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 作者:徐興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史學研究] 《白日薄西山:大漢帝國的衰亡》作者:徐興無【完結】
序
關注歷史、研究歷史的目的何在?西方史學家一直推崇公元前兩世紀時的古羅馬歷史學家波裏比阿的話:“倘若對過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尋根究底,過去的一切會使我們特別注意到將來。” 而考古學證明,至少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代,中國人就明白了這個道理。那時的史官們不僅要記錄發生了的事件,還要預測將要發生的事件。他們選擇龜甲來刻寫卜辭,因為龜具有長久的壽命,見證過歷史的滄桑,所以能夠暗示未來的吉凶。中國是一個歷史大國,也是文明延續性最強的民族國家,很大的原因在於這個民族強烈的歷史意識,使他們一旦遇到重要的選擇,便首先去翻閱史書。中國的文化傳統認為,某個王朝一旦出現衰亡的徵兆,上天和民眾馬上會拋棄它,將它變成新興王朝的歷史收藏,以供取資。《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記載夏桀迷惑暴亂,太史令終古便出奔投商。而當商紂王迷惑暴亂之際,內史向摯也“載其圖法,出亡之周”。中國曆朝歷代的史官似乎有著一種自覺的意識:讓歷史永遠服務於未來。
什麽是重大事件?古代史書中記錄的重大事件大多是政治事件,政治事件中最大的又莫過於改朝換代,也就是中國人說的“興亡”。而中國人討論“亡”似乎更有甚於“興”。古代中國在戰國秦漢之際發生過最為重大的轉折。此前的夏、商、周三代都是享國超過五六百年甚至達八百年的氏族王國,但這樣的國家畢竟是聯盟式的鬆散政體。而經過戰國秦漢的歷史實踐過程完成、確立的郡縣製國家,才是統一的領土國家和全民國家。從大歷史的角度看,這樣的國家體製如從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公元前222年起算,至清帝遜位的1911年,延續了2133年。其間有過二十多個統一或分裂;漢族或少數民族的王朝,但都奉行了郡縣製度,因此我們不妨將他們視作一個中華帝國的不同屆次的政府。隻是這些政府的任期與更換方式與近現代國家不同而已。而他們開闢的國土、摶成的民族,創造的文化、鍛造的性格大都被近現代的中國人繼承了下來。
漢、唐、宋、明是中華帝國任期最長的四大王朝,這些國祚久長,創造過盛世的王朝,其衰亡更加具有歷史意味。我們發現。盡管它們的滅亡各有原因,但有兩個方麵是相同的,也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其一是這四個王朝的滅亡形式囊括了中國古代王朝更迭的兩種形式:來自內部的分裂與來自外部的入侵。漢、唐亡於內;宋、明亡於外。當然,他們的滅亡都是內憂加外患,銷磨積弊多年,才導致一個最終解決的方式。其二是這四個王朝由於製度的優越和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成就,沒有一個王朝是毀於一旦的。他們的代替者或是受其撫育的臣民,或是受其影響的地方民族政權。這些代替者無一不以他們的繼任者自居,進行政治改革並修撰前任王朝的國史。這一點,與夏、商、周、秦、漢之間的推翻暴政,解民於水火式的革命很不一樣。因此,漢、唐、宋、明留給我們的歷史經驗是最為豐富的,而留給我們的歷史教訓也是最為深刻的。它們是歷史遺產最富有的王朝。
最後要說明的是:這套討論興亡的叢書隻是歷史通俗讀物而不是學術著作,是三個大學文史專業教師不務正業的少作,代表著他們當時膚淺的文字趣味與歷史見識,這次再版作了少許的修訂。他們的目的隻是用現代散文話語營構一個歷史閱讀場景,其中隻有情節、人物、議論而不是規律、分析和理論。但他們相信,在這個全球風雲變幻、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會有更多的國人想要了解我們的過去,關注我們的未來。正如法國史學家呂西安?費弗爾所言:“我們的任務是要創造歷史,因為在動盪不定的當今世界,惟有歷史能使我們麵對生活而不感到膽戰心驚。”如果這套文字通俗但又不是戲說的叢書能夠感發人們對國史的興趣,便滿足了他們再版的心願。
第一章 孝靈皇帝
行行重行行,白日薄西山
――漢末民謠
冬天,是死亡的季節,夕陽透著慘白,沉淪於西山。
孝桓皇帝永康元年(167)的冬天,是本朝世祖光武皇帝中興以來的第一百四十三個冬天,大統延嗣了十一位君主。倘若上溯到高皇帝開闢大漢基業的那一年,這便是第三百七十個冬天了,大統之中,也得再上溯十三位君主。
對於一個帝國來說,單憑這樣的年齡,就足以在歷史學家的筆下贏得美好的聲譽。這不僅是對在本朝之前隻有十五年的秦帝國而言,就是對直至公元一千九百一十一年的中華帝國曆朝歷代而言,本朝也是享國最久的帝國。事實上,在史學家的心目中,能和本朝共享最高榮譽的帝國,僅僅是七世紀到十世紀的大唐帝國而已。本朝的國號“漢”,成了所有中國人的代稱。
當然,久盛必衰,是中國哲學中絲毫不用證明的道理。先哲雲:“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老子》)因而本朝的滅亡也在所難免。可是,對於每一個生活在本朝現實中的人來說,偌大一個帝國的衰亡,決非是一件人人都能承受得起的事件。
二百多年前,占星家們就預言本朝的滅亡了。那是在漢武帝崩後,剛剛達到極盛的王朝,因為和匈奴連年開戰,又陷入了困頓之中,民間便開始懷疑朝廷的氣數。有位叫路溫舒的方士,從小跟他的祖父學天文歷算之學,認為漢家有“三七之厄”,也就是說,漢家的天命隻有三七的乘數,即二百一十年。宣帝朝,他做到了臨淮太守,便向朝廷上了道密奏,漢家叫封事,將他的預言備案以為警戒。到了成帝朝,因為孝成皇帝的性慾很強,經常在後妃懷孕的時行房事,導致多次流產,所以一直沒有皇子誕生,朝廷的統嗣出現了危機。此時,另一位叫穀永的文士再次提起這個預言。漢家的天子們對這些警告充耳不聞,但孝成皇帝的母親也就是皇太後的一位娘家侄子王莽卻銘記在心,他不僅要利用這一預言,而且刻意要使預言兌現。孝平皇帝元始五年冬天,在安漢公王莽的安排下,平帝開始生病,到十二月的一天,安漢公又安排了平帝駕崩歸西。這一天,大漢帝國的年壽恰滿二百一十歲。
序
關注歷史、研究歷史的目的何在?西方史學家一直推崇公元前兩世紀時的古羅馬歷史學家波裏比阿的話:“倘若對過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尋根究底,過去的一切會使我們特別注意到將來。” 而考古學證明,至少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代,中國人就明白了這個道理。那時的史官們不僅要記錄發生了的事件,還要預測將要發生的事件。他們選擇龜甲來刻寫卜辭,因為龜具有長久的壽命,見證過歷史的滄桑,所以能夠暗示未來的吉凶。中國是一個歷史大國,也是文明延續性最強的民族國家,很大的原因在於這個民族強烈的歷史意識,使他們一旦遇到重要的選擇,便首先去翻閱史書。中國的文化傳統認為,某個王朝一旦出現衰亡的徵兆,上天和民眾馬上會拋棄它,將它變成新興王朝的歷史收藏,以供取資。《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記載夏桀迷惑暴亂,太史令終古便出奔投商。而當商紂王迷惑暴亂之際,內史向摯也“載其圖法,出亡之周”。中國曆朝歷代的史官似乎有著一種自覺的意識:讓歷史永遠服務於未來。
什麽是重大事件?古代史書中記錄的重大事件大多是政治事件,政治事件中最大的又莫過於改朝換代,也就是中國人說的“興亡”。而中國人討論“亡”似乎更有甚於“興”。古代中國在戰國秦漢之際發生過最為重大的轉折。此前的夏、商、周三代都是享國超過五六百年甚至達八百年的氏族王國,但這樣的國家畢竟是聯盟式的鬆散政體。而經過戰國秦漢的歷史實踐過程完成、確立的郡縣製國家,才是統一的領土國家和全民國家。從大歷史的角度看,這樣的國家體製如從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公元前222年起算,至清帝遜位的1911年,延續了2133年。其間有過二十多個統一或分裂;漢族或少數民族的王朝,但都奉行了郡縣製度,因此我們不妨將他們視作一個中華帝國的不同屆次的政府。隻是這些政府的任期與更換方式與近現代國家不同而已。而他們開闢的國土、摶成的民族,創造的文化、鍛造的性格大都被近現代的中國人繼承了下來。
漢、唐、宋、明是中華帝國任期最長的四大王朝,這些國祚久長,創造過盛世的王朝,其衰亡更加具有歷史意味。我們發現。盡管它們的滅亡各有原因,但有兩個方麵是相同的,也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其一是這四個王朝的滅亡形式囊括了中國古代王朝更迭的兩種形式:來自內部的分裂與來自外部的入侵。漢、唐亡於內;宋、明亡於外。當然,他們的滅亡都是內憂加外患,銷磨積弊多年,才導致一個最終解決的方式。其二是這四個王朝由於製度的優越和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成就,沒有一個王朝是毀於一旦的。他們的代替者或是受其撫育的臣民,或是受其影響的地方民族政權。這些代替者無一不以他們的繼任者自居,進行政治改革並修撰前任王朝的國史。這一點,與夏、商、周、秦、漢之間的推翻暴政,解民於水火式的革命很不一樣。因此,漢、唐、宋、明留給我們的歷史經驗是最為豐富的,而留給我們的歷史教訓也是最為深刻的。它們是歷史遺產最富有的王朝。
最後要說明的是:這套討論興亡的叢書隻是歷史通俗讀物而不是學術著作,是三個大學文史專業教師不務正業的少作,代表著他們當時膚淺的文字趣味與歷史見識,這次再版作了少許的修訂。他們的目的隻是用現代散文話語營構一個歷史閱讀場景,其中隻有情節、人物、議論而不是規律、分析和理論。但他們相信,在這個全球風雲變幻、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會有更多的國人想要了解我們的過去,關注我們的未來。正如法國史學家呂西安?費弗爾所言:“我們的任務是要創造歷史,因為在動盪不定的當今世界,惟有歷史能使我們麵對生活而不感到膽戰心驚。”如果這套文字通俗但又不是戲說的叢書能夠感發人們對國史的興趣,便滿足了他們再版的心願。
第一章 孝靈皇帝
行行重行行,白日薄西山
――漢末民謠
冬天,是死亡的季節,夕陽透著慘白,沉淪於西山。
孝桓皇帝永康元年(167)的冬天,是本朝世祖光武皇帝中興以來的第一百四十三個冬天,大統延嗣了十一位君主。倘若上溯到高皇帝開闢大漢基業的那一年,這便是第三百七十個冬天了,大統之中,也得再上溯十三位君主。
對於一個帝國來說,單憑這樣的年齡,就足以在歷史學家的筆下贏得美好的聲譽。這不僅是對在本朝之前隻有十五年的秦帝國而言,就是對直至公元一千九百一十一年的中華帝國曆朝歷代而言,本朝也是享國最久的帝國。事實上,在史學家的心目中,能和本朝共享最高榮譽的帝國,僅僅是七世紀到十世紀的大唐帝國而已。本朝的國號“漢”,成了所有中國人的代稱。
當然,久盛必衰,是中國哲學中絲毫不用證明的道理。先哲雲:“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老子》)因而本朝的滅亡也在所難免。可是,對於每一個生活在本朝現實中的人來說,偌大一個帝國的衰亡,決非是一件人人都能承受得起的事件。
二百多年前,占星家們就預言本朝的滅亡了。那是在漢武帝崩後,剛剛達到極盛的王朝,因為和匈奴連年開戰,又陷入了困頓之中,民間便開始懷疑朝廷的氣數。有位叫路溫舒的方士,從小跟他的祖父學天文歷算之學,認為漢家有“三七之厄”,也就是說,漢家的天命隻有三七的乘數,即二百一十年。宣帝朝,他做到了臨淮太守,便向朝廷上了道密奏,漢家叫封事,將他的預言備案以為警戒。到了成帝朝,因為孝成皇帝的性慾很強,經常在後妃懷孕的時行房事,導致多次流產,所以一直沒有皇子誕生,朝廷的統嗣出現了危機。此時,另一位叫穀永的文士再次提起這個預言。漢家的天子們對這些警告充耳不聞,但孝成皇帝的母親也就是皇太後的一位娘家侄子王莽卻銘記在心,他不僅要利用這一預言,而且刻意要使預言兌現。孝平皇帝元始五年冬天,在安漢公王莽的安排下,平帝開始生病,到十二月的一天,安漢公又安排了平帝駕崩歸西。這一天,大漢帝國的年壽恰滿二百一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