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其中之意在於“名聲與生命本身,你覺得哪一樣與你更加親密呢?!生命本身與財貨富有,哪一樣對你更加重要呢!?得到與喪失以及死亡,你認為哪一樣是病態的呢!?過於愛欲,費心勞神,貪得無厭必受大損害,過多的囤積財富,必然會喪失更多。故此,知足不為恥,不會受到辱沒。知道適時停止,才能免除危險,可以得享長久。
聖人老子用名與身的抉擇?之問“名與身孰親?”這句話促使修者反思自省,在追求名聲、地位等等外在榮耀與保持自身健康、內心的平和靜寧之間,哪一個才是根本、才是更為重要的?
在現實中,修者往往為了名利而奔波,常常忽略了自身的健康以及心靈的寧靜致遠。聖人老子提醒眾修者,真正的知足和圓滿,源自於對自我內在的關注和嗬護。
他用身外之物的價值“身與貨孰多?”這一問,引導修者去思考,是身體的健康、生命恒久價值更大,還是積累下更多的物質財富更,最終卻因亡故而失重要?
在這物質充裕的大千世界,此一句對修者尤其具有警示意義,時刻提醒著修者,不應被物質欲望所奴役,而應本著珍惜生命,追求內在的成長與精神的富足,並由此而長久,方是人生大計。
聖人老子告訴修者,得失之間的智慧?“得與亡孰病?”在這裏他指出,過度的追求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得到的同時也可能意味著失去的更多。
這教會修者要有平和的心態,需理解“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道理,學會在得失之間找到平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為求大道,而棄過多的物欲,此乃正途。
作為修者知足與知止?“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一再強調了,知足常樂和適可而止的重要性。
要知道,過度的欲望,往往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和精神的疲憊,甚至可能招致災禍。
而知足,則能使生靈人眾保持自尊自愛,不受外界誘惑的侵擾。
由知足而知止,則能在追求大道中保持明慧理智,避免陷入無盡的追逐圈套之中,從而確保修者在現實生活的平穩與長久。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以其簡潔而深刻的文字,提醒修者重視內在的價值,追求心靈的平和與精神的富足,而非僅僅沉迷於外在的名利與物質。
他於此教導修者,學會知足與知止,以平和的心態麵對生活中的得失,從而在紛擾的大千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之道。
聖人老子這樣的大智慧,對於時空長河中,任何時代的任何人來說,都是具有寶貴的指引之力。修者自當用心研讀,認真踐行之。
相傳,古時有一戶王姓人家,因其家主在朝中官居要職,其家因而門楣高大,富貴勢強。
王家妻子李氏與他生有兩個兒子,本來一個富足強橫人家,卻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來!王家大兒子婚後不久,便因不知何病,無藥可救,撒手人寰。
王家人在悲痛之餘,對他家的小兒子,那更是寵溺有加,幾乎當了活祖宗。偏生地,他王家這小兒子,年方四五,卻是自幼頑皮異常,本就被他們家嬌縱得了不得,如今更是在他王家氏族中肆意妄為,橫行無忌。
這王大人本是讀書人得勢,知道知書達理,通文知墨的重要性!便為王老二請了數位教書先生在家教導。
可是這王老二王公子實在是個調皮搗蛋的渾球,先生們來時皆是躊躇滿誌,卻因教導無方,去時都狼狽不堪。
一個個短則三月,長則半年,便告辭退走。更有甚者,僅教了王老二一兩日,便因難以忍受這王家二公子的忒麽淘氣,留下一句“朽木不可雕也!”便憤然揮袖離去。王老二難以管教的惡名,便在當地不脛而走。
一日,一位來自南方的老學究,恰巧路過此地,聽聞當地人聊起此事,便毛遂自薦,要來做王二公子的老先生,且還信誓旦旦地保證,不出三日,定能將這驁不馴的王家公子給調教得溫文爾雅,知書達理。
王大人聞聽老先生高義,自然是十分的喜出望外,趕忙叫下人備好一桌子好酒好菜,欲要殷勤地款待老先生一番。
李氏還吩咐下人,將老先生的寢室,收拾得一塵不染,香熏錦被的,好叫老先生能安居下來,教導愛子。
老先生自然是受寵若驚,用心教導。上課第一天他便與王老二相相安無事,第二日亦然。
可才到在第三天上,卻就了件事來,使這老先生嚐到了王家二公子的忒麽厲害。
話說,這天早上間,老先生正在王家私墅裏,教導王二公子和另外幾個王家近親九族的學生讀習《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的啦,性相近,習相遠的啦...。
老先生自己在前麵坐著,抑揚頓挫地讀著《三字經》,不自覺間又帶出了自己本鄉本土的語綴“的啦”。
學子們一個個搖頭晃腦地跟著他念,老先生眯縫著眼,正讀得入迷之時候,卻不知那王二公子,已把書本支棱在書桌上,人卻悄悄摸摸溜歪頭玩耍去了!
下午上課時,老先生卻被就氣得胡子拉碴,直打顫顫兒。
卻原來是,不知哪個頑皮搗蛋的家夥,竟在他那熏香寢室的床頭上,屙了媽的一泡臭屎尿。
不僅如此,搗蛋搞怪的家夥,還在床頭留下了一張小紙條,上隻寫四字“是我辛苦”。
老先生,心中有數,知道這惡搞之人,定就在這幾個王家子弟中,於是他就讓王家學子們挨一二個地站起來,自拿著紙條,對照指認是誰的筆跡出來。要查辦這無法無天的壞種。
然而,大失老先生所望,一個個見了紙條,都是大搖其頭“不是我寫的”,盡講“不知是誰寫的!”似乎都心知肚明,就是口徑統一,不好講直白。
當老先生來到王二公子麵前時,這王二公子卻是對他說道:“哎呦喂!先生呀!俺這腦子忒麽笨!大字不認識幾個,請先生幫俺念念這個吧!”這位老先生哪裏知道這是套路,自就拿著紙條,讀了起來:“是我辛苦,的啦!”
老先生剛一念完,這王二公子就跳到了書桌上,大罵他道:“好你個不知廉恥的先生,你算什麽狗屁先生!既然承認是自己拉的!還辛苦的拉!你讓我們對證個什麽鳥蛋。你這樣的先生,怎還配叫我們?趕緊地卷鋪蓋滾蛋吧!”
這老先生一聽他言罵,自然知道這是他王老二所作為惡,可自己卻一不小心上了他當,怎生發作都不是好。
老先生又羞又怒,隻憋得半天說不出一句囫圇話來“你...你...個個...混...混賬的啦!歪...曲...事...實...的啦”後來老先生連個招呼都沒與王大人打一個,便是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去!這一下王二公子“寶器”的名氣在當地就更大了!
這一天,王大人回家對妻子李氏說道,“再過幾天,就是當今皇太後的四十壽辰了!宮裏宮外的臣子們,都在絞盡腦汁給太後籌備生日禮物,想以此得到太後的恩寵,就連那外國駐京的使臣們,也在積極籌備,到時場麵肯定非常隆重。我王家可也得好好準備才是!”
王老二一聽這話,嚷嚷著到太後生日那天,自己也要去宮裏見見世麵。
王大人知道,這上朝麵見太後,可不是什麽阿貓阿狗都能去的!他作為朝廷一品大官員,帶著孩子去給太後賀壽,自是沒什麽!可是自家二公子,雖一個五歲多的小孩子,卻是鄉鄰們口中貶得一文不值的紈絝子弟“寶器”一個,讓帶他去,那可不行!
王老二一聽說父親不讓他去皇宮給老太後祝壽,立馬麻溜地,躺倒在地,打滾撒潑起來。
其母親李氏,看著孩子在地下打滾,心就疼了!勸解王大人,看能不能想想辦法,讓兒子進宮見見世麵,還能老老實實不惹事。王大人也是個耙耳朵,娘子發話也就答應了!
太後壽誕這天,眾大臣們一大早,就來到大殿外,排隊等候著,好向太後賀壽祝禮。
王大人自也在其中站著,輪到他上前見禮時,他跟著幾個同僚正向太後行跪拜禮,沒想到,藏在自己綿袍下的王二公子,一下子從裏綿麵滾了出來。
單滾出來,不打緊,還一直滾到了太後的腳麵前的台階下。這太後喜笑顏開的,總是眯著鳳眼,當時還真沒注意這一事。
等反應過來時,自還以為是自家某個年幼的皇兒呢!趕忙向下說道:“快看看,我兒摔壞了沒有?”
這王二公子,雖然平常調皮頑劣,但他那大腦卻一點不笨,且機靈著呢!見太後這麽問他話!趕緊借坡下驢,回答到:“謝太後關心,你兒我沒有摔著呢!”
太後一聽這聲音不對呀!再仔細一看,哎呀!竟是個陌生的小孩兒。
太後忙問道:“這是誰家的小孩兒呀!”這時王大人趕緊上前,叩頭請罪說道:“啟稟太後,這是微臣子的小兒子王二,從小就聽說當今太後最是仁愛慈祥,今天是特意來給太後您添福添壽來了!”
太後一聽王大人這麽一番奉承話語,又加上已先前一著急,叫了這個孩子為兒,太後金口玉言,說出的話,潑出的水,斷不能收回了。於是就當場認了這不學無術的王二公子為義子。這下子,王老二更有作的本錢了!
想想也是,這王二公子,一下子成了當今太後的義子,也就是皇上的幹兄弟,他爹不也見官大一級,全家子,簡直是一步登天,成了皇親國戚了!
回到家之後,年紀輕輕的王老二,很自然誰的,也不放在眼裏了!別人見到他,也都遠遠地躲著走。誰惹得起呀!皇太後的幹兒子!
少小不學,不知老來何為!更糟糕的是成為一方禍害。這王二公子長大以後,更是任性胡為,他在家蓋了座五層高樓,自站在高樓上,極目眺望,目光所及的地方,都是他的地盤來著。誰敢冒犯,誰個不得消停,就連當地的官府,也不敢把他怎樣,畢竟是皇親國戚呀!都得巴結他不是?
王二公子,雖然早早的就已經是個家有三妻四妾的人,可還是嫌美中不足,天天川街走巷,尋花問柳,不幹點兒正事。
這天,他與一幫親貴哥們兒,在街上閑逛遊蕩,正好從對麵過來一支娶親的隊伍,忽一陣風起,隻見轎裏的新娘偷偷拉扯轎簾,不自主地就朝外看了一眼,好家夥,這一看不要緊,沒把個王二公子的魂給看勾丟了。
結果是,新娘子在半途中,就被王二的手下給弄回家去了。那家娶親的人家,接了一頂空轎子,可麵對這麽一個混世魔王,也隻能是打落了牙齒,往自家肚子裏咽,自認倒黴了事。
隻不過,紙包不住火,這裏的人盡都知道了此事,娶親時,為了避免再出現這樣的無語事情,就在夜裏偷偷摸摸的迎娶新娘進門。
話說這位王二公子,他有個侄女兒,名叫王淑惠,是他死去大哥的女兒,長得貌若天仙,端端莊秀麗。
王淑惠如今已經十八歲,自己相中了一個本地的書生,王家大嫂子也挺滿意這個書生,就給二人訂了婚約。
書生人逢喜事精神爽,意氣風發間,沒多久便考中了秀才。
秀才老爺行了聘禮給了親紅,正準備迎娶王淑惠拜堂成親之際,這不是東西的皇親國戚太後幹兒子,王二公子卻突然跳了出來。
他竟然看上了自家的親侄女,且一定要把自己的侄女兒娶過來做小妾。否則就叫他大嫂一家不得安寧,還要弄死了個秀才。
這一下子,他的寡嫂就哭哭啼啼地,找到婆婆李氏,請求婆婆做主,令這小叔子不可幹這無有人倫,喪盡天良的事體。
可李氏向來對他家王二公子缺少管教,而王老二也早已不把自己的母親放在眼裏。
麵對逆子,麵對兒媳,麵對孫女,李氏斷不可能讓這二小子,把自己的侄女娶作小妾。
若是讓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情發生,她如何麵對對早死的大兒,如何麵對被二兒子氣死的亡夫。李氏打定主意,是無論如何不能坐視不管了!
這天,李氏假應讓王淑惠嫁予二叔為妾,自己又親自給王老二準備好了婚事禮堂。
這個混蛋王二公子,真沒想到,自己胡作非為毫無底線的事,竟會如此順利得成。一時心裏樂開了花。還沒等娶了自家侄女入門,便已是成天家醉眼朦朧,花天酒地。
洞房花燭夜這天,王老二又喝得是酩酊大醉,他醉醺醺地來到新房中,揭開了新婦的紅蓋頭,花著雙醉迷日眼的招子,一看,頓時他媽酒醒了大半兒!
禍害王二公子,驚訝地發現,這“新娘”並不是自己那如花似玉的侄女王淑惠。
而是自己的母親李氏,還沒等他的酒全醒過來,他媽反手就是一根發簽子,直沒入王二公子脖頸中,結果了她誕下且養育了二十多年的孩兒性命。
後來,這王家二公子雖然死了!但當地老百姓也是被其禍害怕了!怕又來個李家大少,張家三公子,皇家子弟什麽的!不僅喜事沒有著落好,還平添麻煩要命事。這夜裏娶親的習俗,也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愛民有誠心,法有非己私。
齊王累己見,乃以小大移。
冠履自貴賤,痛癢一體隨。
萬事有定理,應之當坦夷。
儻以我好惡,安非真是非。
光風霽月中,寧許栽藩籬。
(《別張袁州五首》宋·彭龜年,
其中之意在於“名聲與生命本身,你覺得哪一樣與你更加親密呢?!生命本身與財貨富有,哪一樣對你更加重要呢!?得到與喪失以及死亡,你認為哪一樣是病態的呢!?過於愛欲,費心勞神,貪得無厭必受大損害,過多的囤積財富,必然會喪失更多。故此,知足不為恥,不會受到辱沒。知道適時停止,才能免除危險,可以得享長久。
聖人老子用名與身的抉擇?之問“名與身孰親?”這句話促使修者反思自省,在追求名聲、地位等等外在榮耀與保持自身健康、內心的平和靜寧之間,哪一個才是根本、才是更為重要的?
在現實中,修者往往為了名利而奔波,常常忽略了自身的健康以及心靈的寧靜致遠。聖人老子提醒眾修者,真正的知足和圓滿,源自於對自我內在的關注和嗬護。
他用身外之物的價值“身與貨孰多?”這一問,引導修者去思考,是身體的健康、生命恒久價值更大,還是積累下更多的物質財富更,最終卻因亡故而失重要?
在這物質充裕的大千世界,此一句對修者尤其具有警示意義,時刻提醒著修者,不應被物質欲望所奴役,而應本著珍惜生命,追求內在的成長與精神的富足,並由此而長久,方是人生大計。
聖人老子告訴修者,得失之間的智慧?“得與亡孰病?”在這裏他指出,過度的追求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得到的同時也可能意味著失去的更多。
這教會修者要有平和的心態,需理解“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道理,學會在得失之間找到平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為求大道,而棄過多的物欲,此乃正途。
作為修者知足與知止?“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一再強調了,知足常樂和適可而止的重要性。
要知道,過度的欲望,往往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和精神的疲憊,甚至可能招致災禍。
而知足,則能使生靈人眾保持自尊自愛,不受外界誘惑的侵擾。
由知足而知止,則能在追求大道中保持明慧理智,避免陷入無盡的追逐圈套之中,從而確保修者在現實生活的平穩與長久。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以其簡潔而深刻的文字,提醒修者重視內在的價值,追求心靈的平和與精神的富足,而非僅僅沉迷於外在的名利與物質。
他於此教導修者,學會知足與知止,以平和的心態麵對生活中的得失,從而在紛擾的大千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之道。
聖人老子這樣的大智慧,對於時空長河中,任何時代的任何人來說,都是具有寶貴的指引之力。修者自當用心研讀,認真踐行之。
相傳,古時有一戶王姓人家,因其家主在朝中官居要職,其家因而門楣高大,富貴勢強。
王家妻子李氏與他生有兩個兒子,本來一個富足強橫人家,卻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來!王家大兒子婚後不久,便因不知何病,無藥可救,撒手人寰。
王家人在悲痛之餘,對他家的小兒子,那更是寵溺有加,幾乎當了活祖宗。偏生地,他王家這小兒子,年方四五,卻是自幼頑皮異常,本就被他們家嬌縱得了不得,如今更是在他王家氏族中肆意妄為,橫行無忌。
這王大人本是讀書人得勢,知道知書達理,通文知墨的重要性!便為王老二請了數位教書先生在家教導。
可是這王老二王公子實在是個調皮搗蛋的渾球,先生們來時皆是躊躇滿誌,卻因教導無方,去時都狼狽不堪。
一個個短則三月,長則半年,便告辭退走。更有甚者,僅教了王老二一兩日,便因難以忍受這王家二公子的忒麽淘氣,留下一句“朽木不可雕也!”便憤然揮袖離去。王老二難以管教的惡名,便在當地不脛而走。
一日,一位來自南方的老學究,恰巧路過此地,聽聞當地人聊起此事,便毛遂自薦,要來做王二公子的老先生,且還信誓旦旦地保證,不出三日,定能將這驁不馴的王家公子給調教得溫文爾雅,知書達理。
王大人聞聽老先生高義,自然是十分的喜出望外,趕忙叫下人備好一桌子好酒好菜,欲要殷勤地款待老先生一番。
李氏還吩咐下人,將老先生的寢室,收拾得一塵不染,香熏錦被的,好叫老先生能安居下來,教導愛子。
老先生自然是受寵若驚,用心教導。上課第一天他便與王老二相相安無事,第二日亦然。
可才到在第三天上,卻就了件事來,使這老先生嚐到了王家二公子的忒麽厲害。
話說,這天早上間,老先生正在王家私墅裏,教導王二公子和另外幾個王家近親九族的學生讀習《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的啦,性相近,習相遠的啦...。
老先生自己在前麵坐著,抑揚頓挫地讀著《三字經》,不自覺間又帶出了自己本鄉本土的語綴“的啦”。
學子們一個個搖頭晃腦地跟著他念,老先生眯縫著眼,正讀得入迷之時候,卻不知那王二公子,已把書本支棱在書桌上,人卻悄悄摸摸溜歪頭玩耍去了!
下午上課時,老先生卻被就氣得胡子拉碴,直打顫顫兒。
卻原來是,不知哪個頑皮搗蛋的家夥,竟在他那熏香寢室的床頭上,屙了媽的一泡臭屎尿。
不僅如此,搗蛋搞怪的家夥,還在床頭留下了一張小紙條,上隻寫四字“是我辛苦”。
老先生,心中有數,知道這惡搞之人,定就在這幾個王家子弟中,於是他就讓王家學子們挨一二個地站起來,自拿著紙條,對照指認是誰的筆跡出來。要查辦這無法無天的壞種。
然而,大失老先生所望,一個個見了紙條,都是大搖其頭“不是我寫的”,盡講“不知是誰寫的!”似乎都心知肚明,就是口徑統一,不好講直白。
當老先生來到王二公子麵前時,這王二公子卻是對他說道:“哎呦喂!先生呀!俺這腦子忒麽笨!大字不認識幾個,請先生幫俺念念這個吧!”這位老先生哪裏知道這是套路,自就拿著紙條,讀了起來:“是我辛苦,的啦!”
老先生剛一念完,這王二公子就跳到了書桌上,大罵他道:“好你個不知廉恥的先生,你算什麽狗屁先生!既然承認是自己拉的!還辛苦的拉!你讓我們對證個什麽鳥蛋。你這樣的先生,怎還配叫我們?趕緊地卷鋪蓋滾蛋吧!”
這老先生一聽他言罵,自然知道這是他王老二所作為惡,可自己卻一不小心上了他當,怎生發作都不是好。
老先生又羞又怒,隻憋得半天說不出一句囫圇話來“你...你...個個...混...混賬的啦!歪...曲...事...實...的啦”後來老先生連個招呼都沒與王大人打一個,便是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去!這一下王二公子“寶器”的名氣在當地就更大了!
這一天,王大人回家對妻子李氏說道,“再過幾天,就是當今皇太後的四十壽辰了!宮裏宮外的臣子們,都在絞盡腦汁給太後籌備生日禮物,想以此得到太後的恩寵,就連那外國駐京的使臣們,也在積極籌備,到時場麵肯定非常隆重。我王家可也得好好準備才是!”
王老二一聽這話,嚷嚷著到太後生日那天,自己也要去宮裏見見世麵。
王大人知道,這上朝麵見太後,可不是什麽阿貓阿狗都能去的!他作為朝廷一品大官員,帶著孩子去給太後賀壽,自是沒什麽!可是自家二公子,雖一個五歲多的小孩子,卻是鄉鄰們口中貶得一文不值的紈絝子弟“寶器”一個,讓帶他去,那可不行!
王老二一聽說父親不讓他去皇宮給老太後祝壽,立馬麻溜地,躺倒在地,打滾撒潑起來。
其母親李氏,看著孩子在地下打滾,心就疼了!勸解王大人,看能不能想想辦法,讓兒子進宮見見世麵,還能老老實實不惹事。王大人也是個耙耳朵,娘子發話也就答應了!
太後壽誕這天,眾大臣們一大早,就來到大殿外,排隊等候著,好向太後賀壽祝禮。
王大人自也在其中站著,輪到他上前見禮時,他跟著幾個同僚正向太後行跪拜禮,沒想到,藏在自己綿袍下的王二公子,一下子從裏綿麵滾了出來。
單滾出來,不打緊,還一直滾到了太後的腳麵前的台階下。這太後喜笑顏開的,總是眯著鳳眼,當時還真沒注意這一事。
等反應過來時,自還以為是自家某個年幼的皇兒呢!趕忙向下說道:“快看看,我兒摔壞了沒有?”
這王二公子,雖然平常調皮頑劣,但他那大腦卻一點不笨,且機靈著呢!見太後這麽問他話!趕緊借坡下驢,回答到:“謝太後關心,你兒我沒有摔著呢!”
太後一聽這聲音不對呀!再仔細一看,哎呀!竟是個陌生的小孩兒。
太後忙問道:“這是誰家的小孩兒呀!”這時王大人趕緊上前,叩頭請罪說道:“啟稟太後,這是微臣子的小兒子王二,從小就聽說當今太後最是仁愛慈祥,今天是特意來給太後您添福添壽來了!”
太後一聽王大人這麽一番奉承話語,又加上已先前一著急,叫了這個孩子為兒,太後金口玉言,說出的話,潑出的水,斷不能收回了。於是就當場認了這不學無術的王二公子為義子。這下子,王老二更有作的本錢了!
想想也是,這王二公子,一下子成了當今太後的義子,也就是皇上的幹兄弟,他爹不也見官大一級,全家子,簡直是一步登天,成了皇親國戚了!
回到家之後,年紀輕輕的王老二,很自然誰的,也不放在眼裏了!別人見到他,也都遠遠地躲著走。誰惹得起呀!皇太後的幹兒子!
少小不學,不知老來何為!更糟糕的是成為一方禍害。這王二公子長大以後,更是任性胡為,他在家蓋了座五層高樓,自站在高樓上,極目眺望,目光所及的地方,都是他的地盤來著。誰敢冒犯,誰個不得消停,就連當地的官府,也不敢把他怎樣,畢竟是皇親國戚呀!都得巴結他不是?
王二公子,雖然早早的就已經是個家有三妻四妾的人,可還是嫌美中不足,天天川街走巷,尋花問柳,不幹點兒正事。
這天,他與一幫親貴哥們兒,在街上閑逛遊蕩,正好從對麵過來一支娶親的隊伍,忽一陣風起,隻見轎裏的新娘偷偷拉扯轎簾,不自主地就朝外看了一眼,好家夥,這一看不要緊,沒把個王二公子的魂給看勾丟了。
結果是,新娘子在半途中,就被王二的手下給弄回家去了。那家娶親的人家,接了一頂空轎子,可麵對這麽一個混世魔王,也隻能是打落了牙齒,往自家肚子裏咽,自認倒黴了事。
隻不過,紙包不住火,這裏的人盡都知道了此事,娶親時,為了避免再出現這樣的無語事情,就在夜裏偷偷摸摸的迎娶新娘進門。
話說這位王二公子,他有個侄女兒,名叫王淑惠,是他死去大哥的女兒,長得貌若天仙,端端莊秀麗。
王淑惠如今已經十八歲,自己相中了一個本地的書生,王家大嫂子也挺滿意這個書生,就給二人訂了婚約。
書生人逢喜事精神爽,意氣風發間,沒多久便考中了秀才。
秀才老爺行了聘禮給了親紅,正準備迎娶王淑惠拜堂成親之際,這不是東西的皇親國戚太後幹兒子,王二公子卻突然跳了出來。
他竟然看上了自家的親侄女,且一定要把自己的侄女兒娶過來做小妾。否則就叫他大嫂一家不得安寧,還要弄死了個秀才。
這一下子,他的寡嫂就哭哭啼啼地,找到婆婆李氏,請求婆婆做主,令這小叔子不可幹這無有人倫,喪盡天良的事體。
可李氏向來對他家王二公子缺少管教,而王老二也早已不把自己的母親放在眼裏。
麵對逆子,麵對兒媳,麵對孫女,李氏斷不可能讓這二小子,把自己的侄女娶作小妾。
若是讓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情發生,她如何麵對對早死的大兒,如何麵對被二兒子氣死的亡夫。李氏打定主意,是無論如何不能坐視不管了!
這天,李氏假應讓王淑惠嫁予二叔為妾,自己又親自給王老二準備好了婚事禮堂。
這個混蛋王二公子,真沒想到,自己胡作非為毫無底線的事,竟會如此順利得成。一時心裏樂開了花。還沒等娶了自家侄女入門,便已是成天家醉眼朦朧,花天酒地。
洞房花燭夜這天,王老二又喝得是酩酊大醉,他醉醺醺地來到新房中,揭開了新婦的紅蓋頭,花著雙醉迷日眼的招子,一看,頓時他媽酒醒了大半兒!
禍害王二公子,驚訝地發現,這“新娘”並不是自己那如花似玉的侄女王淑惠。
而是自己的母親李氏,還沒等他的酒全醒過來,他媽反手就是一根發簽子,直沒入王二公子脖頸中,結果了她誕下且養育了二十多年的孩兒性命。
後來,這王家二公子雖然死了!但當地老百姓也是被其禍害怕了!怕又來個李家大少,張家三公子,皇家子弟什麽的!不僅喜事沒有著落好,還平添麻煩要命事。這夜裏娶親的習俗,也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愛民有誠心,法有非己私。
齊王累己見,乃以小大移。
冠履自貴賤,痛癢一體隨。
萬事有定理,應之當坦夷。
儻以我好惡,安非真是非。
光風霽月中,寧許栽藩籬。
(《別張袁州五首》宋·彭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