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功參造化,行天道法則力量護體全身,自在陰曹地府與位麵界域裏行走起來。


    他對於這幽冥一域陰曹地府的見聞諸事,於普世凡塵生靈知之甚少。不因別的,生靈塗炭之後,自要入轉輪回,而入輪回轉生於世間的途徑,正是到這陰曹地府處報到。


    故而雖死者無有往生,然歸塵之途自了斷後,塵世間生靈還有些餘壽重生者,自然還是多少知曉了些陰曹地府的故事。


    所以這幽冥界無光虛幻無實之死地的存在,方才於世間流傳開來。


    而凡塵世間之生靈人眾,最為知曉的著名幽冥陰地,乃是黃泉所在。


    ”黃泉“原指地下之泉水,在《左傳·鄭伯克段於鄢》中有講:“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塵世間挖掘濕地,總是能挖出水來,生靈人眾便是認為地下有泉,而天玄地玄黃,是故地下世界便叫作了“黃泉”。此後即被文化人引作了陰曹地府的代稱名。也是凡塵世間命名典故來。


    另有一處“蒿裏”,此地位於泰山以南,漢時期之前史稱作“高裏山”。本為古代帝王的禪地之所。《漢書》之中有多處記載,漢武帝曾“親禪高裏”。概因早在漢朝時,古人就有“泰山主生死”、“人死為鬼,魂歸泰山”之說,並把它附會於嵩裏之地所來吧!


    有《漢書·武帝紀》講:“太元初年,檀高裏。”顏師古注釋:“死人之裏,謂之蒿裏,字則高為蓬蒿之蒿,或者見泰山神靈之府,蒿裏山又在其旁,即以高裏為蒿裏。”在《漢樂府歌辭·蒿裏曲》中有曰:“蒿裏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因此蒿裏,也就被公認為“聚斂魂魄無賢愚”的鬼都了。


    而泰山主生死的意識於民間非常濃厚,致影響生靈人眾之思緒,漸漸形成了泰山乃聯係溝通天界、人間和陰界的觀念,並且按照人間官衙的模式,逐漸構造出一整套鬼府官僚係統。


    這一係統又反過來使泰山主生死觀念進一步強化。從遠古傳說到有文字記載以來,泰山一直被給予特殊的地位和披著神秘的色彩,既是眾仙所居之地,又是幽冥之地所在處的共識位麵地界。


    在《孝經援神契》中記載:“太山,天帝孫,主召人魂。東方萬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長短。”有《後漢書·方術傳》中之許峻自雲:“少嚐篤病,三年不愈,乃謁泰山請命。”和李賢注曰:“太山主人生死,故詣請命也。”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關泰山“歸魂”、“招魂”的記載就更多了。


    可見生靈人眾之意識導向,乃是九天十地,三十六重天界,以及諸神萬界和西方極樂淨土的形成之源。


    酈道元之《水經注》有雲:“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


    晉陸機之《泰山吟》曰:“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極周已遠,層雲鬱冥冥。梁甫亦有館,蒿裏亦有亭。幽途延萬鬼,神房集百靈。長吟泰山側,慷慨激楚聲。”


    晉人幹寶之《搜神記》記載的民間傳說中也有《胡母班》《蔣濟亡兒》《賈文和》等篇敘述,講的也都是泰山神隻主管天下亡魂的故事。如無知其意在,怎會知其意也!?


    由此世間生靈便可知曉,人死之後魂歸泰山,此一生死觀已然完全融入世間生靈人眾的信仰之力中,自在普世流行開來。雖有覺虛幻無實之,卻是又知虛幻無實本就是實際所成。


    隨著時空長河漂流,泰山治鬼之說逐漸具象化為嵩裏山陰曹地獄係統。泰山位麵時空地界,乃陰間冥府之地便是坐實。


    許是眾說紛紜處,有共同一點來。一套依照世俗官署衙門構想出來的相當完備的“鬼權”係統便是流傳民間。


    這地府之中既有一批鬼官,又有辦事機構。陰間冥府作為判定鬼魂歸宿機構,在蒿裏山建起閻王殿、森羅殿、豐都廟、鬼門關,陰陽界,天子殿,地獄,元常殿等殿宇,下設三曹六案七十五司,這冥府編製流傳始於元代之時,多有往死複生者口口流傳。


    今人世界,有能者仔細分類歸納發現,冥府裏的機構設置,比之當朝官府機構設置還要齊全很多。人間官府有的機構,幽冥界裏麵都有,人間官府沒有的機構,幽冥界裏麵也有。


    幽冥府地係十王殿分別設具,有減福、增壽、還魂、勸孝、惡報等功能的獎懲分明部門。而十王各殿所接收的鬼魂,按其生前之不同表現,或加量處罰,或施以酷刑,或盡快投生,增享壽命,都有天道法則力量行在。


    寰宇天下的民族眾多,宇宙世界幅員廣闊,冥界地獄亦非一處一地所在,分布各地界山嶽處處,可謂玄妙法門在世顯通。


    藍星地球大東方地界之汶山(岷山)乃是古蜀人的發祥地,故蜀人有魂歸汶山之說。


    而大東方地界曾經的匈奴人死後,魂歸赤山。在《後漢書·烏桓傳》中有雲:“赤山在遼東西北數千裏,如死者魂歸岱山也。”


    實際上,三山五嶽、眾多名山,多為地獄所在之地,於陰陽皆盛之地界,分離所在地方的鬼神亡魂。這其中自有石中天父羅吉於運古之運作存在。


    道經有雲曰:“五嶽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屬。”其五嶽大廟就是五嶽大帝治理鬼神的場所。


    如果說,岷山是蜀人的祖地,亦是其魂魄歸宿的安息處。那麽巴山之人的冥府地界就在酆都位麵時空裏。


    所以酆都,即是巴人的別都,亦是祖先最後聚居的鬼城。酆都早已不是一個宗教的意識概念,而是名副其實的安息幽冥界。於藍星地球上,以幽冥界豐富的鬼神文化,而蜚聲古今中外。


    在漢晉時期的道教經典中,可以看到一個頗為獨特的神靈信仰,即是酆都北陰大帝。


    酆都北陰大帝治理鬼神酆都,即是道門所講的地獄所在。在那唐宋之際,鬼神所在地的酆都位麵時空,落戶於藍星地球地理位置上的豐都,曆史地理的地名與宗教意識世界的概念名他的疊合,形成了一個非常獨特的鬼神文化位麵。


    治理鬼神的酆都北陰,與今時大東方之重慶所屬“豐都縣”之間的聯係,在漢魏時期便有最早記載。於酆都文獻記為《上清天關三圖經》,在這部王方平所傳的漢魏道書中,詳盡講述了酆都所在位置,內外情景,北陰大帝所統六宮宮名,北陰大帝之身份和職掌,以及絕死度生之法。


    書中有講:“酆都山在北方癸地,故東北,為鬼戶死氣之根。山高二千六百裏,周回三萬裏,其山洞元在山之下,周回一萬五千裏,其上下並有鬼神宮室,山上有六宮,洞中又有六宮,一宮周回千裏,是為六天鬼神之宮。


    而酆都北陰大帝,也就是酆都大帝所來治理處,在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二七中記載:張魯更加八遊治,以配八品,周布四海,鎮國化人。“第一吉陽治,第二平都治,第三河逢治,第四慈母治,第五黃金治,第六太華治,第七青城治,第八峨嵋治。”之後,平都又被納入七十二福地,北朝時已建有道觀,供奉天師。至唐初,平都山建有仙都觀,專祀王、陰二仙。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雲:“仙都觀在平都山,唐建,宋改景德,又名白鶴觀。”


    酆都名山,乃幽冥世界中心,是幽冥界位麵時空之發源處。從漢唐以來,經宋元到明清,酆都名山上,相繼興建起三十餘座殿宇,城隍殿,天子殿,玉皇殿,報恩殿等等皆在。酆都名山山腳下的縣城內,亦老殿廟建築建起不少,先後建有一批寺廟宮觀在。


    公元1424年,即明永樂二十二年,蔣夔在《重修平都山景德觀記》中說:“舊有寥陽大殿及通明殿,酆都宮,救苦宮,至峰頂有淩雲台,餘公玠生祠在焉,考停朱天子為之記,台後乃閻王殿。極其東側則有土穴,深可數丈,名曰五雲洞。曩時洞口嚐出五色祥雲,及天華繽紛,因是而得名。洞之南有地藏殿,西廡又為四聖殿,殿之前為龍虎君殿,旁附趙帥祠,又其門則為欞星門、五雲樓。樓下峙三級台。山之麓則有流杯池,沐浴亭,大仙岩,岩內有九蟒之神,靈官、土地各有祠。山門之左祠泰山,右祠北陰。此其大概。惜乎棟宇悉毀於火久矣。”


    於此記述,世人便可知曉宋元以來酆都名山上所建,有寥陽殿,通明殿、酆都宮、救苦宮、地藏殿、四聖殿、龍虎君殿、趙帥祠、九蟒殿、靈官殿、土地祠、泰山殿、北陰殿,道門之靈地,同時便成了幽冥位麵地界的中心所在。


    而幽冥世界及鬼神信仰世間由來源流甚是古老,秦漢時期,人們就已將死後的去處稱為了“黃泉”、“嵩裏”、“下裏”、“死人裏”,並已有“泰山主人生死”的異聞流傳出。


    酆都六宮,是北帝所主,六天鬼神所治,領人之死名,死者莫不由酆都六宮也。”此六宮為,第一宮紂絕陰天宮。第二宮泰殺諒事宗天宮。第三宮明晨來犯武城天宮。第四宮恬照罪氣天宮。第五宮宗靈七非天宮。第六宮敢司連宛屢天宮。


    酆都山真形圖(取自《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流傳於世的酆都山真形圖上,繪有酆都六宮,而酆都山下是大江所在,真形界圖與現世豐都之地形,處長江之濱乃是極相吻合的。


    道門《上清天關三圖經》中,將鬼神之宮的“酆都”與王方平、陰長生煉丹修道的“平都”連在一起,並謂王方平即“平都主筭官”,凡死者皆先至酆都六宮,經過北帝、太陰五君的勘察,審其善惡功過,結案成冊,再“上詣平都主筭官,推校死生簿錄。


    位麵時空裏,有五方五星真皇道君,他們各統一方,總領諸仙應得道者,言名東華。


    有陰罪陰過,陽罪陽過,結在北帝太陰君,言名酆都之宮,離別善惡生死之人。是故五離之日,首罪於太陰,修生於太陽,落死籍於北帝,求仙於五星。”


    而那些希望不墮入酆都,而上登天關、直達青華東宮者,則當修習“七星移度之道”,行持“北帝酆都六宮度死法”。


    這就明明白白說明,漢時在平都修煉的王方平,原是酆都北帝的上司。在此“平都”與“酆都”相連而述,顯然當為同一幽冥界地區。


    由於王方平、陰長生在道門中的顯赫地位,他們又曾先後修煉於酆都,尤其是陰長生,自謂在“名山”側三十餘年,這樣一來酆都自然就成了道教的洞天福地所在。


    主理酆都冥界的鬼神獄丞,多為祖先神隻轉化而來。如土伯即為後土,三官即為伯夷、齊桓公、晉文公等等。陶弘景在《真靈位業圖》中記載,有眾多鬼官存在。


    幽冥界域中,有酆都北陰大帝,是為炎帝,治羅酆山。下屬鬼官則有北帝上相秦始皇、北帝太傅魏武帝、北帝師周文王、賓友晉宣帝、中護軍周顓、東明公領鬥君師夏啟、賓友孫策、賓友漢高祖、北明公吳季劄、鬼官北鬥君周武王、三官都禁郎齊桓公、水官司命晉文公、漢光武帝、河北侯劉備、司馬曹洪等人,“見有七十五職,名顯者凡一百一十九人”。


    這些鬼官功職皆為祖先神靈死後升遷,作為鬼官一係,納入幽冥界酆都位麵神鬼的統管體係。


    在酆都天子殿,平都山頂,名山上的最大建築。史時唐名仙都觀,宋名景德觀,或稱白鶴觀。於明末時毀於火災,清代初重建,後改名天子殿。


    此幽冥殿宇,由牌坊、山門和殿堂三部分組成,呈階梯式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古樸而壯觀。


    山門為重簷歇山式房頂,門兩側聳立的鍾鼓樓,為重簷四角攢尖頂。


    正殿為磚木結構,寬約十七米,進深約二十四米。山門兩側鍾鼓樓下,塑有雞腳神、無常爺、鷹將、蛇神。


    天子殿正殿題匾“耀靈殿”,塑有酆都天子、金童玉女像,天子莊重威嚴,像高六米。


    天子像身後龕內,塑天子娘娘坐像,座下左右塑值功曹立像。


    其下羅列四大判官,即賞善司、懲惡司、查察司、崔判官像。


    左右兩側為十大陰帥立像,即日遊、夜遊、黃蜂、豹尾、鳥嘴、魚腮、無常、牛頭、馬麵、鬼王,皆高三米。


    活入殿內,殿進深頗深,一片幽暗,有燈光色紅如豆,殿內塑像黑影幢幢,令人背脊不由生涼,全毛骨聳然感來,知幽都鬼域在。


    幽都殿內祭壇前,原有業鏡台一枚,乃是銅質圓鏡,徑二尺許,嵌在一正方木框內。鏡的來源已不可考,鏡銅已鏞成黑色,都說此鏡從前光可監人,知看過去與來世的諸般形象。


    世間有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曾記載:“業鏡所照,行事之善惡耳。至方寸微曖,情偽萬端,起滅無恒,包藏不測,幽深邃密,無跡可窺,往往外貌麟鸞,中蹈鬼域。隱匿未形,業鏡不能照也。”


    兩側廂房,原為東西十八地獄,內塑十大冥王、地獄行刑圖群像,有炮烙、下刀山、下油鍋、鋸活人、入碾磨、鋸解、五馬分屍、大卸八塊……等刑罰之狀,造像逼真,場景殘酷,場麵頗大,人鬼眾多,置身其間,儼如進入一座陰森恐怖的地獄。


    天子殿最高處為二仙樓,上有王方平、陰長生對弈像。仙境與地獄渾然一處,這也吻合了道書所記載。


    鬼城名山之上的白無常和黑無常,是人們口中並稱的無常二爺。


    黑無常青衣青帽,獰目切齒,相貌凶惡,高帽上寫著“正在捉你”,使人目觸驚心。他手提鐵鏈,專抓捕世間惡人。白無常白衣白帽,慈眉善目,滿麵笑容,高帽上寫著“你也來了”,讓人感到親切可近。他手搖蒲扇,專迎接善人魂歸地府。“無常鬼”與“雞腳神”乃是提取死者靈魂的差使。


    在世間有迷信者的那腦中,於他們有非常深的印象,特別是無常鬼的權力,被世人所畏懼。他在臨危的病人與死者親屬的幻夢中時常出現。


    無常鬼的麵貌、衣飾、性格,於意識形態中業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形狀。


    他們那種戴著很高而尖的白帽,那副陰晦、無情、老練的麵孔,以及那身黑色的公差衣服,在相信鬼神世界存在的人們眼裏,隨時可以出現來。


    石中一番陰曹地府行走,於虛實空間裏穿越,對於除仙神世界以外的靈異他界,又有了新知見聞,於他修行天道法則可謂助力不少。


    他知道,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世界玄黃幽冥,非是隻有生界存,無有死地在。賞善罰惡,天地可鑒,良心自律,天道輪回。


    陽間三世傷天害理皆由你


    陰曹地府古往今來放過誰


    (豐都鬼城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道天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鴻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鴻書並收藏成道天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