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登陸場感到極為不適,曾要求加強兵力一旦到達,須切斷其翼側與主力的聯繫。現在,這一要求也無聲無息了。擁有三個完整裝甲師的第15 和第19 集團軍,也一直沒有投入諾曼第戰場。對此,國防軍指揮參謀部曾多次懇切提出建議,但直到7 月中旬仍一無所獲。其原因,除了希特勒本人的猶豫不決之外,西線總司令的報告,也越來越激起最高統帥對盟軍在海峽和地中海地區可能實施第二次登陸的關注。國防軍統帥部的指令,也隻是“估計”沿海一線可能受到“削弱”,但諾曼第也不能從其他戰線得到可觀的兵力兵器。鑑於這些問題,所以多次提出的關於將裝甲師從前線抽出來,組成預備隊的設想,終未成行。


    在大本營的人們正忙於落實剛剛結束的形勢討論會作出的決定的時候,西線總司令似乎對會議結果並不滿意,決定再次採用他自己原來提出的以機動作戰抵禦盟軍登陸的設想。他剛一回到法國,便根據西線裝甲集群司令蓋爾·馮·施韋彭堡將軍對形勢的判斷,建議實施他那個還剛剛被希特勒指責為“決不允計實施的”行動。蓋爾在判斷裏說,隻有通過“富有彈性的作戰”才能“至少暫時贏得主動性”。如果繼續在“固守防禦的基礎上,實施修修補補的戰術”,隻會把全部主動權拱手交給敵人。隆美爾元帥贊同這種公然反對希特勒基本原則的做法。


    西線總司令的提議,在大本營裏,——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引起極大的反晌和不安。“按照常規”,駐在施特魯布兵營的指揮參謀部的軍官們,首先收到了電文。現在,他們終於找到了一個使“高層領導”的視線從戰術的糾纏中,轉移到戰局總體上來的機會。他們在向約德爾呈送這份報告時,還補充寫道:正如西線總司令在他的建議中指出的那樣,“經過理智的觀察”應放棄“在諾曼第實施決戰”的企圖,從法國撤軍,迅速占領“西方壁壘”這條最短、最堅固的防線。


    如果這兩位西線指揮官在貝希特斯加登當麵向希特勒提出這些建議,會立即遭到希特勒無條件的拒絕。現在,希特勒感到他的指揮受到了別人的無理奚落,因而他在否定這些建議時,特別引據論證,以佐證他的觀點:


    在西線空曠的戰場上實施機動和作戰,在盟軍絕對空中優勢的威脅下,勢必使部隊的防禦能力喪夫殆盡;


    步兵師隻能在極其有限的範圍內進行遠距離行軍機動;


    由於離海岸線越來越遠,從陸地向英國發射火箭的可能性將會消失。


    西線總司令的建議除了遭到斷然否定外,蓋爾將軍作為“主謀”,也被解職,就連馮·龍德施泰特元帥也難以倖免。當他來到貝希特斯加登時,凱特爾對他說,他看上去需要休息,最好是長期休假。7 月7 日,因車禍受傷,現已康復的馮·克盧格元帥取代了龍德施泰特的職位。前一段時間大本營舉行的形勢討論會,他一般都去參加,已經熟悉各種意見。但是誰也沒有料到,這位總司令上任不到6 周,就以自殺逃脫了希特勒的魔掌。


    對於指揮參謀部對西線總司令的建議所作的評註,盡管約德爾大將在幾周前同鄧尼茨交換意見時就已經不謀而合,但在希特勒麵前,他卻隻字未提。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在其書麵報告中,還再次提出另一種抉擇,即“甘冒風險,孤注一擲,投入最後的兵力”,以扭轉諾曼第的形勢,但這一建議也未引起人們的重視。他們在報告中指出,與其陷入一種毫無成功希望的境地,還不如依靠短缺的兵力兵器,不顧慘重損失,作最後一拚。


    7 月9 日,在貝希特斯加登駐紮數月之久的大本營,提前搬回“狼穴”’。


    數百名工人正為把第1 號宿營地內輕型的防彈室加固改造成巨大的混凝土堡分幾班忙碌著。以往小心翼翼維持的寧靜和女全,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喧囂喝鬧聲所替代。希特勒對於搬遷已急不可待。因為,他覺得,中央集團軍群的崩潰,以及對其友鄰帶來的無法預料的後果,都急需由他對東線指揮親自施加持繼不斷的和近距離的影響。然而,就在他在貝希特斯加登的數月裏,除了經常把遠在前線的總司令們召來之外,負責東線指揮的陸軍總參謀部和指揮參謀部的高級軍官們,也隻是偶爾出入這裏。在此期間,陸軍參謀部的全體人員都駐在安格堡,況且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大將因長期患病來能工作


    。德國大本營遷回東普魯士的戰地宿營地,尤如1941 年那樣,離前線近在咫尺。如果說3 年前,大本營在這裏指揮著德軍勢如破竹地向東方挺進,那麽今天,主要的是在這個省的邊界地區收容整編潰敗下來的師團和散兵遊勇。此外,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在這些日子的緊迫任務是保衛帝國的邊境,這在這場戰爭中還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其中頭等重要的任務就是為構築“東普魯士陣地”打好基礎。主要工作是將這個省不適於防禦的人力物力集中起來。為此,必須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對在戰事擴展到德國境內時的權力,重新進行劃分。後備軍以及海、空軍和黨衛隊與之相當的機構,要確保稍有作戰能力的分隊、學校以及其他單位,在最短的時間內實施動員。所有這些命令的共同出發點是,由於東普魯士受到了直接威脅。不久,這些命令的原則也應用到其他邊境省份,甚至於邊境以外的省份,對這些地方——例如南蒂羅爾和弗裏奧爾,希特勒始終想把它們併入“大德意誌帝國”的版圖。在構築陣地的工作中,”納粹省黨部頭日”四處指手劃腳,成了“工頭”。他們以黨的理論的灌輸者自居,因此也有權從人民的各個階層中徵集勞動力。國防軍的地方勤務機構的人員隻能以專業人員的身份參加這一工作。人們對希特勒發布的這些違背軍事需要的命令,不斷提出指摘,但都徒勞無益。相反,長期以來充當“保衛帝國特派員”的角色的“省黨部頭目”,在保衛帝國的過程中越來越要求占據領導地位。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時期開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德國國防軍大本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德]瓦爾特·瓦利蒙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德]瓦爾特·瓦利蒙特並收藏德國國防軍大本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