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別上輩子也曾經給小皇帝李漠講過治國之道,但那時都是想到哪裏講哪裏,從時政出發,今日黃河發水便講水利,明日外國來使便講邦交,總之紀別天馬行空,講起來也是毫無拘束。
但翰林院給皇帝講經顯然是截然不同的,首先講的內容無外乎四書五經,再多也隻是一些史書正傳,李漠現在正在學禮記,同時還在學漢書。
紀別科舉時在五經中所治的經是尚書,但禮記也是吃透了的,然而當他到了侍講之位後,才發現自己曾經為科考所學的聖人書,還隻是表麵功夫。
所有參加科考的士子,可能寫文章的水平有高有低,但每個人都是能將四書五經倒背如流的,看見幾個字立馬反應上下句,看見一句話解釋和典故都自動浮現在腦海中,這些都是最基本不過的要求了。
而紀別作為三年一科的狀元,在治經上定也是超乎常人的,但是侍講學士連問了他三個問題,他竟然一個都答不上來。
“‘大德不官,大德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誌於本矣。這其中的‘本字意為根本,但這根本當做何講?”
紀別噎了一下,沒答上來,學士們又問了別的兩個,他依舊沒答上來。實在不是因為他學的不好,而是因為學士們問的都是極深又極細節的問題,在科考中若是出現了,怕是會被學子們罵到辭官。
但給皇帝講課,則要求你能一層層深入地講,每一個字都得講出花來,皇帝問的任何問題都要能回答出來。
這些老學士們畢生都在研究聖人書,與為了應考而學習的士子們差距不是一點兩點。但還好紀別隻是輔助的侍講,幾乎沒有機會給皇帝講經,所以學士們也沒太深究,隻讓他先聽著學士們講課。
每給皇帝們講一課,學士們都要在私下練習五六遍,碰到講史這種隨意性更強的,幾乎要講上個十幾遍,才敢拿到皇帝麵前講。
三日後,紀別第一次跟著侍講學士進了宮。
***
這日是大朝會的日子,學士們進宮的時間正在大朝會之後。
但學士們進了幹清宮後,才發現今日的講經有所不同,因為太後程殊也在。
平日裏程殊不願意聽翰林的老學究們講課,就算陪著皇帝聽也是昏昏欲睡,但今日竟然主動坐在了皇帝的右手位,雖然身前的案上沒擺文房四寶,但也是正襟危坐,頗有一番架勢。
幾位學士先是驚了一下,但也隻是一瞬,就恢復了老神在在的樣子,先後向李漠和程殊行了禮。
今日進宮的有三人,紀別和一位侍講學士以及一位侍讀,紀別站在後方,在行禮是悄悄抬起了一點頭看向程殊。
他進來時便已經看清,程殊身邊就跟了一個福順,這他才敢如此“放肆”。
程殊自然看見了他的眼神,但維持著太後的威嚴,沒有任何表情。李漠見程殊沒叫幾人平身,便看了她一眼,但見程殊也正在看著他,他才清了清嗓,叫了聲“諸位愛卿平身”。
今日講的內容正是一篇禮記,一篇漢書。在平時,李漠最不願意聽聖人書,尤其是毫無樂趣的禮記和尚書,聽著聽著便要走神,倒是講史的時候還有幾分樂趣。
但今天由於程殊在,李漠想盡全力給程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麵,從開講以來便正襟危坐,目不斜視,盯著講學的學士,直盯得老學士以為自己今日有什麽不妥當。等到李漠對講解的內容提出問題時,他才明白原李漠的確是在認真學習。
紀別站在李漠的左手邊,為李漠展開提前做好的講課筆記,讓李漠對照著內容聽課。
講課的內容紀別已經聽過無數遍了,自然是沒興趣再聽一遍,原以為指點著小皇帝聽課會勞心勞力,但李漠今天又出奇地乖巧,他便有些無所事事,於是用餘光偷瞄著程殊。
為了貼近聖人之學,聖人之教導,大梁的學堂基本都擺設學案和坐墊,幹清宮中的勤學殿自然也不例外,李漠跪坐在墊上,紀別跪在一邊伺候,學士則站著講課。
因為紀別比李漠這個小孩子高上不少,所以可以越過李漠的頭頂直接看到程殊。
於是他見到了程殊表麵上擺出認真的樣子,桌案擋著的手中卻拿著一個魯班鎖在玩著。
程殊玩的還不太熟練,加上不能看,隻能摸索著拆卸,還要小心不能發出聲音,實在也是玩得辛苦。
紀別“噗嗤”一聲笑了出來,但迅速閉上了嘴,從喉嚨中發出一聲悶響,他立馬背過身去捂住嘴,裝作自己在咳嗽。
程殊猛地回頭看向紀別,等他再次看過來時,給了他一個威脅的眼神。
紀別彎了彎眼角,露出了一個諂媚又有點犯賤的表情。程殊這回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用口型對他說“你等著”。
一片禮記講了半個時辰,然後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又講起了漢書,再半個時辰之後,一片漢書講完,李漠問了幾個問題後,學士又講上了一個小典故,等學士離開時,已經是一個半時辰之後了。
紀別和另一位侍讀留下伺候皇帝讀書,並且將學士講的內容吸收掉。程殊又難得地留了下來,拿著一本閑書在一旁陪著。
李漠簡直受寵若驚,程殊向來對學堂敬而遠之,平日裏倒是願意陪他吃飯,陪他批摺子,但提到讀書向來是有多遠跑多遠,因此他格外珍惜今天程殊陪伴他的時間。
但翰林院給皇帝講經顯然是截然不同的,首先講的內容無外乎四書五經,再多也隻是一些史書正傳,李漠現在正在學禮記,同時還在學漢書。
紀別科舉時在五經中所治的經是尚書,但禮記也是吃透了的,然而當他到了侍講之位後,才發現自己曾經為科考所學的聖人書,還隻是表麵功夫。
所有參加科考的士子,可能寫文章的水平有高有低,但每個人都是能將四書五經倒背如流的,看見幾個字立馬反應上下句,看見一句話解釋和典故都自動浮現在腦海中,這些都是最基本不過的要求了。
而紀別作為三年一科的狀元,在治經上定也是超乎常人的,但是侍講學士連問了他三個問題,他竟然一個都答不上來。
“‘大德不官,大德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誌於本矣。這其中的‘本字意為根本,但這根本當做何講?”
紀別噎了一下,沒答上來,學士們又問了別的兩個,他依舊沒答上來。實在不是因為他學的不好,而是因為學士們問的都是極深又極細節的問題,在科考中若是出現了,怕是會被學子們罵到辭官。
但給皇帝講課,則要求你能一層層深入地講,每一個字都得講出花來,皇帝問的任何問題都要能回答出來。
這些老學士們畢生都在研究聖人書,與為了應考而學習的士子們差距不是一點兩點。但還好紀別隻是輔助的侍講,幾乎沒有機會給皇帝講經,所以學士們也沒太深究,隻讓他先聽著學士們講課。
每給皇帝們講一課,學士們都要在私下練習五六遍,碰到講史這種隨意性更強的,幾乎要講上個十幾遍,才敢拿到皇帝麵前講。
三日後,紀別第一次跟著侍講學士進了宮。
***
這日是大朝會的日子,學士們進宮的時間正在大朝會之後。
但學士們進了幹清宮後,才發現今日的講經有所不同,因為太後程殊也在。
平日裏程殊不願意聽翰林的老學究們講課,就算陪著皇帝聽也是昏昏欲睡,但今日竟然主動坐在了皇帝的右手位,雖然身前的案上沒擺文房四寶,但也是正襟危坐,頗有一番架勢。
幾位學士先是驚了一下,但也隻是一瞬,就恢復了老神在在的樣子,先後向李漠和程殊行了禮。
今日進宮的有三人,紀別和一位侍講學士以及一位侍讀,紀別站在後方,在行禮是悄悄抬起了一點頭看向程殊。
他進來時便已經看清,程殊身邊就跟了一個福順,這他才敢如此“放肆”。
程殊自然看見了他的眼神,但維持著太後的威嚴,沒有任何表情。李漠見程殊沒叫幾人平身,便看了她一眼,但見程殊也正在看著他,他才清了清嗓,叫了聲“諸位愛卿平身”。
今日講的內容正是一篇禮記,一篇漢書。在平時,李漠最不願意聽聖人書,尤其是毫無樂趣的禮記和尚書,聽著聽著便要走神,倒是講史的時候還有幾分樂趣。
但今天由於程殊在,李漠想盡全力給程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麵,從開講以來便正襟危坐,目不斜視,盯著講學的學士,直盯得老學士以為自己今日有什麽不妥當。等到李漠對講解的內容提出問題時,他才明白原李漠的確是在認真學習。
紀別站在李漠的左手邊,為李漠展開提前做好的講課筆記,讓李漠對照著內容聽課。
講課的內容紀別已經聽過無數遍了,自然是沒興趣再聽一遍,原以為指點著小皇帝聽課會勞心勞力,但李漠今天又出奇地乖巧,他便有些無所事事,於是用餘光偷瞄著程殊。
為了貼近聖人之學,聖人之教導,大梁的學堂基本都擺設學案和坐墊,幹清宮中的勤學殿自然也不例外,李漠跪坐在墊上,紀別跪在一邊伺候,學士則站著講課。
因為紀別比李漠這個小孩子高上不少,所以可以越過李漠的頭頂直接看到程殊。
於是他見到了程殊表麵上擺出認真的樣子,桌案擋著的手中卻拿著一個魯班鎖在玩著。
程殊玩的還不太熟練,加上不能看,隻能摸索著拆卸,還要小心不能發出聲音,實在也是玩得辛苦。
紀別“噗嗤”一聲笑了出來,但迅速閉上了嘴,從喉嚨中發出一聲悶響,他立馬背過身去捂住嘴,裝作自己在咳嗽。
程殊猛地回頭看向紀別,等他再次看過來時,給了他一個威脅的眼神。
紀別彎了彎眼角,露出了一個諂媚又有點犯賤的表情。程殊這回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用口型對他說“你等著”。
一片禮記講了半個時辰,然後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又講起了漢書,再半個時辰之後,一片漢書講完,李漠問了幾個問題後,學士又講上了一個小典故,等學士離開時,已經是一個半時辰之後了。
紀別和另一位侍讀留下伺候皇帝讀書,並且將學士講的內容吸收掉。程殊又難得地留了下來,拿著一本閑書在一旁陪著。
李漠簡直受寵若驚,程殊向來對學堂敬而遠之,平日裏倒是願意陪他吃飯,陪他批摺子,但提到讀書向來是有多遠跑多遠,因此他格外珍惜今天程殊陪伴他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