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楨毫不猶豫,“當然。”
“後發製人聽著穩妥,卻總是失了先機。我那侄兒媳婦總不能一直是個擺設,不管是平南王還是忠順王府那邊,誰想生事都要有人居中聯絡……”元春果斷道,“留著家裏這個隱患,吹不得打不得,總這麽等著旁人出手,什麽時候是個頭?他們若是不肯出手,就下餌給他們,不愁他們不上鉤。”
趙之楨深以為然。
賈珍什麽底細品行,趙之楨比元春了解得更多。
賈珍為了這麽個嬌滴滴的美人跟兒子反目不算什麽,趙之楨甚至以為賈珍還會讓這個兒媳婦“招待”一下太子。
見趙之楨頷首認可,元春又道,“想做大事,手裏沒兵如何能成?”若是王爺有一絲不快,她就立即住口不說。
趙之楨也沒生氣,隻輕聲笑道,“你可真是敢說。”其實他也猜了個差不離,還是話鋒一轉,“願聞其詳。”
元春嘴角一挑,“還是要靠王爺,畢竟蓉哥兒在軍中才好揪住他們的把柄。我猜,蓉哥兒位置越緊要,他們動手便越早。”
趙之楨答應得十分痛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第66章
王爺應允得十分慡快,顯然是……早有此打算,隻等自己開口的模樣。
對於自己的侄媳婦秦可卿,元春也是心裏有數:甭管是平南王還是忠順王府都拿秦可卿當做一著閑棋,單獨引動效用有限。
畢竟身邊女人身份不妥,不過是小節有虧,太子固然好色卻始終不曾用強,因此顏麵有損,但認錯就已足夠。
隻是到了“萬事俱備”的時候,沒準兒就是成為壓垮太子的關鍵一招。
可寧府的珍大哥哥能跟太子相比?明知道家裏放著個燙手的麻煩,卻像是沒事兒人一樣,至少元春沒見著他用出了什麽對策。
不過她也懶得探究這個堂兄究竟作何打算,前世娘家都到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地步,仍然能得過且過,醉生夢死,她在宮中又不得寵,當年眼光亦十分有限,就算為娘家憂慮,還不是無可奈何?
萬幸這一世有底氣有本事運籌抗爭,再看賈珍,元春自是越看越不滿。
忍無可忍之下,終於讓元春有了今日的“建言”:既然你扶不起來,我就一門心思幫襯蓉哥兒了!
王爺這回更是遂了她的心意,元春猛地拉住趙之楨的胳膊,麵帶喜色,“王爺也要仔細~調~教~蓉哥兒啦?我代蓉哥兒謝過王爺!”
像是為了回應元春今日的坦誠,趙之楨亦含笑道,“你這個姑媽若不答應,我如何好越俎代庖?”又特地補充道,“調~教~定要吃苦,隻看你舍不捨得。”
想讓那背後主謀把秦可卿這步最後才肯動用的閑棋,換成新近便不得不發的妙計,那這個誘餌必得“夠大夠香”才成。
“若是用上苦肉計,你可別怨我。”趙之楨也帶上了幾分認真。
元春如何聽不出王爺的本意?哪是“若是”,顯然就是“一定”啊。
她幹脆應道:“沒得付出,哪來回報?”
前世全家上下都覺得總有貴人“顧念舊日情誼”,必能保得全家三世富貴,卻不知因伯祖父和祖父的功勞而攢下的情分早已用光,更是忘了甭管哪位貴人都最嫌棄貪得無厭。
於是她又欣慰道:“這感情好!”更是撫掌微笑,“王爺這樣器重他,蓉哥兒的前程可就不愁了。”
趙之楨笑道:“你竟賴上我了。”
兩次試探過後,韓家知趣暫且收斂起來,趙之楨麵上瞧不出什麽,但心中給韓大公子記了一筆;同時元春娘家裏卻有幾個可造之材。
趙之楨自認在軍中培養提攜賈蓉,想來榮府賈珠定會聞弦歌而知雅意,有所回報了。
元春也在暗自嘀咕:王爺可真是看好她娘家。
前世趙之楨在朝中倚仗的是李家與韓家,可就元春現在所見所聞似乎並非如此……閑來無事,她也當著王爺提及李家,王爺的態度總是有些微妙,說不上親近自然也提不到疏遠;至於韓家,論往來頻繁恐怕還不如大爺趙晗的親舅舅呢。
話說,自從趙晗的親外祖父故去之後,他外祖家最出挑的便是這個做到四品刺史的舅舅。元春不知道趙晗的這位親舅舅還曾多次建議趙晗要敬重側妃,不然對這甥舅倆還能更好一點兒……反正個中差別元春也無心弄個水落石出,隻知道這是自家的好機會便已足夠:借著王爺班底不足的功夫早早投靠,先把地盤占上,將來自有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
當然,王爺登基之後,封賞功臣之後也自該有一番平衡,不過娘家也有個妙處,就是自家人口不多,並非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士族豪門,說起來寧府榮府加在一處,得用的不過三五人罷了。
因此到了王爺行“製衡”之道的那一天,哥哥他們也絕不會“首當其衝”就是。
元春想了想,又問,“王爺,出了正月讓健兒跟我哥哥經常見一見吧。”
趙之楨聞言,戳了下元春的額頭,“你還念念不忘讓翰林給你教兒子呢。”
“近水樓台先得月啊,”元春道,“哥哥留館已是定局。等外放總要幾年不見,趁著他再京城,親戚間多走動走動才好。”
她這份為健兒考慮的“私心”,壓根就是全無顧忌地擺在他眼前:她要給兒子準備勢力和人手。
趙之楨向來厭惡他人私心太重,可麵對元春……他反而覺得這才是親娘該做的事兒:健兒也是他的兒子。
推己及人一下,若無妃母早早教導他用人之道,並親自為他挑選人手,他也無今時今日“太子與大皇子爭鬥,他獨善其身”的底氣。
而且這一年裏也打探了不少平南王那邊的動靜,趙之楨已經嗅出了幾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味道。
雖然他是深受父皇器重的兒子,但他也有自知之明:自己遠沒能觸及權利的核心。而想更進一步,除了自身努力之外,還得有人“主動”空出位子才成。
趙之楨覺得明年……大約機會就來了,因此這個時候他很是需要賈珠……哪怕通風報信也好。
趙之楨思量片刻,便又聽元春輕聲催促道,“您倒是給個準話。”
他也好奇道:“平時怎麽不見你這般急迫?”
元春嘆了一聲,“我也瞞不住您。接送健兒往來王府和我娘家,正好方便傳些消息,順便派人盯著寧府珍大哥哥……萬一出事也好趕緊應對。”想了想,她又補了一句,“開春後王爺還能總待在京城?關內的大軍又該如何?這些繁雜瑣事,也不好總是勞您費心。不如求您討個主意,幹脆給我幾個人隨意使喚,最是一勞永逸。”
趙之楨搖頭笑道:“你打算趕我走不成?”其實心裏深以為然,同時打算給長子再加些歷練和功課。
這二人偏巧又同時想到了一個人身上……
元春又提醒道:“王爺,大爺和大姑娘的婚事您看……”
“怎麽又想起他們了?”趙之楨沉默了數息,才冷聲問道,“韓緒讓你出麵的?”
元春輕捶了下趙之楨的手臂,“王妃跟大爺大姑娘每回見麵行禮後客氣幾句,也就各自散去,挑不出毛病不說,也全無跟大爺大姑娘親厚的意思。再說,王妃這會兒又哪裏有心思在大爺和大姑娘的婚事上做文章?”
眼見趙之楨神色稍微舒緩,她才又說道,“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也是省心。可您也甭把她往壞處想,容我多句嘴,王妃似乎跟她娘家也生了幾回氣呢。換做是我,娘家親戚惹了我,我怎麽也得晾一晾不是?肚裏又添了個小的,哪有功夫管那麽多?”
趙之楨這才扯了下嘴角,“姑且信你了。”
換個人這樣說話,他必會翻臉,可元春如此勸說,他也覺得十分有理。
元春接著道:“我是琢磨著,平南王若是依舊要在京中埋下暗棋,大爺和大姑娘這邊您還需留心。”
原因無他,王爺您掌兵。攪亂王府,尤其是狠狠算計大爺趙晗,您在外帶兵時能無動於衷嗎?誰不知大爺就是您的心尖兒。
元春豈是無憑無據就信口開河之人?趙之楨精神一震:終於找到我頭上了!他盯著元春,“你都聽說了什麽?”
元春深吸了口氣,“我入宮之前,和石美人,還有柳桓哥哥都結下了些交情。”
刻意提到柳桓,趙之楨福至心靈,“莫非又是我母妃那不省事的弟弟……靜極思動了?”趙之楨這個便宜舅舅被關了大半年,到了年底終於因著淑妃傳話出來,而得以出府放放風。
“後發製人聽著穩妥,卻總是失了先機。我那侄兒媳婦總不能一直是個擺設,不管是平南王還是忠順王府那邊,誰想生事都要有人居中聯絡……”元春果斷道,“留著家裏這個隱患,吹不得打不得,總這麽等著旁人出手,什麽時候是個頭?他們若是不肯出手,就下餌給他們,不愁他們不上鉤。”
趙之楨深以為然。
賈珍什麽底細品行,趙之楨比元春了解得更多。
賈珍為了這麽個嬌滴滴的美人跟兒子反目不算什麽,趙之楨甚至以為賈珍還會讓這個兒媳婦“招待”一下太子。
見趙之楨頷首認可,元春又道,“想做大事,手裏沒兵如何能成?”若是王爺有一絲不快,她就立即住口不說。
趙之楨也沒生氣,隻輕聲笑道,“你可真是敢說。”其實他也猜了個差不離,還是話鋒一轉,“願聞其詳。”
元春嘴角一挑,“還是要靠王爺,畢竟蓉哥兒在軍中才好揪住他們的把柄。我猜,蓉哥兒位置越緊要,他們動手便越早。”
趙之楨答應得十分痛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第66章
王爺應允得十分慡快,顯然是……早有此打算,隻等自己開口的模樣。
對於自己的侄媳婦秦可卿,元春也是心裏有數:甭管是平南王還是忠順王府都拿秦可卿當做一著閑棋,單獨引動效用有限。
畢竟身邊女人身份不妥,不過是小節有虧,太子固然好色卻始終不曾用強,因此顏麵有損,但認錯就已足夠。
隻是到了“萬事俱備”的時候,沒準兒就是成為壓垮太子的關鍵一招。
可寧府的珍大哥哥能跟太子相比?明知道家裏放著個燙手的麻煩,卻像是沒事兒人一樣,至少元春沒見著他用出了什麽對策。
不過她也懶得探究這個堂兄究竟作何打算,前世娘家都到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地步,仍然能得過且過,醉生夢死,她在宮中又不得寵,當年眼光亦十分有限,就算為娘家憂慮,還不是無可奈何?
萬幸這一世有底氣有本事運籌抗爭,再看賈珍,元春自是越看越不滿。
忍無可忍之下,終於讓元春有了今日的“建言”:既然你扶不起來,我就一門心思幫襯蓉哥兒了!
王爺這回更是遂了她的心意,元春猛地拉住趙之楨的胳膊,麵帶喜色,“王爺也要仔細~調~教~蓉哥兒啦?我代蓉哥兒謝過王爺!”
像是為了回應元春今日的坦誠,趙之楨亦含笑道,“你這個姑媽若不答應,我如何好越俎代庖?”又特地補充道,“調~教~定要吃苦,隻看你舍不捨得。”
想讓那背後主謀把秦可卿這步最後才肯動用的閑棋,換成新近便不得不發的妙計,那這個誘餌必得“夠大夠香”才成。
“若是用上苦肉計,你可別怨我。”趙之楨也帶上了幾分認真。
元春如何聽不出王爺的本意?哪是“若是”,顯然就是“一定”啊。
她幹脆應道:“沒得付出,哪來回報?”
前世全家上下都覺得總有貴人“顧念舊日情誼”,必能保得全家三世富貴,卻不知因伯祖父和祖父的功勞而攢下的情分早已用光,更是忘了甭管哪位貴人都最嫌棄貪得無厭。
於是她又欣慰道:“這感情好!”更是撫掌微笑,“王爺這樣器重他,蓉哥兒的前程可就不愁了。”
趙之楨笑道:“你竟賴上我了。”
兩次試探過後,韓家知趣暫且收斂起來,趙之楨麵上瞧不出什麽,但心中給韓大公子記了一筆;同時元春娘家裏卻有幾個可造之材。
趙之楨自認在軍中培養提攜賈蓉,想來榮府賈珠定會聞弦歌而知雅意,有所回報了。
元春也在暗自嘀咕:王爺可真是看好她娘家。
前世趙之楨在朝中倚仗的是李家與韓家,可就元春現在所見所聞似乎並非如此……閑來無事,她也當著王爺提及李家,王爺的態度總是有些微妙,說不上親近自然也提不到疏遠;至於韓家,論往來頻繁恐怕還不如大爺趙晗的親舅舅呢。
話說,自從趙晗的親外祖父故去之後,他外祖家最出挑的便是這個做到四品刺史的舅舅。元春不知道趙晗的這位親舅舅還曾多次建議趙晗要敬重側妃,不然對這甥舅倆還能更好一點兒……反正個中差別元春也無心弄個水落石出,隻知道這是自家的好機會便已足夠:借著王爺班底不足的功夫早早投靠,先把地盤占上,將來自有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
當然,王爺登基之後,封賞功臣之後也自該有一番平衡,不過娘家也有個妙處,就是自家人口不多,並非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士族豪門,說起來寧府榮府加在一處,得用的不過三五人罷了。
因此到了王爺行“製衡”之道的那一天,哥哥他們也絕不會“首當其衝”就是。
元春想了想,又問,“王爺,出了正月讓健兒跟我哥哥經常見一見吧。”
趙之楨聞言,戳了下元春的額頭,“你還念念不忘讓翰林給你教兒子呢。”
“近水樓台先得月啊,”元春道,“哥哥留館已是定局。等外放總要幾年不見,趁著他再京城,親戚間多走動走動才好。”
她這份為健兒考慮的“私心”,壓根就是全無顧忌地擺在他眼前:她要給兒子準備勢力和人手。
趙之楨向來厭惡他人私心太重,可麵對元春……他反而覺得這才是親娘該做的事兒:健兒也是他的兒子。
推己及人一下,若無妃母早早教導他用人之道,並親自為他挑選人手,他也無今時今日“太子與大皇子爭鬥,他獨善其身”的底氣。
而且這一年裏也打探了不少平南王那邊的動靜,趙之楨已經嗅出了幾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味道。
雖然他是深受父皇器重的兒子,但他也有自知之明:自己遠沒能觸及權利的核心。而想更進一步,除了自身努力之外,還得有人“主動”空出位子才成。
趙之楨覺得明年……大約機會就來了,因此這個時候他很是需要賈珠……哪怕通風報信也好。
趙之楨思量片刻,便又聽元春輕聲催促道,“您倒是給個準話。”
他也好奇道:“平時怎麽不見你這般急迫?”
元春嘆了一聲,“我也瞞不住您。接送健兒往來王府和我娘家,正好方便傳些消息,順便派人盯著寧府珍大哥哥……萬一出事也好趕緊應對。”想了想,她又補了一句,“開春後王爺還能總待在京城?關內的大軍又該如何?這些繁雜瑣事,也不好總是勞您費心。不如求您討個主意,幹脆給我幾個人隨意使喚,最是一勞永逸。”
趙之楨搖頭笑道:“你打算趕我走不成?”其實心裏深以為然,同時打算給長子再加些歷練和功課。
這二人偏巧又同時想到了一個人身上……
元春又提醒道:“王爺,大爺和大姑娘的婚事您看……”
“怎麽又想起他們了?”趙之楨沉默了數息,才冷聲問道,“韓緒讓你出麵的?”
元春輕捶了下趙之楨的手臂,“王妃跟大爺大姑娘每回見麵行禮後客氣幾句,也就各自散去,挑不出毛病不說,也全無跟大爺大姑娘親厚的意思。再說,王妃這會兒又哪裏有心思在大爺和大姑娘的婚事上做文章?”
眼見趙之楨神色稍微舒緩,她才又說道,“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也是省心。可您也甭把她往壞處想,容我多句嘴,王妃似乎跟她娘家也生了幾回氣呢。換做是我,娘家親戚惹了我,我怎麽也得晾一晾不是?肚裏又添了個小的,哪有功夫管那麽多?”
趙之楨這才扯了下嘴角,“姑且信你了。”
換個人這樣說話,他必會翻臉,可元春如此勸說,他也覺得十分有理。
元春接著道:“我是琢磨著,平南王若是依舊要在京中埋下暗棋,大爺和大姑娘這邊您還需留心。”
原因無他,王爺您掌兵。攪亂王府,尤其是狠狠算計大爺趙晗,您在外帶兵時能無動於衷嗎?誰不知大爺就是您的心尖兒。
元春豈是無憑無據就信口開河之人?趙之楨精神一震:終於找到我頭上了!他盯著元春,“你都聽說了什麽?”
元春深吸了口氣,“我入宮之前,和石美人,還有柳桓哥哥都結下了些交情。”
刻意提到柳桓,趙之楨福至心靈,“莫非又是我母妃那不省事的弟弟……靜極思動了?”趙之楨這個便宜舅舅被關了大半年,到了年底終於因著淑妃傳話出來,而得以出府放放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