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燕國曆代君主2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 作者:風波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曆史上對於他的評價,如司馬貞元好《史記索隱》說道:“莊送霸主,惠羅寵姬。”
燕悼公,姓名失傳,公元前535年—公元前529年在位七年,燕惠公的兒子,燕共公的父親。燕悼公,名不詳,繼燕惠公返燕而繼任燕國君主。
公元前535年—公元前529年在位,在位七年卒,子燕共公立。公元前539年,燕惠公因寵幸嬖人為大夫攻殺而逃避齊國,公元前535年,齊國強送燕惠公返燕,燕人賄齊,故燕悼公立。
史籍記載,惠公至燕而死。燕立悼公。悼公七年卒,共公立。燕共公,繼燕悼公之位,是燕國第二十八任國君。在位五年卒,子燕平公立。《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悼公
七年卒,共公立。共公五年卒,平公立。
燕平公(出生年月日不詳- 公元前505年),燕共公之子,是燕國第二十九任國君,繼燕共公之位。在位十九年卒,燕孝公立,一說燕簡公立。
前任:燕共公公元前523年—公元前505年;繼任:燕前簡公。《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共公五年卒,平公立。晉公室卑,六卿始強大。平公十八年,吳王闔閭破楚入郢。十九年卒,簡公立。
燕前簡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493年),春秋末期燕國第三十任君主,繼燕平公之位。在位十二年卒,由燕成公即位。《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十九年卒,簡公立。
簡公十二年卒,獻公立。”
燕獻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465年),中國春秋時期的燕國國君,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65年在位,共在位二十八年。[]獻公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
燕簡公在位十二年去世,燕獻公即位。晉國的趙鞅在朝歌包圍範氏、中行氏。獻公十二年(公元前481年),齊國的田常殺死齊簡公。十四年,孔子去世。二十八年(公元前465年),獻公去世,燕孝公即位。
而關於燕獻公的世係、真名和生平事跡均不詳。
燕孝公,一作燕考公,名桓[],是中國春秋時代後期至戰國時代初期燕國的君主,繼燕前簡公之位。在位時間按《史記》記載為十五年(公元前464年-公元前450年),而楊寬則根據《竹書紀年》等文獻認為在位三十八年(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55年)[],死後由燕成公即位。史籍記載 二十八年,獻公卒,孝公立。孝公十二年,韓、魏、趙滅知伯,分其地,三晉強。十五年,孝公卒,成公立。
燕成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434年),燕載,姬姓燕氏,名載;戰國初期燕國第三十二任君主,繼燕孝公之位,在位十六年。燕成公,繼燕孝公之位,按《竹書紀年》,成公原名載。在位十六年,燕閔公即位。
燕閔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415年),或稱燕湣公、燕文公(“文”蓋“閔”之缺誤)[],繼燕成公之位。在位二十四年卒(《史記》載湣公三十一年卒),燕簡公立,一說是燕厘公立(《史記》載厘公立)。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三任君主。
燕簡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70年),姬姓燕氏,名為燕載,一說名為燕款,繼燕閔公之位,一說是繼燕平公之位。在位四十五年卒(《史記》說十二年卒),燕後桓公立(《史記》說燕孝公立),一說是燕獻公立(引《竹書紀年》)。
燕後桓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60年),因燕國共有二位桓公(一說有三位),故稱後桓公,繼燕簡公之位,在位八年卒,由燕後文公即位。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五任君主。
燕後文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33年),亦稱燕文侯,姬姓,名不詳,燕後桓公之子,戰國時期燕國國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3年在位。公元前362年,燕後桓公去世,燕後文公即位。
公元前356年,與趙國在阿地舉行會議。公元前334年,采納蘇秦的合縱之策,和趙、韓、魏、齊、楚五國聯合組成合縱聯盟,共同對抗秦國,但不久合縱聯盟便土崩瓦解。公元前333年,燕後文公去世,諡號文公,其子燕易王即位。
繼承君位的燕後文公,亦稱燕文侯,姬姓,名不詳,是燕後桓公之子。燕後桓公十一年(公元前362年),燕後桓公去世,燕後文公繼任燕國國君之位。[]燕後文公六年(公元前356年),燕後文公與趙國在阿地舉行會議。[]六國合縱燕後文公二十七年(公元前335年),蘇秦為實施對抗秦國的合縱之策,來到燕國準備勸說燕後文公,但一直沒有受到燕後文公的接見。
燕後文公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蘇秦在燕國等待一年多才見到燕後文公。蘇秦勸燕後文公說:“燕國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國土縱橫二千多裏,軍隊有幾十萬,戰車有七百多輛,戰馬有六千匹,糧食夠十年支用。南有碣石、雁門的豐饒物產,北有棗、板栗的獲利收成,百姓即使不耕作,僅靠食用棗栗也能夠生存。
這就是所謂的天府之國。安居樂業,沒有戰爭,看不見軍隊覆滅、大將被殺這樣憂心的事,這種和平境況沒有誰比燕國更好。大王您知道為什麽會這樣嗎?燕國不遭受戰爭的原因,是因為有趙國在南麵作屏障。
秦趙兩國發生五次交戰,秦國兩勝而趙國三勝。秦趙兩國互相殘殺、削弱,而大王卻能保全燕國的勢力,在後麵牽製他們,這不就是燕國不受侵犯的緣故嗎!況且秦國如果攻打燕國,要越過雲中和九原,經過代郡和上穀,長途跋涉幾千裏,即使能夠攻下燕國的城池,也知道根本沒有辦法占領它。秦國不能侵犯燕國的道理是很明顯的。
如果趙國攻打燕國,那情況就大不一樣,隻要一聲令下,不出十天,數十萬軍隊就能進駐到東垣一帶。再渡過滹沱和易水,不到四五天就可以到達燕國的都城。因此說秦攻打燕,須得在千裏之外開戰;而趙攻打燕,是在百裏之內開戰。
不擔心百裏之內的禍患而看重千裏以外的戰事,策略上的失誤,是非常嚴重的。因此希望大王您和趙國合縱親善,天下諸侯聯合一體,那麽燕國就一定沒有憂患。”[]燕後文公說:“您的話當然不錯,但是我的國家弱小,西麵迫近趙國,南麵靠近齊國。齊趙都是強國,現在承蒙您的教導,號召我國合縱以使國家安寧,我願意把國家交出來聽從您的安排。”
於是供給蘇秦車馬和金銀布帛,讓他到趙國進行合縱。[]蘇秦的合縱之策得到趙肅侯采納後,蘇秦接著相繼說服韓宣惠王、魏襄王、齊宣王和楚威王,於是燕、趙、韓、魏、齊、楚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蘇秦擔任縱約長[,並佩帶六國相印。
六國合縱聯盟成立不久後,秦國便用計使合縱聯盟土崩瓦解。同年(一作燕後文公二十九年,即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將自己的女兒嫁給燕後文公的太子為妻。[]去世子繼燕後文公二十九年(公元前333年),燕後文公去世,諡號文公。燕後文公死後,太子繼位,是為燕易王。
[]關於燕後文公的為政舉措,燕後文公在位初期,曾和趙國在阿地舉行會議。[]燕後文公在位末期,采納蘇秦的合縱之策,與趙、韓、魏、齊、楚五國聯合組成合縱聯盟,共同對抗秦國[],但不久合縱聯盟便土崩瓦解。秦開卻胡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曾有一次大規模的成功擴張行動,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便是秦開卻東胡取遼東的戰功。
曆史資料有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裏,與荊軻刺秦王秦,開之孫也。”《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後子孫稍驕虐,國人離誌,燕乃遣將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裏,至滿番汗為界,朝鮮遂弱”《三國誌.東夷傳》注引《魏略》史料沒有指出具體年代,今人多以秦開破東胡為燕昭王時事。
卻可大致推出。燕昭王為全力謀齊,乃以燕國貴胄(包括秦開)入質東胡以求穩定後方。至燕武成王時,深悉東胡虛實的秦開回國。武成王乃以秦開統大軍北擊東胡,大獲全勝,東胡向北退卻逃遁,燕國北境大展,號稱拓地“千餘裏”。
燕軍又乘勝東擊遼水一帶的朝鮮,奪取了遼東的廣大地區,極邊甚至伸過今鴨綠江以南。“直至滿番汗為界”。秦開之功,堪與樂毅媲美。秦開就是在東胡的一次掠奪中被強勢的胡人作為人質走進東胡的。也許是北方遊牧民族所處地理位置的差異,沒有多少糧食可以果腹,更沒有中原精細的衣飾可以安逸,他們有的隻是一望無際的白雲和地上奔走無常的牛羊。
為了生存,他們南下。依仗著自己強壯的體魄,騷擾中原,橫行鄉裏,燒殺搶掠,燕地邊城的居民隻能背井離鄉,丟下身後曾經的故鄉。秦開就這樣背景下走進東胡的。一次販馬途中,蓄謀已久的秦開脫離了隊伍,恰巧燕國的隊伍巡防經過。回國後,秦開被任命為大將,開始了他訓練兵士生涯。
此時燕國國君為曆史上有名的燕昭王(還有一說,說秦開卻胡的年代在武成王)隨著昭王勵精圖誌,燕國國力已經逐漸強盛,眼看東北邊境人民遭難,他下定決心徹底平定邊患。對於帶兵打仗的人選,他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後決定將率軍驅胡重任交給在東胡做過人質的秦開。
秦開是燕國名將,非常富於作戰經驗,久經沙場,百戰百勝,並對東胡的情況十分熟悉,公元前283年秦開率軍迎戰東胡,燕軍自西向東,由媯水流域(今延慶境內)向密雲地區的漁水(今白河)、鮑丘水(今潮河)流域推進,一路斬關奪隘,馬踏平川,東胡軍雖奮力抵抗,卻無法阻擋燕軍淩厲的攻勢,隻得一路退卻,燕軍乘勝追擊,接連收複失地。
在連連勝利之下,燕軍士氣更加旺盛,一鼓作氣向東北追殲東胡。抵抗無用,一直退卻到千餘裏外的今西遼河上遊。此時的秦開站在燕北邊地,謀劃安定策略。效法趙國,動員軍民大修障塞,於是長達兩千多公裏的燕國北長城如今依舊存於今天的建平北部,不過隻是其中的一段,不過隻是如今風雨的侵蝕,殘存破敗,卻也依稀可辨燕為鞏固新區,也效趙之所為,動員軍民大修障塞,是為長達兩千多公裏的燕國北長城。
後來,燕又在廣袤的新領土上陸續設立了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諸郡,燕在幅員上一躍超過趙齊越三國,僅次於秦楚,在列國中位居第三。[]
關於曆史評價,同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上說到:“文公從趙,蘇秦騁辭。”
燕易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21年),姬姓,名不詳,燕後文公之子,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七任國君,公元前333年―公元前321年在位。
公元前333年,燕後文公去世,燕易王繼位。公元前332年,齊宣王派兵奪取燕國十城,但通過蘇秦遊說,齊宣王便歸還十城。公元前323年,燕易王開始稱王。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其子燕王噲繼位。
繼承君位燕易王,姬姓,名不詳,是燕後文公(亦稱燕文侯)的兒子。燕後文公在位時,將兒子燕易王立為太子。燕後文公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一作燕後文公二十九年),秦國國君秦惠文王將女兒嫁給太子燕易王為妻。
燕後文公二十九年(公元前333年),燕後文公去世,燕易王即位。[]齊奪十城燕易王元年(公元前332年),齊國國君齊宣王趁燕國治理喪事之機出兵攻打燕國,奪取燕國十座城邑。燕易王對武安君蘇秦說:“以前先生到燕國來,先王資助先生去見趙王,於是才約定六國合縱聯盟。
現在齊國先攻打趙國,接著又打到燕國,因為先生的緣故遭到天下人恥笑,先生能為燕國再收複齊國所侵占的城池嗎?”蘇秦非常慚愧,說:“請讓我替大王收回失地。”於是前往齊國,遊說齊宣王,齊宣王便歸還燕國的十座城邑。
厚待蘇秦當時,有人詆毀蘇秦,說蘇秦是個左右搖擺,出賣國家、反複無常的小人,以後必會引起紛亂。蘇秦害怕獲罪,於是返回燕國,而燕易王沒有恢複他的官職。
蘇秦朝見燕易王說:“我是東周的一個俗人,沒有一點功勞,而燕王卻親自在宗廟授我官職,在朝廷上以禮待我。如今我替大王退卻齊軍而收複十城,應該對我更加親近。現在我回來大王不授予我官職,肯定是有人在大王麵前說我不忠實來傷害我。其實我的‘不忠實’是大王的福分。
我聽說忠誠信實的人,一切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發憤進取的人,一切都是為了別人去努力。況且我遊說齊王,並沒有欺騙他。我把老母拋在東周本來就不是為了自己樹立忠信的名聲,而是為了別人圖進取。如今假如有像曾參一樣孝順,像伯夷一樣廉潔,像尾生一樣誠信的三個人來侍奉大王,您認為怎麽樣呢?”
[]燕易王說:“這就足夠。”蘇秦說:“如果像曾參一樣的孝順,為盡孝道,曾參從不離開父母在外住宿一晚上,大王怎能使他步行千裏來到弱小的燕國來侍奉處在危難中的大王呢?像伯夷一樣廉潔,為了潔身自好,不肯作孤竹君的繼承人,不肯作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封侯的賞賜而餓死在首陽山下。
像這樣廉潔,大王怎能讓他步行千裏到齊國收回十城呢?像尾生一樣信實,與女子相約在橋下相會,女子到時間沒來,洪水暴漲他也不離去,抱著橋柱被水淹死。像這樣的信實,大王怎能讓他步行千裏退卻齊國強大的軍隊呢?我正是因所謂的忠實誠信獲罪於大王!”[]
燕易王說:“你不忠實誠信罷了,難道還有因為忠實誠信而獲罪的嗎?”蘇秦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有一個人在遠方作官,他的妻子與別人私通,她的丈夫快要回來,那個與她私通的人很憂慮,妻子說:‘你不用擔憂,我已經作好毒酒等待他呢。’過了三天,她的丈夫果然回來,妻子讓侍妾端來毒酒進奉給丈夫喝。侍妾想說酒中有毒,但怕他將主母趕走;想不作聲,但恐怕會毒死主父。於是就假裝跌倒把酒潑在地上。主父大怒,將她責打五十竹板。
所以侍妾一跌倒而將酒潑掉,對上保存主父,對下保存主母,然而自己卻無法避免挨一頓打,誰說忠實誠信就不獲罪呢?我的過錯、不幸就與這侍妾相類似!”燕易王聽後恍然大悟,當即恢複蘇秦的官職。從此,燕易王更加厚待蘇秦。[]
在燕易王九年(公元前324年),當時燕易王的母親與蘇秦私通,燕易王得知此事後,反而更加厚待蘇秦,蘇秦害怕遭到殺害,於是對燕易王說:“我留在燕國,不能使燕國變得重要,而我要是在齊國,可以設法增強燕國的力量。”
燕易王同意,蘇秦便假裝得罪燕國逃奔齊國,齊宣王委任蘇秦擔任客卿。[]蘇秦鼓動齊宣王增高宮殿、擴大林園,顯示齊宣王的地位,想借此來削弱齊國的財力,替燕國效勞。[]燕易王十年(公元前323年),燕易王開始稱王。[]
燕易王十二年(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其子燕王噲繼位。[]為政舉措燕易王在位初期,齊國奪占燕國十座城邑,但在蘇秦遊說之下,齊國歸還十座城邑。[]燕易王在位末期,便開始稱王[],並派蘇秦假裝得罪燕國而逃奔齊國,鼓動齊宣王增高宮殿、擴大林園,借此來削弱齊國的財力。[]曆史上,司馬貞《史記索隱》評價他:“易王初立,齊宣我欺。”
燕王噲(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14年),本名燕噲,姬姓燕氏,薊都(今北京房山區)人,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八任國君(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8年在位),燕易王之子。周顯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燕王噲繼位,組織四國聯軍攻打秦國,未能成功。
重用國相子之改革,後禪位於子之,導致太子平聯合將軍市被發動內亂。國相子之平息內亂。周赧王元年(前314年),齊國趁機入侵,燕王噲被殺,子之被擒。太子職在趙武靈王護送下回國繼位,是為燕昭王。
繼承王位燕王噲,姬姓,名噲,是燕易王之子。燕易王十二年(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噲繼任君位,史稱燕王噲。[1]燕王噲三年(公元前318年),燕王噲聯合楚、韓、魏、趙四國攻打秦國,但未能取勝,於是各自退兵。
禪位國相
燕國國相子之位高權重,專斷政事。蘇代為齊國出使燕國,燕王噲問道:“齊王如何?”蘇代回答說:“必定不能稱霸。”燕王噲說:“為什麽?”蘇代回答說:“因為不信任他的大臣。”蘇代的用意是激發燕王噲尊重子之。於是燕王噲特別信任子之。
燕悼公,姓名失傳,公元前535年—公元前529年在位七年,燕惠公的兒子,燕共公的父親。燕悼公,名不詳,繼燕惠公返燕而繼任燕國君主。
公元前535年—公元前529年在位,在位七年卒,子燕共公立。公元前539年,燕惠公因寵幸嬖人為大夫攻殺而逃避齊國,公元前535年,齊國強送燕惠公返燕,燕人賄齊,故燕悼公立。
史籍記載,惠公至燕而死。燕立悼公。悼公七年卒,共公立。燕共公,繼燕悼公之位,是燕國第二十八任國君。在位五年卒,子燕平公立。《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悼公
七年卒,共公立。共公五年卒,平公立。
燕平公(出生年月日不詳- 公元前505年),燕共公之子,是燕國第二十九任國君,繼燕共公之位。在位十九年卒,燕孝公立,一說燕簡公立。
前任:燕共公公元前523年—公元前505年;繼任:燕前簡公。《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共公五年卒,平公立。晉公室卑,六卿始強大。平公十八年,吳王闔閭破楚入郢。十九年卒,簡公立。
燕前簡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493年),春秋末期燕國第三十任君主,繼燕平公之位。在位十二年卒,由燕成公即位。《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十九年卒,簡公立。
簡公十二年卒,獻公立。”
燕獻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465年),中國春秋時期的燕國國君,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65年在位,共在位二十八年。[]獻公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
燕簡公在位十二年去世,燕獻公即位。晉國的趙鞅在朝歌包圍範氏、中行氏。獻公十二年(公元前481年),齊國的田常殺死齊簡公。十四年,孔子去世。二十八年(公元前465年),獻公去世,燕孝公即位。
而關於燕獻公的世係、真名和生平事跡均不詳。
燕孝公,一作燕考公,名桓[],是中國春秋時代後期至戰國時代初期燕國的君主,繼燕前簡公之位。在位時間按《史記》記載為十五年(公元前464年-公元前450年),而楊寬則根據《竹書紀年》等文獻認為在位三十八年(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55年)[],死後由燕成公即位。史籍記載 二十八年,獻公卒,孝公立。孝公十二年,韓、魏、趙滅知伯,分其地,三晉強。十五年,孝公卒,成公立。
燕成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434年),燕載,姬姓燕氏,名載;戰國初期燕國第三十二任君主,繼燕孝公之位,在位十六年。燕成公,繼燕孝公之位,按《竹書紀年》,成公原名載。在位十六年,燕閔公即位。
燕閔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415年),或稱燕湣公、燕文公(“文”蓋“閔”之缺誤)[],繼燕成公之位。在位二十四年卒(《史記》載湣公三十一年卒),燕簡公立,一說是燕厘公立(《史記》載厘公立)。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三任君主。
燕簡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70年),姬姓燕氏,名為燕載,一說名為燕款,繼燕閔公之位,一說是繼燕平公之位。在位四十五年卒(《史記》說十二年卒),燕後桓公立(《史記》說燕孝公立),一說是燕獻公立(引《竹書紀年》)。
燕後桓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60年),因燕國共有二位桓公(一說有三位),故稱後桓公,繼燕簡公之位,在位八年卒,由燕後文公即位。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五任君主。
燕後文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33年),亦稱燕文侯,姬姓,名不詳,燕後桓公之子,戰國時期燕國國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3年在位。公元前362年,燕後桓公去世,燕後文公即位。
公元前356年,與趙國在阿地舉行會議。公元前334年,采納蘇秦的合縱之策,和趙、韓、魏、齊、楚五國聯合組成合縱聯盟,共同對抗秦國,但不久合縱聯盟便土崩瓦解。公元前333年,燕後文公去世,諡號文公,其子燕易王即位。
繼承君位的燕後文公,亦稱燕文侯,姬姓,名不詳,是燕後桓公之子。燕後桓公十一年(公元前362年),燕後桓公去世,燕後文公繼任燕國國君之位。[]燕後文公六年(公元前356年),燕後文公與趙國在阿地舉行會議。[]六國合縱燕後文公二十七年(公元前335年),蘇秦為實施對抗秦國的合縱之策,來到燕國準備勸說燕後文公,但一直沒有受到燕後文公的接見。
燕後文公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蘇秦在燕國等待一年多才見到燕後文公。蘇秦勸燕後文公說:“燕國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國土縱橫二千多裏,軍隊有幾十萬,戰車有七百多輛,戰馬有六千匹,糧食夠十年支用。南有碣石、雁門的豐饒物產,北有棗、板栗的獲利收成,百姓即使不耕作,僅靠食用棗栗也能夠生存。
這就是所謂的天府之國。安居樂業,沒有戰爭,看不見軍隊覆滅、大將被殺這樣憂心的事,這種和平境況沒有誰比燕國更好。大王您知道為什麽會這樣嗎?燕國不遭受戰爭的原因,是因為有趙國在南麵作屏障。
秦趙兩國發生五次交戰,秦國兩勝而趙國三勝。秦趙兩國互相殘殺、削弱,而大王卻能保全燕國的勢力,在後麵牽製他們,這不就是燕國不受侵犯的緣故嗎!況且秦國如果攻打燕國,要越過雲中和九原,經過代郡和上穀,長途跋涉幾千裏,即使能夠攻下燕國的城池,也知道根本沒有辦法占領它。秦國不能侵犯燕國的道理是很明顯的。
如果趙國攻打燕國,那情況就大不一樣,隻要一聲令下,不出十天,數十萬軍隊就能進駐到東垣一帶。再渡過滹沱和易水,不到四五天就可以到達燕國的都城。因此說秦攻打燕,須得在千裏之外開戰;而趙攻打燕,是在百裏之內開戰。
不擔心百裏之內的禍患而看重千裏以外的戰事,策略上的失誤,是非常嚴重的。因此希望大王您和趙國合縱親善,天下諸侯聯合一體,那麽燕國就一定沒有憂患。”[]燕後文公說:“您的話當然不錯,但是我的國家弱小,西麵迫近趙國,南麵靠近齊國。齊趙都是強國,現在承蒙您的教導,號召我國合縱以使國家安寧,我願意把國家交出來聽從您的安排。”
於是供給蘇秦車馬和金銀布帛,讓他到趙國進行合縱。[]蘇秦的合縱之策得到趙肅侯采納後,蘇秦接著相繼說服韓宣惠王、魏襄王、齊宣王和楚威王,於是燕、趙、韓、魏、齊、楚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蘇秦擔任縱約長[,並佩帶六國相印。
六國合縱聯盟成立不久後,秦國便用計使合縱聯盟土崩瓦解。同年(一作燕後文公二十九年,即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將自己的女兒嫁給燕後文公的太子為妻。[]去世子繼燕後文公二十九年(公元前333年),燕後文公去世,諡號文公。燕後文公死後,太子繼位,是為燕易王。
[]關於燕後文公的為政舉措,燕後文公在位初期,曾和趙國在阿地舉行會議。[]燕後文公在位末期,采納蘇秦的合縱之策,與趙、韓、魏、齊、楚五國聯合組成合縱聯盟,共同對抗秦國[],但不久合縱聯盟便土崩瓦解。秦開卻胡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曾有一次大規模的成功擴張行動,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便是秦開卻東胡取遼東的戰功。
曆史資料有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裏,與荊軻刺秦王秦,開之孫也。”《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後子孫稍驕虐,國人離誌,燕乃遣將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裏,至滿番汗為界,朝鮮遂弱”《三國誌.東夷傳》注引《魏略》史料沒有指出具體年代,今人多以秦開破東胡為燕昭王時事。
卻可大致推出。燕昭王為全力謀齊,乃以燕國貴胄(包括秦開)入質東胡以求穩定後方。至燕武成王時,深悉東胡虛實的秦開回國。武成王乃以秦開統大軍北擊東胡,大獲全勝,東胡向北退卻逃遁,燕國北境大展,號稱拓地“千餘裏”。
燕軍又乘勝東擊遼水一帶的朝鮮,奪取了遼東的廣大地區,極邊甚至伸過今鴨綠江以南。“直至滿番汗為界”。秦開之功,堪與樂毅媲美。秦開就是在東胡的一次掠奪中被強勢的胡人作為人質走進東胡的。也許是北方遊牧民族所處地理位置的差異,沒有多少糧食可以果腹,更沒有中原精細的衣飾可以安逸,他們有的隻是一望無際的白雲和地上奔走無常的牛羊。
為了生存,他們南下。依仗著自己強壯的體魄,騷擾中原,橫行鄉裏,燒殺搶掠,燕地邊城的居民隻能背井離鄉,丟下身後曾經的故鄉。秦開就這樣背景下走進東胡的。一次販馬途中,蓄謀已久的秦開脫離了隊伍,恰巧燕國的隊伍巡防經過。回國後,秦開被任命為大將,開始了他訓練兵士生涯。
此時燕國國君為曆史上有名的燕昭王(還有一說,說秦開卻胡的年代在武成王)隨著昭王勵精圖誌,燕國國力已經逐漸強盛,眼看東北邊境人民遭難,他下定決心徹底平定邊患。對於帶兵打仗的人選,他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後決定將率軍驅胡重任交給在東胡做過人質的秦開。
秦開是燕國名將,非常富於作戰經驗,久經沙場,百戰百勝,並對東胡的情況十分熟悉,公元前283年秦開率軍迎戰東胡,燕軍自西向東,由媯水流域(今延慶境內)向密雲地區的漁水(今白河)、鮑丘水(今潮河)流域推進,一路斬關奪隘,馬踏平川,東胡軍雖奮力抵抗,卻無法阻擋燕軍淩厲的攻勢,隻得一路退卻,燕軍乘勝追擊,接連收複失地。
在連連勝利之下,燕軍士氣更加旺盛,一鼓作氣向東北追殲東胡。抵抗無用,一直退卻到千餘裏外的今西遼河上遊。此時的秦開站在燕北邊地,謀劃安定策略。效法趙國,動員軍民大修障塞,於是長達兩千多公裏的燕國北長城如今依舊存於今天的建平北部,不過隻是其中的一段,不過隻是如今風雨的侵蝕,殘存破敗,卻也依稀可辨燕為鞏固新區,也效趙之所為,動員軍民大修障塞,是為長達兩千多公裏的燕國北長城。
後來,燕又在廣袤的新領土上陸續設立了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諸郡,燕在幅員上一躍超過趙齊越三國,僅次於秦楚,在列國中位居第三。[]
關於曆史評價,同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上說到:“文公從趙,蘇秦騁辭。”
燕易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21年),姬姓,名不詳,燕後文公之子,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七任國君,公元前333年―公元前321年在位。
公元前333年,燕後文公去世,燕易王繼位。公元前332年,齊宣王派兵奪取燕國十城,但通過蘇秦遊說,齊宣王便歸還十城。公元前323年,燕易王開始稱王。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其子燕王噲繼位。
繼承君位燕易王,姬姓,名不詳,是燕後文公(亦稱燕文侯)的兒子。燕後文公在位時,將兒子燕易王立為太子。燕後文公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一作燕後文公二十九年),秦國國君秦惠文王將女兒嫁給太子燕易王為妻。
燕後文公二十九年(公元前333年),燕後文公去世,燕易王即位。[]齊奪十城燕易王元年(公元前332年),齊國國君齊宣王趁燕國治理喪事之機出兵攻打燕國,奪取燕國十座城邑。燕易王對武安君蘇秦說:“以前先生到燕國來,先王資助先生去見趙王,於是才約定六國合縱聯盟。
現在齊國先攻打趙國,接著又打到燕國,因為先生的緣故遭到天下人恥笑,先生能為燕國再收複齊國所侵占的城池嗎?”蘇秦非常慚愧,說:“請讓我替大王收回失地。”於是前往齊國,遊說齊宣王,齊宣王便歸還燕國的十座城邑。
厚待蘇秦當時,有人詆毀蘇秦,說蘇秦是個左右搖擺,出賣國家、反複無常的小人,以後必會引起紛亂。蘇秦害怕獲罪,於是返回燕國,而燕易王沒有恢複他的官職。
蘇秦朝見燕易王說:“我是東周的一個俗人,沒有一點功勞,而燕王卻親自在宗廟授我官職,在朝廷上以禮待我。如今我替大王退卻齊軍而收複十城,應該對我更加親近。現在我回來大王不授予我官職,肯定是有人在大王麵前說我不忠實來傷害我。其實我的‘不忠實’是大王的福分。
我聽說忠誠信實的人,一切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發憤進取的人,一切都是為了別人去努力。況且我遊說齊王,並沒有欺騙他。我把老母拋在東周本來就不是為了自己樹立忠信的名聲,而是為了別人圖進取。如今假如有像曾參一樣孝順,像伯夷一樣廉潔,像尾生一樣誠信的三個人來侍奉大王,您認為怎麽樣呢?”
[]燕易王說:“這就足夠。”蘇秦說:“如果像曾參一樣的孝順,為盡孝道,曾參從不離開父母在外住宿一晚上,大王怎能使他步行千裏來到弱小的燕國來侍奉處在危難中的大王呢?像伯夷一樣廉潔,為了潔身自好,不肯作孤竹君的繼承人,不肯作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封侯的賞賜而餓死在首陽山下。
像這樣廉潔,大王怎能讓他步行千裏到齊國收回十城呢?像尾生一樣信實,與女子相約在橋下相會,女子到時間沒來,洪水暴漲他也不離去,抱著橋柱被水淹死。像這樣的信實,大王怎能讓他步行千裏退卻齊國強大的軍隊呢?我正是因所謂的忠實誠信獲罪於大王!”[]
燕易王說:“你不忠實誠信罷了,難道還有因為忠實誠信而獲罪的嗎?”蘇秦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有一個人在遠方作官,他的妻子與別人私通,她的丈夫快要回來,那個與她私通的人很憂慮,妻子說:‘你不用擔憂,我已經作好毒酒等待他呢。’過了三天,她的丈夫果然回來,妻子讓侍妾端來毒酒進奉給丈夫喝。侍妾想說酒中有毒,但怕他將主母趕走;想不作聲,但恐怕會毒死主父。於是就假裝跌倒把酒潑在地上。主父大怒,將她責打五十竹板。
所以侍妾一跌倒而將酒潑掉,對上保存主父,對下保存主母,然而自己卻無法避免挨一頓打,誰說忠實誠信就不獲罪呢?我的過錯、不幸就與這侍妾相類似!”燕易王聽後恍然大悟,當即恢複蘇秦的官職。從此,燕易王更加厚待蘇秦。[]
在燕易王九年(公元前324年),當時燕易王的母親與蘇秦私通,燕易王得知此事後,反而更加厚待蘇秦,蘇秦害怕遭到殺害,於是對燕易王說:“我留在燕國,不能使燕國變得重要,而我要是在齊國,可以設法增強燕國的力量。”
燕易王同意,蘇秦便假裝得罪燕國逃奔齊國,齊宣王委任蘇秦擔任客卿。[]蘇秦鼓動齊宣王增高宮殿、擴大林園,顯示齊宣王的地位,想借此來削弱齊國的財力,替燕國效勞。[]燕易王十年(公元前323年),燕易王開始稱王。[]
燕易王十二年(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其子燕王噲繼位。[]為政舉措燕易王在位初期,齊國奪占燕國十座城邑,但在蘇秦遊說之下,齊國歸還十座城邑。[]燕易王在位末期,便開始稱王[],並派蘇秦假裝得罪燕國而逃奔齊國,鼓動齊宣王增高宮殿、擴大林園,借此來削弱齊國的財力。[]曆史上,司馬貞《史記索隱》評價他:“易王初立,齊宣我欺。”
燕王噲(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14年),本名燕噲,姬姓燕氏,薊都(今北京房山區)人,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八任國君(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8年在位),燕易王之子。周顯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燕王噲繼位,組織四國聯軍攻打秦國,未能成功。
重用國相子之改革,後禪位於子之,導致太子平聯合將軍市被發動內亂。國相子之平息內亂。周赧王元年(前314年),齊國趁機入侵,燕王噲被殺,子之被擒。太子職在趙武靈王護送下回國繼位,是為燕昭王。
繼承王位燕王噲,姬姓,名噲,是燕易王之子。燕易王十二年(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噲繼任君位,史稱燕王噲。[1]燕王噲三年(公元前318年),燕王噲聯合楚、韓、魏、趙四國攻打秦國,但未能取勝,於是各自退兵。
禪位國相
燕國國相子之位高權重,專斷政事。蘇代為齊國出使燕國,燕王噲問道:“齊王如何?”蘇代回答說:“必定不能稱霸。”燕王噲說:“為什麽?”蘇代回答說:“因為不信任他的大臣。”蘇代的用意是激發燕王噲尊重子之。於是燕王噲特別信任子之。