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 作者:徐興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到處是陰謀。
董卓覺得,要尋求對付關東聯軍的方略,還得向周毖和伍瓊詢問。
他先召伍瓊來內廳商量。伍瓊穿著朝服來了。他安慰了董相國幾句,說這些人不過是烏合之眾,相國兵馬乃天下勁旅,擊之如摧枯拉朽。董卓見他忠心耿耿,大為高興,親自送他至內廳門口。伍瓊拱起雙手向董卓行禮辭別,董卓也抬手致意。這時,他見一道寒光直穿脅下。董卓身體雖肥,但一點都不笨拙,微微往旁邊一閃,然後一把拿住伍瓊的手臂。
伍瓊心裏暗暗叫苦,沒想到董卓的膂力如此之大。董卓叫來衛士將刺客縛了,他也嚇得汗透內衣。
“卿想造反嗎?”
“你不是我的君王,我也不是你的臣子,何反之有?你亂國篡主,罪盈惡大。今天是我的死期,故來誅殺奸賊。恨不能車裂你於市朝之上,以謝天下!”
伍瓊死後,周毖也被捕殺。此後,董卓讓呂布不離左右,因而無人下得了手。
董卓大會朝臣,請大家議論大發兵馬、討伐關東聯軍之事。尚書鄭泰出來唱了反調:“夫政在仁德,不在兵眾。”話沒說完,董卓就打斷了他:“如卿之言,兵馬皆是無用之物?”
董卓對這幫人懷疑到了極點。
鄭泰馬上就打消了董卓的疑慮:“臣的話並非如此。臣隻是以為關東軍不值得如此大動幹戈。明公您出自西州,少為將帥,嫻習軍事。而袁本初公卿子弟,生長京師;張孟卓(張邈字)乃東平長者,平素坐不窺堂;孔公緒(孔佃字)清談高論,噓枯吹生。他們皆無軍旅之才,臨鋒決敵,非能與公匹敵。何況,他們起兵皆沒有天子的委命,師出無名,尊卑無序,因而不可能同心協力,齊進齊退。且關東承平日久,民不習戰,而關西屢遭羌寇,婦女都能挾弓而戰。天下人所畏懼的,無過於並、涼之人與羌胡義從,而明公擁之為爪牙,好像驅虎狼以赴犬羊、鼓裂風而掃枯葉,誰敢禦之?明公現今秉國公正,討滅中官,樹立忠義,奉辭伐罪,又誰敢禦之?然而,無事徵兵以驚天下,使患役之民相聚為盜,放棄仁德,自虧威重啊!”
鄭泰的話,讓董卓放了心,更讓朝臣們放了心。董卓即拜鄭泰為將軍,命他負責討伐關東聯軍。第二天,董卓又起了疑心,收了昨天的成命,拜鄭泰為議郎。
正月裏,關東聯軍還是同西北軍交了鋒。
由河內太守王匡率領的關東聯軍先頭部隊,到達洛陽東北的河陽津渡口,打算渡黃河南進。董卓派出兩支人馬迎敵。一支向平陰渡進發,做出從這裏渡河進擊的態勢;另一支則悄悄地從小平津渡河,向北行進了一段,再向東繞至敵後。王匡的人馬遭受慘敗,幾乎全軍覆沒。關東聯軍銳氣大挫。
很快,董卓作出了一個具有長久戰略意義的選擇,遷都長安。
進軍京師的期間,董卓明白了一個道理,大漢確實如袁本初所言:恩澤深厚,兆民戴之。今天下大亂,但大漢天子這個名稱,可以成為一切舉措的最正當的藉口。京師是大漢二百多年的首都,這裏根基牢固,難以動搖,要控製天子,進而自己稱帝,必須把天子挾持到自己的根據地――關西。
他準備迅速行動,先將天子遷出京師,自己率部分西北軍擊垮關東聯軍。這一方麵是考慮到關東聯軍的威脅;另一方麵,董卓得到了一個情報:南匈奴單於於扶羅率數千騎兵與河北諸山穀黃巾的一支――郭太所率白波穀黃巾合兵一處,寇掠郡縣,兵馬已至河東平陽。如果他們渡過黃河,從東京洛陽去西京長安的通道將被切斷。
董卓在正式召集公卿商議遷都之前,上表奏請拜河南尹朱俊為太僕。作為自己的副手,他對朱俊在軍事上的才幹十分欣賞。先帝駕崩之際,河北諸山穀的黃巾曾經寇掠河內,逼進京師,朱俊就任河內太守,帶著家兵將黃巾擊退。董卓想讓他謀劃洛陽一帶的軍事。可朱俊將軍對董相國派來的使者說:“國家西遷,必負天下之望,以成山東之釁,臣不知其可也。”
使者說:“相國召君受拜而君拒之,沒有問君遷都之事而君卻言之,這是何故?”
“做相國之副,非臣所能勝任;遷都不是個好辦法,這是國事之所急。臣辭所不堪,言其所急,正是做臣子應該做的。”
董相國還是議論遷都了,他打算先耐著性子和這班文臣們講道理。他說:“高祖都關中,十有一世;光武都洛陽,於今也十有一世了。我看了《石苞讖》這部秘書,上麵說應該遷都長安,以應天人之意。”
一陣沉默之後,司徒楊彪出來說:“移都改製,是天下的大事。從前關中遭王莽之亂,殘破不堪,故光武皇帝改都洛陽,歷年已久,百姓安樂。今無故捐棄宗廟、園陵,恐百姓驚動,必亂如沸粥。至於《石苞讖》,乃妖邪之書,豈可信用?”
董相國又道:“關中肥饒,故秦得以吞併六國。且隴右出產木材,杜陵有孝武皇帝的陶灶,作磚瓦,一朝可辦。至於百姓,何足與議。如有作亂,我以大兵驅之,別說是西去長安,就是東去滄海,也可辦到!”
楊彪還在爭辯:“天下動之至易,安之甚難,請明公三思!”
董相國的耐心有些不夠了:“公欲阻礙國之大事嗎?”
董卓覺得,要尋求對付關東聯軍的方略,還得向周毖和伍瓊詢問。
他先召伍瓊來內廳商量。伍瓊穿著朝服來了。他安慰了董相國幾句,說這些人不過是烏合之眾,相國兵馬乃天下勁旅,擊之如摧枯拉朽。董卓見他忠心耿耿,大為高興,親自送他至內廳門口。伍瓊拱起雙手向董卓行禮辭別,董卓也抬手致意。這時,他見一道寒光直穿脅下。董卓身體雖肥,但一點都不笨拙,微微往旁邊一閃,然後一把拿住伍瓊的手臂。
伍瓊心裏暗暗叫苦,沒想到董卓的膂力如此之大。董卓叫來衛士將刺客縛了,他也嚇得汗透內衣。
“卿想造反嗎?”
“你不是我的君王,我也不是你的臣子,何反之有?你亂國篡主,罪盈惡大。今天是我的死期,故來誅殺奸賊。恨不能車裂你於市朝之上,以謝天下!”
伍瓊死後,周毖也被捕殺。此後,董卓讓呂布不離左右,因而無人下得了手。
董卓大會朝臣,請大家議論大發兵馬、討伐關東聯軍之事。尚書鄭泰出來唱了反調:“夫政在仁德,不在兵眾。”話沒說完,董卓就打斷了他:“如卿之言,兵馬皆是無用之物?”
董卓對這幫人懷疑到了極點。
鄭泰馬上就打消了董卓的疑慮:“臣的話並非如此。臣隻是以為關東軍不值得如此大動幹戈。明公您出自西州,少為將帥,嫻習軍事。而袁本初公卿子弟,生長京師;張孟卓(張邈字)乃東平長者,平素坐不窺堂;孔公緒(孔佃字)清談高論,噓枯吹生。他們皆無軍旅之才,臨鋒決敵,非能與公匹敵。何況,他們起兵皆沒有天子的委命,師出無名,尊卑無序,因而不可能同心協力,齊進齊退。且關東承平日久,民不習戰,而關西屢遭羌寇,婦女都能挾弓而戰。天下人所畏懼的,無過於並、涼之人與羌胡義從,而明公擁之為爪牙,好像驅虎狼以赴犬羊、鼓裂風而掃枯葉,誰敢禦之?明公現今秉國公正,討滅中官,樹立忠義,奉辭伐罪,又誰敢禦之?然而,無事徵兵以驚天下,使患役之民相聚為盜,放棄仁德,自虧威重啊!”
鄭泰的話,讓董卓放了心,更讓朝臣們放了心。董卓即拜鄭泰為將軍,命他負責討伐關東聯軍。第二天,董卓又起了疑心,收了昨天的成命,拜鄭泰為議郎。
正月裏,關東聯軍還是同西北軍交了鋒。
由河內太守王匡率領的關東聯軍先頭部隊,到達洛陽東北的河陽津渡口,打算渡黃河南進。董卓派出兩支人馬迎敵。一支向平陰渡進發,做出從這裏渡河進擊的態勢;另一支則悄悄地從小平津渡河,向北行進了一段,再向東繞至敵後。王匡的人馬遭受慘敗,幾乎全軍覆沒。關東聯軍銳氣大挫。
很快,董卓作出了一個具有長久戰略意義的選擇,遷都長安。
進軍京師的期間,董卓明白了一個道理,大漢確實如袁本初所言:恩澤深厚,兆民戴之。今天下大亂,但大漢天子這個名稱,可以成為一切舉措的最正當的藉口。京師是大漢二百多年的首都,這裏根基牢固,難以動搖,要控製天子,進而自己稱帝,必須把天子挾持到自己的根據地――關西。
他準備迅速行動,先將天子遷出京師,自己率部分西北軍擊垮關東聯軍。這一方麵是考慮到關東聯軍的威脅;另一方麵,董卓得到了一個情報:南匈奴單於於扶羅率數千騎兵與河北諸山穀黃巾的一支――郭太所率白波穀黃巾合兵一處,寇掠郡縣,兵馬已至河東平陽。如果他們渡過黃河,從東京洛陽去西京長安的通道將被切斷。
董卓在正式召集公卿商議遷都之前,上表奏請拜河南尹朱俊為太僕。作為自己的副手,他對朱俊在軍事上的才幹十分欣賞。先帝駕崩之際,河北諸山穀的黃巾曾經寇掠河內,逼進京師,朱俊就任河內太守,帶著家兵將黃巾擊退。董卓想讓他謀劃洛陽一帶的軍事。可朱俊將軍對董相國派來的使者說:“國家西遷,必負天下之望,以成山東之釁,臣不知其可也。”
使者說:“相國召君受拜而君拒之,沒有問君遷都之事而君卻言之,這是何故?”
“做相國之副,非臣所能勝任;遷都不是個好辦法,這是國事之所急。臣辭所不堪,言其所急,正是做臣子應該做的。”
董相國還是議論遷都了,他打算先耐著性子和這班文臣們講道理。他說:“高祖都關中,十有一世;光武都洛陽,於今也十有一世了。我看了《石苞讖》這部秘書,上麵說應該遷都長安,以應天人之意。”
一陣沉默之後,司徒楊彪出來說:“移都改製,是天下的大事。從前關中遭王莽之亂,殘破不堪,故光武皇帝改都洛陽,歷年已久,百姓安樂。今無故捐棄宗廟、園陵,恐百姓驚動,必亂如沸粥。至於《石苞讖》,乃妖邪之書,豈可信用?”
董相國又道:“關中肥饒,故秦得以吞併六國。且隴右出產木材,杜陵有孝武皇帝的陶灶,作磚瓦,一朝可辦。至於百姓,何足與議。如有作亂,我以大兵驅之,別說是西去長安,就是東去滄海,也可辦到!”
楊彪還在爭辯:“天下動之至易,安之甚難,請明公三思!”
董相國的耐心有些不夠了:“公欲阻礙國之大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