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驚聞故人
從神話開始的超脫之旅 作者:鹹魚卷不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文會已是快要落下帷幕,眾人都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等著眾大儒揭曉此次文會的勝者。
魁首自不必說,蕭樂和以一首憫農摘下頭名。
這詩全篇緊扣仁和禮字,卻不落俗套,讓眾位大儒耳目一新。
遙想孔丘周遊列國,見得各國百姓民不聊生,便以禮製教化眾人,維持秩序,使各國百姓安居樂業。
後人歪解其中真意,卻將小仁小禮視作不可更易的規矩,動不動便是祖宗之法不可違,硬是將仁善之道變成維護既得利益者的重重枷鎖,後來更是發展到禮教森嚴能殺人的地步。
什麽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完全失了其中仁心,這又豈是孔丘原意?
仁義不存,隻餘禮製,打著聖人的旗號行壓迫剝削之實,委實可歎。
難怪老子有言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尚不能久,何況於人乎?”
蕭樂和為求得萬家燈火,眼中已是見得百姓疾苦。有感先賢之大仁而同悲,心中悵然,此情真摯動人,便是先前隻是因身世而高看他一眼的眾地隻也為之動容。
不為別的,隻為了蕭樂和之善心。
蕭樂和這個魁首當之無愧,眾世家子無不心悅誠服,上前恭賀。
亭中地隻也是暗自點頭,黃石公從袖中取出一枚田黃石,其質地溫潤如玉,乃是不可多得的上品。若能尋得能工巧匠雕刻成一方印章,價值必然不菲。
其餘眾地隻也取出各色珍寶當彩頭,明珠奇石,古玩字畫,都是些風雅之物。
蕭樂和取了彩頭,起身朝著亭中施禮,這才發現隱藏在神光之後的寧遠。
寧遠點頭微笑,伸手從虛空中取出一枚蓮子拋出去。
此物乃是靈山勝境功德池中蓮花所生,珍貴程度不言而喻,莫說蕭樂和,便是黃石公也訝然不已。
“多謝大士。”
蕭樂和雙眉微動,肅然拜倒。他心知這枚蓮子不是給自己用的,他生母如今在水月庵中修行,若得此物相助,得正果的可能便憑空多了幾分。
寧遠隻道:“一啄一飲都是天數使然,我已知你此來為何。回去轉告靜明師太,昔日水月庵那樁因果已經了結,讓她不必為此憂心。”
“隻一樣,那枚摩尼珠如今離不得,卻是不能讓你取回。此物可助水月庵中眾比丘尼明悟佛法,權當我以此物換取寶珠了,等到靜明師太飛升極樂世界麵見觀音菩薩,自會知曉其中因果。”
還不等蕭樂和答話,他袖中一道貝葉靈符飛出,靈光中顯現出一個身穿素衣的比丘尼來。
“阿彌陀佛。”
這比丘尼雙手合十,與寧遠見禮,“見過大士,此事我已盡知,卻要多謝大士出手相助。”
此人便是水月庵庵主靜明師太了,倒不愧是普陀島留下的傳承,已是明了四因緣十二妙諦的佛門大乘修行者,不輸於那些駐世散仙地仙,乃是個不可輕視的人物。
寧遠聞此也就不再多言,既有這等功果,哪裏會少了拜謁普陀島的手段?必是盂蘭盆會座上客,能在觀音菩薩座下占得一席之地,怕是早就元神出遊得了菩薩傳信,將諸事安排妥當了。
貝葉靈符裹著蓮子,眨眼間就遁回水月庵山門。
蕭樂和本就是得了靜明師太之托才往疊水山一行,順帶參加文會。
既然在這裏遇上寧遠,便又有心問詢那盞寶燈該何時奉還。
卻不想那頭生珊瑚龍角的麗水神女轉頭盯著白寄真,驚訝道:“怎得好生麵善,你莫不是曾在東海凝波公主座下當過女官?”
自知不受待見的白寄真一直未曾出言,突聞有人提起過往之事,心中也是一驚,疑道:“正是,不知尊神與凝波公主可是有舊?恕在下眼拙,未曾聽聞過尊神的名號。”
麗水神女歎道:“也難怪你不記得我,當日我隨叔父入東海龍宮赴宴,不過陪坐末席;侍者怠慢我等人族水神,有意刁難,還是你出言嗬斥,為我叔父保全了顏麵。”
既有這段緣分,白寄真便也生出親近感,上前與她攀談起來。
白寄真雖說離了龍宮,可到底還是心有眷戀,不忍龍宮名聲有損,出言勸道:“以尊神今時今日的成就,莫說宮中侍者,便是龍王也要以禮相待。”
麗水神女微微搖頭,隻道:“都是過去的事了,還記著它做甚。”
說完又猶豫了片刻,問道:“兩百年前凝波公主出嫁,怎的未見你隨侍左右?”
白寄真臉上一頓,“其中因緣錯綜複雜,若要言明怕是要花上好些時辰。”
“公主出嫁了?我這些年都在山中隱修,卻是未曾聽聞這消息。不知公主嫁得哪家兒郎?還望尊神告知,我與公主許久未見,她既已離了東海,我豈能不前去探訪。”
白寄真不願提起過往,便把話題轉移到凝波公主身上。
說到凝波公主,卻見麗水神女麵露哀戚之色,白寄真心中當下便有了不好的預感。
“你卻是有所不知。”
麗水神女小聲說道:“公主所嫁的郎君不是個能托付終身的,剛過門還好,新人也很是恩愛了一些時日。隻可惜公主的生母沒過多久就遭了魔劫,不得不轉世重修。沒了這個在龍王身邊說得上話的人,公主的日子便難過了。”
龍王後宮中妃妾眾多,所出子嗣五十有餘,若沒了生母在龍宮中費心周旋,龍王哪能記起這個外嫁女?
白寄真是知道那龍王的秉性的,聞言心焦不已,“不知公主許了哪家?如今卻又怎麽樣了?”
“你可知洞庭龍君之事?”
麗水神女說道:“這位龍君膝下有十三位太子,其中兩位找了門路,在天庭披香殿做了神將;兩位入了佛門,已在護法龍眾之列。”
“洞庭龍君不知為何,放言要從膝下九子中選取一位賢能者,繼任龍君之位。其中有個六太子,看中了公主的身份,便花了大力氣求娶。”
“東海龍王也願意讓自家女婿做那洞庭之主,便也允他所求,陪嫁了不少好東西。誰料洞庭龍君又出爾反爾,說是這神位已經有了歸屬,將膝下諸子盡皆遣散。那六太子沒了繼位的指望,便又棄了公主,整日眠花宿柳,讓公主受了好大的委屈。”
說到這裏,麗水神女表情更加悲切,“公主生母在時還收斂幾分,等到龍妃一去,他見東海無人可為公主做主,便更加肆意妄為。上回聽到消息,卻是她被趕出水府,隻能在荒山野洞中容身。”
聽到此處,白寄真已是怒火中燒,狠聲道:“豈有此理!這賊子安敢折辱公主!”
白寄真有緣踏上修行之路,全靠公主垂青,若非凝波公主點化靈智,她怎有今日?聞言便什麽都顧不得了,架起遁光便要去洞庭湖為公主討回公道。
魁首自不必說,蕭樂和以一首憫農摘下頭名。
這詩全篇緊扣仁和禮字,卻不落俗套,讓眾位大儒耳目一新。
遙想孔丘周遊列國,見得各國百姓民不聊生,便以禮製教化眾人,維持秩序,使各國百姓安居樂業。
後人歪解其中真意,卻將小仁小禮視作不可更易的規矩,動不動便是祖宗之法不可違,硬是將仁善之道變成維護既得利益者的重重枷鎖,後來更是發展到禮教森嚴能殺人的地步。
什麽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完全失了其中仁心,這又豈是孔丘原意?
仁義不存,隻餘禮製,打著聖人的旗號行壓迫剝削之實,委實可歎。
難怪老子有言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尚不能久,何況於人乎?”
蕭樂和為求得萬家燈火,眼中已是見得百姓疾苦。有感先賢之大仁而同悲,心中悵然,此情真摯動人,便是先前隻是因身世而高看他一眼的眾地隻也為之動容。
不為別的,隻為了蕭樂和之善心。
蕭樂和這個魁首當之無愧,眾世家子無不心悅誠服,上前恭賀。
亭中地隻也是暗自點頭,黃石公從袖中取出一枚田黃石,其質地溫潤如玉,乃是不可多得的上品。若能尋得能工巧匠雕刻成一方印章,價值必然不菲。
其餘眾地隻也取出各色珍寶當彩頭,明珠奇石,古玩字畫,都是些風雅之物。
蕭樂和取了彩頭,起身朝著亭中施禮,這才發現隱藏在神光之後的寧遠。
寧遠點頭微笑,伸手從虛空中取出一枚蓮子拋出去。
此物乃是靈山勝境功德池中蓮花所生,珍貴程度不言而喻,莫說蕭樂和,便是黃石公也訝然不已。
“多謝大士。”
蕭樂和雙眉微動,肅然拜倒。他心知這枚蓮子不是給自己用的,他生母如今在水月庵中修行,若得此物相助,得正果的可能便憑空多了幾分。
寧遠隻道:“一啄一飲都是天數使然,我已知你此來為何。回去轉告靜明師太,昔日水月庵那樁因果已經了結,讓她不必為此憂心。”
“隻一樣,那枚摩尼珠如今離不得,卻是不能讓你取回。此物可助水月庵中眾比丘尼明悟佛法,權當我以此物換取寶珠了,等到靜明師太飛升極樂世界麵見觀音菩薩,自會知曉其中因果。”
還不等蕭樂和答話,他袖中一道貝葉靈符飛出,靈光中顯現出一個身穿素衣的比丘尼來。
“阿彌陀佛。”
這比丘尼雙手合十,與寧遠見禮,“見過大士,此事我已盡知,卻要多謝大士出手相助。”
此人便是水月庵庵主靜明師太了,倒不愧是普陀島留下的傳承,已是明了四因緣十二妙諦的佛門大乘修行者,不輸於那些駐世散仙地仙,乃是個不可輕視的人物。
寧遠聞此也就不再多言,既有這等功果,哪裏會少了拜謁普陀島的手段?必是盂蘭盆會座上客,能在觀音菩薩座下占得一席之地,怕是早就元神出遊得了菩薩傳信,將諸事安排妥當了。
貝葉靈符裹著蓮子,眨眼間就遁回水月庵山門。
蕭樂和本就是得了靜明師太之托才往疊水山一行,順帶參加文會。
既然在這裏遇上寧遠,便又有心問詢那盞寶燈該何時奉還。
卻不想那頭生珊瑚龍角的麗水神女轉頭盯著白寄真,驚訝道:“怎得好生麵善,你莫不是曾在東海凝波公主座下當過女官?”
自知不受待見的白寄真一直未曾出言,突聞有人提起過往之事,心中也是一驚,疑道:“正是,不知尊神與凝波公主可是有舊?恕在下眼拙,未曾聽聞過尊神的名號。”
麗水神女歎道:“也難怪你不記得我,當日我隨叔父入東海龍宮赴宴,不過陪坐末席;侍者怠慢我等人族水神,有意刁難,還是你出言嗬斥,為我叔父保全了顏麵。”
既有這段緣分,白寄真便也生出親近感,上前與她攀談起來。
白寄真雖說離了龍宮,可到底還是心有眷戀,不忍龍宮名聲有損,出言勸道:“以尊神今時今日的成就,莫說宮中侍者,便是龍王也要以禮相待。”
麗水神女微微搖頭,隻道:“都是過去的事了,還記著它做甚。”
說完又猶豫了片刻,問道:“兩百年前凝波公主出嫁,怎的未見你隨侍左右?”
白寄真臉上一頓,“其中因緣錯綜複雜,若要言明怕是要花上好些時辰。”
“公主出嫁了?我這些年都在山中隱修,卻是未曾聽聞這消息。不知公主嫁得哪家兒郎?還望尊神告知,我與公主許久未見,她既已離了東海,我豈能不前去探訪。”
白寄真不願提起過往,便把話題轉移到凝波公主身上。
說到凝波公主,卻見麗水神女麵露哀戚之色,白寄真心中當下便有了不好的預感。
“你卻是有所不知。”
麗水神女小聲說道:“公主所嫁的郎君不是個能托付終身的,剛過門還好,新人也很是恩愛了一些時日。隻可惜公主的生母沒過多久就遭了魔劫,不得不轉世重修。沒了這個在龍王身邊說得上話的人,公主的日子便難過了。”
龍王後宮中妃妾眾多,所出子嗣五十有餘,若沒了生母在龍宮中費心周旋,龍王哪能記起這個外嫁女?
白寄真是知道那龍王的秉性的,聞言心焦不已,“不知公主許了哪家?如今卻又怎麽樣了?”
“你可知洞庭龍君之事?”
麗水神女說道:“這位龍君膝下有十三位太子,其中兩位找了門路,在天庭披香殿做了神將;兩位入了佛門,已在護法龍眾之列。”
“洞庭龍君不知為何,放言要從膝下九子中選取一位賢能者,繼任龍君之位。其中有個六太子,看中了公主的身份,便花了大力氣求娶。”
“東海龍王也願意讓自家女婿做那洞庭之主,便也允他所求,陪嫁了不少好東西。誰料洞庭龍君又出爾反爾,說是這神位已經有了歸屬,將膝下諸子盡皆遣散。那六太子沒了繼位的指望,便又棄了公主,整日眠花宿柳,讓公主受了好大的委屈。”
說到這裏,麗水神女表情更加悲切,“公主生母在時還收斂幾分,等到龍妃一去,他見東海無人可為公主做主,便更加肆意妄為。上回聽到消息,卻是她被趕出水府,隻能在荒山野洞中容身。”
聽到此處,白寄真已是怒火中燒,狠聲道:“豈有此理!這賊子安敢折辱公主!”
白寄真有緣踏上修行之路,全靠公主垂青,若非凝波公主點化靈智,她怎有今日?聞言便什麽都顧不得了,架起遁光便要去洞庭湖為公主討回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