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 作者:徐興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士大夫與中官們的搏鬥並沒有因此而停止,而是拉鋸式地展開了,可憐的孝桓皇帝隻能充當最蹩腳的裁判。
次年,因策動倒梁事件而封侯的五位宦官之中,新豐侯單超病死,並享受了國葬。餘下的四位是:武原侯徐璜、東武陽侯具瑗、上蔡侯左?、汝陽侯唐衡。京師吏民皆知他們的勢力,有民謠唱道:“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墮。”隱喻他們勢能回天,驕貴無匹,惡如臥虎,隨心所欲。更值得擔憂的是,他們的那些不具備管理帝國能力的親黨們,竟擔任著大量的地方要職,中央的士大夫們不斷地處理由這些人引發的惡性事件。
延熹六年(163),司空周景和太尉楊秉以整飭吏治,罷斥貪官為藉口,上書天子。得到許可之後,一連免職和追究了五十多名中央台省和地方刺史、郡長級的官吏,其中主要是中官的親黨。一時,天下肅然。
七年,唐衡和徐璜病卒。
八年,太尉楊秉又拿中官開刀。這年春天,中常侍侯覽之兄、益州刺史侯參,被楊太尉以囚車檻送京師,在途中畏罪自殺。太尉從他的車中搜出大量的金銀錦帛並調查出許多犯罪事實,於是上疏參奏侯覽。
天子想袒護侯覽,但在這樣的事實麵前,實在無法公然地袒護。於是至尊無上的天子,竟鑽起帝國行政製度的漏洞來了。他指使尚書台的官員,去責問楊太尉的下屬:“設官分職,各有司存,三公統外,禦史察內。今越奏近官,於經典、漢製,何所依據?請公開具對!”
這又給了楊太尉一次表現的機會。楊秉的出身,乃本朝的經學世家,又為公卿望族,太尉本人精於《易》學、《尚書》和《春秋》,從侍禦史、刺史、太中大夫、左右郎將、侍中尚書做到太僕、太常和太尉,故於經典、漢製皆了如指掌。他馬上讓人去解釋說:
“《春秋傳》曰:‘除君之惡,惟力是視’。以前宦官鄧通懈慢,大大臣申屠嘉當麵詰責,孝文皇帝從其言而黜鄧通。且按漢家製度,三公之職,無所不統。”
春秋大義和前朝故事,搞得天子啞口無言,隻好暫免侯覽中常侍之職。
接著,司隸校尉韓?又上書匯報了左?和其兄太僕、南鄉侯左稱,聚斂為奸、放縱賓客、侵犯吏民的罪惡。“左回天”和他的兄長畏罪自殺。這位司隸校尉又奏中常侍具瑗及其兄沛相具恭的貪汙罪,嚇得“具獨坐”自己去監獄自首認罪,繳還侯印,天子貶其為都鄉侯。
本年夏天,楊太尉薨。太尉字叔節,弘農華陰人。其世祖楊喜,從高皇帝龍興,追殺西楚霸王,封赤泉侯。高祖楊敞,孝昭皇帝時為相,封安平侯。父楊震,孝安皇帝朝太尉,有五子,楊秉是第三子。楊太尉為人清白寡慾,嚐對人言:“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
有些日子了,孝桓皇帝發現宦官們老是在自己的眼前轉來轉去,連休沐日也不出宮。便問一位小黃門。誰知小黃門一聽詢問,跪下就哭,委屈地說:“怕李校尉!”
天子聽了,啞然失笑道:“誰讓你們去惹人家!”
天子如此奚落他的奴才們,事出有因。
李校尉就是河南尹李膺。延熹三年,他查出北海郡守、宛陵大姓羊元群罷官時,將自己藏在郡衙廁所裏的貪贓攜回。李膺上表請按其罪。不料羊元群行賄中官,反將李膺論罪,罰作苦役。同時牽連了大司農劉祜、延尉馮緄。幸得司隸校尉應奉的懇請,孝桓皇帝原諒了李膺等人。延熹八年,應奉對帝國的前途失去信心,稱疾自退,與陳蕃等舉薦李膺。不久,李膺復拜司隸校尉。
李膺不是一個純粹的文士,他的威名,是他早年在邊關與鮮卑人的戰爭中打出來的。司隸校尉一職,事實上是京畿地區的警察總監,震懾著河南尹、河內郡、弘農郡、河東郡、左馮翊、右扶風、京兆尹,包括西都長安與東都洛陽的狹長的帝國核心地帶。上任十多天,他就接手了一樁大案。
京師以北的河內郡野王縣,其縣令張朔,是中常侍張讓之弟。他貪殘無道。一天,他的好奇心居然發展到想觀察人類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於是他剖殺了一名正在懷孕的民婦。在本朝這個特別重視人倫的社會,這種行為屬於十惡不赦、罪該萬死之列。不過,他還沒有狂妄到不把李校尉放在眼裏的地步。現在,他隻得棄官潛回京師,住進哥哥在宮外置下的宅第中。張讓還覺得不放心,挖空了堂屋前兩人合抱粗的廊柱,讓殺人犯躲進去避風頭。
李校尉以其雷厲風行的辦事效率,砸開了廊柱,將張朔捉拿歸案。殺人犯被打得不輕,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他心裏一個勁地祈禱哥哥來救他,可劊子手的大刀已經劈下了。
第二天,李膺接到詔令,命他馬上入宮麵聖。他知道張讓已在天子麵前將自己告下。果然,天子詰問他為何不先請示,便加誅辟。李膺鎮定地答道:“《禮記》有雲:公族犯罪,雖天子宥免,但有司必須依法而不從聖命。當初孔夫子擔任魯國的司寇,七天就殺了少正卯。可臣下我到任已經十多天了,私下常以未殺奸佞而自責。沒想到聖上卻嫌我辦得太快。臣知犯上之罪難赦,特請給我五天時間,為聖上除掉此案的元兇首惡,然後,臣請就鼎鑊而受烹刑。”
次年,因策動倒梁事件而封侯的五位宦官之中,新豐侯單超病死,並享受了國葬。餘下的四位是:武原侯徐璜、東武陽侯具瑗、上蔡侯左?、汝陽侯唐衡。京師吏民皆知他們的勢力,有民謠唱道:“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墮。”隱喻他們勢能回天,驕貴無匹,惡如臥虎,隨心所欲。更值得擔憂的是,他們的那些不具備管理帝國能力的親黨們,竟擔任著大量的地方要職,中央的士大夫們不斷地處理由這些人引發的惡性事件。
延熹六年(163),司空周景和太尉楊秉以整飭吏治,罷斥貪官為藉口,上書天子。得到許可之後,一連免職和追究了五十多名中央台省和地方刺史、郡長級的官吏,其中主要是中官的親黨。一時,天下肅然。
七年,唐衡和徐璜病卒。
八年,太尉楊秉又拿中官開刀。這年春天,中常侍侯覽之兄、益州刺史侯參,被楊太尉以囚車檻送京師,在途中畏罪自殺。太尉從他的車中搜出大量的金銀錦帛並調查出許多犯罪事實,於是上疏參奏侯覽。
天子想袒護侯覽,但在這樣的事實麵前,實在無法公然地袒護。於是至尊無上的天子,竟鑽起帝國行政製度的漏洞來了。他指使尚書台的官員,去責問楊太尉的下屬:“設官分職,各有司存,三公統外,禦史察內。今越奏近官,於經典、漢製,何所依據?請公開具對!”
這又給了楊太尉一次表現的機會。楊秉的出身,乃本朝的經學世家,又為公卿望族,太尉本人精於《易》學、《尚書》和《春秋》,從侍禦史、刺史、太中大夫、左右郎將、侍中尚書做到太僕、太常和太尉,故於經典、漢製皆了如指掌。他馬上讓人去解釋說:
“《春秋傳》曰:‘除君之惡,惟力是視’。以前宦官鄧通懈慢,大大臣申屠嘉當麵詰責,孝文皇帝從其言而黜鄧通。且按漢家製度,三公之職,無所不統。”
春秋大義和前朝故事,搞得天子啞口無言,隻好暫免侯覽中常侍之職。
接著,司隸校尉韓?又上書匯報了左?和其兄太僕、南鄉侯左稱,聚斂為奸、放縱賓客、侵犯吏民的罪惡。“左回天”和他的兄長畏罪自殺。這位司隸校尉又奏中常侍具瑗及其兄沛相具恭的貪汙罪,嚇得“具獨坐”自己去監獄自首認罪,繳還侯印,天子貶其為都鄉侯。
本年夏天,楊太尉薨。太尉字叔節,弘農華陰人。其世祖楊喜,從高皇帝龍興,追殺西楚霸王,封赤泉侯。高祖楊敞,孝昭皇帝時為相,封安平侯。父楊震,孝安皇帝朝太尉,有五子,楊秉是第三子。楊太尉為人清白寡慾,嚐對人言:“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
有些日子了,孝桓皇帝發現宦官們老是在自己的眼前轉來轉去,連休沐日也不出宮。便問一位小黃門。誰知小黃門一聽詢問,跪下就哭,委屈地說:“怕李校尉!”
天子聽了,啞然失笑道:“誰讓你們去惹人家!”
天子如此奚落他的奴才們,事出有因。
李校尉就是河南尹李膺。延熹三年,他查出北海郡守、宛陵大姓羊元群罷官時,將自己藏在郡衙廁所裏的貪贓攜回。李膺上表請按其罪。不料羊元群行賄中官,反將李膺論罪,罰作苦役。同時牽連了大司農劉祜、延尉馮緄。幸得司隸校尉應奉的懇請,孝桓皇帝原諒了李膺等人。延熹八年,應奉對帝國的前途失去信心,稱疾自退,與陳蕃等舉薦李膺。不久,李膺復拜司隸校尉。
李膺不是一個純粹的文士,他的威名,是他早年在邊關與鮮卑人的戰爭中打出來的。司隸校尉一職,事實上是京畿地區的警察總監,震懾著河南尹、河內郡、弘農郡、河東郡、左馮翊、右扶風、京兆尹,包括西都長安與東都洛陽的狹長的帝國核心地帶。上任十多天,他就接手了一樁大案。
京師以北的河內郡野王縣,其縣令張朔,是中常侍張讓之弟。他貪殘無道。一天,他的好奇心居然發展到想觀察人類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於是他剖殺了一名正在懷孕的民婦。在本朝這個特別重視人倫的社會,這種行為屬於十惡不赦、罪該萬死之列。不過,他還沒有狂妄到不把李校尉放在眼裏的地步。現在,他隻得棄官潛回京師,住進哥哥在宮外置下的宅第中。張讓還覺得不放心,挖空了堂屋前兩人合抱粗的廊柱,讓殺人犯躲進去避風頭。
李校尉以其雷厲風行的辦事效率,砸開了廊柱,將張朔捉拿歸案。殺人犯被打得不輕,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他心裏一個勁地祈禱哥哥來救他,可劊子手的大刀已經劈下了。
第二天,李膺接到詔令,命他馬上入宮麵聖。他知道張讓已在天子麵前將自己告下。果然,天子詰問他為何不先請示,便加誅辟。李膺鎮定地答道:“《禮記》有雲:公族犯罪,雖天子宥免,但有司必須依法而不從聖命。當初孔夫子擔任魯國的司寇,七天就殺了少正卯。可臣下我到任已經十多天了,私下常以未殺奸佞而自責。沒想到聖上卻嫌我辦得太快。臣知犯上之罪難赦,特請給我五天時間,為聖上除掉此案的元兇首惡,然後,臣請就鼎鑊而受烹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