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底,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病休回來後,再次強烈反對提前動用東線的統帥部預備隊,同時以口頭和書麵等各種方式闡述他的立場。他認為“堡壘”行動即使在最有利的條件下,也隻能取得有限的區域性的戰績、不會取得對德國整個戰爭局勢具有戰略意義的結果。此後希特勒顯然又一次猶豫起來,但在其他人的影響下,最終還是堅持了他原來的決定。


    墨索裏尼的垮台


    希特勒所謂對義大利的信任,從一開始幾乎就全部放在了墨索裏尼本人身上。5 月14 日,希特勒問剛剛從羅馬返回的海軍元帥鄧尼茨,他是否相信義大利“領袖決心跟隨德國走到底”,當時在場的人都明白這意味著軍事聯盟的基礎已開始動搖。幾天以後,他在一個較大的範圍內,又一次表示了他的這種疑慮。他的這種疑慮並非由鄧尼茨的報告引起的,更多的是出自於義大利每況愈下的軍事態勢。早在4 月份的會晤中,墨索裏尼欠佳的健康狀態就開始使他憂心忡忡。以後,隨著雙方在巴爾幹問題上的尖銳矛盾,尤其是墨索裏尼所採取的拒絕德國軍隊進駐義大利這件事,使希特勒對墨索裏尼的疑心日見加深。甚至希特勒“送”給他一個負責裝甲師裝備操作的武裝黨衛隊教官,也受到墨索裏尼的冷遇。墨索裏尼的這種舉動,如果用“義大利政府首腦認為,義大利應由義大利人來保衛”這句話來解釋,那麽,多次得到證實的消息已經將這種理由駁倒。許多情報證實,自1943 年春末以來,義大利又重新開始在其阿爾卑斯邊境修築旨在針對德國的工事。而令人驚奇的是,希特勒卻對這一事實及其隱含的意圖視而不見。相反,當墨索裏尼表示對5 月下旬舉行新的會晤有保留地贊同時,希特勒卻十分不安。盡管做了各種準備工作譬如將剛剛遷回普魯士的大本營又迅速全部遷到貝希特斯加登,但這次會晤仍未能舉行。據說,是因為墨索裏尼隻願意在義大利領土上舉行會晤,但這一條件又以希特勒個人安全為由遭到拒絕。再者在德國方麵來看,義大利對德國提出的無法滿足的在武器裝備上的過高需要,不是從頭開始的一種決心,而是退出戰爭的藉口。


    在爾後的幾個星期裏,盟軍幾乎未經戰鬥便占領了義大利設防堅固的潘特萊裏亞小島,即“義大利的直布羅陀”。此間,希特勒對義大利的信任——盡管搖擺不定——又逐漸有所恢復。當時,他常常這樣以為。那些普通的義大利士兵,還有那些經法西斯主義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年輕軍官們,在保衛祖國的號召下,也許還會建樹使敵友皆驚的豐功偉績。在這種理想主義麵前現實的軍事狀況——僅就義大利與盟國在裝備狀況上的懸殊差距而言——早已在希特勒的頭腦裏推到了其應有的位置。而在當時,卻沒有任何人提出一種與之相反的冷靜的客觀的判斷。


    敵人於1943 年7 月10 日在西西裏島的登陸,將自欺欺人和充滿夢幻的帷幕突然撕破了。在進攻的第三天,南線總司令就認為,義大利沿海防禦,包括剛剛加固的奧古斯塔軍港都要被迫放棄,即使“利用.德軍.也無法守住”。


    凱塞林的這一判斷表現出了一種對希特勒不肯讓當時在義大利南部集結的德軍部隊一部用於西西裏島防禦的失望情緒,義大利人甚至對希特勒的這一態度進行了嚴厲指責。鑑於敵人在西西裏島登陸的成功,希特勒又突然改變了原來由於擔心義大利的變掛而做出的決定。根據墨索裏尼的要求,另外兩個德國師以及在島上參戰的部隊和強大的防空部隊迅即與其他部隊一起開往西西裏島。在墨索裏尼的一再催促下,大量的空軍奉命從西線、東南線和北線調來。在這種雙方遲到的積極性的激情中,兩位獨裁者很快又想入非非了。希特勒聲稱,登陸的敵人將被趕入大海;墨索裏尼在電報中說:“敵人在首次襲擊歐洲中遭到的失敗所造成的道義上和軍事上的不利後果,將是難以估量的。”


    在這個自欺欺人的指望破滅之後,希特勒馬上於7 月13 日下了一道命令,親自接管了西西裏島的指揮權。他甚至反對凱塞林關於現在隻能是為贏得時間而戰的意見,把“阻止敵人向埃特納推進“作為主要目標。國防軍指揮參謀部的一名軍官還專門向受領這項任務的第14 裝甲軍軍長胡伯將軍,口頭轉達了這項指令,命令他“悄悄地排擠義大利指揮機構..自己接管西西裏島橋頭堡的全部指揮權”。隨著這項命令的下達,加上任命一名“墨西拿海峽德軍司令官”,並授權他在萬不得已時由德國人占領義大利岸防炮兵連陣地,德軍最高領帥機構的指揮棒——從東普魯土!——已深深插入包括西西裏島在內的義大利的下級指揮領域。墨索裏尼和義大利統帥部對此並沒有表示反對。


    在地中海戰場連同“軸心國”的未來命運——或許還有更多的東西——似乎都集中於埃特納這個小小橋頭堡的形勢一下,7 月15 日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提交了一份由他本人親手撰寫的少見的形勢判斷報告。這篇報告在回顧了戰略態勢的來龍去脈,便直截了當抬出了凱塞林的觀點:“根據一切跡象表明,西西裏島是保不住了。”接著,他指出,不管敵人的下一個目標是撒丁島還是科西嘉島,是義大利本土還是希臘,已方領導必須首先注意將義大利南部作為保衛巴爾幹半島的前沿陣地而堅守不放,但另一方麵,約德爾繼續說道——並引用了他的參謀部早在6 月19 日,即出於純軍事考慮而做出的錯誤的“堡壘”決定後的那天所做出的判斷——不澄清亞平寧山脈以南——指的是阿爾諾河以北的東西走向的山脈——的政治形勢,就“無法”為德國軍隊在那裏長時間堅守“做出解釋”。為此,目前首要的條件隻能是,“排除義大利軍事指揮機構..以及針對義大利國防軍內部的分裂現象,採取最堅決的措施,”與希特勒在那些天一再重複的觀點相一致,他還譴責義大利“軍官團的很多人的遮遮掩掩”的背叛,並硬說義大利統帥部讓德國部隊“在這種形勢下”到義大利領土作戰”,“是為了使他們在這裏被殲”。接著,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使用希特勒一貫用的激烈言辭,要求“在義大利進行一次總清洗,將其作為法西斯革命的第二組成部分”,“必須把取締現在的義大利統帥部和逮捕所有敵對人物”作為這次革命的終結。他指出,德軍的將軍們必須掌握地中海地區的全部指揮權,隆美爾元帥應擔任這一地區的“唯一的領袖.無數義大利軍官和士兵都樂於在其麾下從征”。他還就“統一指揮”問題建議,巴爾幹半島的領導權必須移交給德國,墨索裏尼應當留下,但在義大利隻是個掛名的領袖。與此相聯繫,還“要求義大利”在易遭攻擊的地區,如義大利南部,必須始終以與德軍相同的數量和速度加強其兵力。這個要求直到“軸心國”崩潰始終未被取消,但也沒有得到滿足。約德爾的這種思路基本上是重複了那些近來在小範圍內說過多遍的東西。如果說他的這一思路是為了使人們聯想起歷史上許多在軍事聯盟崩潰前所出現的分歧事例,那麽希特勒隻要考慮到墨索裏尼的威望,就會對約德爾所做的結論不寒而慄。為此,他首先試圖獲得義大利政治局勢的可靠情況——除了軍界頭麵人物外,他把他所信任的政界人士也召到大本營來,以商討義大利的局勢。鄧尼茨海軍元帥和隆美爾元帥在這次討論過程中,聲明他們與約德爾的觀點完全一致。隆美爾甚至強調說,沒有一個義大利將軍會保證無條件地跟隨德國。看到其“軸心”政策的基礎似乎已完全崩潰,希特勒以少有的自謙說道:“義大利肯定還會有些卓越之士,事情不可能突然變糟。”另一方麵,他自己似乎明白,如果單是德國留在地中海地區,也難以保住義大利北部。因此,將盟友留在“軸心”聯盟中,仍是上策,而其前提是建立盟友間的相互信任。爾後,他又與從羅馬召回的德國大使和黑森的菲利普王子,以及義大利宮廷代理人進行談話,最終做出決定,徹底澄清自從突尼西亞行動以來一直被推遲了的與墨索裏尼的會談,而且很快就商定在義大利北部進行一次會晤。就在當天,即6 月18 日,便動身踏上前往貝希特斯加登的路程。希特勒現在也把個人安全置之腦後了。他特別注意傾聽戈林和在德國駐羅馬大使的意見,他們倆自認為對墨索裏尼的態度和義大利的公眾輿論了如直掌;而且希特勒在踏上妥協之路之前,還撤消了準備宣布隆美爾為亞平寧半島的保衛者的決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德國國防軍大本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德]瓦爾特·瓦利蒙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德]瓦爾特·瓦利蒙特並收藏德國國防軍大本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