罵我也罵得輕點兒啊。”
這一句話就把趙之楨逗笑了,元春繼續道,“我聽說粵州港商船極多……正是商賈雲集才好插手呢。”
自從大齊~海~軍沒落,海運蕭條,沿海周邊的十多個港口以及船塢如今甚至有點破破爛爛的,但在溫家“地盤”之內的粵州港乃是唯一的例外——這是蓉哥兒那便宜大舅哥離京南下後送回的消息,而蓉哥兒如今在禁軍任職,跟姑媽說話可不比以前更便宜了!
元春的意思就是幹脆讓蓉哥兒的大舅哥主持修繕金陵城外的大港和船塢——這位前朝皇族的身份的確有點忌諱,不過歷朝歷代都沒有過把人家前朝皇族血洗的先例,撐死了就是若幹年內不許前朝皇室族人科舉做官罷了……而如今大齊立國都快一百年,這規矩其實早就不管用了。
隻是元春建議趙之楨直接重用這麽一位身份有點敏感,最重要的是商人出身的人物。此人白手起家,從落魄到跟繈褓中的親妹子失散,再到而立之年便成為東林數一數二的大海商,才幹眼光可謂上上之選,同時這位也是早早投靠到趙之楨身邊,縱然稱不得元老,也絕不是什麽新丁。
端看趙之楨有沒有足夠的魄力了……事實上,他真地有。
一小隊精兵懷揣一紙手諭在第二天日出之前拿了令牌直接疾馳出了京城,季先生也順勢在其中準備了幾個伶俐的手下。助力、保護加監督,這些都是應有之意:因為聖上從內庫中可是調撥了不少體己過去。
等到秋末,抱琴和傲梅也出宮成親,兩隊小夫妻在京城都沒住上一個月,就雙雙被元春打發到了南邊:分別在金陵和杭州的~守~備~軍中的任職。
這二位“新郎官”都是明白人:這是娶了貴妃身邊大宮女的好處。光憑聖上親兵出身,未必就能讓聖上看在眼裏,並早早得了肥缺。畢竟聖上前後親兵數萬人,哪裏能各個都照顧過來?
二人自然也沒辜負元春的“愛屋及烏”,到任後的第一封密信……倒是都挺敢說:隻說頭一個月收到的孝敬,就趕上兩家人的全部家產了。要知道這兩家人能把兒子送到一位王爺麾下做親兵,也是挺有些門路和家底的,而且奉上孝敬的各路商賈明裏暗裏也是打聽聖上修葺海港的“真意”。
這些商家包含漕運、鹽商以及若幹海商……元春捏著這薄薄的信箋,衝著趙之楨懶洋洋地晃了晃,“咱們東南那麽多港口,修繕重建的銀子終於有著落啦!”
趙之楨眯了眯眼,“我也不講究一把。”
其實他一直對商人沒什麽好印象:都是關口那幫投運鹽鐵出關的~jian~商鬧得。
這些人為了出關入關便利,自然少不得賄賂、打點守關的將官,之後更是越演越烈,直到從守將或是軍師口中收買情報……害得趙之楨初至大關,頭回迎敵時險些陷在關外。
正值秋乏之際,元春枕在趙之楨肚皮上,聽著這番往事,“原來如此。”說著她翻了個身,“你後來如何應對的?”
趙之楨笑道:“那我隻好讓那些不幹淨的人‘戰死’了。”
雖然那些人也是死有餘辜,但聽這意思也猜得到當然牽連不小,元春應道,“難怪您戰功赫赫,偏偏聲名有限呢。”這話依舊是元春敢說。
趙之楨還能笑眯眯說道:“當年正是年輕氣盛。”
如今他有耐性多了,不過依然能立即下決心,不惜與溫家一戰。
元春伸了大拇指,“真是條好漢!”
趙之楨安心收下誇獎,又追問道,“你最近看得都是什麽書?”
“寫英雄豪傑的啊。”
話說,趙之楨整個平定南方的策略,元春可謂親身參與,不僅出謀劃策更是薦了不少能人。不過暫且不提南方官場戰事,隻說關於漕運的各路情報,靠她派去的管事,在南邊任職的抱琴傲梅夫婦,再加上親哥哥賈珠的幫襯,還有蓉哥兒的大舅子的見聞……都不夠讓她一窺“漕運”的大致情況。
元春深知趙之楨對自己信任有加,不說言聽計從……可也差不到哪兒去。越是如此,元春就越發謹慎,她知道自己責任重大,除了仔細琢磨心腹們送來的密信,閑暇時可沒少讀書以為參考:隻要提及漕運的話本或是遊記,她都親自翻看一下。
可別小看這些話本遊記,縱然是胡編亂造,也得有個編造的基礎。哪怕是道聽途說,對元春也琢磨的價值:因為在跟趙之楨說起整頓漕運、打削溫家之前,她對漕運的了解也就是“有一條大運河”……不過能涉及漕運的話本,大多都是描述豪傑行俠仗義的故事。
這番因果趙之楨幾乎片刻就能猜到,於是他又笑道,“你越發周到。”元春總是事事處處替他著想。
按道理這些“閑書”,元春壓根不該看。而她不僅看了,還看出了門道,如今大喇喇地告訴了趙之楨。
趙之楨不僅沒有責怪之意,反而心中快慰,更是直接開口讚賞——所以說,皇家是天下最講規矩的地方,同時也是最不講規矩的地方。
元春眼角眉梢都透著得意,“一條連接京城和蘇杭的運河,往少了說,也足足牽扯了數萬人的生計。斷了那些官商些許財路,他們難免煽動那些……百姓……也不好讓旁人看了笑話不是?”
自從蓉哥兒“近在眼前”,元春也知道了許多趙之楨在北麵鎮守時的“奇人軼事”。按照趙之楨以前的脾氣手段,他沒準兒巴不得那些貪~官~jian~商帶人鬧上一場,這樣他就能出師有名,果斷髮兵——哪位臣子都不能勸阻聖上平叛!
最終必定是這些人家……人財兩失,趙之楨還能借~抄~家去官定罪的機會,好生填補一下自己的內庫。
畢竟他立誌要做雄主英主,不僅要平定內~亂,治國安民,更要在有生之年好好地開疆拓土。隻有這樣才算是名垂青史、萬民敬仰。
隻靠殺人立威,殺來殺去萬一殺出了習慣……殺伐太重必定引人詬病,不過她也知道聖上一直都……不大痛快。太上皇與聖上父子再怎麽“含情脈脈”,也抹不去曾經的芥蒂。
元春忽然坐起身子,雙手端著趙之楨的臉龐道,“我覺著您……還是剛直太過。”
趙之楨無奈,甚至有些委屈,“我怎麽不知道過剛易折?我這不還忍著呢。”說著,他伸手捏了捏元春的小臉,“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我正參詳。”又嘆了口氣,“反正不到關鍵時刻,我不輕易動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