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 作者:徐興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郭泰選擇了一個深秋晴朗的日子。走的時候,太學為之一空。出了北門,便看到了李校尉和上百輛的車駕,京師的衣冠大儒們幾乎都到了。李校尉攜住郭泰的手,將他拉上自己的車子。大家簇擁著他倆向西北行去。
經過北邙山的時候,秋風蕭瑟,放眼望去,草木凋零,墳墓逶迤成片。忽然,送行的隊伍中,響起了高亢而悲愴的歌聲:
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古墓犁為田,古柏摧為薪。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思還故裏閭,欲歸道無因。
人們來到黃河岸邊,停在一處長著大槐樹的高阪下,隨行的僕從們忙著布置好幾案和酒食。入席之後,郭泰和大家說了些道別和勉勵的話語。幾巡酒下去,席中唏噓感慨之聲紛起。郭泰聽著身邊黃河的驚濤駭浪,遙望秋水長天,北雁南飛,孤寂與愴涼,充滿胸臆之間。他對大家說道:“時值今日,感激諸君厚意。郭泰無以言語,請援琴作歌,與諸君別。”
激揚的琴聲伴著郭泰深沉的歌聲而起,幾個已有醉意的太學生也隨之起舞: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麵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宴罷,李校尉讓大家止步,自己又與郭泰共乘一車,上了高阪,駛向渡口。大家引領望之,有人感嘆道:“眇若鬆喬之在霄漢啊!”
申屠蟠也與大家道了別,不過他與郭泰相反,往東南而去。從此,他便絕跡於淮水流域的梁國碭山之中,築草屋於大桑樹下,終生不出,全其高誌,年七十二而逝。
郭泰的離去,給李膺等清流士大夫們帶來了更大的悲憤,由於是已經出仕之人,他們的人格就不允許他們作出像郭泰、申屠蟠之類的處士們的選擇。他隻有拿出整個性命,去為歷史負重,作荒漠中的呼喊,作壯烈的犧牲。
李校尉又接手了一樁案子。案發地點,乃是河內郡。
張成,河內人,是個術士。他的特長是風角之占,也就是通過對季節更換時的風向觀察,來推斷人事的吉凶。不過,他是個有名的術士,因為他用這套小把戲結交了中官們,又通過中官給天子占過幾次,因而被人奉為神明。大凡昏聵的上層人物,皆喜結交具有特異功能的人,因為古人有言:“國之將興,聽於民;國之將亡,聽於神。”
延熹九年(166)春風初起的時節,張成在一個甲寅日,感到風颳得很高,並吹響了柳枝。他知道,按占法,這預示著朝廷要大赦天下了。他想起兒子有個仇人,便告訴兒子這一徵兆,讓他放心大膽地殺了仇家。
明目張膽的殺人案發生後,殺人犯從容自若地進了李校尉的監獄。七天之後,他父親的預言應驗了。說句真話,如果沒有他父親的原因,李校尉或許就按朝廷的詔令辦了。可這次,當他被叫到大堂之上,得意洋洋地準備聆聽大赦令的時候,一見到李校尉那張臉,他就立刻明白:父親的預言失靈了。
張成聰明反被聰明誤,喪子之痛,讓他氣得快要瘋了。他一連多日地奔走於宦官的門庭。最後,由他的一位在朝中做官的弟子牢修,向天子上了一封誣告信,聲稱:“司隸校尉李膺等,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不遵朝廷詔令,濫殺已赦之民。”
天子的身體已被酒色搞得一塌糊塗,脾氣也隨之壞得厲害。他再也架不住中官等人的勸說,年輕而蒼白的臉氣成了青色,震怒之下,他讓中書起草詔令,在京畿和各個郡國收捕這些“共為部黨”的“黨人”。可是,詔書又被退了回來,因為針對全國的詔令,必須經過太尉、司空和司徒三公的平署簽字,才能公布天下。而當時的太尉正是陳蕃。
剛剛擺脫大將軍控製的年輕天子,又受到帝國官僚體製中公文發行條例的掣肘,孝桓皇帝在盛怒之餘,立刻發出了一道可以繞開官僚們的詔令,即一道直接針對非常事件的詔令:立即收捕李膺等人。
具體的執行者是中常侍王甫。李膺等人入獄後不久,一批涉及到二百多個黨人的全國通緝令就發出了,其中的首犯是太僕杜密、禦史中丞陳翔、太丘長陳蹇、冀州功曹範滂等。鑑於其中的一些人聽到風聲後已經逃竄,故而通緝令中都附有很高的懸賞。傳遞通緝令的驛馬和捕快的飛騎從京師出發,向帝國的各個方向揚起恐怖的煙塵。
不過,有些知名黨人的脾氣,古怪得使那些想靠這筆賞金髮點財的傢夥大失所望。陳?一聽到通緝令中有自己的名字,竟像一位士兵聽到號角一樣激動地說:“我不入獄,眾人無所依靠。”他說這句話的時候,古印度那位偉大的聖人釋迦牟尼所說的名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還沒有在中土流傳。陳?鎮定地去了北寺獄。
範滂也屬於這類不知好歹的傢夥,他剛進號子的時候,獄吏對他說:“範大人,看見過道頂頭那個小神龕了嗎?”
“嗯,看見了。”
“那是獄神皋陶,乃上古帝堯時的司法大臣。大凡進了號子的人,一定要先祭上一祭,以保佑自己少受牢獄之苦。大人,您不想祭拜嗎?”
經過北邙山的時候,秋風蕭瑟,放眼望去,草木凋零,墳墓逶迤成片。忽然,送行的隊伍中,響起了高亢而悲愴的歌聲:
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古墓犁為田,古柏摧為薪。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思還故裏閭,欲歸道無因。
人們來到黃河岸邊,停在一處長著大槐樹的高阪下,隨行的僕從們忙著布置好幾案和酒食。入席之後,郭泰和大家說了些道別和勉勵的話語。幾巡酒下去,席中唏噓感慨之聲紛起。郭泰聽著身邊黃河的驚濤駭浪,遙望秋水長天,北雁南飛,孤寂與愴涼,充滿胸臆之間。他對大家說道:“時值今日,感激諸君厚意。郭泰無以言語,請援琴作歌,與諸君別。”
激揚的琴聲伴著郭泰深沉的歌聲而起,幾個已有醉意的太學生也隨之起舞: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麵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宴罷,李校尉讓大家止步,自己又與郭泰共乘一車,上了高阪,駛向渡口。大家引領望之,有人感嘆道:“眇若鬆喬之在霄漢啊!”
申屠蟠也與大家道了別,不過他與郭泰相反,往東南而去。從此,他便絕跡於淮水流域的梁國碭山之中,築草屋於大桑樹下,終生不出,全其高誌,年七十二而逝。
郭泰的離去,給李膺等清流士大夫們帶來了更大的悲憤,由於是已經出仕之人,他們的人格就不允許他們作出像郭泰、申屠蟠之類的處士們的選擇。他隻有拿出整個性命,去為歷史負重,作荒漠中的呼喊,作壯烈的犧牲。
李校尉又接手了一樁案子。案發地點,乃是河內郡。
張成,河內人,是個術士。他的特長是風角之占,也就是通過對季節更換時的風向觀察,來推斷人事的吉凶。不過,他是個有名的術士,因為他用這套小把戲結交了中官們,又通過中官給天子占過幾次,因而被人奉為神明。大凡昏聵的上層人物,皆喜結交具有特異功能的人,因為古人有言:“國之將興,聽於民;國之將亡,聽於神。”
延熹九年(166)春風初起的時節,張成在一個甲寅日,感到風颳得很高,並吹響了柳枝。他知道,按占法,這預示著朝廷要大赦天下了。他想起兒子有個仇人,便告訴兒子這一徵兆,讓他放心大膽地殺了仇家。
明目張膽的殺人案發生後,殺人犯從容自若地進了李校尉的監獄。七天之後,他父親的預言應驗了。說句真話,如果沒有他父親的原因,李校尉或許就按朝廷的詔令辦了。可這次,當他被叫到大堂之上,得意洋洋地準備聆聽大赦令的時候,一見到李校尉那張臉,他就立刻明白:父親的預言失靈了。
張成聰明反被聰明誤,喪子之痛,讓他氣得快要瘋了。他一連多日地奔走於宦官的門庭。最後,由他的一位在朝中做官的弟子牢修,向天子上了一封誣告信,聲稱:“司隸校尉李膺等,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不遵朝廷詔令,濫殺已赦之民。”
天子的身體已被酒色搞得一塌糊塗,脾氣也隨之壞得厲害。他再也架不住中官等人的勸說,年輕而蒼白的臉氣成了青色,震怒之下,他讓中書起草詔令,在京畿和各個郡國收捕這些“共為部黨”的“黨人”。可是,詔書又被退了回來,因為針對全國的詔令,必須經過太尉、司空和司徒三公的平署簽字,才能公布天下。而當時的太尉正是陳蕃。
剛剛擺脫大將軍控製的年輕天子,又受到帝國官僚體製中公文發行條例的掣肘,孝桓皇帝在盛怒之餘,立刻發出了一道可以繞開官僚們的詔令,即一道直接針對非常事件的詔令:立即收捕李膺等人。
具體的執行者是中常侍王甫。李膺等人入獄後不久,一批涉及到二百多個黨人的全國通緝令就發出了,其中的首犯是太僕杜密、禦史中丞陳翔、太丘長陳蹇、冀州功曹範滂等。鑑於其中的一些人聽到風聲後已經逃竄,故而通緝令中都附有很高的懸賞。傳遞通緝令的驛馬和捕快的飛騎從京師出發,向帝國的各個方向揚起恐怖的煙塵。
不過,有些知名黨人的脾氣,古怪得使那些想靠這筆賞金髮點財的傢夥大失所望。陳?一聽到通緝令中有自己的名字,竟像一位士兵聽到號角一樣激動地說:“我不入獄,眾人無所依靠。”他說這句話的時候,古印度那位偉大的聖人釋迦牟尼所說的名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還沒有在中土流傳。陳?鎮定地去了北寺獄。
範滂也屬於這類不知好歹的傢夥,他剛進號子的時候,獄吏對他說:“範大人,看見過道頂頭那個小神龕了嗎?”
“嗯,看見了。”
“那是獄神皋陶,乃上古帝堯時的司法大臣。大凡進了號子的人,一定要先祭上一祭,以保佑自己少受牢獄之苦。大人,您不想祭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