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太子這邊的申飭壓根就不痛不癢,遠不如聖上親自下旨讓費大公子降職加調任更傷筋動骨。


    聖上滿懷期待地等了許久,就等來這樣的結果,如何不惱火?再加上聖上的心腹遞上密折,查出自林海回京任職之後,費大公子在揚州前後支取銀錢和官鹽總共百萬兩。


    大齊開國至今不是沒出過巨貪,但像費大公子這樣一年多就能吞下百萬白銀的……還真是第一次見著,雖然費大公子不是中飽私囊,而是挪用帑銀。


    究竟誰給了費大公子底氣還用說嗎?


    太子、老大、老三和老七四兄弟分別站在聖上的左右手邊,而太子看完密折,臉色微變:大舅子惹下這等禍事,他居然一點都不知道!


    不過有這百萬的虧空,就不奇怪他這大舅子當初非要鋌而走險,在北麵私販鹽鐵,甚至偷運人口了。


    隻是父皇非要當著兄弟們揭破此事,這是要兄弟們做見證的意思?難道大舅子一口氣把他們三個都得罪了一遍?這還成了苦主上門討說法了?


    不幸的是,事實正如太子的猜測。


    聖上適時開口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你兄弟們都看著呢。”


    太子聞言,連忙恭敬道:“兒子省得。”


    實際上,聖上還是很偏心太子,即使對太子處置心腹的手段相當不滿,還是隻把證據擺在兒子麵前,希望他這一次……別再讓他這個父親失望。


    話說太子能始終護住手下,自是優點,往大處說,不仁不義如何能天下歸心?但當這份護持已經越過了公正這條線,將來可就堪憂了。


    從聖上的書房出來,太子匆匆回到東宮,立即吩咐跟前的內侍去把大舅子叫來。


    從衙門中被叫出來,費大公子便知不妙。橫豎有此一劫,費大公子反倒坦然了,當然麵對太子還是禮數周全。


    雖然太子看似平靜——但自己的人犯了錯,剛剛麵對父皇和三個兄弟這四位“苦主”的時候,他又羞又惱,真恨不得回來就把大舅子打發得遠遠的,眼不見為淨!


    此時他已經懶得再解釋什麽,“把虧空補上,你……致仕吧。”


    百萬銀錢,費家還真補得起。


    可費大公子還不到四十,居然就要“致仕”了?這可真比殺了他還難受!畢竟隻要有官做,不愁將來沒錢花。他當即分辨道:“是不是那位又進了什麽讒言?”


    太子差點把案上的硯台都摔到地上,“滾!”


    信任了多年的心腹居然是這種貨色,任誰都得氣得雙手發顫。證據擺在眼前,還拒不認錯,反而再次狡辯,妄圖挑起事端:總之都是別人太惡毒!


    太子如何不知大哥心思不純,可他也明白:蒼蠅不叮無fèng的蛋。既然跟這位說不清楚,隻好叫費家說話更有分量的人來講一講道理。


    傳信兒的內侍剛出東宮,聽到哥哥被太子嗬斥甚至趕出門去的太子妃便已經堵門求見。


    卻說這夫妻倆已經有日子沒見麵了,太子不好當眾給太子妃沒臉,隻好先請太子妃進門說話。


    太子妃行禮畢,開門見山道,“我哥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太子厭倦地揉著眉心,“你是來興師問罪的?”


    太子妃長嘆一聲,“留他一命可好?”


    太子聞言,頓感詫異,“你究竟知道些什麽?”


    太子妃冷冷一笑,“怕是比您知道得多。”


    這種隻有自己蒙在鼓裏的感覺,讓太子越發暴躁,“你為什麽不早說!”


    “我說了您就信嗎?”太子妃頓了頓,神情苦澀,“不過不止您不信,我父親都不以為然啊。”


    太子頓生不祥之感,“你說清楚。”


    太子妃道:“我娘家又不缺錢,我哥哥卻拚命地攬銀子,您都不覺得奇怪嗎?他拿著大筆銀子,前些年一直替您結交官員士子,您可曾細細過問?”


    作者有話要說:接了個私活,緊趕慢趕趕完了,現在開始補欠帳啦。


    ☆、第55章


    太子若是細細過問了,哪裏會讓費大公子糊弄這麽多年?


    太子信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凡事兒都有個過猶不及之說,正是因為信賴心腹,把差事全權交託,萬一看走了眼,那後果……即使是太子也不能輕易扛得過去。


    除了母後去世,這輩子幾乎順風順水到今朝的太子,聽了太子妃這番話都有不寒而慄之感:他要是聽不明白太子妃的弦外之音,未免太配不上聖上對他的器重和愛護了。


    不過太子還是略帶遲疑地追問了一句,“你怎麽知道?”


    太子妃道:“如此隱秘之事,哥哥自然隻敢用自家人。”她也是點到即止,說完便主動告辭了。


    太子在書房仰麵獨坐,半晌無言,直到他的嶽父姍姍來遲。


    太子妃之父可比他兒子乖覺太多了,上來就誠懇地請罪,“老臣教子不嚴,愧對太子,更是愧對聖上。”他來時已經知道兒子犯了什麽事兒,更是在路上想好了對策,最起碼見到太子得先老實認錯。


    他可不像他兒子那樣……自信,覺得隻要提起大皇子,太子便會盡力庇護他們——因為太子想對付大皇子,必要依靠他們費家。


    太子妃之父畢竟人老成精,已經敏銳地覺察到今日不同以往了。


    太子點了點頭,“先補上虧空,你們也先小心些日子。”


    太子妃之父見太子神情淡然,當即也不好多說,應下後便極有眼色地告退了。


    而太子又思量了一會兒,便提筆給揚州的巡鹽禦史寫了封信,過問起虧空始末:卻說自從林海回京後,聖上特地從太子身邊挑選了繼任的人選。


    聖上本意就是不想兒子太缺錢花。


    太子自能理解父皇一片慈愛之心,但此番父皇專門在兄弟們麵前發作他,想必也是氣得狠了。覺得掉了麵子的太子又讓一直信任有加的嶽父和大舅子刺激了一回,可不就一夜沒睡。


    男人又沒有脂粉掩蓋,第二日太子的疲憊之色落在兄弟們的眼中,可就是“見仁見智”了。其中尤其以大皇子最為快意:二弟,你最多隻是掀開了冰山一角……以後還有的是驚喜呢。


    對趙之楨來說,太子在追查,而大皇子在繼續布局,隻怕都忙得顧不了別的,他好歹能自在幾天。


    至於那“罪魁禍首”,他也能猜得著幾分:當年南邊那位,謀逆之初時選的是“由外而內”的法子,因此他暗中聯絡了北狄人;至於平南王……他似乎走的是“由內而外”的路子。


    趙之楨難免自嘲:他也是事後諸葛了。大哥和二哥兩人初生齟齬,八成就是平南王暗中挑撥所致。可話說回來,即使沒有別有用心的平南王,他的好大哥有手段更有野心,總要……付諸行動,二者不過是早晚的差別罷了。


    回府之後,趙之楨自然要跟元春感慨一回,“難得安生幾天。”


    王爺早知道自己愛看史書,而且這些日子體己話說得多了,元春膽子也大了起來,“兒子們太出色有的愁,可頂多就是耐心多挑挑,也多歷練一番;兒子們若是無能就更該愁死了不是?”


    這奉承聽著可真舒服,趙之楨接話道,“可不是?暄兒還是一派天真,我就挺煩心。”


    元春笑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呢,大姑娘這些日子長進太多了。”


    這倒是實話,趙之楨也有所耳聞。


    雖不絕對,但多數妻妾都是“冤家”。


    隻是韓緒這位王妃失了先機,便一直沒什麽底氣。


    而且她哥哥還犯了個很要命的疏忽——越過身為郡王的妹夫一門心思地去親近太子,事實上韓大公子這些日子在奉承太子時,便已經意識到了妹夫八成會不滿,但他也別無選擇,總不能兩個都得罪不是?


    不過韓緒倒是極有自知之明:若非賈側妃的父親官職忒低,大約也輪不到自己做王妃了。


    她不是愛賭氣的性子。到處樹敵偏偏裝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模樣……這肯定不是她,總之韓緒從沒為難過元春。


    因此府中難得王妃與側妃比較和睦,見此情景,趙暄人前人後居然沒有半點抱怨挑撥之言:不知道是因為生母去世,還是跟著庶母聽書讓她真有所悟,反正她看起來沉穩多了。


    正所謂說曹操曹操到。趙之楨與元春正聊到趙暄,大姑娘趙暄便前來求見。


    卻說趙晗進得門來,拜見過父親和庶母,也懂得察言觀色:父王那副閑適自在的模樣……她就沒在生母劉娡房中見到過這樣的父親。


    她也不賣關子,“女兒是來告狀的。”


    趙之楨道:“說來聽聽。”這也是他聽元春說女兒長進了不少,才難得耐心一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之元春晉升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Fahrenheit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Fahrenheit並收藏紅樓之元春晉升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