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後,法國在敘利亞受挫,但沒有德國支持倘能堅持;與此同時,德國在俄國旗開得勝,取得重大戰果。所有這些事,都有使德法協議有全部被遺忘的危險。直到1941 年8、9 月,國防處才利用東線戰事暫停的機會,向威斯巴登的停戰委員會發出一項新指示,命令他們恢復就“協定書”的實施的談判。鑑於德國繼續考慮到與義大利的關係,又因為法國拒絕就承擔力所能及的任務作出妥協,會談未取得重要成果。最後一次會談是由德國駐巴黎大使促成,於1941 年12 月底在柏林舉行的,法方參加會談的是新任駐北非司令朱安元帥,德方為戈林。此時,正是德國在俄國陷入嚴重危機,以及美國參戰的時刻。當法國貴賓早已等候一個多小時的時候,戈林才趕到,並匆忙向國防處長打聽這次談判的軍事題目;而且在會談中,戈林似乎總是處在一種瞌睡狀況,造成會談迅速不了了之。無疑,戈林的態度是希特勒對此毫無興趣的一種反映。希特勒經常說,成功時不需要談判,處於困境時不想談判。
地中海、巴爾幹和中東
如果追溯到1940 年底。就會發現,早在那個時候,根據第18 號指令所製定的旨在從外圍解決與英國衝突的一切計劃,都已宣告失敗。這個給1941年頭幾個月留下陰影的事態的根本原因在於,德國戰勝法國後,德國的作戰已與現實不相符合,似乎被小事所糾纏。毫無目的,處於癱瘓狀態。它將一大部分精力花費在挽救其盟國義大利在海洋、希臘和東北非所遭受的嚴重挫折上。佛朗哥將軍之所以拒絕同意向直布羅陀的進攻,並不是因為義大利的這些失敗,而是德國未能在英國登陸的結果。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約德爾在1940 年8 月對形勢判斷中就提出,“通過其他途徑迫使英國就範”。如果希特勒對其他一切反英計劃都給予全力支持,那麽約德爾對形勢判斷本身就可能是不正確的。
從1940 年底發生的一些事情上,“軸心國”的作戰就已顯露出困難重重、危機四伏的徵兆。1940 年11 月中旬,經國防處組織安排,德國統帥部的首領凱特爾和約德爾,與義大利統帥部參謀長巴多裏奧元帥,舉行了此次戰爭中的第一次會晤。致詞時,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高仰著頭顱,一臉傲氣。開頭他便說:“我們已贏得戰爭,它不可能再失去,我們必須結束戰爭。為此,必須使英國認熾到,它已失去這場戰爭。”相比之下,雷德爾海軍大將倒現實一些。1940 年底當談到對英戰爭的現狀時,他對希特勒說:“想把英國艦隊趕出地中海,不是短時間能辦到的。——雖然海軍總部一直將此看成是尋求戰爭出路的關鍵,並多次提出。但目前問題不在這裏,而是在非洲又出現了一種危害德國和歐洲利益的形勢。”
1940 年12 月中旬,德國空軍第10 軍移防義大利南部:此後,迫於利比亞和希臘的形勢,於新年過後,派隆美爾遠征軍遠征北非;同時派精兵進行巴爾幹戰局。這全部對義大利的支援計劃意味著——在兩個獨裁者看來,是一種勉強達成的妥協。經數月猶豫之後,在一方麵希特勒通過與墨索裏尼協商,另一方麵與陸、空軍協商後,這些決定終於付諸實施了。在此期間,指揮參謀部充分扮演了一個希特勒工作班子的角色。它的全部工作主要是協調友好和結盟國家的政治和軍事利益,尤其是在巴爾幹地區;除此之外,還要為希特勒完全根據陸軍總司令部的建議所採取的決斷,以及為監督準備工作的實施而起草命令。
德國在北非和巴爾幹採取的一係列措施,盡管是針對英國的,但由於俄國戰局的迫近,這些措施基本是防禦性的。德國空軍第10 軍所取得了偉大勝利;特別是隆美爾率領的那支力量單薄的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提前到達利比亞、埃及邊界;與此同時,由於總參謀部和部隊表現非凡,在很短的時間裏,到達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南緣。這樣,到1941 年4 月中旬,出現了一種事先未曾預見的戰略態勢,似乎有使整個戰爭進程發生轉折的希望。在英國,人們一貫將地中海看成橋樑,而不是鴻溝,因此,人們當時隻希望通過對克裏特島的強大的空中突擊,對亞裏山大的英國艦隊,以及中地中海和東地中海的基地構成嚴重的危脅,此外,人們還希望美國海軍能占領克裏特島,將英國艦隊驅逐出地中海,從而結束戰爭。這樣,德國領率機構最關心的是,不能在巴爾幹耽擱太久、以防俄國戰局的開始時間拖得太久當時,德國在地中海北岸和南岸,已經開始了統一的戰略行動。但現在的一些考慮與1940 年春季想盡快到達英吉利海峽時的想法並不是沒有相似之處,它並不完
全是僅帶有防禦性質,而是為勝利結束東方戰局後的形勢而安排的。此外,毋庸置疑的是,國防軍的活動範圍——僅就其有限的向國外和海外輸送能力而言,使它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現狀,改變作戰方向。1941 年5 月和6、7 月間,德國對伊拉克暴動和對敘利亞的法國人的支援,就是這方麵的一個有力證據。盡管如此,如果國防軍統帥部是一個反應靈活、對各種可能性都預有準備的指揮機構,如果它的首腦不背上對布爾什維克主義實施十字軍東征的包袱,也不是不可能藉此機會重新斟酌一下下一步的戰爭計劃。
地中海、巴爾幹和中東
如果追溯到1940 年底。就會發現,早在那個時候,根據第18 號指令所製定的旨在從外圍解決與英國衝突的一切計劃,都已宣告失敗。這個給1941年頭幾個月留下陰影的事態的根本原因在於,德國戰勝法國後,德國的作戰已與現實不相符合,似乎被小事所糾纏。毫無目的,處於癱瘓狀態。它將一大部分精力花費在挽救其盟國義大利在海洋、希臘和東北非所遭受的嚴重挫折上。佛朗哥將軍之所以拒絕同意向直布羅陀的進攻,並不是因為義大利的這些失敗,而是德國未能在英國登陸的結果。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約德爾在1940 年8 月對形勢判斷中就提出,“通過其他途徑迫使英國就範”。如果希特勒對其他一切反英計劃都給予全力支持,那麽約德爾對形勢判斷本身就可能是不正確的。
從1940 年底發生的一些事情上,“軸心國”的作戰就已顯露出困難重重、危機四伏的徵兆。1940 年11 月中旬,經國防處組織安排,德國統帥部的首領凱特爾和約德爾,與義大利統帥部參謀長巴多裏奧元帥,舉行了此次戰爭中的第一次會晤。致詞時,國防軍指揮參謀部參謀長高仰著頭顱,一臉傲氣。開頭他便說:“我們已贏得戰爭,它不可能再失去,我們必須結束戰爭。為此,必須使英國認熾到,它已失去這場戰爭。”相比之下,雷德爾海軍大將倒現實一些。1940 年底當談到對英戰爭的現狀時,他對希特勒說:“想把英國艦隊趕出地中海,不是短時間能辦到的。——雖然海軍總部一直將此看成是尋求戰爭出路的關鍵,並多次提出。但目前問題不在這裏,而是在非洲又出現了一種危害德國和歐洲利益的形勢。”
1940 年12 月中旬,德國空軍第10 軍移防義大利南部:此後,迫於利比亞和希臘的形勢,於新年過後,派隆美爾遠征軍遠征北非;同時派精兵進行巴爾幹戰局。這全部對義大利的支援計劃意味著——在兩個獨裁者看來,是一種勉強達成的妥協。經數月猶豫之後,在一方麵希特勒通過與墨索裏尼協商,另一方麵與陸、空軍協商後,這些決定終於付諸實施了。在此期間,指揮參謀部充分扮演了一個希特勒工作班子的角色。它的全部工作主要是協調友好和結盟國家的政治和軍事利益,尤其是在巴爾幹地區;除此之外,還要為希特勒完全根據陸軍總司令部的建議所採取的決斷,以及為監督準備工作的實施而起草命令。
德國在北非和巴爾幹採取的一係列措施,盡管是針對英國的,但由於俄國戰局的迫近,這些措施基本是防禦性的。德國空軍第10 軍所取得了偉大勝利;特別是隆美爾率領的那支力量單薄的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提前到達利比亞、埃及邊界;與此同時,由於總參謀部和部隊表現非凡,在很短的時間裏,到達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南緣。這樣,到1941 年4 月中旬,出現了一種事先未曾預見的戰略態勢,似乎有使整個戰爭進程發生轉折的希望。在英國,人們一貫將地中海看成橋樑,而不是鴻溝,因此,人們當時隻希望通過對克裏特島的強大的空中突擊,對亞裏山大的英國艦隊,以及中地中海和東地中海的基地構成嚴重的危脅,此外,人們還希望美國海軍能占領克裏特島,將英國艦隊驅逐出地中海,從而結束戰爭。這樣,德國領率機構最關心的是,不能在巴爾幹耽擱太久、以防俄國戰局的開始時間拖得太久當時,德國在地中海北岸和南岸,已經開始了統一的戰略行動。但現在的一些考慮與1940 年春季想盡快到達英吉利海峽時的想法並不是沒有相似之處,它並不完
全是僅帶有防禦性質,而是為勝利結束東方戰局後的形勢而安排的。此外,毋庸置疑的是,國防軍的活動範圍——僅就其有限的向國外和海外輸送能力而言,使它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現狀,改變作戰方向。1941 年5 月和6、7 月間,德國對伊拉克暴動和對敘利亞的法國人的支援,就是這方麵的一個有力證據。盡管如此,如果國防軍統帥部是一個反應靈活、對各種可能性都預有準備的指揮機構,如果它的首腦不背上對布爾什維克主義實施十字軍東征的包袱,也不是不可能藉此機會重新斟酌一下下一步的戰爭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