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沒有再與本王廢話,他稍後得主持大朝,得在這之前回去梳洗更衣,於是皇帝起身走了,隻是在離開牢房的時候又回頭看了本文一眼,隻是那神情著實有些古怪別扭,本王也摸不清皇帝在想什麽。
唉,君心難測,伴君如伴虎。
不知是感念本王的教誨還是在這裏睡了一覺後自己也對天牢的條件看不下去,下午的時候皇帝譴人幫本王將天牢打掃了一番,又送來幹淨暖和被褥枕頭和一些必備的生活用品。
本王沒有刁難自己的習慣,自然謝恩收下了。
估計是放鬆戶籍的事讓皇帝以為本王鬆口了,所以在幾天後他又來與本王提及了科舉,本王依舊一個字也不肯透露,這下皇帝是真的生氣了,他甚至摔壞了本王喝茶的杯子,他憤然道:
「無論秦王肯不肯幫朕,朕想做的一定都會做。隻是不知道秦王見不見得到時候的犧牲流血。」
本王估摸著皇帝派人送來的那套茶具裏的杯子數還能經得起皇帝摔個四五次的,所以本王絲毫不慌。
皇帝也看出了本王是個軟硬不吃的臭石頭,於是他不再費口舌直接說了一句:「朕欲派吏部侍郎狄遠負責此事。」
這句話讓本王的心涼了半截。
狄遠是本王的學生,與其他人不同,他是本王手把手教出來的,皇帝這是在逼本王。
本王放在桌下的手攥成了拳,隻是麵上依舊不顯,本王款款道:「能為陛下做事,是遐之的福氣。」
本王在賭皇帝不敢將這可能動搖國本的事情交給一個小小的侍郎,他肯為了周全此事屈尊來求本王,自然也不會魯莽行事。
皇帝咬緊牙關看著本王,他眼裏盡是失望與憤恨,被刺激到這種地步他再也不隱藏自己對本王的情緒了——他恨本王,從小就恨本王。
過了良久皇帝鬆開了手,他又收斂起了所有情緒,恢復成了素日的穩重老成,隻是在離開前他留下了一句長嘆:
「如果不是朕當皇帝,秦王是不是會高興得多?」
作者有話要說: 第六章加了一小段,大概就是江嶽為秦王求情被下獄的情節。
☆、第 8 章
不是他當皇帝?
本王不知道他為什麽有這番言論,皇帝是先帝的長子,先帝無嫡子自然立長,而本王穿越過來的時候他便是皇帝,所以對本王來說先帝隻是先帝,本王侍奉的君主從頭到尾隻有他一個而已。
本王思前想後得到了一個解釋:皇帝以為本王討厭他。
本王不知道皇帝為什麽會這樣想,但他與本王之間的確由始至終都有著一道深深的隔閡,本王與他都從不去跨越這條界線,但討厭他卻是萬萬說不上的。
在那次談話後不久,皇帝讓狄遠來探望了一次本王。
不同於江嶽的死腦筋,狄遠才思敏捷,為人變通,在為本王求過一次情而遭到斥責之後便沒再與皇帝死磕。
本王不知道他私底下有沒有做些什麽,他這樣的做法本王是讚賞的。本王栽培這些後生是讓他們做國之棟樑的,不是讓他們做本王的黨羽的。
這次見麵江嶽隻問了本王的近況,以及需要些什麽。說起來如今皇帝放鬆了對本王的監管,錦繡他們寄給本王的一些物品經過檢查無誤後也可送進來了。
本王也隻叮囑狄遠為人處世要多加謹慎,並替他解答了一些政事上的問題。
本王與狄遠的這次談話並未有什麽逾越的內容,皇帝估計也沒想到本王就算是麵對自己最得意的門生也未曾將胸中丘壑訴說一二,本王的嘴嚴起來連本王自己都害怕。
過了年江嶽的處置也下來了,他被發配嶺南。
江嶽離開的前夜本王寫信與他說了很多。他有經國治世之才,但無玩弄政治的手段,有時候直衝沖地向南牆撞去是沒有結果的,適當的迂迴道路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這信在送到江嶽手上前自然過了皇帝的眼目,不過本王也不在意,隻要最後江嶽有收到就行。
雖然本王在信裏那樣勸江嶽,但是本王自己的手段也拙劣得很。
這十年因為本王做的不好而犧牲的人太多了,本王最初受下的門生幾乎盡數折損在當年貪腐案中,而還有人說:西去羅馬的路是前人的屍首鋪就的……
貪腐案的時候嚴浩為了見線人在酒樓被下毒離開之後在大街上突然七竅流血倒在地上,再也沒起來;任旋在赴荊州查案的路上被燒死在客棧中;胡翰雲被人誣陷,判處斬立決……
太多了,他們死時的模樣本王甚至都記得一清二楚。
本王後來才知道的是,江嶽在起身之前沖本王牢房的方向磕了三個頭。本王知道他當時的意思:此一去,或許再也不會見了。
本王也十分認同,不過與他有出入的是,本王相信以他的能力遲早會回到長安,隻是那時本王卻不一定在了。
本王身處大獄卻絲毫不慌的緣由是因為本王覺得自己快回去了,隻要拖得久,總能在砍頭前離開。
本王軟硬不吃,皇帝估計也沒辦法了。皇帝好一段時間沒有再來找本王,隻是本王偶爾寫的《申論》依舊會被他派人收走。
皇帝再一次來的時候並未談政事,而是拿了一壺酒,說要與本王陪他喝。
他總是在半夜處理完政事之後才來,仿佛把本王這裏當成了散心之所,他倒方便了,本王卻總是被他擾清眠。但皇帝給本王臉本王還是得兜著,於是本王任命地爬起來陪皇帝喝酒。
唉,君心難測,伴君如伴虎。
不知是感念本王的教誨還是在這裏睡了一覺後自己也對天牢的條件看不下去,下午的時候皇帝譴人幫本王將天牢打掃了一番,又送來幹淨暖和被褥枕頭和一些必備的生活用品。
本王沒有刁難自己的習慣,自然謝恩收下了。
估計是放鬆戶籍的事讓皇帝以為本王鬆口了,所以在幾天後他又來與本王提及了科舉,本王依舊一個字也不肯透露,這下皇帝是真的生氣了,他甚至摔壞了本王喝茶的杯子,他憤然道:
「無論秦王肯不肯幫朕,朕想做的一定都會做。隻是不知道秦王見不見得到時候的犧牲流血。」
本王估摸著皇帝派人送來的那套茶具裏的杯子數還能經得起皇帝摔個四五次的,所以本王絲毫不慌。
皇帝也看出了本王是個軟硬不吃的臭石頭,於是他不再費口舌直接說了一句:「朕欲派吏部侍郎狄遠負責此事。」
這句話讓本王的心涼了半截。
狄遠是本王的學生,與其他人不同,他是本王手把手教出來的,皇帝這是在逼本王。
本王放在桌下的手攥成了拳,隻是麵上依舊不顯,本王款款道:「能為陛下做事,是遐之的福氣。」
本王在賭皇帝不敢將這可能動搖國本的事情交給一個小小的侍郎,他肯為了周全此事屈尊來求本王,自然也不會魯莽行事。
皇帝咬緊牙關看著本王,他眼裏盡是失望與憤恨,被刺激到這種地步他再也不隱藏自己對本王的情緒了——他恨本王,從小就恨本王。
過了良久皇帝鬆開了手,他又收斂起了所有情緒,恢復成了素日的穩重老成,隻是在離開前他留下了一句長嘆:
「如果不是朕當皇帝,秦王是不是會高興得多?」
作者有話要說: 第六章加了一小段,大概就是江嶽為秦王求情被下獄的情節。
☆、第 8 章
不是他當皇帝?
本王不知道他為什麽有這番言論,皇帝是先帝的長子,先帝無嫡子自然立長,而本王穿越過來的時候他便是皇帝,所以對本王來說先帝隻是先帝,本王侍奉的君主從頭到尾隻有他一個而已。
本王思前想後得到了一個解釋:皇帝以為本王討厭他。
本王不知道皇帝為什麽會這樣想,但他與本王之間的確由始至終都有著一道深深的隔閡,本王與他都從不去跨越這條界線,但討厭他卻是萬萬說不上的。
在那次談話後不久,皇帝讓狄遠來探望了一次本王。
不同於江嶽的死腦筋,狄遠才思敏捷,為人變通,在為本王求過一次情而遭到斥責之後便沒再與皇帝死磕。
本王不知道他私底下有沒有做些什麽,他這樣的做法本王是讚賞的。本王栽培這些後生是讓他們做國之棟樑的,不是讓他們做本王的黨羽的。
這次見麵江嶽隻問了本王的近況,以及需要些什麽。說起來如今皇帝放鬆了對本王的監管,錦繡他們寄給本王的一些物品經過檢查無誤後也可送進來了。
本王也隻叮囑狄遠為人處世要多加謹慎,並替他解答了一些政事上的問題。
本王與狄遠的這次談話並未有什麽逾越的內容,皇帝估計也沒想到本王就算是麵對自己最得意的門生也未曾將胸中丘壑訴說一二,本王的嘴嚴起來連本王自己都害怕。
過了年江嶽的處置也下來了,他被發配嶺南。
江嶽離開的前夜本王寫信與他說了很多。他有經國治世之才,但無玩弄政治的手段,有時候直衝沖地向南牆撞去是沒有結果的,適當的迂迴道路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這信在送到江嶽手上前自然過了皇帝的眼目,不過本王也不在意,隻要最後江嶽有收到就行。
雖然本王在信裏那樣勸江嶽,但是本王自己的手段也拙劣得很。
這十年因為本王做的不好而犧牲的人太多了,本王最初受下的門生幾乎盡數折損在當年貪腐案中,而還有人說:西去羅馬的路是前人的屍首鋪就的……
貪腐案的時候嚴浩為了見線人在酒樓被下毒離開之後在大街上突然七竅流血倒在地上,再也沒起來;任旋在赴荊州查案的路上被燒死在客棧中;胡翰雲被人誣陷,判處斬立決……
太多了,他們死時的模樣本王甚至都記得一清二楚。
本王後來才知道的是,江嶽在起身之前沖本王牢房的方向磕了三個頭。本王知道他當時的意思:此一去,或許再也不會見了。
本王也十分認同,不過與他有出入的是,本王相信以他的能力遲早會回到長安,隻是那時本王卻不一定在了。
本王身處大獄卻絲毫不慌的緣由是因為本王覺得自己快回去了,隻要拖得久,總能在砍頭前離開。
本王軟硬不吃,皇帝估計也沒辦法了。皇帝好一段時間沒有再來找本王,隻是本王偶爾寫的《申論》依舊會被他派人收走。
皇帝再一次來的時候並未談政事,而是拿了一壺酒,說要與本王陪他喝。
他總是在半夜處理完政事之後才來,仿佛把本王這裏當成了散心之所,他倒方便了,本王卻總是被他擾清眠。但皇帝給本王臉本王還是得兜著,於是本王任命地爬起來陪皇帝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