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德可能是擊中了希特勒基本指揮原則的要害,他異常激動的指責哈爾德說:“您總是不斷地提出後退的建議。”接著更是一通吐沫橫飛的中傷。最後他說:“我要求指揮官們具有同前線士兵一樣的堅強。”從而結束了他充滿激情的長篇獨白。接著哈爾德也抬高嗓門回答說:“我很堅強,我的元首。”但是此時,他激憤不已,慷慨激昂地說:“現在外麵,正有成千上萬的勇敢的步兵和尉官在送死,隻是因為指揮官們不能執行唯一可行的決定,他們被捆住了手腳。”希特勒倒退了一步,以充滿憎恨的目光長久地盯著哈爾德的臉,發出了激動沙啞的聲音:“哈爾德大將,您怎麽可以用這種腔調對我說話。您給我講一講,身處前線的人是什麽心情“您在前線到底有過什麽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您在哪兒?您想指責我不了解前線,我不許您這樣說!這簡直不能容忍!”
參加會商的人都瞠口結舌,麵麵相覷。而在勒熱夫,已失去意義的、僅為奪取地盤的浴血奮戰仍在繼續。在希特勒和哈爾德之間的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導致他們的最後破裂已在所難免。
風暴徵兆
從8 月底到9 月初起,從遠方的前線到烏克蘭大本營,發生的各種不同的事情——不管是從局部還是從全局上看,都是風暴來臨前的徵兆。
德國上空的空戰,自從1942 年5 月底對科隆實施首次猛烈轟炸起,敵人空襲的規模——炸彈數量劇增,飛機數量占絕對優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引起了人們對未來的嚴重恐懼。
在北非,隆美爾經過長期運籌和猶豫之後於8 月30 日傍晚展開的攻勢,由於敵人強大的空中優勢,被迫於9 月1 日中斷,兩天後,撤回到阿拉曼前的出發陣地。雖然轉攻為守並不等於最終放棄原來的進攻目標,但德國大本營的人們要比羅馬的人更清楚地看到,現在該轉到英國人——在他們新任司令蒙哥馬利將軍指揮下——幹一場了。
由於海上補給比以往受到更大威脅,奪取馬爾他的設想再也不敢提及。但另一方麵,義大利統帥部卻在準備必要時占領突尼西亞,以保護北非殖民地。與此同時,希特勒越來越想通過爭取戴高樂的途經,促使整個法屬北非傾向於他。在南部——尤其當隆美爾轉入守勢之後,希特勒對克裏特島——準備向該島增調精銳的第22 步兵師——倍加關心,同時對動亂不寧的東地中海北部地區也更加關注,因為希特勒一直把此地視為羅馬尼亞油區的外圍保護地帶。
在西線,德軍取得迪耶普防禦戰勝利後,沒有就此罷手,反而重新向羅亞爾河入海口的南岸擴展。為此,希特勒繼續向法國增派部隊。由於缺少預備部隊,隻好將新兵師投入使用。由於新兵師缺少武器裝備、機動能力和作戰經驗,甚至對後來的1944 年6 月防禦敵人的登陸作戰都造成了有害後果。值得提及的是,在新的部署中,諾曼第又似乎再次被視為登陸目標。
挪威雖未受到威脅,卻不斷地消耗著其有限的兵力和物力。
在芬蘭,1942 年秋季希特勒還計劃,利用一次德、芬聯合進攻行動,將摩爾曼斯克鐵路切斷,從而中斷西方作戰物資向俄國的輸送,但現在這種希望已化為泡影。自8 月底,敵人在列寧格勒奪得主動權,而且曼施泰因的師——由克裏木向遙遠的北方調運——一個接一個地在防禦中被消耗掉之後,希特勒在他1942 年的進攻計劃中“最遲於9 月”奪占列寧格勒的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再也無法達到了。8 月23 日,希特勒還在文尼察大本營裏,與北方集團軍群司令馮·屈希勒爾元帥,第二天又與曼施泰因,決定下一步的作戰任務——“第一步:..與芬蘭建立聯繫(越過卡累利阿地峽),第二步..占領列寧格勒,將其夷為平地”(!)約德爾將軍盡管對列寧格勒的情況一無所知,居然也千贊成這一決定。如果希特勒再次指責“陸軍最高指揮機構”“傲慢,固執,無能”,約德爾也會同樣給以支持。
希特勒將關鍵地段的唯一指揮權交給曼施泰因,並撤消了北部總司令部。爾後,便親自介入列寧格勒戰鬥的指揮。他手中的王牌,是一個原來準備在芬蘭投入使用的唯一的山地師和首次在前線出現的4 輛“虎”式坦克。可是事隔不久,國防軍指揮參謀部的戰時日誌卻寫道,“一隻老虎已經完了”。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對希特勒對數量有限的“新式武器”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所寄予的這種期望,參謀部的人們是作何感想的。更不用說,作戰區域的橋樑無法承受這種坦克的重量。對國防軍指揮參謀部於9 月3 日擬製的關於奪取列寧格勒的第47 號“指令”草案,希特勒推遲簽署。這樣,夏季攻勢的第二階段尚未開始就放棄了。
在此期間,中央集團軍群除了承受正麵越來越重的壓力外,還要對付後方歹徒的襲擾。為此,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專門擬製了一份指令——1942 年8月18 日第46 號指令,由希特勒簽署,以掌握實施機動的主動權。可是此後不久,凱特爾和約德爾在形勢討論會上,卻輕率地拒絕了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副參謀長瓦利蒙特用了幾乎整整14 天的時間所寫的“剿匪作戰”報告。
參加會商的人都瞠口結舌,麵麵相覷。而在勒熱夫,已失去意義的、僅為奪取地盤的浴血奮戰仍在繼續。在希特勒和哈爾德之間的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導致他們的最後破裂已在所難免。
風暴徵兆
從8 月底到9 月初起,從遠方的前線到烏克蘭大本營,發生的各種不同的事情——不管是從局部還是從全局上看,都是風暴來臨前的徵兆。
德國上空的空戰,自從1942 年5 月底對科隆實施首次猛烈轟炸起,敵人空襲的規模——炸彈數量劇增,飛機數量占絕對優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引起了人們對未來的嚴重恐懼。
在北非,隆美爾經過長期運籌和猶豫之後於8 月30 日傍晚展開的攻勢,由於敵人強大的空中優勢,被迫於9 月1 日中斷,兩天後,撤回到阿拉曼前的出發陣地。雖然轉攻為守並不等於最終放棄原來的進攻目標,但德國大本營的人們要比羅馬的人更清楚地看到,現在該轉到英國人——在他們新任司令蒙哥馬利將軍指揮下——幹一場了。
由於海上補給比以往受到更大威脅,奪取馬爾他的設想再也不敢提及。但另一方麵,義大利統帥部卻在準備必要時占領突尼西亞,以保護北非殖民地。與此同時,希特勒越來越想通過爭取戴高樂的途經,促使整個法屬北非傾向於他。在南部——尤其當隆美爾轉入守勢之後,希特勒對克裏特島——準備向該島增調精銳的第22 步兵師——倍加關心,同時對動亂不寧的東地中海北部地區也更加關注,因為希特勒一直把此地視為羅馬尼亞油區的外圍保護地帶。
在西線,德軍取得迪耶普防禦戰勝利後,沒有就此罷手,反而重新向羅亞爾河入海口的南岸擴展。為此,希特勒繼續向法國增派部隊。由於缺少預備部隊,隻好將新兵師投入使用。由於新兵師缺少武器裝備、機動能力和作戰經驗,甚至對後來的1944 年6 月防禦敵人的登陸作戰都造成了有害後果。值得提及的是,在新的部署中,諾曼第又似乎再次被視為登陸目標。
挪威雖未受到威脅,卻不斷地消耗著其有限的兵力和物力。
在芬蘭,1942 年秋季希特勒還計劃,利用一次德、芬聯合進攻行動,將摩爾曼斯克鐵路切斷,從而中斷西方作戰物資向俄國的輸送,但現在這種希望已化為泡影。自8 月底,敵人在列寧格勒奪得主動權,而且曼施泰因的師——由克裏木向遙遠的北方調運——一個接一個地在防禦中被消耗掉之後,希特勒在他1942 年的進攻計劃中“最遲於9 月”奪占列寧格勒的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再也無法達到了。8 月23 日,希特勒還在文尼察大本營裏,與北方集團軍群司令馮·屈希勒爾元帥,第二天又與曼施泰因,決定下一步的作戰任務——“第一步:..與芬蘭建立聯繫(越過卡累利阿地峽),第二步..占領列寧格勒,將其夷為平地”(!)約德爾將軍盡管對列寧格勒的情況一無所知,居然也千贊成這一決定。如果希特勒再次指責“陸軍最高指揮機構”“傲慢,固執,無能”,約德爾也會同樣給以支持。
希特勒將關鍵地段的唯一指揮權交給曼施泰因,並撤消了北部總司令部。爾後,便親自介入列寧格勒戰鬥的指揮。他手中的王牌,是一個原來準備在芬蘭投入使用的唯一的山地師和首次在前線出現的4 輛“虎”式坦克。可是事隔不久,國防軍指揮參謀部的戰時日誌卻寫道,“一隻老虎已經完了”。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對希特勒對數量有限的“新式武器”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所寄予的這種期望,參謀部的人們是作何感想的。更不用說,作戰區域的橋樑無法承受這種坦克的重量。對國防軍指揮參謀部於9 月3 日擬製的關於奪取列寧格勒的第47 號“指令”草案,希特勒推遲簽署。這樣,夏季攻勢的第二階段尚未開始就放棄了。
在此期間,中央集團軍群除了承受正麵越來越重的壓力外,還要對付後方歹徒的襲擾。為此,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專門擬製了一份指令——1942 年8月18 日第46 號指令,由希特勒簽署,以掌握實施機動的主動權。可是此後不久,凱特爾和約德爾在形勢討論會上,卻輕率地拒絕了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副參謀長瓦利蒙特用了幾乎整整14 天的時間所寫的“剿匪作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