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劉煬反將一軍之後,李京奎和鄭藝尷尬的對視一眼,然後二人端起酒杯掩飾著。
“本縣聽鄭典史說了劉寨主率部仗義相救的事,可見劉寨主急公好義之心。再加上如今西山號的生意日漸火爆,聽說連徐州、南京的商賈都來進貨,可見是日進鬥金啊,想必戚山寨的日子並不像劉寨主口中那般艱難。”
李京奎笑著說道:“嗬嗬,劉寨主還是太謙遜了,此番就出出力,本縣是看在眼裏的,一定不會讓劉寨主吃虧。”
劉煬說道:“既然知縣大人這麽說了,我再推三堵四就有些不識抬舉了。隻是此番圍剿鹽幫,我戚山寨的、兄弟出生入死,總要有些封賞吧?”
劉煬見李京奎直接把話挑明,索性也直接要起好處來,一旁的鄭藝看了看二人,識相的低頭吃喝起來。
李京奎微微皺眉,說道:“現在縣衙財力不足,賞錢什麽的肯定是沒有了,本縣又沒有詔安任命官職的權柄,此事也頗為困難,劉寨主還是等本縣周詳考量之後,再說吧,啊?”
劉煬笑著說道:“可以,那撫恤的事情也等等再說吧。”
“你!”
李京奎猛地站了起來,喝道:“劉寨主應該記住自己的身份,戚山寨的寨主,也是鹽幫一般的存在,不要因為幫本縣做了點事,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劉煬則端起酒杯品了一口,說道:“本寨主也提醒大人,現在的留城縣隻能靠鄭典史手中的幾十個殘兵守衛,而本寨主手中卻還有幾百精銳。”
“本寨主當然知道自己的身份,不過現在留城縣是亂是定,卻都在本寨主一念之間,也請知縣大人明白自己現在的處境!”
李京奎氣得臉色非常難看,卻不敢再說什麽,怕刺激到劉煬生出事端。
鄭藝見狀急忙當起和事老,笑著說道:“嗬嗬,知縣大人和劉寨主都是性情中人,為了公事盡心竭力,有言語不到之處,都要相互體諒才是。”
“來,咱們接著喝酒,有事慢慢商量,總有辦法解決的!”
李京奎“哼”了一聲坐下,劉煬則端起酒杯陪著鄭藝幹杯。
片刻之後,李京奎敲著桌子說道:“劉寨主到底有什麽想法,不如直接說出來吧,本縣也不想繞圈子了。撫恤的事情如果搞不定,用不了兩日,城內就會亂套,到時候西山號的生意也會受影響吧?”
劉煬拍手說道:“這才是商量事情的態度,知縣大人早這樣,估計咱們已經談妥了。”
“旁的不要說了,說正事!”
劉煬隨即伸出兩個手指頭,說道:“我有兩個條件:一、微山島的數千灶戶交給戚山寨安置,縣衙不得幹涉;二、鹽幫的私鹽生意交給我來做。我說完,二位誰讚成,誰反對?”
鄭藝自然不會表態,隻是看向李京奎,隻見李京奎想了一下,說道:“本縣同意,同時私鹽生意本縣也不會幹涉,當然出了事本縣也不會擔責,而且本縣還要拿一成的幹股!”
“成交!”
劉煬爽快的答應下來,隨即說道:“知縣大人痛快,本寨主也是爽快人,衙役、鄉勇的撫恤錢糧都由戚山寨負責了,三天之內全部發放到位。”
“好!”
眼見錢糧有了著落,李京奎臉上的怒氣也煙消雲散,和鄭藝不斷向劉煬敬酒,三人又恢複了“其樂融融”的氣氛。
至於繳獲的幾萬斤私鹽,劉煬自然知道這些是藏不住的,承諾五天之內會命人運到城內,到時候會由西山號負責平價出售,所得銀錢全部充作縣衙用度。
對於劉煬的表態,李京奎和鄭藝都很欣喜,原本還擔心劉煬會糾結這筆銀錢,於是對劉煬的評價更進一步。
這倒不是劉煬大方,而是四萬多斤的私鹽按照平價出售,就算是二十文一斤,全部賣光也不過是九百多兩銀錢,自己犯不上為了這些銀錢再跟李京奎打嘴架。
於是在兩天之後,在留城縣城內西山號門外,數百傷亡衙役、鄉勇的家眷正在排隊,隊伍中人人悲切,不少都是婦人拉著孩子哭哭啼啼的排隊,臉上滿是慌張和無助。
“大家聽好了!”
這時,西山號主事趙富山拿著一個硬紙板卷起來的“喇叭”,站在一張椅子上大聲說道:“此番縣衙調集人馬圍剿鹽幫,實乃利國利民之舉,隻是鹽幫人馬凶殘勢眾,致使縣內衙役、鄉勇傷亡慘重,縣太爺又無力撫恤,所以我西山號東家劉煬仗義疏財,拿出大筆錢糧撫恤英烈家眷,請大家排好隊,有序上前領取!”
趙富山一番話講完,排隊的家眷,以及圍觀的百姓轟的一聲議論了起來,隨即城中百姓對李京奎這個知縣日益厭惡:你縣衙帶著人家男人出去殺賊,現在卻一句沒錢就不給撫恤,簡直是沒人性!
而劉煬的名號則在留城縣內外傳開,哪怕有人說劉煬其實是戚山寨的土匪寨主,也擋不住百姓擁護:土匪怎麽了?扶危濟困、仗義疏財,那叫俠客,比一毛不拔的知縣強多了!
於是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留城縣的百姓漸漸開始稱呼劉煬為“及時雨”,劉煬則不以為然,暗道:“老子可不屑於當宋江!”
當然這都是後話,此時趙富山帶著西山號的夥計發放錢糧,撫恤名單都是典史鄭藝提供的,但是撫恤錢糧的數額卻是劉煬定下的,足足比官府的定額高出不少。
“楊協!”
一個十八、九歲的少年紅著眼睛上前,趙富山打量了一下,問道:“家中還有幾口人?”
“沒了,就我一個。”
趙富山搖了搖頭,這也是個苦命的孩子,隨後說道:“按照東家的意思,撫恤銀錢一律為定額,不管衙役還是鄉勇,陣亡一律是三兩銀錢,接濟糧則按照人口計算,發放三個月,成年男丁每月每人二十斤,成年婦人每月每人十二斤,孩童不論男女每月每人一律五斤,六十歲以上老者每月每人一律十斤。”
說完,趙富山打量著楊協說道:“你家中就自己一個,這是撫恤銀錢三兩,這是本月的接濟糧二十斤,以後兩個月都到西山號領接濟糧。”
楊協接過錢糧連聲感謝,然後說道:“掌櫃,您這裏還招人嗎?我家中沒有耕地,吃完這些也是要餓死的,我想找個活路。”
“我這裏不要人了。”
趙富山隨後低聲說道:“你要找活路,可以去戚山那邊的東高村,聽說正在招人。”
楊協喃喃的重複著:“東高村?那我就去東高村!”
“本縣聽鄭典史說了劉寨主率部仗義相救的事,可見劉寨主急公好義之心。再加上如今西山號的生意日漸火爆,聽說連徐州、南京的商賈都來進貨,可見是日進鬥金啊,想必戚山寨的日子並不像劉寨主口中那般艱難。”
李京奎笑著說道:“嗬嗬,劉寨主還是太謙遜了,此番就出出力,本縣是看在眼裏的,一定不會讓劉寨主吃虧。”
劉煬說道:“既然知縣大人這麽說了,我再推三堵四就有些不識抬舉了。隻是此番圍剿鹽幫,我戚山寨的、兄弟出生入死,總要有些封賞吧?”
劉煬見李京奎直接把話挑明,索性也直接要起好處來,一旁的鄭藝看了看二人,識相的低頭吃喝起來。
李京奎微微皺眉,說道:“現在縣衙財力不足,賞錢什麽的肯定是沒有了,本縣又沒有詔安任命官職的權柄,此事也頗為困難,劉寨主還是等本縣周詳考量之後,再說吧,啊?”
劉煬笑著說道:“可以,那撫恤的事情也等等再說吧。”
“你!”
李京奎猛地站了起來,喝道:“劉寨主應該記住自己的身份,戚山寨的寨主,也是鹽幫一般的存在,不要因為幫本縣做了點事,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劉煬則端起酒杯品了一口,說道:“本寨主也提醒大人,現在的留城縣隻能靠鄭典史手中的幾十個殘兵守衛,而本寨主手中卻還有幾百精銳。”
“本寨主當然知道自己的身份,不過現在留城縣是亂是定,卻都在本寨主一念之間,也請知縣大人明白自己現在的處境!”
李京奎氣得臉色非常難看,卻不敢再說什麽,怕刺激到劉煬生出事端。
鄭藝見狀急忙當起和事老,笑著說道:“嗬嗬,知縣大人和劉寨主都是性情中人,為了公事盡心竭力,有言語不到之處,都要相互體諒才是。”
“來,咱們接著喝酒,有事慢慢商量,總有辦法解決的!”
李京奎“哼”了一聲坐下,劉煬則端起酒杯陪著鄭藝幹杯。
片刻之後,李京奎敲著桌子說道:“劉寨主到底有什麽想法,不如直接說出來吧,本縣也不想繞圈子了。撫恤的事情如果搞不定,用不了兩日,城內就會亂套,到時候西山號的生意也會受影響吧?”
劉煬拍手說道:“這才是商量事情的態度,知縣大人早這樣,估計咱們已經談妥了。”
“旁的不要說了,說正事!”
劉煬隨即伸出兩個手指頭,說道:“我有兩個條件:一、微山島的數千灶戶交給戚山寨安置,縣衙不得幹涉;二、鹽幫的私鹽生意交給我來做。我說完,二位誰讚成,誰反對?”
鄭藝自然不會表態,隻是看向李京奎,隻見李京奎想了一下,說道:“本縣同意,同時私鹽生意本縣也不會幹涉,當然出了事本縣也不會擔責,而且本縣還要拿一成的幹股!”
“成交!”
劉煬爽快的答應下來,隨即說道:“知縣大人痛快,本寨主也是爽快人,衙役、鄉勇的撫恤錢糧都由戚山寨負責了,三天之內全部發放到位。”
“好!”
眼見錢糧有了著落,李京奎臉上的怒氣也煙消雲散,和鄭藝不斷向劉煬敬酒,三人又恢複了“其樂融融”的氣氛。
至於繳獲的幾萬斤私鹽,劉煬自然知道這些是藏不住的,承諾五天之內會命人運到城內,到時候會由西山號負責平價出售,所得銀錢全部充作縣衙用度。
對於劉煬的表態,李京奎和鄭藝都很欣喜,原本還擔心劉煬會糾結這筆銀錢,於是對劉煬的評價更進一步。
這倒不是劉煬大方,而是四萬多斤的私鹽按照平價出售,就算是二十文一斤,全部賣光也不過是九百多兩銀錢,自己犯不上為了這些銀錢再跟李京奎打嘴架。
於是在兩天之後,在留城縣城內西山號門外,數百傷亡衙役、鄉勇的家眷正在排隊,隊伍中人人悲切,不少都是婦人拉著孩子哭哭啼啼的排隊,臉上滿是慌張和無助。
“大家聽好了!”
這時,西山號主事趙富山拿著一個硬紙板卷起來的“喇叭”,站在一張椅子上大聲說道:“此番縣衙調集人馬圍剿鹽幫,實乃利國利民之舉,隻是鹽幫人馬凶殘勢眾,致使縣內衙役、鄉勇傷亡慘重,縣太爺又無力撫恤,所以我西山號東家劉煬仗義疏財,拿出大筆錢糧撫恤英烈家眷,請大家排好隊,有序上前領取!”
趙富山一番話講完,排隊的家眷,以及圍觀的百姓轟的一聲議論了起來,隨即城中百姓對李京奎這個知縣日益厭惡:你縣衙帶著人家男人出去殺賊,現在卻一句沒錢就不給撫恤,簡直是沒人性!
而劉煬的名號則在留城縣內外傳開,哪怕有人說劉煬其實是戚山寨的土匪寨主,也擋不住百姓擁護:土匪怎麽了?扶危濟困、仗義疏財,那叫俠客,比一毛不拔的知縣強多了!
於是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留城縣的百姓漸漸開始稱呼劉煬為“及時雨”,劉煬則不以為然,暗道:“老子可不屑於當宋江!”
當然這都是後話,此時趙富山帶著西山號的夥計發放錢糧,撫恤名單都是典史鄭藝提供的,但是撫恤錢糧的數額卻是劉煬定下的,足足比官府的定額高出不少。
“楊協!”
一個十八、九歲的少年紅著眼睛上前,趙富山打量了一下,問道:“家中還有幾口人?”
“沒了,就我一個。”
趙富山搖了搖頭,這也是個苦命的孩子,隨後說道:“按照東家的意思,撫恤銀錢一律為定額,不管衙役還是鄉勇,陣亡一律是三兩銀錢,接濟糧則按照人口計算,發放三個月,成年男丁每月每人二十斤,成年婦人每月每人十二斤,孩童不論男女每月每人一律五斤,六十歲以上老者每月每人一律十斤。”
說完,趙富山打量著楊協說道:“你家中就自己一個,這是撫恤銀錢三兩,這是本月的接濟糧二十斤,以後兩個月都到西山號領接濟糧。”
楊協接過錢糧連聲感謝,然後說道:“掌櫃,您這裏還招人嗎?我家中沒有耕地,吃完這些也是要餓死的,我想找個活路。”
“我這裏不要人了。”
趙富山隨後低聲說道:“你要找活路,可以去戚山那邊的東高村,聽說正在招人。”
楊協喃喃的重複著:“東高村?那我就去東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