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春天,即孝和皇帝剛即位的那年,迷唐又犯邊,鄧訓命長史任尚將皮革縫在竹筏上,率軍渡過黃河,幾乎將迷唐部落一網打盡,斬首一千零八百級,生俘二千口。鄧訓又對歸降者及弱小羌胡施加恩撫,迷唐再次遠遁千餘裏。其中一個大部落首領東號率眾投降。為了減少邊費,又為了解除羌人的顧慮,鄧訓罷去屯兵,隻留二千刑徒屯田開荒,修理城堡。


    孝和皇帝永元四年(92)冬天,五十三歲的鄧訓病危,每天來看他的吏民和羌胡達千人以上。有一天,羌胡民眾騎著馬在塞上大漠上奔馳,他們大聲地歌唱、吼叫,因為鄧校尉死了。他們按照哀悼父母的風俗為他送行,有的拔刀自割,說鄧使君死了,我們也一起死罷。


    像一切英雄一樣,鄧訓成了這裏的民眾供奉的神靈。十三年後,孝和皇帝立鄧訓之女為後,使謁者持節掃墓,追封平壽侯。


    鄧訓的繼任者、原蜀郡太守聶尚,打算延續鄧訓的懷柔政策,他派出使者跑到千裏之外找到迷唐,希望他率部回到河湟腹地的大小榆穀居住。迷唐覺得機會又來了,他回到榆穀後,為了迷惑漢人,讓自己的祖母卑缺造訪新任護羌校尉。聶尚款待了這位羌人老貴婦,親自送到塞下,又命翻譯官田汜率五名校官護送她到部落中去。可他們再沒有回來,他們的血肉被迷唐做了反叛盟誓儀式上的犧牲品。


    朝廷大怒,聶尚被免職。七年以後,大漢以死亡一名、更換兩名護羌校尉的代價,迫使迷唐投降並親自到京師納貢。第二年,迷唐又叛。第三年,金城太守侯霸大破迷唐,將他的部落分散徙居漢陽、安定、隴西三郡,迷唐西竄,病死在一個更加野蠻的發羌部落。他的兒子率殘部來降時,都不到十戶人家。次年,大漢開始出塞向金城以西屯田移民。至此,本朝前期的羌人問題基本解決。


    然而,漢人官吏豪右奴役降羌的事件不斷發生,並且,地方的軍事將領還常常徵發羌人服軍役。


    於是,對帝國命運產生重大影響的三次大規模羌亂,陸續爆發了。


    孝安皇帝永初元年(107),在一次捕殺逃避軍役的羌人事件中,安定郡燒當羌酋長麻奴率眾叛逃出塞,與先零羌的別種滇零以及鍾羌部落攻擊郡縣,遮斷隴西交通。由於他們是降羌,一時沒有兵器,竹杆、木棍、案板、銅鏡等都當作了矛盾。漢人官吏卻紛紛畏懼而逃。


    朝廷一麵詔令羌人,赦免他們的罪行;一麵詔令車騎將軍鄧騭和征西校尉任尚率京師五校營和諸郡兵馬五萬人屯駐漢陽,進行備戰。


    選擇鄧騭,是因為他是鄧訓的長子,又是太後的長兄,孝安皇帝的擁立者。天子親自在平樂觀閱兵,給他餞行。和他的父親一樣,鄧騭在打敗了羌人之後,又用懷柔之策,讓羌人返回故地。


    但次年冬天,任尚在平襄敗於羌人。加之五萬兵馬,糧草轉運成了問題,湟中的糧價飛漲,百姓飢餓而死者甚眾。這時,一位做過左校令名叫龐參的苦役犯,讓兒子送了封信給鄧將軍,信中以為:與其萬裏運糧,遠就羌胡,不如畜兵養眾,以待其疲。因而不妨振旅還朝,並且漸次把涼州的漢民移至三輔,免除他們的租稅徭役,使之耕織數年之後,大舉進兵,報仇雪恨。


    龐參是個通曉邊事的幹練的官吏,他的建議並非出自對羌人的畏懼,而是看到帝國陷入了一場沒完沒了的疲勞戰。大漢的總體態勢從立國起就是收縮的,不如因勢利導,使力量內斂,不致耗散。但他是個河南人,他不知道的是:人民與其土地是很難分離的,涼州的漢人不僅熱愛涼州,而且以自己是大漢的子民而自豪。


    但龐參的建議得到了鄧騭的贊同。鄧騭在班師回朝的路上被拜為大將軍,龐參獲釋,拜為謁者,去三輔督辦軍屯和移民的準備工作。


    永元四年二月,詔令留在邊郡總督軍事的任尚還兵長安。


    同月,大將軍召集京師公卿朝會,討論放棄涼州,移民三輔的計劃:他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兩件衣服都壞了,拆一件補另一件,尚能保全一件。不然,兩無所保。”公卿們都承認了他的邏輯。


    有一個人不同意,他也是靠近河南一帶的陳國人。會後,太尉張禹的府門被郎中虞翊敲開。


    “大將軍之策,有三不可。先帝所開疆土,費盡精力。現在害怕一點小小的花費,輕而放棄,此不可一也;涼州一旦放棄,三輔地區則成了邊塞,先帝的陵園暴露於外,此不可二也;諺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烈士武臣,多出涼州,民風猛壯,便習兵事。今羌胡之所以不敢入據三輔心腹之地,就是因為有涼州在其背後。涼州士民之所以推鋒執銳,蒙矢石於行陣,父死於前,子戰於後,而無反顧之心,就是因為他們是大漢的臣民。現在朝廷打算推而捐之,割而棄之,民眾們安土重遷,一定會引領遙望,相互怨恨道:‘中國棄我於夷狄!’,倘若他們卒然間起了謀慮,趁著天下饑饉、海內虛弱之際,豪強相聚,量材立帥,驅趕著羌胡作為前鋒,席捲而東,即便薑太公在世,也無法抵擋。真的如此,則函穀關以西的土地,連著舊京、園陵將非復為大漢所有,此不可三也。”


    虞翊滔滔陳述,太尉大驚失色:“老夫的考慮沒到這一步,沒有您的這番話,幾乎敗了國事,請問有何對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興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興無並收藏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