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雨卻是半夜裏停的,第二天一早,幾個商旅便匆匆買了些幹糧上路。昨日耽擱了那半日,卻要趁著今日天氣好補回來。


    寧遠還是那麽慢悠悠的,閑庭信步逛了一圈,便尋了碼頭,乘船溯江直上。


    雖是逆行上航,但卻走了水勢平緩的那一截水道,又順風,隻四個時辰便可到津寧府府城。


    津寧府自古重商,這府城自是繁華無比,規模不小。


    寧遠下了船,便見有河泊所衙門的人在碼頭巡查,差人毫不避諱的吃拿卡要,而過往的纖夫漁人都一副見怪不怪的模樣,著實令人心中感歎。


    差人見寧遠一身緇衣,身無長物,卻也沒有與他為難。


    離了碼頭,寧遠便徑直往城外的壺山而去。


    這壺山因其山勢低矮,狀如玉壺而得名。山下有不少販賣香燭紙錢或茶水糕餅的小鋪子,來往行人也不在少數。


    寧遠取了一角碎銀子,買了野茶並米糕、糖餅,在山下石亭中坐下享用。


    這野茶是用竹筒裝盛的,倒也有些趣味;隻是入口發苦發澀,著實沒有品鑒的必要,隻做解渴罷了。若不是回味有些竹子清香,這生意怕是做不成。


    一筒茶飲盡,寧遠便將剩下的糕餅包起放入懷中,沿著石階上山。


    石階兩側處處是野花野樹,雖無人打理,卻也生的葳蕤繁茂。石階縫隙裏更是鑽出一枝淡雅蘭花,讓人見之心喜。


    寧遠見此也忍不住麵露笑意,吟誦道:“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卻不想半山亭中有一老者正烹茶歇息,聽得此詩便是心中一動,向下看去,卻隻見得一緇衣少年臨風而立,不由眼前一亮,轉頭問一中年人:“道長,你見此人如何?”


    那中年人起身望去,好半晌才道:“怪哉怪哉。隻觀其氣,光華熾熾,絕非凡品;但看其麵相根骨,卻也不過是一俗人罷了,雖有些富貴,卻也不至有此氣象?”


    那老者頓時來了興致,指著庭外一儒生又問:“難得也有易先生一時不能斷之人,那你再看此人如何?”


    易先生冷眼看去,便淡然開口道:“此子有官身官相,能得些前途,卻也止步於此,難有寸進。且數年之後便有殺身之禍,若能度過此劫,之後還能有一番造化;若是度不過,怕是會連累宗族親故。”


    這易先生下口決斷品鑒這儒生前程,竟是十拿九穩,很是篤定的樣子。


    那老者剛下便捋了捋胡須,笑道:“既如此,那少年還真是有趣。”


    被二人談論的寧遠抬頭看了看半山亭中,隻一笑置之。


    上了壺山,卻見一座佛寺佇立;這佛寺修建的宏偉華麗,外圍又種了大批花樹以供遊人觀賞。


    寺中有不少身著羅綺錦緞的官家富豪女眷悠然遊玩,既禮了佛又打發了時日偷閑,所以香客如織,源源不絕。


    寧遠法眼觀望,這佛寺大雄寶殿中雖有佛光升騰,卻黯淡無比,不成氣候;便知這寺中弟子實已醉心於香火錢財,消了虔誠禮佛之心,減了靜心修行之誌,能有這點佛光,怕是看在香客誠心還願的份上。


    入得寺內,就見一眾善信虔誠叩拜,滿麵都是歡喜之色。


    卻是這寺中正舉行龍華法會,又喚浴佛節,僧尼皆以香花燈燭裝飾佛堂,置銅佛於水中,進行浴佛,善信居士則爭舍財錢、放生、求子,祈求得佛祖保佑。


    殿中比丘執鍾磬而奏,緩步繞行;又有沙彌手捧香爐,以嫋嫋煙氣為佛莊嚴;三十幾個身披袈裟的僧眾於蒲團上端坐,口裏念誦法華經、龍華誓願文等,頗為壯觀。


    寧遠本想在這寺中尋間禪房暫住,見此情形卻又心生去意,準備就此下山。


    廟宇中的擊磬誦經聲隱約可聞,林間山花爛漫、翠竹如碧,倒有一種淡泊幽靜之妙,卻被這誦經聲生生壞了去。


    下山時,這石階上卻有一隊人拾級而上,領頭的正是方才那位老者。


    寧遠方才就見這老者身有紫氣,料定此人不是王侯便是高官,他不耐與官場中人相交,更不願多事,當下便往石階側邊退去,讓老者一行人先行通過。


    林中山風徐徐吹來,將寧遠衣袖吹起,漸有出塵離世之感。


    那老者抬頭見到寧遠,卻是停下腳步看了過來。


    寧遠見此卻是含笑點頭,邁開腳步便要先下山去。


    那老者還沒說什麽,他身後幾個儒生便嚷嚷開了,“你這人好生無禮,可知你麵前這位乃是何人!”


    寧遠隻作不理,此界儒生他已是見得多了,少有有氣節的真儒士,多是欺軟怕硬的秉性,不值一提。


    “不知者無罪,不必如此。”


    那老者揮手止住那群儒生,笑道:“少年郎,你可有功名在身?如今多大年紀?”


    寧遠歪頭想了想,笑道:“未有功名。若論年歲,已是三甲子有餘,近兩百個春秋。”


    此話一出,別說那群豔羨寧遠得了青眼的儒生了,便是這老者也是皺眉,不快道:“你若不想說,不說便是了,又何必用這話誆我?”


    隻那易先生麵色驟變,卻是瞧見天上無量光輝落下,與這少年身上清輝相應。那光輝中既有大慈大悲之願力、延死注死之大威,又有四季循環之妙理、濟世救人之大德,令人望而生畏,不敢冒犯,當下便驚的手足無措,呆愣在原地。


    老者並未發現易先生已是麵無血色,幾乎要站立不住,隻道:“你這狂生卻是太過放誕不羈了些,難怪沒個功名傍身!須知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你這習性若不改改,怕是難入學正考官之眼。”


    又勸道:“還需定下心思,多在為人處世之道上下功夫才好。爾等以為然否?”


    身後眾儒生連連點頭,指著寧遠嗬斥道:“你這廝雖有些才華,卻恃才而驕,輕慢錦鄉侯,斷不可輕縱!”


    易先生這才回魂,忙拉住錦鄉候,顫聲道:“侯爺不可冒犯!這位非是凡人!”


    寧遠冷眼瞧著,不由心中哂然。


    這錦鄉侯也不是什麽好東西,此時雖受國運庇護,業力不曾加身,隻等身死之時便會得報應,知曉其中的厲害。


    倒是那易先生有些道行善功在身,許是個入世扶龍庭的,想借人道氣運求得正果。


    此舉無異於火中取栗,便是寧遠這等金詔大神也要斟酌再三才會落子,這還是在寧遠功敗垂成之後能借苦海之力脫身的前提下。


    隻可惜這錦鄉侯非是良主,其氣雖貴,卻不是個能逐鹿功成的,撐死了是個為王先驅的炮灰。


    若是易先生與他糾葛更深一層,怕是沒法脫身,要受這重重因果拖累至少七世方可解脫。


    寧遠似笑非笑的看了易先生一眼,目光巍峨如山嶽,卻是讓他閉嘴的意思。


    易先生臉色一僵,當下便將還未說出口的話咽了回去。


    錦鄉侯卻以為眼前少年郎是個修行中人,不由眼前一亮,一改之前的高高在上,恭維道:“仙長當真駐顏有術,不知可有何妙法教我?我願以千年人參一株、東海明珠一鬥、黃金千兩換得延壽之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神話開始的超脫之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鹹魚卷不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鹹魚卷不動並收藏從神話開始的超脫之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